日本汉语音韵学史

日本汉语音韵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无未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音韵学
  • 日本汉语音韵学
  • 语音学
  • 音韵学
  • 历史语言学
  • 日语
  • 中国语言学
  • 学术著作
  • 语言史
  • 汉日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5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058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为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日本汉语音韵学史的著作。该书论述了日本汉语音韵学各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历史贡献,分专题对日本汉语音韵学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全面展现了日本汉语音韵学的真实面貌。对日本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汉语音韵学著作进行了介绍和客观评述;也有选择地对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和代表人物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与中国学术的渊源关系及学术差异、也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李无未,男,1960年9月生,吉林敦化人,博士,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中文系主任。社会兼职:中国语言学会理事(1999年始)、中国音韵学会理事(1996年始)。现任福建省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2006年始),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任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客座研究员。曾出版专著《宋元吉安方音研究》《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周代朝聘制度研究》《中国历代宾礼》,主编《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国家级教材《汉语音韵学通论》等,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项目4项。

目录

上篇 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
第一章 传统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
第二章 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
第三章 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
第四章 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

中篇 音韵文献与汉语语音史研究
第一章 日本学者汉语上古音研究
第二章 日本学者《玉篇》等字书语音研究
第三章 日本学者《切韵》及相关韵书研究
第四章 满田新造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批评意识
第五章 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补充与修订
第六章 日本学者对《经典释文》等音义书语音的考订
第七章 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
第八章 大矢透《韵镜考》“要说”寻绎
第九章 日本学者宋元等韵图研究
第十章 日本学者明代等韵图研究
第十一章 日本学者清代等韵图研究
第十二章 日本学者佛教“声明”与汉语声调关系的研究
第十三章 日本学者对《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的研究
第十四章 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语音课本和工具书
第十五章 日本学者对清末北京官话“四声之辨”

下篇 译音对音文献与汉语语音史研究
第一章 日本汉字音的时间层次及其确认的证据和方法
第二章 日本学者对朝鲜汉字音的研究
第三章 日本学者的越南汉字音研究
第四章 日本学者汉满(女真)对音译音研究
第五章 日本学者汉梵对音译音研究
第六章 日本学者汉藏对音译音研究——以唐五代及明清通语语音为重心
第七章 日本学者汉蒙及其他对音译音研究
第八章 日本学者对欧美中国语课本语音的研究
第九章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部分章节发表书刊出处
后记

精彩书摘

“上古音研究的黎明”,以宋朝吴械和明朝陈第为代表。吴械着眼于谐声文字系列的语音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而陈第《毛诗古音考》导入了“音韵变化”的研究,这用焦竑的话说是“千古的卓说”。
“真正的研究进展是顾炎武”。顾氏的贡献:重视中古韵书、对上古音十部的分类、有关四声的考察。藤堂明保认为,阴阳入关系密切,与谐声系列相配,揭开了后来学者“阴阳人对转”理论的端绪。有关清及清以后学者的上古音韵部的分类,藤堂明保列有11家,即: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章炳麟、黄侃、高本汉、董同稣。在总结11家学者上古音韵部分类的基础上,他从《诗经》押韵字分类谈起,并推崇江有诰《诗经韵读》的韵部分类。有意思的是,《葛簟》诗韵例非常复杂,藤堂明保吸取前人观点,确定韵位,进行韵部分类,并举出日本汉字音来证明其音值。
上古韵部的体系。阴入阳类的关联性是他首先关注的焦点。《广韵》已经蕴涵着明确的“阳入对应”的规则,但“阴入对应”则是模糊不清,不过,从一个字的阴入两音来判断,“阴人对应”是完全可能的。比如“度出塞画祝尉帅”等字就是如此。确认上古“阳入对应”、“阴入对应”的比较早的是清初的江永,形成科学理论的是戴震。尽管当时对上古韵部的分类还不十分完备和精密,但作为一种体系的把握已经比较清楚了。上古25韵部的“收音”可以分为“收喉音”、“收鼻音”、“收舌音”、“收唇音”四类,就是明确而完备的“体系”。其次,是对“辅音韵尾的推定”。相对于上古阴类,拥有某种的辅音韵尾。民国初年,胡适就在《人声考》一文提出来了。此前,欧洲一些学者也提出同样的观点。
……
《汉音之溯:古代日本与汉语音韵的交融》 在东亚文化的长河中,文字与声音的交流始终是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当汉字跨越海洋,抵达日本列岛,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绵延千年的汉语音韵学演变。本书并非描绘一幅详尽的日本汉语音韵学发展全景图,而将焦点集中于一个更为精微且富于探索的领域:古代日本如何接收、理解、并最终“内化”汉字的语音系统,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催生出独特的汉音体系,并对后世日本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的叙述,将从汉字传入日本的早期阶段拉开序幕。彼时,日本尚无成熟的本土文字系统,汉字不仅是记录信息、传递文化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彼岸世界的智慧与声音。然而,汉字的“原音”——即其在中国古代的读音,并非在日本被原封不动地接受。由于地理的阻隔、语言的差异、以及翻译与传播过程中的多种因素,汉字在日本的读音必然经历一番“变异”与“重塑”。本书将深入探究,那些最早抵达日本的汉字,它们承载的究竟是哪个时期、哪个地区的汉语语音?是先秦时期的古雅之音?还是魏晋南北朝的中古之音?抑或是更晚近的某个朝代的方言?我们将通过对早期文献、佛教经典、以及古代日本史料的细致梳理,尝试勾勒出早期汉字传入日本时所带有的语音面貌。 本书将着力分析,古代日本人在学习和使用汉字时,所面对的语音挑战。汉字的多音节、声调系统,以及复杂的韵母组合,都与当时日本本土语言的语音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准确地辨别和模仿这些来自异域的声韵,成为当时学者和僧侣们面临的首要难题。本书将通过分析现存的早期训读、假名注音等证据,探讨当时日本人是如何尝试记录和理解汉字读音的。例如,训读(kun’yoku)的产生,本身就反映了日本人试图将汉字语音与本土语言的意义和发音相连接的努力。而假名(kana)的创造,尤其是万叶假名(man’yōgana)的运用,更是古代日本人在汉字语音基础上,发展出表音文字的标志性一步。本书将深入考察这些早期记录方式,分析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传入的汉语音,又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日本本土的语音特点。 一个重要的论述点将是,汉字语音在日本传播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汉音”(kan’on)这一独特语音体系的形成。“汉音”并非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读音,而是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由不同途径传入的汉语音的集合。本书将聚焦于“汉音”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探讨当时日本朝廷和学术界对汉字语音的规范化尝试。我们将考察,当时的学者是如何通过参考汉籍、与来华僧侣交流,以及构建训话(kunka)等方式,来确立和传播一套相对统一的“汉音”读音体系的。这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不同时期的遣唐使带回的汉语语音,它们对“汉音”的发展演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例如,某些声母、韵母的特定发音,是如何被模仿和记录的?又是否存在不同派别的“汉音”?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汉音”与后来形成的“吴音”(go’on)和“唐音”(tō’on)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虽然“汉音”通常被认为是相对晚近时期传入的、更接近中古汉语后期的读音,但其形成过程与“吴音”等更早期的汉语音系紧密相连。本书将尝试区分并分析“汉音”与“吴音”在语音上的主要差别,例如在声母、韵母、声调上的对应关系。通过比较它们在不同词汇上的读音差异,我们可以窥见汉语音在传入日本过程中,所经历的多次“更新”与“叠加”。而“唐音”作为更晚近的、在明清时期传入的汉语音,其产生与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汉音”体系的补充和挑战。本书将简要梳理“唐音”的特点,并探讨其与早期“汉音”体系的互动关系。 更进一步,本书将分析“汉音”体系的形成,是如何受到当时日本本土语音结构制约的。任何一种外来语音的输入,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接收者自身语言系统的“过滤”和“塑造”。“汉音”在日本的实际读音,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语音的简化、替换或变形,以适应日本语音的特点。例如,某些日本语音中不存在的声母或韵母,可能会被近似的日本语音所替代。声调系统在日本的传播,更是充满了挑战。本书将尝试分析,在“汉音”体系中,声调是如何被理解、记录,以及最终在多大程度上得以保留的。 最后,本书将探讨“汉音”体系的形成,对于后世日本语言文化产生的持久影响。作为日本固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音”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词汇、语调,乃至审美意识。许多源自汉字的词汇,都带有明显的“汉音”读音,这些读音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现代日语。即使是现代日语中,仍然存在着对不同汉字读音(如“音读”和“训读”)的区分,而“音读”中的“汉音”成分,依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将通过分析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变化,来展示“汉音”在日本语言中的生命力。此外,“汉音”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文化底蕴的语音体系,其对日本古典文学、佛教仪式、以及传统艺术等方面所产生的审美影响,亦是本书试图触及的领域。 总而言之,本书并非意图全面梳理日本汉语音韵学的漫长历史,而是将目光投向“汉音”形成这一核心议题。通过对早期历史文献、语音记录、以及语言现象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揭示古代日本在吸收汉字语音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互动,展现“汉音”这一独特语音体系的形成机制,并探究其对日本语言文化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是一次关于声音跨越地域、文化交融演变的微观探索,一次对汉字之音在日本土地上落地生根的细腻描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提到的是,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这在学术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表达精准而富有张力。他善于运用类比和形象化的描述来阐释抽象的音系学原理,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也变得生动起来。阅读体验极佳,几乎没有遇到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理解的句子。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没有牺牲语言的文学美感,行文间流淌着一种古典的韵味,读起来赏心悦目。这种兼顾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文风,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潜在读者群体,让更多对文化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厚实的纸张触感温润,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讲究。从拿到它开始,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学术气息。我尤其欣赏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图表,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复杂概念的有力佐证。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让人在阅读枯燥的理论时也能享受到一种美学的愉悦。特别是那些古籍的引文部分,字体选择和间距都恰到好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工艺品,让人愿意长时间捧在手中细细品味。每次翻开它,都能发现一些新的设计亮点,比如书脊的装订方式,坚固耐用又不失美观,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填补了该领域某些关键环节的空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指导。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上的争议性问题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和创新的视角,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这些观点无疑将会在学界引起积极的讨论和反响。它不只是对既有知识的总结和重述,更像是提出了一张未来十年的研究路线图。那些详尽的脚注和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信息宝库,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专业文献世界。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推动相关人文学科向前迈进的一块重要基石,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可想而知。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仿佛有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长河。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总能用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关键的脉络,避免了晦涩难懂的学究气。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不同历史时期语音演变时的那种条分缕析的能力,每一步推理都建立在前一个扎实的基础上,层层递进,逻辑链条密不透风。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人来说,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而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其中蕴含的深刻洞见更是引人入胜。特别是那些关于理论建构和学说争鸣的论述,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公正和平衡,将不同学派的观点娓娓道来,最终自然而然地导向自己的论断,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滞涩感。

评分

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基础概念的罗列和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诸多关键历史节点的深层动因。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简单地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刻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将语言现象置于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乃至政治背景下去考察。书中引用的材料之丰富,涵盖面之广,让人不禁对作者的学术功底肃然起敬。无论是对典籍的细致考证,还是对地域性差异的敏锐捕捉,都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和图书馆学造诣。读完之后,我对这个研究领域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结构完整、相互支撑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价值连城。

评分

发来的书已经快散了,书的封面差点掉下来,还得我自个儿用胶水糊上才行。希望下次你们寄出书以前检查一下书的状态。

评分

此书,不大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评分

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买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评分

一直对日语汉语的音韵学很感兴趣,也收集了不少资料

评分

現今漢韻多指代中古聲韻。而日人崇慕隋唐,於其文化亦有頗多研究。

评分

就日本音韵专题作专著,深,精,好

评分

此书,不大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评分

就日本音韵专题作专著,深,精,好

评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搜集的资料很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