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绝对是顶级水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学术价值。封面设计典雅大气,字体选择也颇具韵味,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内页纸张手感细腻,墨色清晰,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套书的注释和索引做得极为详尽,对于我们进行深度研究或者仅仅是想查阅某个特定历史细节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那种在浩瀚史料中摸索却能迅速定位所需信息的便捷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很多历史著作在细节处理上往往有所疏忽,但《云南通史》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足见编纂团队的严谨与用心。对于热爱历史、希望系统梳理某一区域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样的实体书体验是电子版无法替代的,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物质层面上的愉悦。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历史著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这套《云南通史》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其出色。它引用的史料来源广泛,涵盖了官方正史、地方志、民族志乃至出土文物的新近研究成果,资料的扎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较大的历史节点时,作者们并没有采取武断的一面之词,而是采取了审慎的对比和分析,展现出极高的学术良知。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建立起强大的信任感。我特别欣赏其中对非汉族文化史的独立且充分的篇幅,这打破了以往许多地方通史以汉族中心论为主的窠臼,真正做到了全景式、多视角的历史梳理。这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史,更像是对中国多民族融合史的一个精彩缩影的深度挖掘。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在挑选一套能够全面覆盖云南历史的权威著作,最终选择了这套《云南通史》。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有着极其精妙的描绘。很多历史书往往聚焦于帝王将相和重大政治事件,而忽略了支撑历史运转的“基石”——农业技术的发展、商业贸易路线的变迁、赋税制度的演化等。这套书在这方面的论述深入到微观层面,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云南人民的生活状态是如何随着时代车轮而转动的。读完关于明清时期西南边疆治理的章节后,我对“改土归流”政策的长期影响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政策名词,而是具体到对地方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深刻重塑。这种对“人”和“生活”的关注,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记录,而是有血有肉的社会发展史。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西南边陲的历史变迁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独特景观。初读这套书的开篇部分,立刻被作者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视角所吸引。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巧妙地将地理环境、民族迁徙、政治格局的演变熔铸一炉,构建出一个立体且鲜活的云南历史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笔触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隧道,目睹了从古老部落的兴起到王朝更迭的波澜壮阔。书中对各个历史阶段的论述都有清晰的逻辑脉络,观点阐发深入浅出,即便面对复杂的历史概念,也能被解释得条理分明。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可以反复研读的参照框架,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深层历史肌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远超我此前零散阅读的碎片化知识。
评分这套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这在动辄上百万字的通史著作中是非常难得的。作者在宏观铺陈历史大势的同时,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穿插生动的历史细节或人物侧写,有效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比如,在描述某个重要战役或政治改革时,那种层层递进的紧张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这种将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完美结合的能力,体现了编撰团队高超的文字功底和叙事技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是一扇通往专业知识的便捷之门;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它也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查阅核心论点的工具书。这种多重价值的统一,是许多史学著作望尘莫及的。
评分这套书写的不错,是学习科研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帮朋友买的,很满意,以后有机会再来
评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执行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政策,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而斗争,革命高潮空前迭起。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各族人民,仅在1938年开往抗战前线的总兵力就达二十七万人。②朱德说:“抗战军兴,滇省输送二十万军队于前线,输助物资,贡献于国家民族者尤多。”③朱德所说的数字,未包括为后勤服务的兵力。1938年4、5月,云南各族官兵在台儿庄与日军大战,取得毙伤、俘虏日军数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时任滇军一八四师师长的彝族将领张冲,在前线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向叶剑英、罗炳辉将军提出:“本人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要求八路军、共产党组织遴派军事及政治工作人员来一八四师工作。”④台儿庄大捷后,他升任滇军新三军军长。1947年他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高级参谋,参与策动滇军东北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他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张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云南少数民族在革命斗争中,为增进各*、合作、融合,共建统一、民主、富强国家的典范之一。
评分速度快,还没开始看,以后再评价
评分6本的 够看到很久了 公司头人都在看
评分所谓常识,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指那些能够不证自明,可以不言而喻,直至众所周知,最终心领神会的日常观念。这里有一个稍微悖论的地方,因为从观念的本体论意义而言,它是一个学习与接受的过程,我们只能从日常的成长中习得观念,观念无法彰显自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观念都有一个从真理逐渐日常化的过程,真理普及越多,观念就变成了常识。按照古希腊哲学的说法,隐微的真理只由少数哲人才能掌握,只有常识——他们通常称之为“意见”——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做了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在本书中,他称之为“常识”的观念,指的是那些观念需要普及,但是恰恰还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认知状态。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各种区分,观念逐渐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沟通的接头暗号,对外人而言,这些观念是已经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而“国家的常识”意味着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某种统治之下,我们需要了解某些共同领域生活的规则,这是构建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常识的解读告诉我们,你理解了一个词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懂了这个词汇的含义。常识帮助我们理解,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趣,提升我们的认识,融洽我们的沟通语境,构建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捕捉真理的影子。就如同罗斯金在点评俄罗斯为何最终走到了一条威权主义道路一样,他说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但它不能自然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常识,才能认识那支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常识上基础上的深入而专业的理解。 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评分非常棒的书!作者一如既往的用他的理论来讲述,只不过这次讲的比较长,从头到尾了。大众读物,自然没什么深度,但学术性、思想性并不缺乏。
评分还没有看呢,不过书的质量还是非常之好!
评分这套书必买作为云南的一份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