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科年鉴(2011) [Chinese Yearbook of Internal Medicine]

中国内科年鉴(2011) [Chinese Yearbook of Internal Medic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长林 著
图书标签:
  • 内科
  • 医学
  • 年鉴
  • 中国
  • 2011
  • 临床医学
  • 疾病
  • 诊断
  • 治疗
  • 医学参考
  • 医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81034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643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inese Yearbook of Internal Medicin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8
字数:16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内科年鉴(2011)》是一本信息密集型的、集学术性与资料性为一体的工具书。编辑出版本年鉴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准确、及时地向国内外读者反映我国内科学领域各年度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同时也记载了我国内科领域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国内科年鉴(2011)》以高、中级医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对各类、各级医务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亦皆适用。
《中国内科年鉴(2011)》按内科各系统编撰,每个系统分“一年回顾”(附参考文献)和“文选”两大部分。书末附录中列有上一年度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各专业会议拟订的疾病诊疗标准(或建议)和学术会议情况,供读者参考。
梅长林主编的《中国内科年鉴(2011)》的资料系从国内公开发行的141种有关医学杂志26148篇文献中选出。

内容简介

《中国内科年鉴(2011)》是根据2009年我国公开出版的141种医学期刊刊载的26148篇文献编撰而成,全面地反映了在此期间我国内科学各专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收录了该领域内的新技术、新经验以及罕见、少见病病例。内容包括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中国内科年鉴(2011)》是一部实用的信息密集型工具书,适合从事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广大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医药院校的学生和研究生阅读,尤其适用于内科医生参考。

目录

感染性疾病
一年回顾
一、病毒性疾病
(一)流行性感冒
(二)流行性腮腺炎
(三)麻疹
(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五)水痘和带状疱疹
(六)柯萨奇病毒感染
(七)巨细胞病毒感染
(八)腺病毒感染
(九)EB病毒感染
(十)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十一)病毒性肝炎
(十二)肠道病毒感染
(十三)轮状病毒肠炎
(十四)脊髓灰质炎
(十五)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其他病毒性脑炎
(十六)登革热
(十七)肾综合征出血热
(十八)狂犬病
(十九)艾滋病
(二十)口蹄疫
(二十一)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二十二)手足口病
(二十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
(二十四)禽流感
二、立克次体病
(一)恙虫病
(二) Q热
(三)斑点热
(四)巴尔通体病
(五)埃里希体病
[附]嗜粒细胞无形体病
三、细菌性疾病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
(二)猩红热、百日咳、白喉
(三)猪链球菌病
(四)军团菌病
(五)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沙门菌感染
(六)细菌性痢疾
(七)霍乱
(八)感染性腹泻与细菌性食物中毒
(九)鼠疫
(十)炭疽
[附]类鼻疽
(十一)布氏菌病
(十二)破伤风
(十三)淋病
(十四)麻风
(十五)败血症
(十六)感染性休克
四、螺旋体病
(一)梅毒
(二)钩端螺旋体病
(三)莱姆病
五、深部真菌感染
六、寄生虫病
(一)疟疾
(二)阿米巴病
(三)利什曼原虫病
(四)弓形虫病
(五)卡氏肺孢子虫病
(六)隐孢子虫病
(七)其他原虫病
(八)吸虫病
(九)绦虫感染
(十)线虫病
七、其他
(一)医院内感染
(二)非淋菌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三)川崎病
(四)附红细胞体病
(五)抗菌药物
(六)传染病调查
文选

呼吸系统疾病
一年回顾
一、诊断技术
(一)肺功能检测与血气分析
(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三)胸腔镜及肺活体组织检查
(四)CT及其他检查
二、结核病
(一)流行病学和卡介苗
(二)基础研究与诊断技术
(三)抗结核药物治疗及相关问题
(四)结核性胸膜炎
(五)结核性脑膜炎
(六)其他
三、胸部肿瘤
(一)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二)肺、气管、支气管其他肿瘤
(三)纵隔、胸膜、胸壁、膈肌肿瘤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
(二)临床分析
(三)治疗
(四)预后
五、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
六、肺部感染
(一)病毒感染
(二)细菌感染
(三)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四)真菌感染
七、肺部过敏性和免疫性疾病
(一)支气管哮喘
(二)弥漫性间质性肺病
(三)结节病
(四)肺泡蛋白沉积症
(五)韦格纳肉芽肿病
八、职业性肺疾病
(一)矽肺
(二)煤工及其他尘肺
九、其他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二)呼吸衰竭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四)胸腔积液
(五)自发性气胸
(六)支气管扩张与咯血
(七)肺栓塞
(八)肺移植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九)高原病
(十)肺不张
(十一)肺炎性假瘤
(十二)肺泡微石症
(十三)肺隔离症
(十四)肺透明膜病
(十五)支气管淀粉样变
(十六)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文选

循环系统疾病
一年回顾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基础研究
(二)危险因素
(三)诊断
(四)心绞痛
(五)心肌梗死
(六)介入治疗
二、高血压
(一)基础研究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研究
(四)药物治疗
三、心脏瓣膜病
(一)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二)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四、先天性心脏病
(一)流行病学
(二)基础研究
(三)临床研究
(四)心电图检查
(五)X线、CT、MRI检查
(六)超声检查
(七)治疗
五、感染性心内膜炎
六、心肌疾病
(一)心肌炎
(二)肥厚型心肌病
(三)扩张型心肌病
(四)其他心肌病
(五)克山病
……

消化系统疾病
造血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风湿性疾病
化学及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附录一 诊断标准和防治方案
附录二 学术活动
附录三 本卷年鉴引用的期刊
附录四 文选关键词索引
中国临床医学进展(2012年卷):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前沿 主编: 王建华 教授 副主编: 李明 教授,张伟 副教授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3年 页数: 约1100页 ISBN: 978-7-117-17012-3 --- 内容概要 《中国临床医学进展(2012年卷)》是一部汇集了2012年度中国乃至国际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与临床实践最新成果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急诊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以及医学院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与时俱进的知识平台,反映了该领域在诊断技术、治疗策略、基础研究转化应用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本书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和循证医学原则,精选了过去一年中具有高度创新性、临床指导意义和广泛影响力的研究论文、系统综述和专家共识。内容覆盖面广,结构逻辑清晰,共分为十五章,系统梳理了2012年心血管医学领域的主要进展。 --- 详细章节内容介绍 第一部分:基础研究与分子机制(第1-3章) 第一章: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学与基因组学新发现 本章重点介绍了2012年度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发现的与冠状动脉疾病(CAD)、心律失常(特别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相关的新易感基因位点。深入探讨了非编码RNA(如miRNA和lncRNA)在心肌肥厚和血管重塑中的调控网络。详细阐述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解析心血管疾病异质性细胞群体中的应用进展。 第二章: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的新靶点 深入分析了炎症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巨噬细胞极化与脂质代谢紊乱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收录了关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的临床前研究成果,包括对P2Y12受体非共价结合抑制剂的药理学特性评估。此外,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氧化应激的最新机制进行了系统论述。 第三章:心肌细胞损伤与再生研究进展 本章聚焦于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的机制研究。详细介绍了2012年干细胞治疗领域(如iPSC来源的心肌祖细胞移植)在动物模型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数据。讨论了细胞外基质(ECM)在心肌重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生物工程支架技术模拟微环境以促进心肌修复。 第二部分:临床诊断与影像技术(第4-6章) 第四章:心血管影像学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详细介绍了2012年磁共振成像(CMR)在心肌疾病诊断中的进展,特别是T1和T2弛豫时间成像在评估心肌纤维化和水肿中的定量价值。讨论了超声心动图在评估心肌收缩力储备和心室室壁应变(Strain Imaging)分析中的标准化流程。重点关注了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在评估钙化斑块负荷和指导介入治疗决策中的作用。 第五章:心电生理学与心律失常的精准诊断 本章涵盖了2012年度高分辨率心电图技术(如晚期心电图分析)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风险中的表现。总结了可穿戴设备记录的长时间动态心电图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和临床意义。详细介绍了电生理研究中新型三维标测系统在复杂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中的应用优化。 第六章: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与风险分层 着重介绍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如生长抑素、糖原磷酸化酶BB3等)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系统回顾了高敏感性肌钙蛋白(hs-cTn)检测在早期、非典型心肌损伤诊断中的标准化流程建立。 第三部分: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治疗进展(第7-8章) 第七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策略更新 本章聚焦于2012年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复杂病变(如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长期疗效数据分析。详细阐述了冠状动脉内影像学指导(如OCT/IVUS)PCI术中精准评估支架置入和再狭窄风险的临床证据。探讨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个体化抗栓策略,平衡缺血事件与出血风险。 第八章: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与技术改进 总结了2012年同期对比研究中,复杂多支病变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接受PCI治疗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数据。重点介绍了微创外科技术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应用效果,以及瓣膜置换与冠脉搭桥同期手术的风险管理。 第四部分:心力衰竭与心肌病(第9-10章) 第九章: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与管理 详细解读了2012年内分泌失调和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新型心衰药物(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的早期临床试验结果及其对神经内分泌激活的抑制作用。探讨了在低射血分数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中,优化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使用时机的管理流程。 第十章:心律控制与器械治疗新进展 重点分析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适应证扩展和优化植入技术。讨论了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栓塞事件中的临床地位,并对比了不同封堵装置的有效性。 第五部分:高血压、血脂异常与代谢性疾病(第11-12章) 第十一章:高血压治疗的靶点与联合用药 本章基于2012年的大型临床试验数据,重新评估了不同降压药物(如沙坦类、钙离子拮抗剂)在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中的血压控制目标和长期心血管获益差异。讨论了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学诊断和新型降压方案探索。 第十二章:血脂管理的新策略与他汀不耐受处理 系统回顾了PCSK9抑制剂在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显著效果,并探讨了其在ASCVD患者中的地位。详细提供了他汀类药物引起肌病(肌痛)的诊断标准和个体化替代治疗方案选择流程。 第六部分:特殊人群与交叉学科(第13-15章) 第十三章: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特点 关注高龄和合并多重用药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难点。总结了老年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心源性栓塞和非心源性心力衰竭的不同临床表现特征。 第十四章: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性与微创治疗 涵盖了2012年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腔内修复术(TEVAR/Fenestrated TEVAR)的技术更新和并发症管理。 第十五章: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公共卫生 探讨了基于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估,特别关注了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对心血管代谢综合征的长期影响。 --- 编者寄语 《中国临床医学进展(2012年卷)》汇集了国内外顶尖专家的心血,我们力求精准、客观地呈现过去一年中心血管医学领域的每一个重要进步。本书不仅是临床实践的指导手册,更是未来研究方向的灯塔。希望本书能够持续推动中国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和科研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一种“学术责任感”,而非单纯的“学习需要”。在医疗体系快速迭代的当下,保持与国内主流学术思想同步,是专业人士的基本操守。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了解同行们在面对相似的临床困境时,是如何进行思考和决策的。这本书应该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全国内科领域在这一年中的整体学术水平、共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难题。如果它能收录一些关于医疗质量控制、医患沟通新模式探索等“软科学”层面的探讨,那就更具价值了。毕竟,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冷冰冰的实验数据和疗效指标,更希望看到在具体实践层面,那些有温度的、基于国情和人群特点的解决方案和反思,这些才是真正能提升我们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

评分

从装帧的厚重感来看,这本年鉴无疑是下了大力气的。通常来说,厚度就意味着内容的丰富性,但也带来了另一个挑战——信息过载的可能性。我的担忧在于,信息的密度如果过高,而缺乏有效的索引和结构化组织,那么对于忙碌的临床工作者来说,找到真正需要的那一点点知识,可能比诊断一个复杂的疾病还要费劲。因此,我非常看重它的目录编排和章节逻辑性。它是否清晰地划分了各个亚专业,比如心血管、呼吸、消化、血液等等?在每个亚专业内部,又是如何组织一年中的主要学术会议成果、指南更新,还是典型病例的深度剖析?理想的状态是,它应该像一个精心规划的图书馆,知识点井然有序,读者可以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并且能感受到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一堆零散知识点的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里明确标注了年份,这赋予了它强烈的历史限定性。这意味着它必须对“2011”这个时间节点上的所有重要事件负起责任。我个人对那些年度总结性的综述文章抱有极高的期待。这些综述,不应该是简单的文献罗列,而应该是对当年研究趋势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性评价。例如,当年是否有某项疗法因为新的临床试验结果而被彻底推翻或大力推广?是否有国内独创的诊疗方案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这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必须被清晰地标记和深入分析。如果这本书仅仅是收集了那一年的论文摘要,那它的价值就大大削弱了,因为这些摘要在网络上也能找到。我需要的是编辑团队的“智慧结晶”——那些经过筛选、整合和专家点评后的精华,它们如同经过提纯的矿石,能够直接为我的临床决策提供高纯度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专业和权威感。我一开始拿到它,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参考书,更像是一部历史的见证,记录了特定年份内科医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让人在长时间阅读中也能保持舒适的视觉体验。当然,光有好看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我更看重的是它作为“年鉴”所承载的深度和广度。我期待它能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将那些年度内最关键的临床进展、最受关注的疑难病例分析,以及学科带头人的真知灼见,一丝不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能提供一种体系化的梳理,让读者能清晰地把握住那一年内科医学领域的整体面貌和主要突破口。这种期待,就像是盼望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能够毫无保留地分享他一年的学习和感悟,这对于我们这些持续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精神食粮和实践指引。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年度汇编类的书籍一直抱着一种既好奇又挑剔的态度。好奇的是,它到底能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年国内内科医学界的“热点”与“盲区”。挑剔则是因为,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内容更新不及时或者选取角度过于陈旧,那它的时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沦为一本“旧闻录”。我特别关注它在那些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比如精准医疗的初步应用、罕见病诊断的突破性进展等方面,有没有扎实的论述。一本优秀的年鉴,理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要回顾过去,更要为我们指明未来几年可能需要重点攻关的方向。我设想它应该像一个高倍显微镜,将那些宏观的趋势细化到具体的病种管理和治疗方案的微观调整上,而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不只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行业报告,能切实帮助临床医生优化自己的诊疗思路,避免“闭门造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