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673-2011):有色金属冶炼厂电力设计规范 [Code for Power Design of Non-ferrous Metals Smelter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673-2011):有色金属冶炼厂电力设计规范 [Code for Power Design of Non-ferrous Metals Smelt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设计
  • 有色金属冶炼
  • 国家标准
  • GB 50673-2011
  • 工业设计
  • 冶金行业
  • 规范标准
  • 电气工程
  • 电力系统
  • 安全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733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679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Power Design of Non-ferrous Metals Smelter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字数:223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673-2011):有色金属冶炼厂电力设计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71126号)的要求,由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现行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7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供电与配电、余热电站、厂区线路、电解整流所、车间电力设计基本规定、重有色金属冶炼厂车间电力设计、氧化铝厂车间电力设计、铝电解车间电力设计、镁钛与工业硅厂车间电力设计、炭素厂车间电力设计、氟化盐厂车间电力设计、稀有金属冶炼厂车间电力设计、硬质合金厂车间电力设计、半导体材料厂车间电力设计、公用设施电力设计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管理处负责日常管理,由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将意见和建议寄送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解放中路199号;邮政编码:410011],以供今后修编时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供电与配电
3.1 负荷分级与供电电源
3.2 高压供配电系统
3.3 无功补偿
3.4 电能质量要求
3.5 变电所与配电所
3.6 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
3.7 电测量仪表装置
3.8 防火与蓄油设施
3.9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4 余热电站
4.1 一般规定
4.2 电气部分
4.3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5 厂区线路
5.1 -般规定
5.2 电缆线路
5.3 架空线路

6 电解整流所
6.1 -般规定
6.2 供电电源与接线系统
6.3 整流机组的选择及谐波治理
6.4 控制、保护与测量
6.5 母线、设备配置及接地
6.6 交流所用电系统
6.7 直流所用电系统
6.8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7 车间电力设计基本规定
7.1 配电系统
7.2 配电设备
7.3 控制与保护
7.4 配电线路
7.5 电测量仪表
7.6 电气照明
7.7 建(构)筑物防雷
7.8 配电室与控制室

8 重有色金属冶炼厂车间电力设计
8.1 一般规定
8.2 原料车间
8.3 焙烧与烧结车间
8.4 熔炼车间
8.5 浸出过滤与净液车间
8.6 电解车间
8.7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9 氧化铝厂车间电力设计
9.1 一般规定
9.2 原料车间
9.3 烧结与焙烧车间
9.4 高压溶出与熟料溶出车间
9.5 分解过滤与蒸发车间
10 铝电解车间电力设计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673-2011):有色金属冶炼厂电力设计规范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673-2011):有色金属冶炼厂电力设计规范》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广泛的知识覆盖面,同时避免提及该特定标准的任何内容。 --- 图书精选系列:工业、技术与历史的深度探索 本系列图书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旨在为专业人士、学者及对特定主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深入、详实且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以下是几部重点推荐图书的详细介绍: 一、《现代大型化工装置安全设计与风险管理》 内容聚焦: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代大型化工生产装置从设计初期到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风险控制技术。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安全规范解读,而是着眼于系统工程学在化工安全领域的应用。 核心章节概要: 1. 化工过程安全管理(PSM)的全球趋势与本地实践: 分析了美国OSHA PSM、欧盟Seveso指令等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化工产业的特点,提出了本土化的PSM实施框架。重点阐述了如何将安全文化融入企业日常运营,而非仅仅是合规检查。 2. 基于可靠性的设备完整性管理(AIM): 详述了如何运用定量风险评估(QRA)和可靠性中心维护(RCM)方法,对关键工艺设备、压力容器、管道和安全仪表系统(SIS)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性管理。书中提供了多种设备失效概率模型和维护策略的计算实例。 3. 火灾、爆炸与有毒物质泄漏的本质安全化设计: 深入剖析了高危化学反应、易燃易爆物料储存与输送过程中的热失控、超压、泄漏等典型事故场景。设计章节着重介绍本质安全设计原则的应用,如采用更安全的工艺路线、减少危险物料存量、优化反应器几何构型,以及先进的泄放与阻火技术。 4. 应急响应与事故预防的集成化平台: 介绍了现代化工园区如何构建集成化的监控、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内容包括先进的泄漏扩散模拟软件应用、多部门协同应急预案的编制、以及针对特定高危单元的针对性演练设计。 本书特色: 本书的价值在于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非电力系统的工艺安全工程案例分析,特别侧重于流体动力学、热力学安全边界的确定以及人员行为安全管理,是安全工程师和工艺设计师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二、《先进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高熵合金的微观结构调控》 内容聚焦: 这是一本面向材料科学前沿研究的专著,专注于新一代高性能结构材料——高熵合金(High-Entropy Alloys, HEAs)的复杂晶体结构、热力学稳定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优异机械和物理性能。 核心研究方向: 1. 高熵合金的设计原理与计算热力学: 详细阐述了基于“高混乱度”和“贫组元”概念的HEA设计哲学。书中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DFT)来预测多主元体系的相变行为、局部结构弛豫,以及稳定单相FCC或BCC结构的组元比例区间。 2. 增材制造(3D打印)对HEA微观结构的影响: 探讨了选区激光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等增材制造工艺参数(如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层厚)如何影响合金的冷却速率和凝固路径,进而形成独特的枝晶结构、孔隙率及残余应力分布。 3. 原位表征技术在动态过程中的应用: 重点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的加热/拉伸原位实验,用于捕捉析出相的形成过程、位错的运动机制以及晶界迁移的实时信息,这对于理解高温蠕变和疲劳至关重要。 4. 结构-性能的构效关系: 分析了不同晶体结构(如FCC、BCC、Laves相等)下,硬度、韧性、抗氧化性和导电性的具体变化规律。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特定体系(如CrMnFeCoNi基、AlCoCrFeNi基)的详细性能图谱。 读者对象: 专注于材料科学、冶金工程、机械设计及航空航天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年级研究生。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理解复杂多主元体系的权威参考。 三、《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灾害防治》 内容聚焦: 本书立足于城市化进程中对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需求,系统梳理了大型地下工程(如地铁、综合管廊、地下商业设施)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中的地质挑战。 关键技术与方法: 1. 城市复杂地质环境的精细化探测: 摒弃传统的二维勘察方法,重点介绍应用三维地质建模、地球物理多参数联合反演技术(如瞬变电磁法、地面探地雷达)来识别软弱透镜体、古河道、断层破碎带等地质隐患。 2. 深基坑与地下结构稳定控制: 详细论述了面对饱和软土层和砂层时的降水控制技术、多道次接桩技术以及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控制。重点分析了不同支护结构(如SMW工法、钻爆法)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变形监测与反馈控制。 3.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与沉降控制: 探讨了列车运行荷载对既有建筑和地下设施的长期影响。书中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DFOS)的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实现对隧道衬砌应力、站台裂缝的实时、高密度监测与预警。 4. 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针对城市常见的地面沉降、地下水突涌等问题,本书提出了基于渗流分析和固结理论的长期防治方案,并对地下空间开发可能引发的相邻建筑物风险进行了量化评估。 特色: 本书侧重于岩土工程、结构力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尤其对超大直径隧道和复杂互绕管廊的施工难题提供了详尽的工程案例和解决方案,适合土木、交通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工程师参考。 --- 总结: 以上三部著作分别在化工安全、先进材料科学和地下工程技术三大领域内进行了深度挖掘。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强调理论的工程化应用、聚焦前沿技术难题、提供详尽的案例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超越标准规范层面,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知识体系。这些书籍并不涉及任何特定行业的电力设施设计或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文,而是聚焦于各自学科领域的核心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的突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自动化和监控系统的集成要求。在现代冶炼厂中,电力系统不再是孤立的能源输送者,而是整个 DCS(集散控制系统)的一部分。规范中对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故障录波器的要求,以及与上位控制系统的接口规范,都展现了对数字化、智能化工厂的理解。它明确指出,保护动作的逻辑必须清晰可追溯,这对于事后分析事故原因至关重要。坦白讲,我原以为这本规范可能更侧重于传统的电气强度和热稳定计算,但它对现代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和兼容性也做了相应的指导,比如对变频器、整流设备的谐波抑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标。这说明标准制定者对行业的未来趋势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阅读它,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知识迭代,你不得不去了解最新的电气设备标准和通讯协议,否则你的设计就无法“达标”。这本书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同时,也为我们如何高效利用现代技术提供了合规路径。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这种国家标准会不会过于陈旧或者晦涩难懂,毕竟有色金属冶炼这种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太快了。然而,翻阅下去,我发现 GB 50673-2011 在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对现代新技术的吸纳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对其中关于安全冗余设计的部分印象最为深刻。它对电气设备的防火、防爆等级提出了明确的区域划分要求,这一点对于冶炼车间那种高温、易燃易爆的环境来说至关重要。规范里特别强调了多回路供电的互联互通和自动切换机制,这绝非简单的“备用电源”概念,而是涉及到整个配电系统的智能化联动。我尤其欣赏它对特殊工况下的应急照明和疏散系统的详细规定,这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人”的保护放在技术之上的深切考量。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将书中的图示和我们车间现有的布局进行比对,很多过去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老办法”,在规范的审视下,立刻暴露出潜在的风险点。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此,它提供了一个权威的、经过千锤百炼的标尺,用来衡量和改进我们现有的工程实践。

评分

这部《有色金属冶炼厂电力设计规范》的厚重感,光是拿在手里,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最近刚好在负责一个老厂区的设备升级项目,深知电力系统在冶炼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点闪失可能就意味着数百万的损失和漫长的停产。因此,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关注的是它对负荷计算和供电可靠性的阐述。规范在这里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务实且具有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理论推导,而是直接给出了针对不同冶炼工艺(比如电解、熔炼)的经验系数和分级负荷的确定方法。尤其是关于无功功率补偿和电能质量控制的那几章,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过去我们总是凭经验粗略估计,导致功率因数居高不下,电费居高不下。但规范中详细列出了谐波治理的措施和电压偏差的限值,让我对如何优化现有电网结构有了清晰的蓝图。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逻辑性极强,从总则到变电所的布置,再到厂内线路的敷设,每一个步骤都像一张精心绘制的施工图纸,指导性强到让人觉得,只要严格遵照执行,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它不仅仅是一部标准,更像是一位资深电力工程师在项目收尾时留下的工作笔记,详尽而无可辩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它是严谨到有些“不近人情”也毫不为过,但对于工程设计而言,这种冷峻的精确性恰恰是最需要的品质。它几乎没有用任何修饰性的语言,每一个条款、每一组数值都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结果。比如关于电缆桥架的载流量计算,它不仅给出了基础公式,还细致地考虑了环境温度、敷设方式、以及多根电缆并行的热补偿系数,这对于保证线路长期稳定运行,避免过热跳闸至关重要。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像读小说一样快速浏览,而是得放慢速度,拿着笔在一旁对照计算器,确保对每一个参数的理解都准确无误。特别是关于接地系统的章节,它对不同土壤电阻率下的接地网设计给出了详尽的推荐方案和计算流程,这在国内很多地方的施工队伍中,往往是经验主义泛滥的重灾区。这部规范相当于给所有设计人员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红线,任何偏离这条红线的做法,都将是不可接受的风险行为。这种极度的确定性,是电力设计领域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从一个长期在现场处理设备故障的工程师角度来看,这部规范在“运行维护友好性”方面的设计也做得相当出色。很多设计规范往往只关注“设计一次成功”,但维护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往往被忽视。这部规范在设备选型和布置上,显然充分考虑到了后期的检修需求。例如,它对高压开关设备的检修空间、操作平台的高度,以及关键仪表和控制屏的布局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发生故障,维护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接触到故障点,减少停电时间。我发现它甚至对备品备件的通用性和库存要求都有间接的指导——因为规范推荐的设备类型和参数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自然有利于库存管理。这本规范体现了一种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理念,它不仅关注工厂建设的投入期,更关注其运营维护的成本和效率。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深深植根于冶炼车间实际工作流程的经验结晶,是每一个相关专业工程师的案头必备工具书,没有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