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李杏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图说李杏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玉增,胡清坡 编
图书标签:
  • 李杏
  • 病虫害
  • 防治
  • 果树
  • 农业技术
  • 园艺
  • 病虫害防治
  • 实用技术
  • 种植技术
  • 果品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570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28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图示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
字数: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图说李杏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面向广大基层果树科研工作者和果树生产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危害李树和杏树的病虫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每种病虫都配有多幅彩色生态图片,图文并茂,以图为主,信息量大,既突出了农业和生物防治,也介绍了无公害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特点是看图识病虫,看图防病虫,内容急果农所需切合生产,技术先进实用,可操作性强,语言简洁易懂,一学就会。《图说李杏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可供果树站、植保站、果树科技人员、农资系统、农林院校师生及广大果农研究和生产参考。

目录

一、李病害识别与防治
李褐腐病
李果腐病
李炭疽病
李袋果病
李黑霉病
李细菌性穿孔病
李红点病
李疮痂病
李褐斑穿孔病
李树木腐病
李树白粉病
李果锈病
李灰色膏药病
李树流胶病
李树腐烂病

二、杏病害识别与防治
杏褐腐病
杏疮痂病
杏炭疽病
杏软腐病
杏树木腐病
杏黑星病
杏疔病
杏褐斑穿孔病
杏叶焦边病
杏树细菌性穿孔病
杏树黑粒枝枯病
杏树干腐病
杏树腐烂病
杏树流胶病
杏树根癌病

三、李、杏病害识别与防治
杏仁蜂
李实蜂
杏象甲
李小食心虫
桃蛀螟
梨小食心虫
李短尾蚜
杏缢管蚜
杏星毛虫
绿尾大蚕蛾
茶蓑蛾
白囊蓑蛾
黄刺蛾
白眉刺蛾
丽绿刺蛾
扁刺蛾
金毛虫
茸毒蛾
麻皮蝽
茶翅蝽
桑剑纹夜蛾
桃剑纹夜蛾
果剑纹夜蛾
美国白蛾
桃天蛾
山楂叶螨
四星尺蠖
春尺蠖
小绿叶蝉
桃潜蛾
双线盗毒蛾
斑衣蜡蝉
柿广翅蜡蝉
阔胫赤绒金龟
黑蝉
草履蚧
桑白蚧
杏球坚蚧
桃小蠹
桃红颈天牛
粒肩天牛
金缘吉丁虫
六星吉丁虫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指南》 概述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保障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本书《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指南》旨在为广大农民、农技推广人员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环保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本书重点突出“绿色”理念,强调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人体健康以及有益生物的影响,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果蔬生产中常见的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危害特点以及最重要的是,一套完整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绿色防控基础理论 1. 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与原则 意义: 阐述为何要推行绿色防控,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量。强调传统化学防治的弊端,如农药残留、抗药性产生、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 原则: 详细介绍绿色防控的五大基本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源头治理、生态调控、因地制宜。 预防为主: 强调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在病虫害发生前的应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基数。 综合防治: 科学地集成应用多种防治手段,形成协同效应,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药性产生。 源头治理: 从栽培管理、环境因素、种子种苗等源头入手,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 生态调控: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力量,如保护和利用天敌,维持生态平衡。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的特点,制定适宜的防治策略。 2. 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体系构成 农业防治: 介绍通过调整耕作制度、合理轮作、选用抗病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如清除病残体、合理密植、通风透光、平衡施肥、科学灌溉、修剪整形等)来预防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物理防治: 详细介绍利用物理手段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如: 诱杀技术: 各种诱捕器(黄板、蓝板、性诱捕器、食诱捕器等)的应用,以及其原理、制作、布设和管理。 防虫网/防虫膜: 介绍防虫网、防虫膜的种类、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频振式杀虫灯: 介绍其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布设密度和时机。 高温/低温处理: 介绍利用高温或低温对种苗、土壤、储藏物等进行消毒处理。 人工捕捉: 强调在病虫害发生初期,人工捕捉大型害虫的有效性。 生物防治: 这是绿色防控的核心内容之一。 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 介绍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常见天敌昆虫的识别、生活习性及其在防治害虫方面的作用。指导如何通过提供适宜的生境(如种植蜜源植物、保留杂草区)来保护和吸引天敌。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详细介绍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赤霉病菌、病毒类农药(如NPV)等微生物杀虫剂和杀菌剂的种类、作用机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提高其防治效果。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 介绍烟碱、苦参碱、印楝素、除虫菊等植物源农药的提取、制备及应用。 化学防治的优化与整合: 低毒低残留农药的选择: 介绍符合绿色防控标准的农药种类,如生物农药、新烟碱类杀虫剂(合理使用)、某些氨基酸类、核苷类等。 科学用药原则: 强调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对量用药、对位用药、安全用药(配施、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 精准施药技术: 介绍无人机施药、变量施药等技术,减少农药用量,提高药效。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介绍助剂的使用、复配技术等。 第二部分:果蔬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图解 本书本部分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果蔬生产中几种最具代表性、危害最严重的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每一种病虫害都将遵循以下结构: 1. 病虫害名称及分类: 明确病虫害的学名、俗称及其所属类别(如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鳞翅目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等)。 2. 形态特征: 提供清晰的病征(如叶片斑点、萎蔫、枯死、果实畸形、霉变等)和害虫(成虫、若虫、幼虫、卵)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帮助读者准确识别。 3. 发生规律与传播途径: 详细阐述病虫害的发生季节、气候条件、寄主范围、越冬方式、传播蔓延的途径(如风雨传播、带病种苗、农具传播、昆虫媒介等)。 4. 危害特点与损失: 描述病虫害对果蔬产量、品质造成的具体损害,以及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 5. 绿色防控技术方案(综合集成): 农业防治措施: 针对该病虫害,提出具体的农业防治建议,如品种选择、轮作、土壤管理、肥水管理、修剪、清园等。 物理防治措施: 推荐适用的物理防治工具和技术,如特定诱捕器的使用、防虫网覆盖等。 生物防治措施: 重点介绍可利用的天敌、微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以及其施用方法和时机。 化学防治(最后手段): 如有必要,推荐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明确其施用对象、剂量、浓度、施用时期和注意事项,强调与其他防治措施的配合使用。 关键防控时期: 明确指出在病虫害发生的不同阶段,最适合采取的防控措施。 示例病虫害(选取几类进行详细说明): 真菌性病害: 白粉病: (以番茄、黄瓜、葡萄等为例)介绍其叶片、茎、果实上白色粉状霉层的特征,以及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发生条件。防控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改善通风、增施磷钾肥、及时清除病叶、保护利用天敌(如瓢虫)、喷施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与特定真菌混合制剂)、适时喷施生物源杀菌剂(如植物提取物)或低毒杀菌剂。 灰霉病: (以草莓、番茄、辣椒等为例)介绍其在潮湿环境下产生的灰褐色霉状物。防控措施包括控制湿度、加强通风、摘除病花病果、保护利用天敌、喷施生物源杀菌剂(如木霉菌)、适时化学防治。 炭疽病: (以辣椒、芒果、西瓜等为例)介绍其在果实上形成的圆形、水浸状病斑,后期出现黑色小点。防控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清园、加强栽培管理、保护利用天敌、喷施生物源杀菌剂、适时化学防治。 细菌性病害: 青枯病: (以番茄、马铃薯、茄子等为例)介绍其快速萎蔫的症状,以及通过病苗、土壤、雨水传播。防控措施重点在于农业防治,如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作、轮作、深耕、土壤消毒、严禁带病调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 软腐病: (以十字花科蔬菜、葱蒜类等为例)介绍其组织腐烂、有恶臭的特点。防控措施包括保持土壤和环境干燥、避免伤口、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合理施肥、注意仓储卫生。 病毒病: 番茄黄化曲叶病(TYLCV): 介绍其叶片卷曲、变黄、生长矮化的症状,主要由粉虱传播。防控措施重点在于控制传毒媒介(粉虱),包括使用防虫网、诱杀粉虱(黄板)、保护和利用寄生蜂,以及选用抗病毒品种。 主要害虫: 蚜虫: (普遍发生于各类果蔬)介绍其刺吸式口器造成的危害(卷叶、黄化、传播病毒)以及繁殖速度快。防控措施包括保护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使用黄板诱杀,喷施肥皂水、辣椒水、生物源杀虫剂(如印楝素、苦参碱),以及适时化学防治。 白粉虱: (普遍发生于各类果蔬)介绍其刺吸汁液、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传播病毒。防控措施包括使用防虫网、黄板诱杀、保护利用寄生蜂(如丽蚜小蜂)、喷施生物源杀虫剂(如印楝素、啶虫脒低剂量)等。 菜青虫/小菜蛾: (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介绍其幼虫的危害症状。防控措施包括人工摘除虫卵、保护利用寄生蜂(如小菜蛾赤眼蜂)、使用Bt(苏云金杆菌)制剂、病毒农药(如小菜蛾NPV)、频振式杀虫灯等。 螨虫(如红蜘蛛): (广泛发生于多种果蔬)介绍其刺吸植物汁液造成的危害,以及高温干旱条件下的爆发。防控措施包括保持环境湿度、加强通风、喷施生物源杀螨剂(如阿维菌素、印楝素)、利用捕食螨等。 地下害虫(如地老虎、蛴螬): (危害幼苗和根系)介绍其危害症状。防控措施包括耕前土壤处理、使用生物防治制剂(如白僵菌、绿僵菌)、合理施用生物源或低毒化学药剂。 第三部分:绿色防控的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1. 绿色防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当地的作物种类、种植模式、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自身的条件,设计一套可行的绿色防控方案。 强调方案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 2. 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 介绍简易有效的病虫害监测方法,如田间普查、诱捕器监测、气象信息与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结合等。 强调预警在绿色防控中的重要性,以便采取预防性措施或及时干预。 3. 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案例分析: 选取几种典型的果蔬生产场景,详细介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成功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解决面临的病虫害问题。 案例分析将涵盖从病虫害发生监测、方案制定、技术实施到效果评估的全过程。 第四部分:绿色防控发展趋势与展望 智慧农业与绿色防控的融合: 介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精准施药中的应用前景。 生物技术在绿色防控中的新突破: 探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为绿色防控提供的可能性。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强调推广绿色防控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包括专业化的植保服务、技术培训和农资供应。 本书特色 实用性强: 所有技术方案均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导向,操作性强,易于农民掌握和应用。 科学性高: 内容基于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和病虫害防治理论,确保技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环保性突出: 始终贯穿绿色、环保的理念,引导读者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图文并茂: 大量的高清图片和图表,直观展示病虫害特征和防治过程,便于理解和记忆。 针对性强: 重点介绍了果蔬生产中最常见的几种病虫害,并提供了详细的绿色防控策略。 适用读者 广大水果、蔬菜种植户 农技推广人员 农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 农学、园艺专业学生 对绿色农业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 《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指南》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理念的传递。本书希望通过普及科学、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帮助广大生产者实现增产增收,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和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图说”成分,可以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虽然书中有一些流程图和概念图,但它们大多是解释原理的辅助工具,而非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图”。我期待的是那种可以直接拿在田间地头对照的、带有清晰标记的“症状图谱”,比如,清晰地展示叶斑病在不同感染阶段的颜色变化,以及叶片正面和背面的对比图。这本书虽然文字详实,但缺乏这种直观、高分辨率的视觉辅助。很多时候,我需要反复阅读几遍文字描述,才能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模糊的图像来对应病症。对于许多经验不足的种植者来说,阅读这种纯文字密集型的技术手册,其效率远低于一本图文并茂的速查手册。因此,这本书更适合作为理论储备的深挖,而不是作为日常病虫害诊断的快速参考工具。它教会了你“为什么会这样”,却没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把式那样,迅速告诉你“现在该怎么办,以及长什么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知识体系的构建,而非快速解决现场问题的实用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竟然是《图说李杏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我本来是冲着这个名字去的,以为能看到一些非常具体、实用的病虫害防治图解和技术指南。说实话,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倒是挺直观的,色彩搭配也比较符合农学类书籍的调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关于农业技术的。但当我真正翻开书后,发现内容和书名上的“图说”二字似乎有些出入。我期待的是那种一图胜千言的详细操作步骤,比如如何识别早期的溃疡病症状,或者不同时期喷洒哪种农药的浓度比例,最好还能配上高清的特写照片。然而,我看到的更多是理论性的阐述,关于病理学和生态学的背景知识占了很大篇幅。当然,这些知识对于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有帮助的,但对于一个急需在果园里解决实际问题的果农来说,可能显得有些“高深”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针对特定病虫害的快速识别卡片,比如“一看便知”的对比图集,而不是大量的文字描述。这本书更像是为农业专业的学生准备的教材,而非面向一线生产者的实用手册。如果你对李杏的生物防治机理感兴趣,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有趣的视角,但若你只是想知道明天该用什么药剂来对付那几只虫子,你可能需要再找找别的更“接地气”的资料了。整体感觉,它更偏向于学术研究的深度挖掘,而非工具书的即时效用。

评分

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书中关于病虫害综合治理(IPM)的章节,理论框架搭建得非常扎实,逻辑链条清晰,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到化学防治,层层递进,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然而,这种“理想化”的治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巨大的经济和时间压力。书中强调的“精确监测”和“阈值管理”在现实中很难完美执行。比如,书中建议的病虫发生频率监测点和采集标准,对于缺乏专业训练的普通种植户来说,执行起来难度极大,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更实际一点的问题是,这本书对于不同规模农场的适用性讨论不够充分。对于小农户,他们可能根本无力承担实施全套IPM策略所需的初期投入和人工成本。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不同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生产者,如何“打折”或“简化”这些关键技术,从而在可接受的成本内获得最佳的控制效果。这本书的结论更倾向于学术上的完美方案,而不是商业上的最优解。它像是一位站在高处观察者给出的完美蓝图,但缺少从地面爬行者视角出发的务实指导方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处理得相当考究,纸张质量摸起来很舒服,印刷清晰度也毋庸置疑,对于一本专业书籍而言,这是个加分项。我特别留意了书中涉及到的关于土壤健康和营养管理的部分,这块内容写得相当细致,从宏量元素到微量元素的失衡可能引发的症状,都有详细的描述和表格来辅助说明。不过,我发现它在“关键技术”这个环节的阐述上似乎有些保守和笼统。例如,在谈到抗性品种的选用时,书上列举了几种被广泛接受的品种,但对于这些品种在不同气候带和土壤条件下的实际表现差异,介绍得不够深入。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基于田间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比如在A地区种植的X品种,其对某种真菌的抗性表现如何优于B地区的Y品种,这些具体的“临场数据”在书中是缺失的。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书中关于农业机械化操作的介绍几乎没有,这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是越来越重要的一环。比如,现代喷雾设备如何优化覆盖率、减少农药漂移等技术,这本书似乎刻意回避了。它更像是一个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技术总结,缺乏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跟进。对于追求效率和精准农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指导可能略显陈旧,无法完全满足对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评分

这本书在描述特定病害的生命周期和传播途径时,展现了细致入微的科学精神。例如,它对李杏炭疽病在不同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的孢子萌发速度有详细的描述,这些细节对于理解病害的“为何发生”非常有帮助。但是,当我们落到“如何防治”这个核心诉求时,书中的建议显得过于依赖单一的化学手段。虽然提到了生物制剂的应用,但相关内容的篇幅明显不足,介绍也显得比较模板化,缺乏深入的比较和推荐。我个人更关注的是那些对环境影响小、残留低的生物防治方案。书中对一些新型生物农药的提及非常简略,像是走过场一样。如果这本书的定位是“关键技术”的图说,那么它应该更侧重于那些正在快速迭代和更新的环保型防治策略。相比之下,对一些已经被广泛使用多年、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的化学药剂,介绍篇幅却显得过重。这种内容配比,让人感觉作者在技术选择上更倾向于成熟但可能已非最优的传统方法,而对那些更具前瞻性的绿色技术投入的关注度不够,这与当下追求可持续农业的大趋势有所背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