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夏红
书号:9787511881571
定价:59.00元
法律出版社2016年7月版
◎江平作序,《沉浮与枯荣》《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整理者陈夏红著作,刘苏里、慕容雪村、何兵推荐,向“新旧法时代”风骨们致敬,记述民国法政精英们的学术与人生。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向“新旧法时代”风骨们的致敬之作。这本《风骨:新旧时代的政法学人》记述了钱端升、吴恩裕、曾炳钧、严景耀、雷洁琼、于振鹏、戴克光、黄觉非、徐敦璋、费青这些民国法政精英的学术与人生。
在整个波诡云谲的20世纪,在数不清的战争与运动中,他们沉浮飘摇,激扬时指点江山,落魄时自我批判。他们的人生,恰如那风中芦苇,虽未对抗,亦不屈服,就他们矢志追求的法政理想而言,恰似那蒹葭与白露的绝唱。后来者能不读之?能不叹之?
作者简介
陈夏红,男,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整理出版有江平先生口述的《沉浮与枯荣》《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等有影响的书籍。
名家评论
《风骨》让读者感受一国文脉断裂瞬间,带给他们的伤痛。作品里的“故事”,历史上间歇上演,因而作者的努力更具非凡价值:通过个案打捞和梳理,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刘苏里
在现时中国,“法”之一字多有歧义,世人往往把那些首鼠两端、昨是今非、尔虞我诈、讨价还价、弱肉强食、欺天瞒地谓之曰法。然而真正的法有坚持、有原则、有底线、有风骨。夏红此书,正为此迷雾而著,写尽明敏、正直、慈悲、清凉,可以为世人解惑,为先贤张目,为往昔之风流铁骨留一分念想。
——慕容雪村
共和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期,国家政治与法律传统,步入了历史的河湾。法政学人,随着时代的波涛,在其间挣扎与沉浮。他们个人的命运,折射出民族的命运。夏红的专著,记述了十多位民国时期的法政精英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人生转折,试图从历史的尘埃中,检点他们曾经的唏嘘与泪光,烛照那个“火红的年代”。“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在秋天,在雨夜,推荐你一卷在手,一杯在握。
——何兵
序
翻开手边的这本陈夏红的新著《风骨——新旧时代的政法学人》,映入眼帘的都是我所知道的人物,有的还能清晰地辨认他们的相貌、音容、举止,有的连他们的相貌都记不清了。
现在年轻的法学工作者称呼我们年老的学者为“老”,“新”和“老”的关系,只体现了年龄的差距,“老”可能还跟尊敬有关。但我们年轻的时候,正值新中国建立之际,我们被称为“新”,而年老的学者被称为“旧”,“新”和“旧”的关系,所体现的是时代的不同:“新”代表的是新中国,“旧”代表的是旧中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旧法”尤其带有歧视性质,旧法学者在新中国根本登不上讲台。记得我们当初出国到苏联学习法律时,一条禁令就是不许带旧法书籍。我们学的是“革命”的法律,与旧法完全无关,学完苏联的法律后才恍然大悟,苏联的民法与民国时期的民法,都源自于德国民法。
我们也曾以“新”骄傲自居,轻视那些“不能上讲台”的旧法教授。我们读完这本书后可以看到,哪一位民国时期的法学教授不是清华、北大等著名院校毕业,又在美、英、德、法、日等国家留学多年,获得博士学位,又有丰富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精英人才!
法律的继受性在今天不是什么问题了,但在1957年反“右”时,这是一条界限,它是打成“右派”的一个标准。说法律有继受性,就是认为旧法有继受性,而我们新中国成立初期明讲了“废除六法全书”,你现在讲“继受性”,那不是“为旧法招魂”吗?其实,法律是理念,是制度,是方法,也是一种文化,这四者不可或缺。我们废除的“六法”,仅仅是指制度上的“六法”,而且制度上的“六法”也不可能全废除,婚姻、家庭、契约、财产仍然有继受性,至于法律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方法,尤其作为一种文化,它的继受性就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知识分子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学有专长,学有新用,很在意他的专长能否有用,所以“弃”和“用”代表了知识分子的价值能否被社会所承认。以我本人的经历而言,27岁被“弃”,49岁被“用”,二十二年期间自己的专业所长没有得到发挥,简括来说,可以说“三十而弃”,“五十而用”,这被弃的滋味是刻骨铭心的。陈夏红书中所提到的十位旧时代的政法学人,也都遭到“弃”,都曾遭到旧法的“弃”,也有几位更遭到我那种反“右”时期的“弃”。他们有些是“四十而弃”,有些是“五十而弃”。我不知道“五十而用”比起“五十而弃”,哪一个心情更忧郁?但可以肯定二者心中都受到了创伤!旧法的创伤和反“右”的创伤,在这十位旧时代政法学者的人生旅程中是明显可见的。现在的读者已经不可能再见到这两种创伤,但让读者重新回忆一下一百年前民国初建时期那些以政治法律为专业的知识分子,力图以法振兴国家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是很有好处的。
我在主编《20世纪著名法律学者》这本书的时候说过,20世纪有一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一半是中华民国或更早。民国时期的法律人才总数虽然不多,但精英却不少,把这些埋没的精英传记整理出来,那就是很大的贡献,陈夏红就是开拓这片处女地的先锋,我希望他在挖掘北京政法学院的十位老教授的传记后,能再去挖掘更多民国时期的法律学者贡献给读者。是为序。
江平
2015年1月9日
目录
功过是非,留待来者评说——钱端升的人生路
亲历“三·一八惨案”
学高为范
“代表一个时代的专著”
《法国的政府》的变与未变
“国体攸关”
铁骨钱端升
迎接解放
钱端升在新中国
“为改造自己更好地服务祖国而学习”
揭批汤用彤、蔡元培
组建北京政法学院
1954年宪法法律顾问
“资产阶级宪法的反动本质”
钱端升在1957年
“批评‘三害’”
钱端升为什么被划为“右派”?
“以钱端升为首的小集团和一些右派分子躲藏不住了”
“钱端升是政法学界的右派阴谋家”
钱端升:“我的罪行”
“披着‘教授外衣’的美国特务费正清”
一件“值得一提却又令人痛惜”的事
zui尊重周恩来
晚年钱端升
躲进红学成一统——吴恩裕的涅槃
从吴恩裕的红学贡献说起
早年吴恩裕
就读东北大学
在清华延期毕业
东北行健学会
吴恩裕与张东荪
考试插曲
在英国
在重庆
中华文化服务社的一段经历
执教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
执教北大
内战中的东北行
与学生的交往
吴恩裕的“旧学”
走进新时代
北京政法学院
呕心沥血的《历代西方政治论著选读》
新时代的学术
“比国民党时代还苦闷”
不自信的年代
躲进红学成一统
吴世昌与吴恩裕的交往
吴恩裕的红学贡献
吴恩裕专案组
“哭君归去太匆忙”
为学当如严景耀——严景耀和他的犯罪学世界
家世
在燕京
志愿犯人严景耀
研究生阶段
从北平到南京
游学美国
苏联研究会
南下
被提名上海工部局监狱副典狱长
助理典狱长严景耀
离职
监狱外的活动
社会科学讲习所
“越粤人才夸璧合”
供职新华银行
筹建民主促进会
燕大教授
燕园解放
见到毛泽东
严景耀与林寿晋
忠诚老实运动
筹建北京政法学院
恢复社会学的尝试
义助郭云观
“这些日子少出门为妙”
反“右”之后
解冻
卿本佳人,缘何从政——雷洁琼的人生路
雷氏家族
在美国
执教燕京
“一二·九运动”
在江西
政治讲习院
在上海
成立民主促进会
下关事件
重回燕京
走向解放
燕大往何处去?
雷洁琼、严景耀与吴晗
新中国成立后
雷副教务长
“右派”言行
内定“中右”
“神仙会”
“文化大革命”
晚景无限好
“搞到法院,我政治上也没问题”——徐敦璋传略
垫江徐家
青少年时代
清华八年
留学欧美
执教平津
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
“你简直是贱卖”
执教云大
颠沛在重庆
在日本
非常混乱,非常痛苦,非常矛盾
漫漫回国路
重庆三月
“一切如梦初醒”
孩子参军
“通过土改和忠诚老实,我一定要站起来”
在北京政法学院
哭着说“搞到法院,我政治上也没问题”
内定不戴帽“右派”
早逝
“老学究遇到新问题”——曾炳钧侧影
三岁丧父,十余岁丧母
清华四年
社会调查所
哥伦比亚读博士
曾炳钧与胡适
一波三折回国路
从学界到政界
执教武汉大学
曾炳钧教授的木箱
亲历“六一惨案”
再回清华
很努力地想跟上形势
参加土改
思想改造
“老学究遇到新问题”
学习与自我批判
走进新时代
法律的阶级性与继承性讨论
反“右”前后的内心世界
改变
曾炳钧的“检查”
曾炳钧的茫然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四篇文章
回归
八十岁时入党
晚年曾炳钧
四十四年非,重新活——费青的困惑
费氏三兄弟
大革命时代
为共产党人辩护
与张君劢的交往
认真准备公费留学考试
在德国拜谒施塔姆勒
在德国的朋友圈
执教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
拯救东吴法学院
逃离沦陷区
陪都重庆
亲历“一二·一惨案”
人民立场看宪草
复员北平
主编《中建》
费青与美国人
与张君劢之子的对话
走进新时代
北大课改
与潘汉典的交往
离开北大
四十四年非,重新活
“像一个有病的人求医生看病”
北京政法学院的费教务长
费青之死
“觉今是而昨非”——黄觉非的轮廓
模糊的黄觉非
“觉今是而昨非”
从学界到政界
回北平
回归学界
被管制的黄觉非
前进
北京政法学院
“错误”言论
黄觉非之死
迟来的追悼会
“挖地挖不出宪法来”——戴克光的剪影
少年戴克光
在清华
在清华加入国民党
清华助教
在伦敦
走马灯似的换工作
四川大学庚款讲座教授
中国行政学会
巡视党务
执教中央大学
监察院参事
江苏学院
车站事件
戴克光的天真
执教政治大学
在上海静待解放
边学习边改造
来到北京政法学院
“肃反运动”
反“右”
既然已经跃进了,何必还要“大跃进”?
转行
“戴老头是来休养的吧!”
“文化大革命”
戴克光之死
“生于宣统二年”——于振鹏的背影
“我应该是北京人”
求学时代
北京法文专门学校
中法大学
留学法兰西
求学巴黎
在国联工作
重回法国
漫漫归程
在昆明
入党与脱党
兼任中法大学训导长
担任云大法律系代主任
随中法大学复员
再回昆明
“在学问上显一手才能立足”
走,还是不走?
等待解放
设法认识共产党
“我觉得干不了”
清华法律系的停办
边工作边学习
革大学习
开设“政策法令”课
土改
“洗澡”
院系调整
“生于宣统二年”
划为“右派”
旧法风骨今安在?——代后记
评价五: 这本书的出版,如同一股清流,缓缓注入我对中国法学史和知识分子群体的认知之中。“风骨:新旧时代的政法学人”,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我内心深处对于那些在历史变迁中坚守原则、砥砺前行的学者的敬意。我总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法治进程,离不开对那些塑造了法律思想、推动了法律实践的先行者的致敬。作者陈夏红,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目光聚焦于“新旧时代”的交汇点,那些在变革时期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的政法学人,他们的故事定然是丰富而深刻的。江平先生的序言,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极高的学术分量和精神价值,他的肯定,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充满信心。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展现这些学人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政法学的传统。刘苏里、慕容等人的名字,也让我隐隐感觉到,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梳理,更可能包含着一些更为鲜活的个人叙事,以及对于这些学人之间思想交流和学术传承的描绘。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那份跨越时代的“风骨”力量,从中汲取智慧与启迪。
评分评价三: 这本【法律出版社】的《风骨:新旧时代的政法学人》甫一问世,便在我的书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风骨”二字,仿佛能穿透纸页,触碰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灵魂。我总觉得,研究一个时代的法律,就必须了解那个时代支撑着法律体系的思想者和实践者,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致力于挖掘这些“风骨”的宝藏。作者陈夏红的名字,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想象,他必定是一位对中国政法学界有着深刻洞察的学者,能够梳理出不同时代学人的思想脉络和人生轨迹。江平先生的序言,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召唤,意味着这本书绝非泛泛之谈,而是承载着法学界的集体记忆和价值传承。而刘苏里、慕容等人的出现,则预示着本书的内容并非局限于枯燥的学术理论,很可能融入了更多鲜活的个体故事、深刻的社会观察,甚至是一些颇具争议性的时代论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那些学人们的智慧光芒,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用自己的学识和品格,塑造着中国政法事业的走向,又如何在时代的风雨中,保持着那份不可磨灭的“风骨”。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标题,《风骨:新旧时代的政法学人》,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点出了一个核心主题——“风骨”,这是一个极具分量的词汇,意味着某种精神上的坚守、人格上的独立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不屈。作为一名对法律和历史都充满兴趣的读者,我特别渴望了解那些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为中国政法学发展做出贡献的学者们。他们身处历史的十字路口,既要面对旧有的思想束缚,又要拥抱全新的理念,这种挣扎与融合,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故事。作者陈夏红,作为本书的执笔人,想必对这一历史时期和这些学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江平先生作为序言作者,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中国法学界的一个时代印记,他的推荐无疑增加了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可读性。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不同学人在面对时代变迁时,其思想和学术路径的差异,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法理论体系的。刘苏里、慕容等人的名字,也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跨界合作、学术争鸣,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交往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在阅读中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评价二: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其厚重感所吸引,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书名“风骨:新旧时代的政法学人”,瞬间勾起了我对于那些曾经在法律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前辈们的无限遐想。在我看来,所谓的“风骨”,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严谨求证,更是一种人格上的坚韧不拔,一种在复杂环境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气度。这本书的作者陈夏红,名字略显陌生,但能够编撰出这样一本聚焦特定群体、探讨时代精神的作品,想必其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深入的调研。而江平先生的序言,如同一枚重量级的推荐信,为这本书的内容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新旧时代”的交替,以及在这样的交替中,政法学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他们引领了时代的进步,还是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书中涉及的刘苏里、慕容等人的名字,也为内容增添了更多未知与神秘,不知道他们是以何种身份出现在书中,是作为被访谈者,还是作为作者的引述,但这些都足以让我心生探究的欲望,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那个时代、属于那些学人的独特“风骨”。
评分书籍名称: 【法律出版社】风骨:新旧时代的政法学人 陈夏红著 江平作序 刘苏里、慕容 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古朴的字体和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守信念的知识分子。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仅是看到“风骨”二字,便能想象到书中描绘的那些学人,定是经历了岁月洗礼,身上有着不同于当下浮躁时代的沉淀。他们或许曾是风云际会的弄潮儿,或许是默默耕耘的布道者,但在那个变革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良知,为中国的政法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书中提及的江平先生作序,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倍感期待。江平先生作为法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他的品格与学识早已深入人心,由他亲自推荐的书籍,其内容与分量自然不言而喻。而刘苏里、慕容等名字的出现,也暗示了书中可能涉及的跨学科、多维度的视角,或许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探讨,更融入了对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些“风骨”的力量,去了解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印记的政法学人,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