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古特提斯域大地构造物理学

东亚古特提斯域大地构造物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文采 著
图书标签:
  • 大地构造物理学
  • 东亚
  • 古特提斯域
  • 地质学
  • 地球物理学
  • 构造地质
  • 板块构造
  • 大陆动力学
  • 地幔动力学
  • 古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17133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21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3
字数: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亚古特提斯域大地构造物理学》综合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地质学、物理学的知识,从总体上解剖了古特提斯域的时空属性,并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秦岭造山带、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地质与构造演化五个部分详细阐述了其区域地球物理特征。书后还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有关系统论和非线性动力学方面的认识。《东亚古特提斯域大地构造物理学》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是难得的优秀科学著作。
《东亚古特提斯域大地构造物理学》可供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人员及对宇宙与自然规律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1 大地构造物理学导言
1.1 大地构造物理学概说
1.2 地壳上地幔组构与属性
1.3 典型的大陆行为
1.4 几种特殊地质作用的探讨
参考文献

2 中国地壳上地幔概况
2.1 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
2.2 中国西北塔里木盆地地壳上地幔
2.3 中国中部地壳上地幔
2.4 关于环渤海地幔柱
2.5 关于地壳上地幔探测
参考文献

3 东亚演化与古特提斯洋
3.1 东亚大地构造概要
3.2 中国及邻区的古海洋及板块碰撞作用
3.3 古特提斯洋碰撞造山会聚带
3.4 中国大陆的构造格架
3.5 大陆属性与系统行为的相图
参考文献

4 古特提斯洋会聚带东端:苏鲁
4.1 古特提斯洋苏鲁带北部综合地球物理调查
4.2 古特提斯洋苏鲁带南部综合地球物理剖面
4.3 苏鲁造山带岩石圈
4.4 苏鲁造山带上地幔
参考文献

5 古特提斯洋会聚带东部:大别
5.1 古特提斯洋大别造山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
5.2 中朝与扬子克拉通的碰撞与旋转
5.3 郯庐断裂带的深部构造
5.4 中国东部的多重地震拱弧构造
参考文献

6 秦岭造山带
6.1 秦岭造山带的地壳上地慢
6.2 大别一苏鲁造山带与秦岭的构造对比
6.3 川甘青复理石盆地
6.4 关于阿尼玛卿和巴颜喀喇
参考文献

7 塔里木盆地与古特提斯洋
7.1 塔里木盆地地质概况
7.2 显生宙大地构造事件
7.3 塔里木盆地与世界油气资源
7.4 阿尔金转换断裂带
参考文献

8 昆仑造山带地质概况与构造演化
8.1 地质地球物理概况
8.2 东昆仑地质概况
8.3 西昆仑及其前陆逆冲带
8.4 西昆仑地区沉积一构造演化史
8.5 中央造山带西段的地质构造演化
8.6 特大型固体矿产与大地构造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论笔记
A.1 不同角度看系统
A.2 系统的表象:秩序
A.3 有序、无序和没有秩序
A.4 熵:系统无序的度量
A.5 混沌
A.6 系统的萌芽:相遇与互动
A.7 相遇是一种自然选择
A.8 科学家中的异类
A.9 自组织导致耗散结构
A.10 一部描述自组织过程的历史长卷
A.11 涌现:第一加法定理
A.12 束缚:第二加法定理
A.13 互补与对抗
A.14 中庸:调控系统平衡的艺术
A.15 演化与进化
A.16 人类社会文明了吗?
A.17 不见可欲
A.18 人造机器--系统组织的典范
A.19 控制、自动控制与自然调节
A.20 信息与组织
……

前言/序言


《环太平洋构造带的深部动力学:地球物理学的多尺度探测与解析》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环太平洋构造带——这一全球最为活跃的大陆边缘地带——的深部地球物理学特征、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区域地质演化的复杂关联。全书围绕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高精度地壳结构成像、地幔物质循环以及板块边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展开,旨在构建一个跨尺度的、多参数约束的环太平洋构造带深部动态模型。 第一部分: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地球物理学概览与研究基础 本部分首先概述了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地理、构造背景及其在全球板块构造中的核心地位。重点介绍了用于研究该区域深部结构的经典与前沿地球物理学方法:地震学(被动源与主动源)、重力与磁力测量、大地电磁学(MT/TEM)以及热流测量。详细讨论了这些方法在穿透性、分辨率和数据解释方面的局限与优势,并强调了多地球物理学方法数据融合(Joint Inversion)在揭示复杂地壳-地幔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俯冲带的深部结构与流体循环 俯冲带是环太平洋构造带最显著的特征。本书将俯冲带的深部结构解析作为核心内容之一。 1. 俯冲板块的形态学与岩石圈结构: 结合高精度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详细刻画了不同类型的俯冲板块(如海洋性、大洋性向大陆性俯冲)在不同深度上的弯曲、断裂和瓦解模式。分析了俯冲界面(Slab Interface)的几何形态、倾角变化及其与深源地震活动的关联。 2. 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地球物理信号: 探讨了俯冲界面附近是否存在剪切带、流体聚集区或岩浆活动的地球物理证据。利用大地电磁学探测俯冲带的导电性异常,解释了脱水作用释放的流体在俯冲带上地幔楔中的迁移路径和聚集状态。 3. 地幔楔的动力学: 重点研究了俯冲引发的地幔楔对流模式。通过分析地幔楔内的地震波速异常,揭示了俯冲物质加热、熔融以及地幔物质上涌对弧岩浆作用和火山喷发活动的影响机制。对比了不同构造背景下(如安第斯型、日本海沟型)地幔楔的流变学差异。 第三部分:火山弧与大陆岩石圈的增生与改造 本书深入探讨了火山弧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邻近大陆岩石圈的深层改造过程。 1. 弧下岩浆系统的成像: 利用宽频带地震数据分析了弧下岩浆房的分布、尺寸和动态特征。特别关注了岩浆囊的地震波速、品质因子(Q值)异常,以区分熔融体、挥发性流体和固态岩石的地球物理响应。 2. 大陆岩石圈的加厚与根部结构: 研究了增生构造如何导致大陆岩石圈的增厚和不均一化。利用接收函数方法揭示了莫霍界面(Moho)的复杂形态、不连续性及其与火山活动的关系。讨论了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和热状态,通过热流和重力数据约束岩石圈的剥蚀或地幔物质的卷入。 3. 弧后伸展构造的地球物理证据: 分析了在某些环太平洋段(如北美西缘),由俯冲-走滑转换或板块后撤引起的弧后伸展盆地的形成机制。利用重力和磁力数据来限定地壳拉伸引起的岩石圈减薄和地幔物质上涌的深度和幅度。 第四部分:走滑系统与转换带的深部构造 环太平洋地区还包含了复杂的走滑断裂系统(如圣安德烈斯断层)。本部分着重于走滑带的深度结构和三维力学状态。 1. 走滑断裂带的几何形态与流变学: 通过主动源地震勘探确定了大型走滑断层在数百公里深度内的三维走向和倾角变化。分析了断层带的地震活动性(浅部脆性破裂区)与深部流变学特性(高温塑性流变区)之间的耦合关系。 2. 转换带的物质交换: 探讨了俯冲带和走滑带相互作用的转换区域(Transitional Zones)的地壳应力状态。利用地壳应力测量和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重建了这些复杂交汇区域的应力场分布。 第五部分:深部动力学与地球物理模型的构建 最后一部分整合了所有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环太平洋构造带的综合动力学模型。 1. 耦合俯冲、地幔对流与地表形变: 运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将俯冲带的几何边界条件与地幔的流变学参数相结合,模拟了数百万年尺度的板块运动驱动力、地幔物质的迁移以及地表GPS观测到的形变场。 2. 挥发性物质的循环与地球化学示踪: 讨论了俯冲带释放的流体和熔体如何通过地壳和地幔的通道,最终影响地球表面的火山和热液活动。将地球物理学的“空洞”或“低速区”解释为与流体迁移相关的物理响应。 结论与展望 本书总结了当前对环太平洋深部构造物理过程的认识,指出了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成像技术(如全波形反演、高精度地震定位)在未来研究中的潜力,并展望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实验)如何进一步完善环太平洋构造带的深部动力学图像。本书为地球物理学家、构造地质学家以及火山学家提供了理解全球最重要构造活动带深部过程的全面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气息太浓厚了,拿到手的时候,我原本以为能看到一些更侧重于区域地貌和风景的介绍,毕竟“东亚”这个词听起来就包含了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然而,这本书完全沉浸在深层的地球物理参数和构造应力场分析之中,这对我的阅读体验造成了一点小小的“误会”。我更期待的是那种能将地下深处的运动和地表宏伟的地貌变迁联系起来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大地构造运动的壮阔。书中的数据图谱确实非常专业,但缺少一些能够引导非专业读者进入情境的生动描述或类比。或许作者的重点确实在于纯粹的科学建模和证据链构建,但这使得本书的读者群体被大大限制在了资深的地球科学家圈子内。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我们脚下世界如何塑造出今日东亚面貌的普通爱好者来说,阅读门槛稍高了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博学与严谨。他对特提斯域复杂的地质构造历史的梳理,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驾驶航船,面对风浪重重,却能清晰地指出每一个关键的转向点。书中对不同时期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和岩石学证据的分析,都显得非常扎实可靠。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引入的跨学科视角,将地球物理场的异常与构造变形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使得原本抽象的地下结构变得可视化、可感可触。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逻辑,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虽然有些章节的数学模型推导看得我头昏脑涨,但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用最精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的复杂性。这本书无疑为该领域的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研究方法和思维逻辑的教学。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在处理古特提斯域的俯冲带演化和地幔楔动力学方面,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岩石圈拉伸与增厚响应的对比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测地球物理数据相结合,提供了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构造模型。作者对不同地球物理方法(如重力、磁法、地震层析成像)数据的综合解释能力,体现了现代大地构造物理学的交叉融合趋势。然而,在某些特定地区的局部构造单元的讨论上,我个人感觉分析略显仓促,可能受限于公开数据的可获取性,有些关键的地质单元的解释还停留在“可能性”的范畴,尚未形成一个完全闭合的证据链。但这也许正是前沿科学研究的常态——总有未解的谜团等待后人去探索。对于希望挑战自我、探索地球科学前沿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深思的材料。

评分

对于一本严肃的专业著作而言,《东亚古特提斯域大地构造物理学》在文献引用和理论溯源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几乎可以作为该领域的一个小型的“百科全书”来参考。书中的参考文献列表之详尽,让人不禁感叹作者在学术积累上的投入。每一次提出一个观点,都能找到扎实的支撑。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一些新兴的地球物理技术,比如高精度卫星重力梯度测量在深部结构成像上的应用,提及得不够充分,似乎更侧重于传统的地震学和大地测量学成果。这使得部分内容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在“新颖性”和“时效性”上略显保守。总的来说,它是一部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的经典之作,但如果在方法论上能更多地接纳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其对读者的启发性可能会更全面、更具前瞻性。

评分

这本《东亚古特提斯域大地构造物理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格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抽象的地球物理图形,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就是对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学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所以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中的文字排版清晰,图表质量也很高,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制图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尽管我对这个特定区域的构造演化了解有限,但书中的系统性介绍让我很快就进入了状态。特别是那些关于板块运动和地幔对流的论述,简直是把几亿年前的地球历史娓娓道来。不过,有些专业术语的解释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稍微有点门槛,需要反复查阅相关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其精髓。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专著,对于想深入了解东亚地区地质演变的专业人士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