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自主不是放纵,尊重不是服从,人支配中解放,成就孩子心灵健康发展。
内容简介
原来常规不是盲目服从专家,而是学会尊重集体需要;原来常规不是一次性建立而成,而是按照阶段培养发展;原来常规不是随意制定建立,而是有科学方法可循。
这可能是头一本一阐释常规建立和心理健康关系的书。更可能是头一本让成人掌握幼儿常规建立方法的秘籍。
作者简介
蔡伟忠,美籍华人,著名儿童教育学家,儿童教育学博士。
1983年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取得游戏治疗专业证书,一直从事学前教育相关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走遍世界各国,为幼儿园园长、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服务。1994年成立蔡伟忠老师教研室,2011年成立蔡伟忠家庭教育学院。
现任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游戏与玩具研究部执行主任,深圳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法国LUDIA教育研究所高级研究主任。认为“关心幼儿园教师,让他们从实效方法中领会理论”是促进中国幼儿园教育发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近期著作:《幼儿园个性化教育课程》《唠叨以外的教育法》《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明白建立常规的“道”,成就孩子心灵健康发展,
一、不管成人社会还是孩子世界的游戏,规则的形成都是一样的
二、良好的常规发展是建立正面自我形象的基础,成就心理健康的基石
三、懵懂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和环境的一致性、清晰性和重复性
四、无意识反抗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归属感和自主权
五、有意识反抗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对集体的荣誉感和参与权
六、大班额或特殊行为孩子常规教育的“道”
第二章 掌握建立常规的“法”,踏出轻松工作的第一步
一、没有常规就没有教育
二、看得见的显性常规
三、看不见的隐性常规
第三章 懵懂期孩子只要建立了安全感,就会在环境暗示中形成常规
一、概述
二、促使新生对环境产生熟悉感的策略及方法
三、促使新生对环境产生规律感的策略及方法
四、开学后,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有效强化,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五、情绪波动孩子的处理方法
第四章 无意识反抗期孩子只要有集体归属感,就会在引导性环境中内化规则
一、确定班集体认同的目标是归属感建立的基础
二、归属感的建立是内化规则的关键
三、要重视家园合作
四、引领幼儿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活动
五、班级老师要合理分工与合作
第五章 有意识反抗期孩子只要有集体荣誉感,就会在自主环境中掌握规則建立的方法,
一、建立个人和集体荣誉感的方法
二、让孩子明白民主建立规则的方法,以及投票的方法和意义
三、家庭教育必须配合好才能使优质素质得以保持和延续
第六章 幼儿园老师建立常规要注意的事项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第七章 父母在家里可以这样做
……
精彩书摘
㈠常规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听话”的孩子吗
如果我们把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要幼儿“听话”,那么这种常规教育实质上是在教幼儿迎合与伪装,学会迂回和讨价还价。这种理念和行为是以牺牲幼儿的主动性为代价的,幼儿只是盲目地遵从教师的要求,为了避免受罚或想要得到老师的赞赏而被动地遵守规则,并在教师视力不可及的范围照样“我行我素”。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用到这样一句话:“去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很多教师也会这样说:“××真听话”,或“××不听老师话,不乖”,被表扬的孩子因为得到老师的“赞扬”而很开心,虽然并不知道自己哪方面的行为或表现是值得鼓励的。孩子们经常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去做事,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需要,更加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真实案例来具体理解一下。小班上学期,班里吃水果时间到了,今天是吃西瓜。缘缘很喜欢吃西瓜,想多拿几块,被老师制止了:“缘缘听话,每人分两块。”缘缘好像明白了,做了“听话”的孩子。当她发现阿瑞已经吃过两块又拿了一块时,马上冲过去大叫:“不许多拿!”“老师,他不听话!”其他小朋友开始“打抱不平”,跟着一起喊:“老师,你看阿瑞,他不听话!”阿瑞也很理直气壮:“我吃完了,盘里还有多的呢。”缘缘不由分说,上前把阿瑞手里的西瓜抢了下来,一场战争爆发了,而且是“听话”的孩子们挑起来的。这里的缘缘的确很“听话”,她听了老师的话,没有多加思考,把多吃一块的想法忍回去了,她没想到,每人两块之后还有多的水果的可能。“听话”幼儿的思维被老师的表扬和表面的规则限制住了。而阿瑞是“不按规则出牌”的小家伙,老师分完水果,他就发现了盘子里还有多的。我们不能责怪哪位小朋友,只能说教师在培养吃水果环节的常规时,直接给出规则的内容“每个人只能吃两块”,而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要求的道理,并且把“做听话的孩子”作为奖励和执行策略,这种做法并不妥当。西瓜是每班一个,自己班来切,没有香蕉(一人半条)那么好计算数量,而且不同水果又有不同的分法,如果教师思路不清,心中没数,就会给自己增添很多工作量,甚至惹来“麻烦”,给孩子带来很多冲突或不快。对于建立吃水果环节的常规,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个环节的常规培养目的是什么,然后再思考教育策略和步骤。
换个场景,同样是吃水果环节,值日生戴着围裙在生活区切香蕉,把切好的香蕉放进果盘,她翻好了“今日水果”牌,又开始准备小碟、叉子、夹子等吃水果的用具。
……
前言/序言
《静待花开:儿童成长中的耐心与引导》 导言: 在儿童成长的广阔天地里,每一个稚嫩的生命都如同待放的花蕾,需要适宜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细心的呵护,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色彩。然而,在现实的育儿旅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孩子的行为有时让我们困惑,情绪的波动让我们措手不及,习惯的养成让我们心力交瘁。在这纷繁复杂的情境下,我们渴望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既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又能让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少些焦虑,多些从容。 本书并非一本教条式的“怎么办”指南,也不是一套生硬的“必须做”规则集。它更像是一场温和的对话,一次关于耐心与引导的深刻探索。我们将一同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学习如何以一种更贴近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陪伴他们走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将探讨“等待”的力量,理解“引导”的艺术,最终的目标是帮助家长建立一种与孩子和谐共处的亲子关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滋养中,静待属于自己的花开。 第一部分:理解儿童成长的节奏——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 儿童发展的“慢”与“快”: 许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容易陷入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就能独立、懂事。然而,儿童的发展并非匀速前进,它有其内在的节奏和规律。大脑发育、认知能力的提升、情绪的成熟,都需要时间。理解这一点,是建立耐心的基石。我们将深入浅出地分析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核心发展特点,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慢”并非不进步,而是在积蓄力量。与其催促,不如静观。 行为背后的语言: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无论看起来多么“不听话”、“捣乱”,其实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他们可能在表达需求(饥饿、疲惫、渴望关注),可能在探索世界,可能在处理情绪,也可能是在试探边界。本书将引导家长学会“解码”孩子的行为,从简单的“因为他就是这样”转变为“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会提供一些观察和倾听的技巧,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行为的深层含义,从而做出更具建设性的回应,而不是简单地制止或惩罚。 情绪的颜色与温度: 孩子的情绪如同天气般多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狂风暴雨。家长常常因为孩子的情绪失控而感到焦虑和无助。本书将带领家长认识到,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们是孩子感受世界、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孩子不同的情绪信号,如何安抚孩子的不安,如何帮助他们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重点在于,家长自身的稳定情绪是引导孩子情绪发展的关键。 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通过探索来学习和成长。然而,很多时候,家长的“怕”,会无形中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例如,担心孩子弄脏衣服,担心孩子受伤,担心孩子犯错。本书将鼓励家长拥抱孩子的探索欲,学习如何在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下,允许孩子去尝试、去发现、去犯错。我们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引导孩子探索周围环境的建议,以及如何将孩子的探索转化为学习机会。 第二部分:耐心是一种能力——培养家长自身的成长 “慢下来”的育儿智慧: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耐心并非易事。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慢下来”。这包括正念练习、深呼吸技巧,以及学习如何设定合理的育儿期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减少因孩子行为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从而以更积极、更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育儿中的挑战。 看见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期待: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源于我们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我们对“理想孩子”的定义。这些期待一旦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发生冲突,就容易引发我们的焦虑和失望。本书将引导家长进行自我反思,识别自己育儿中的情绪触发点,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期待,将目光从“完美孩子”转移到“正在成长的孩子”。 接纳不完美,拥抱过程: 育儿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没有所谓的“完美父母”或“完美孩子”。本书将强调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将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进步,而非仅仅盯着他们的不足。理解到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宝贵的,即使有磕绊,也蕴含着学习的机会。 寻求支持,建立连接: 育儿之路并非孤单的旅程。本书将鼓励家长走出“独自承担”的困境,积极寻求支持。这可能包括与伴侣、家人、朋友进行坦诚的沟通,加入育儿社群,或者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分享经验、倾诉困惑,都能为家长注入力量,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第三部分:引导的艺术——与孩子共同探索和成长 倾听的艺术: 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孩子说话的声音,更是要去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本书将介绍如何进行积极的倾听,如何通过提问、复述和共情,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我们将强调,当孩子感到被倾听时,他们更有可能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更愿意接受家长的建议。 界限的建立: 很多家长在建立规则时,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过于严苛,让孩子感到压抑;要么过于宽松,让孩子无所适从。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充满爱与尊重的前提下,清晰而温和地建立家庭规则和界限。我们将学习如何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如何让他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以及如何在孩子触碰界限时,给予恰当的回应。 积极的回应与鼓励: 相较于惩罚,积极的回应和鼓励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技巧,教家长如何用语言和行动,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我们将探讨如何将“错误”转化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仅仅视为失败。通过积极的反馈,孩子会建立自信,更有动力去尝试和坚持。 玩耍的力量: 玩耍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本书将强调玩耍在建立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鼓励家长放下“教育者”的身份,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玩耍中。通过玩耍,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递价值观和引导孩子。 “等待”中的学习: 在很多情况下,最好的引导方式就是“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去尝试,等待他们自己去思考,等待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本书将分享许多关于“等待”的案例,展示了在给予孩子空间和时间后,他们所爆发出的惊人潜能。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等待”和“放任”,以及如何在等待中给予孩子适度的支持。 榜样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自身的行为,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影响力。本书将强调家长在言传身教中的重要性。我们将鼓励家长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学习如何通过自身的行动,为孩子树立积极、健康、充满爱的榜样。 结语: 《静待花开:儿童成长中的耐心与引导》希望成为您育儿旅途中一份温暖的陪伴。它并非要您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希望您能成为一个更“觉察”的父母,一个更有“耐心”的父母,一个更懂得“引导”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您也将收获成长,看见自己内在的力量,并与孩子建立起更深厚的连接。 请记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各有不同。在这条充满未知与惊喜的道路上,最宝贵的,是您与孩子共同经历的时光,是您给予他们的那份不离不弃的爱与支持。让我们一同怀揣着耐心,用智慧去引导,静待那属于每一个生命的、最绚烂的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