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藝の教科書1 うつわ 民艺教科书 图书日文原版

民藝の教科書1 うつわ 民艺教科书 图书日文原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艺
  • 工艺
  • 日本文化
  • 陶瓷
  • 器物
  • 传统工艺
  • 生活美学
  • 设计
  • 手工艺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民藝の教科書1 うつわ 民艺教科书 图书日文原版
商品编号:10957643109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商品毛重:1.0kg
货号:18030900003465
语种:日语

具体描述


単行本(ソフトカバー): 160ページ

出版社: グラフィック社 (2012/4/5)

言語: 日本語

ISBN-10: 4766123441

ISBN-13: 978-4766123449

発売日: 2012/4/5

商品パッケージの寸法: 25.6 x 18.2 x 1.8 cm

歴史的背景や思想よりも"いまの民藝"を紹介することにこだわる「民藝の教科書」シリーズ第壹弾。テーマは「うつわ」。

民藝の先生·久野さんの案内で、著者が全国各地の窯元をめぐったルポを中心に、読者を手仕事のある暮らしへと誘います。

出版社からのコメント

全国40以上の窯元のつくり手、製品の紹介に加え、基礎知識や使い方·選び方のアドバイスなど、民藝を知る·見る·使うための情報を幅広くカバーした「教科書」。お気に入りの民藝がきっと見つかる一冊です。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柳宗悦が「民藝」という言葉をつくってから80余年―いまを生きる日本の手仕事をめぐる旅がはじまります。


《民藝の教科書 2 染織》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日本传统染织工艺的权威指南,系统梳理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是理解日本“民艺”精神在纺织领域实践的必备读本。 导论:布料的生命与地域的色彩 本书是《民藝の教科書》系列的第二卷,聚焦于“染织”(SENSYOKU),即染色与编织这两大构筑起日本生活美学的核心技艺。如果说第一卷的“器皿”展现了土地的塑造力,那么本卷则着力于纤维的柔软与色彩的叙事。 民艺运动的精髓在于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源自民间、未经过度设计的实用之美。染织物作为覆盖身体、装饰居所的最基本媒介,自然成为这场运动关注的焦点。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精美织物的鉴赏,而是深入到材料的选取、染料的采集、织机的构造以及图案的地域性变迁,试图揭示每一块布料背后所承载的生活智慧和手工艺人的心血。 第一章:纤维的源流——自然之物的转化 本章详尽考察了日本传统染织所依赖的天然纤维及其处理过程。 1. 植物纤维的韧性与温柔: 麻(Asa): 重点介绍了苎麻(Ramie)、亚麻(Linen)的种植、采摘、脱胶(Nukaku)和精炼过程。对比了不同产地麻纤维在强度和光泽上的差异。特别解析了冲绳芭蕉布制作中,如何从芭蕉树的叶鞘中提取细密纤维,以及如何通过复杂的搓线工艺使其达到丝绸般的触感。 棉(Wata): 考察了江户时代以后,日本本土棉花(如木棉)的普及及其在地方庶民服饰中的核心地位。讨论了脱籽(Seeding)与梳理(Carding)技术如何影响最终织物的保暖性和手感。 丝(Kinu): 虽然桑蚕养殖是更精细的工艺,但本章亦涵盖了野蚕(如柞蚕)在特定地域的利用,以及传统缫丝过程中对丝缕完整性的保护。 2. 动物纤维的地域性应用: 着重介绍了北海道阿伊努族对鹿皮、鱼皮(如鲑鱼皮)的鞣制与加工技术,这些技术体现了在严酷自然环境中对一切可用资源的尊重与智慧。 第二章:色彩的哲学——从土壤到染缸 染料的运用是区分地域风格和身份标识的关键要素。本章系统分类并解析了日本传统染料的来源与应用。 1. 植物性染料的采集与提取: 蓝(Ai): 深入讲解了“蒅”(Sukumo)的制作过程,即通过微生物发酵将靛蓝草中的靛蓝素还原激活。对比了“蓼正蓝”(Tade Aizome)与“板藍”(Itajime Aizome)在色调和固色技术上的区别,并分析了德岛、埼玉等地蓝染的特色。 红与紫: 介绍了茜草根(Akane)提取的暖红色调,以及紫草根(Murasaki)提取的珍贵紫色。强调了在古代,紫色的稀有性如何使其成为权威的象征。 黄与茶: 分析了栀子(Kuchinashi)、黄檗(Kihada)和核桃皮(Kurumi)等常见染料在日常布料(如茶巾、工作服)中的广泛应用,探讨了它们耐洗、耐晒的实用性。 2. 媒染技术的奥秘: 详细阐述了媒染剂(Baimen)在固定颜色和改变色相中的作用。铁媒(Tetsu-mizu,铁锈水)如何使蓝色基调趋向深沉的“青黑”,而矾土(Alum)如何帮助固定鲜亮的红色。这部分内容展示了手工艺人对化学反应的朴素而精准的把握。 第三章:编织的秩序——经纬之间的律动 本章从结构层面剖析了织物的构成,重点在于不同织法如何影响布料的强度、垂感和图案的呈现。 1. 基础织法的演变: 平纹(Hiramono): 最基础的组织,如何通过调整经纬线的密度创造出“紬”(Tsumugi)的粗犷质感或“罗”(Ro)的轻薄透气性。 斜纹(Twills)与缎纹(Satin): 分析了这些织法在日本特定的袴(Hakama)和被褥(Futon)面料中的应用,以增加其耐磨损性。 2. 提花与纹样的生成: 纹织(Mon’ori): 探讨了提花织机(Jacquard Loom的早期形式)如何通过复杂的经线控制,实现织物本身的立体花纹,如西阵织中的“锦”(Nishiki)的复杂结构。 絣(Kasuri)的魅力: 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详细介绍了“先染后织”的絣技术,包括“经絣”(Tate-gasuri)、“纬絣”(Yoko-gasuri)和“经纬双絣”(Tate-yoko gasuri)。解析了如何通过精确计算和捆扎染线,使得在织造过程中,经线与纬线相遇时,产生出略微模糊、朦胧的美感,这正是民艺精神中“不完美之完美”的体现。 第四章:技艺的地域名片——从服装到生活用具 本章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域工艺品上,展示了染织品如何融入日本不同地区的日常生活。 1. 地方服装的变迁与守护: 萨摩织(Satsuma-ori)与久留米絣(Kurume-gasuri): 萨摩织以其精细的经纬交织和独特的泥染技术闻名;而久留米絣则代表了西日本絣织的巅峰,其图案多取材于自然与农耕场景。 更纱(Sarasa)的传入与本土化: 追溯了源自东南亚的印花布“更纱”传入日本后的本土化改造,例如“型染”(Katazome)技术的运用,它如何将复杂的图案以模板印刷的方式普及到庶民阶层。 2. 染织在生活器具中的角色: 暖帘(Noren)与布袋(Furoshiki): 分析了这些日常功能性织物在色彩和图案选择上的文化含义。暖帘的色调往往反映店铺的行业属性(如酒铺的靛蓝),而風呂敷的图案则承载了祝福与吉祥的寓意。 刺子绣(Sashiko): 重点介绍刺子绣不仅是一种加固技术,更是一种视觉语言。探究了津轻地区(津軽刺し子)和北海道地区刺子绣在不同几何图案中所表达的“报恩”、“祈福”等深层含义。 结语:纤维与人类精神的交织 《民藝の教科書 2 染織》总结道,染织工艺是技术、艺术与社会需求的完美结合。它教会我们,材料的选择并非偶然,色彩的搭配并非随意,每一种经纬的交叉都凝结着数代匠人的经验积累。通过学习这些古老的技艺,我们得以触摸到日本人民面对自然、适应生活、并最终创造出超越功用之上的美学的坚定精神。本书为现代设计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把钥匙,去解锁这些被时间温柔打磨的纤维艺术品的真正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使用价值”的强调。很多关于传统工艺的书籍往往将重点放在了“艺术品”或“古董”的层面,但这本书始终将目光锁定在器物作为日常用品的本质上。它探讨了如何挑选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碗,如何保养一件代代相传的工具,以及器具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脚踏实地的探讨,让“民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与柴米油盐紧密相连的生活艺术。它鼓励读者去“用”,去“磨损”,去让器物在日常使用中留下生活的痕迹,这种对“时间痕迹”的珍视,深深打动了我。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经得起日常磨砺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那种朴实中透着精致的日式美学,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刚拿到手的时候,我甚至有些舍不得翻开,生怕破坏了这份宁静的美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相当到位,那种微微泛黄的触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沉淀。排版上,虽然是教科书的定位,但丝毫没有刻板的教条感,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尤其是一些配图,选取的角度和光影都极具匠心,不仅仅是器物的展示,更像是一组组艺术摄影作品。它成功地将“民艺”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通过精美的视觉语言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让人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引导去思考器物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可以说,在视觉呈现和装帧设计上,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工具书的范畴,达到了工艺品的水准。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赞美,而是通过对日常器物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冷静描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物哀”的美学精髓。比如,描述一个粗陶茶碗时,它会着重于釉色的自然流动、烧制过程中留下的细微瑕疵,以及握持时掌心能感受到的温度和重量。这种描述方式,使得原本冰冷的器物瞬间拥有了生命和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放下书本,转而审视自己家中那些被忽略已久的物件,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充满敬意的目光去重新认识它们。这种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引导,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它提供的不是知识点,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非常引人入胜,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

作为一本旨在普及民艺理念的书籍,它的结构安排显得异常清晰而富有逻辑性。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制作工艺,每一步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顺畅,即便我对传统手工艺了解不深,阅读起来也毫无压力。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像一位耐心十足的老师,先把概念讲透,再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印证。特别是关于“地域性”和“功能性”如何塑造器物形态的章节,分析得极其透彻。它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陶器在器型、泥料和纹饰上会产生显著差异,这些知识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让我对文化多样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寻根之旅”。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琢磨,但正是这种需要投入精力的深度,才让它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那种可以“速读”的读物,而是需要“品读”的。我发现自己经常会读完一页,然后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着某位工匠在制作那个物件时所倾注的心血与智慧。这种需要主动思考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知识的留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器物”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匠人精神世界的窗口,让我对“手作”这一行为本身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知识的传授,转化成了一种缓慢而深刻的审美教育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