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099-2011·代替DL/T 5099-1999):水工建筑物地下工程开挖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xcavation of Underground Works on Hydraulic Structure]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099-2011·代替DL/T 5099-1999):水工建筑物地下工程开挖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xcavation of Underground Works on Hydraulic Struc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行业标准
  • 水工建筑物
  • 地下工程
  • 开挖施工
  • 技术规范
  • DL/T 5099-2011
  • DL/T 5099-1999
  • 规范标准
  • 工程建设
  • 水电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6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140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xcavation of Underground Works on Hydraulic Structur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099-2011·代替DL/T 5099-1999):水工建筑物地下工程开挖施工技术规范》是对《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IT5099-1999)(以下简称原标准)进行修订而成的。
原标准实施以来,随着工程实践不断深入,地下工程开挖施工技术进步明显,为适应我国水电水利地下工程开挖技术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原标准进行修订。本次修订总结先进技术和经验,满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要求,与现行电力标准体系协调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099-2011·代替DL/T 5099-1999):水工建筑物地下工程开挖施工技术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地质、测量、开挖方法、钻孔爆破、出渣与运输、初期支护、不良工程地质地段施工、安全监测、通风与防尘、辅助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4 地质
5 测量
6 开挖方法
7 钻孔爆破
8 出渣运输
9 初期支护
10 不良工程地质地段施工
11 安全监测
12 通风与除尘
13 辅助工程
14 质量检查与验收
附录A(规范性附录)岩土分级
附录B(规范性附录)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面和地下控制测量误差在横向和竖向贯通面上的计算及有关技术规定
附录D(资料性附录)窄轨运输技术条件
附录E(资料性附录)非电毫秒雷管段别及延期时间表
附录F(资料性附录)光面爆破与预裂爆破参数
附录G(资料性附录)质点振动速度传播规律的经验公式
附录H(资料性附录)安全监测附表
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7.2钻爆作业
7.2.1钻孔爆破作业,应按照爆破设计图进行。
7.2.2钻孔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钻孔孔位应由测量精确定位。
2周边孔在断面轮廓线上开孔,周边孔和掏槽孔的孔位偏差不大于5cm,其他炮孔孔位偏差不大于10cm。
3炮孔孔径、孔深、孔斜应满足爆破设计要求。
4炮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装药爆破。
7.2.3爆破作业应由取得相关特种作业许可证的专业人员按爆破设计进行操作。
7.2.4引爆方法可按下列情况确定:
1在杂散电流较大或用吊罐法、爬罐法施工时,应采用塑料导爆管非电雷管。
2预裂或光面爆破宜采用导爆索引爆。
7.2.5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的效果,用下列标准检验:
1炮孔痕迹应在开挖轮廓面上均匀分布,半孔率为:完整岩石85%以上,较完整和完整性差的岩石不小于60%,较破碎和破碎岩石不小于20%。
2相邻两孔间岩面平整;孔壁不应有明显的爆震裂隙。
3相邻两茬炮之间的台阶或钻孔的最大偏斜值,应小于20cm。
4预裂爆破后应形成贯穿性连续裂缝。
7.3爆破安全规定
7.3.1爆破设计应由取得相关特种作业许可证的专业人员进行。
7.3.2爆破器材的运输、储存、加工、现场装药、起爆及瞎炮处理,应遵守GB6722的有关规定。爆破器材应符合施工使用条件和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每批爆破器材使用前,应进行有关的性能检验。
7.3.3进行爆破时,人员应撤至飞石、有害气体和冲击波的影响范围之外,且无落石威胁的安全地点。单向开挖洞室,安全地点至爆破工作面的距离,应不小于200m。
7.3.4洞室群多个工作面同时进行爆破作业时,应建立协调机制,统一指挥,落实责任,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和相邻炮区的安全准爆。
7.3.5相向开挖的两个工作面相距30m,或小断面洞室为5倍洞径距离放炮时,双方人员均应撤离工作面,相距15m时应停止一方工作,单向贯通。竖井或斜井单向自下而上开挖,与贯通面距离为1.5倍洞径时,应自上而下钻爆贯通,可采用一次钻孔、分段起爆法。
7.3.6爆破前应将施工机具撤离至距爆破工作面不小于100m的安全地点。对难以撤离的施工机具、设备,应加以妥善保护。
7.3.7开挖与衬砌面平行作业时的距离,应根据围岩特性、混凝土强度的允许质点振动速度及开挖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间确定。因地质原因需要混凝土衬砌紧跟开挖面时,按混凝土龄期强度的允许质点振动速度确定最大单段装药量。
7.3.8采用电力引爆方法,装药时距工作面30m以内应断开电流,可在30m外用投光灯照明。
7.4爆破试验
7.4.1对于大型地下厂房及洞室群或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下工程,应进行爆破试验和爆破检测。爆破试验可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选择下列项目和内容:
1爆破参数及爆破网络试验。
2爆破震动规律测试。
3测定爆破影响范围。
4爆破对邻近特殊建筑物或设施等的影响。
7.4.2应做好爆破试验和爆破监测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分析,及时提出试验研究报告和监测报告,确定爆破方案。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 书名:水工建筑物地下工程开挖施工技术规范 标准编号:DL/T 5099-2011 替代标准:DL/T 5099-1999 主题:水工建筑物地下工程开挖施工技术规范 --- 概述 本规范旨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水工建筑物地下工程的开挖施工提供一套全面、科学、系统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标准。它详细规定了从工程准备到开挖验收的各个环节所需遵循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安全保障措施及环境影响控制标准。本规范的发布与实施,旨在提高我国水工工程地下结构施工的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优化施工效率,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适用范围与目标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水电站、水库、堤坝、水闸等各类水工建筑物中涉及的地下洞室、引水隧洞、压力管道涵洞、尾水渠等地下工程的开挖施工。它涵盖了对地质勘察成果的合理利用、施工方案的编制、施工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以及对开挖后支护结构的初期要求等方面。 本规范的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地下工程开挖的几何尺寸精度、围岩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完整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边岩体和环境的扰动,并为后续的衬砌、锚固等工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内容详述 第一章 总则与术语 本章确立了本规范的指导思想、原则、适用范围,并对规范中涉及的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定义,例如“围岩级别评定”、“台阶开挖”、“一次支护”、“超挖与欠挖”等,确保理解的一致性。 第二章 勘察与设计信息应用 地下工程的开挖质量与前期地质工作息息相关。本章重点阐述了施工单位如何接收、审核和应用水工勘察报告(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石力学参数等)。强调了在设计信息与实际地质条件出现偏差时,应启动的变更和反馈机制。特别指出对特殊地质现象(如断层破碎带、富水区、岩溶地貌)的专项处理预案要求。 第三章 施工准备与安全保障 3.1 施工组织与方案编制: 详细规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应包含的内容,特别是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开挖方法选择论证(如钻爆法、TBM法、盾构法等)。方案必须包括进尺控制、出渣运输、通风除尘、排水降水等专项内容。 3.2 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严格界定了地下作业的安全技术要求,包括通风标准(氧气含量、有害气体浓度限值)、照明标准、防坍塌措施。在环境方面,对爆破振动控制、弃渣场的管理和水土保持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符合现行的环保法规。 第四章 开挖施工技术要求 这是本规范的核心技术部分,按照开挖的工序和技术难点进行详细划分: 4.1 进尺控制与台阶设计: 明确了不同围岩级别下的最大允许超挖量和最小允许欠挖量。规范了台阶的坡度、高度、错台的处理方式,以及如何根据围岩变化调整开挖参数(如炮眼参数、装药量)。 4.2 钻孔与爆破工艺: 对钻孔的精度、深度、孔位偏差进行了严格限定。在爆破技术上,重点强调了控制爆破(减小对围岩的扰动)的实施细节,包括传爆系统的选择、雷管的类型、起爆顺序和延时组合。对于软岩或破碎岩层,规定了非爆破开挖技术的应用条件和操作要点。 4.3 支护体系的及时性与可靠性: 本章对开挖后的初期支护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要求和技术标准。内容涵盖了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强度、材料配比(如纤维增强要求)、钢拱架的间距、锚杆(索)的长度、注浆压力及质量检验方法。规范强调了“弱化-支护-加强”的循环控制理念,确保在后续工序开始前,开挖面处于稳定状态。 4.4 排水、通风与除尘: 详细规定了地下水(特别是高压富水区)的有效导排与封堵技术。通风系统设计需满足工作面氧气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除尘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提出了要求。 第五章 监测与质量控制 5.1 变形监测: 规定了对围岩和支护结构进行系统性监测的要求,包括测站的布设原则、监测频率、测量精度以及数据分析方法。重点关注对收敛变形、拱顶和边墙的位移、以及支护结构应力变化的实时监控。 5.2 质量检验与验收: 明确了对开挖轮廓尺寸(断面形态)、岩壁光洁度、欠挖/超挖量、初期支护质量(如喷射混凝土厚度、密实度、锚杆抗拔力)的检查标准和评定方法。强调了对地质异常的处理记录和影像资料的归档要求。 第六章 断面收敛与二次衬砌 本章内容涉及过渡阶段的管理,指导如何对已开挖并完成初期支护的洞室进行养护,并为二次衬砌施工提供必要的界面要求,包括二次衬砌前对初期支护的检查、空洞处理以及界面粘结的工艺要求。 总结 《水工建筑物地下工程开挖施工技术规范》(DL/T 5099-2011)是指导我国水工工程复杂地下空间施工的技术纲领。它集成了我国在大型引水工程、水电站地下厂房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对施工过程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旨在确保工程安全、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是水利水电建设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技术参考标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好奇于这本规范是如何体现“代替”的意义的,即从1999年版本到2011年版本的演进。电力和水利工程技术进步的速度是惊人的,新的监测技术、新的材料、更先进的机械设备不断涌现。我推测,2011年的版本必然吸收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在地下工程领域的新成果。或许是针对更高水头、更深埋深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有了突破性的改进?或者是在安全监测的实时性和精度上有了质的飞跃?如果能看到版本间的对比,那将是一场技术进步的缩影。这本书的严谨性也让我感到一丝压力,它要求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据可依,不允许任何主观臆断或“凭经验办事”的空间。这种对精确度的极致追求,恰恰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命线。虽然我看不懂细节,但我能感受到那种“生命重于泰山”的责任感是如何被文字固化在每一个条款之中的。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水工建筑物地下工程开挖施工技术规范”简直就是一串技术黑话的组合,但它带来的想象空间却无比巨大。我总是忍不住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地下工程,需要如此详尽的规范?是引水隧洞深埋于花岗岩之中,还是大坝基坑挖掘直抵坚硬的基岩面?我完全无法想象在黑暗、潮湿、高压力的地下环境中进行作业是何等艰辛的考验。这本书必然是包含了大量关于地质勘察、支护结构设计、爆破参数控制、以及通风除尘等方面的详细指导。对于那些常年与隧道、洞室打交道的工程师而言,这本规范可能就是他们手中的“圣经”,它决定了工程的安全系数,直接关系到后续电力生产的稳定运行。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专业领域的门,门后是常人难以触及的地下世界,充满了工程学的奇迹与挑战,而这本书就是解读这个世界的“钥匙”,只是我目前还没学会如何正确地插入钥匙并扭动锁芯。

评分

我设想一下,如果我是一名正在学习水工结构或岩土工程的本科生,面对这本规范的心情大概会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它代表着行业前沿的知识和未来职业生涯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是通往“合格工程师”的必经之路,这会让人心生敬畏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它枯燥的表述方式和极高的知识门槛可能会让人感到沮丧,觉得晦涩难懂,难以入门。这本书的价值,完全取决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储备和实际应用场景。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你立马滔滔不绝地向朋友炫耀“我学到了什么”的书籍,它的知识沉淀需要时间,需要与实际的工程案例反复对照才能真正内化为能力。它就像一把为特定锁具定制的精密工具,只有掌握了相应知识体系的人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对于局外人,它更像是一块深埋地下的矿石,散发着专业的光芒,但需要专业的工具才能将其开采出来。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对它的实际内容了解得非常有限,更多是基于它的标题和行业背景产生的联想与推测。首先,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这个前缀,就立刻给我一种极其严肃、严谨,甚至可以说是“不苟言笑”的印象。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厚厚的活页夹,密密麻麻的图表、公式和密集的文字,每一个字都代表着过去无数次工程实践的血泪教训和无数专家的反复论证。我猜想,对于一个非电力或水利专业的普通读者来说,直接翻开这本书大概率会像在阅读一本高深的法律条文,充满了缩写、代号和特定的工程术语。这本书显然不是用来消遣的,它的价值完全体现在其规范性和约束力上。它像是一套武林秘籍的目录,列出了如何安全、高效地处理地下深处那些与水流、岩石打交道时的每一个步骤,但我本人恐怕连目录里的第一招都看不懂。我期待它能以某种方式,将那些冷冰冰的规范转化为可感知的工程智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要求,但从书名来看,这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而非“科普读物”。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与“专业壁垒”。它似乎毫不关心如何向外行人解释其内容,它的受众群体是高度聚焦的——即在水利工程地下开挖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种高度的专业化意味着其内容必然是高度凝练、直指核心的。我联想到那些关于临时支护体系的描述,比如喷射混凝土的厚度标准、锚杆的长度和预应力值,以及如何处理突涌的地下水,这些都是极其细微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任何一个参数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隐蔽工程”的一种制度性保障。它确立了行业内的通用语言和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使得跨区域、跨单位的合作得以在统一的技术框架下顺利进行。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导书,更是一种行业契约的体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