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胡林翼家书 | 其他参考信息 | 创品书业 |
| 作者: | 胡林翼 | 开本: | 32开 |
| 定价: | 26.8 | 页数: | 256页 |
| ISBN号: | 9787510707629 | 印刷时间: | 2015年1月 |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目录
致墨溪公(论考试制度) 001
致墨溪公(禀告在京状况) 004
致墨溪公(钦佩叔父怀抱) 006
致墨溪公(禀读《小宛》之后感) 008
致墨溪公(禀己病况等) 011
致达澍叔(禀告黔省民风) 014
致墨溪公(禀告黔境民情) 016
致墨溪公(禀请缓婚期之故) 018
致墨溪公(告将返湘) 020
致达源公(禀告在湘情况) 022
致达源公(禀告自己身心状况) 024
致达源公(问返乡之期) 026
致达源公(禀告金陵情形) 027
致保弟、枫弟(谈莫愁湖) 030
致达源公(禀告近况) 033
致保弟(谈应重视身体锻炼) 035
致枫弟(谈应勤敏悦学) 037
致达源公(禀告江南旱情) 039
致保弟、枫弟(谈天道与人) 041
致保弟、枫弟(论时艺之弊) 043
致保弟(谈读史之法) 047
致枫弟等(论士习与民风) 049
致墨溪公(禀闻噩耗之状) 051
致达源公(禀告中举) 053
致墨溪公(告继祖母病逝之状) 055
致达源公(禀告为国得士等状) 057
致墨溪公(禀告父丧) 059
致枫弟等(痛陈丧父之情) 061
致枫弟、敏弟、仪翼弟(告为官黔省之用心) 063
致枫弟(谈自己办案之道) 066
致枫弟、敏弟(戒勿贪图安逸) 070
致枫弟、敏弟(述为人关说之弊) 072
致枫弟(戒勿轻涉词讼) 075
致枫弟(关于四姐夫家事) 079
致枫弟(主事宜以俭字垂范) 080
致枫弟(告拟清乡一事) 081
致枫弟(谈一有趣之案) 083
致枫弟(谈荐人宜慎重) 086
致仪弟(劝勿作弃世之想) 089
致枫弟、敏弟(谈贵州插花地之弊) 090
致雄侄(谕当自立) 098
致蕊轩叔(禀呈治疟之法) 099
致枫弟(劝调处族人之争) 101
致敏弟(赞成办义学) 103
致枫弟(谈不姑息盗贼) 105
致雄侄(过而能改前途无量) 108
致枫弟(官场办事之道) 109
致枫弟(到镇远情形) 112
致枫弟等(感叹人丁不旺) 114
致墨溪公(禀告镇远盗情) 116
致枫弟等(劝勿过分悲伤) 119
致枫弟等(治家求和不易) 121
致枫弟(勿轻易举债) 123
致敏弟(黎平盗情) 126
致保弟(关于保甲团练之法) 128
致族兄君儒(怀念归山读礼) 138
致枫弟(谈时下可虑十五事) 140
致枫弟(命运之说不可信) 154
致枫弟(是非当返问于己) 155
致保弟、枫弟(告坛角、洪山战况) 157
致保弟、枫弟(谈武汉之重要) 163
致保弟、枫弟(告攻克武汉等事) 168
致保弟、枫弟(时局艰危之状) 172
致保弟(谈抚敌之弊) 174
致保弟(再谈抚敌利弊) 176
致保弟(皖事堪忧) 179
致保弟等(兵败之后所思) 181
致保弟等(胜后悟用兵之道) 183
致保弟等(移风易俗教化为先) 185
致敏弟(论快乐) 187
致保弟(思为太平幸民) 192
致保弟(拟迎奉母亲) 194
致保翼弟(谈漕弊情形) 196
致枫翼弟(谈嗣子) 202
致敏弟(择子勋为嗣之意) 205
致彦生侄(自立事须细加考虑) 208
致枫弟(林妪抵屋事) 210
致仪弟(论治事之不易) 211
致枫翼等弟(易人心须先养学识) 213
致枫弟(谈军情及择婿) 219
致枫翼等弟(决战前心态) 222
致叔华侄(论读书与作文) 224
致枫弟(告江南大营溃败) 227
致枫弟等(谈灾情与时局) 230
致保弟(谈减成收捐之法) 233
致保弟等(拟赴援行在) 236
致保弟等(告时局身心两危) 238
译者后记 240
编辑推荐
一代兵圣的私家秘训,直面天才的心路历程,可效其文治武功的不世功业,也可学其挥洒人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韬略。
他是毛泽东的偶像;
他的著作成为蒋介石的案头必读书;
他的治兵语录更被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
他的军事思想,为150年以来的政治领袖、军事名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内容推荐此书是胡林翼写给家人的信件,其内容包含教子、休养、婚姻、政治、才学等十几个方面,层层论述,纵横捭阖,站在道的高度,解答了人生方方面面的问题,其论述之精辟,让人叹为观止。
作者简介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死后追赠为总督,谥号文忠。有《胡文忠公遗集》《读史兵略》《保甲团练条约》《胡氏兵法》等传世。
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对主角的某些选择感到困惑甚至是不解,认为他们的行动逻辑有些过于“理想化”或者说“不合时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这恰恰是作者高明之处。他并非要描绘一个完全遵循世俗逻辑的个体,而是试图探讨在特定社会规范和个人信念相互冲突的夹缝中,人性光辉是如何被艰难地保留和实践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反思空间:我们是否因为过度适应了现实的“规则”,而忘记了那些更基本、更纯粹的价值追求?书中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坚守,在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反而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真”与“善”的渴望,尽管我们可能碍于种种压力而选择视而不见。因此,这本书不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对自身价值观的审视与校准。
评分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是文字爱好者的一场盛宴。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却又完全不显老旧或晦涩,完美地平衡了雅致与流畅。他似乎对词汇的能量有着近乎本能的直觉,知道如何挑选出最恰当、最有张力的那个词语来描绘一种情绪或一个场景。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那些对风、光影、乃至季节更替的细腻捕捉,不仅仅是背景的填充,它们本身就成为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心境变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某次关键的转折点,恰好配上了初冬第一场雪的景象,那种天地萧瑟、万物凋零的意象,将人物内心的巨大失落感烘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寒意。这种将外在环境与内在情感高度融合的写作手法,是许多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它让文字的力量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升华到了一种审美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场精妙的迷宫探险,每一章的推进都像是在为读者抛出一个新的谜题,但它又不像纯粹的悬疑小说那样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沉浸于铺陈线索和营造氛围的艺术之中。作者对叙事节奏的掌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时而如溪水潺潺,温柔地引导你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时而又像暴风雨来临前的沉寂,将紧张感积蓄到极致,让人不得不屏息凝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时间线处理上的大胆尝试,那种穿插、回溯和预示的技巧,不仅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使得即便是最简单的日常对话,也似乎暗藏着更深远的意义。读这本书需要全神贯注,因为它拒绝肤浅的阅读,它要求你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捕捉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那些只言片语中流露出的细微线索。正是这种需要投入精力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与这本书建立了一种更高维度的联结,仿佛我们一同完成了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跋涉。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极其内敛而又深沉的,它散发着一种老旧而珍贵的木材香气,需要时间去细细品味才能感知其纹理。它没有刻意去渲染冲突或制造高潮,很多重大的“事件”都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眼神的交汇,或者仅仅是沉默中传递出来的巨大信息量来完成的。这种“少即是多”的叙事哲学,让每一个被提及的细节都显得无比重要,每一个未说出口的话语都充满了张力。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能够沉下心来创作这样一部需要耐心去体会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的姿态。对于那些习惯了快节奏、强刺激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觉得节奏略慢,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发现作者正在用一种更为宏大、更为持久的方式,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构建起一座坚固的情感殿堂。它最终给予读者的回报,是远远超过最初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惊,仿佛作者并非只是在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将那些尘封的往事小心翼翼地从历史的卷轴中抽离出来,铺陈在我们眼前。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也身处那个特定的年代,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感受着人物内心的每一次悸动与挣扎。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的架势,反而将焦点聚焦于那些极为私密的情感瞬间,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虽然微小,却拥有穿透一切黑暗的力量。尤其是关于主人公在逆境中如何调整心境,如何与周遭环境达成微妙和解的部分,写得尤其精彩。那种从绝望到坚韧的转变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戏剧性,而是充满了反复、退缩和自我拉扯的真实感。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构思这些场景时,是如何一遍遍地揣摩人物的心理轨迹,才得以呈现出如此立体丰满的形象。读完后,那种情感的余韵久久不散,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旧会在不经意间,回味起某个特定的场景,并对人性深处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