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1年版)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mpulsory Provision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1年版)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mpulsory Provision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工程
  • 工程建设标准
  • 强制性条文
  • 规范标准
  • 中国工程
  • 电力规范
  • 2011年版
  • 行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电力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253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499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mpulsory Provision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开本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强制性条文》是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强制执行的技术法规,是参与电力工程建设活动各方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重要内容,执行《强制性条文》是从技术上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同时,作为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也是政府对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编制、实施《强制性条文》,对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改善安全状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1年版)》修订的原则是,依据国家标准化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强制性标准。《2011年版》中选入的所有条款均是现行电力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直接有关工程建设的,涉及安全、人身健康与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公众利益的且必须严格执行的条款。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通用部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防洪标准》GB 50201-1994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2006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0-1996
《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L/T 5024-2005
《电力工程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程》DL/T 5034-2006
《电力工程钻探技术规程》DL/T 5096-2008
《电力工程勘测安全技术规程》DL 5334-2006
《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程》DL/T 5390-2007

第二篇 火力发电工程
1 综合规定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火力发电厂》DL 5009.1-2002
《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 DL5053-1996
2 勘测设计
2.1 工艺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 50029-2003
《电站煤粉锅炉炉膛防爆规程》DL/T 435-2004
《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监督规程》DL/T 441-2004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防进水和冷蒸汽导则》DL/T 834-2003
《火力发电厂废水治理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6-2006
《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68-2006
《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范》 DL/T 5072-2007
《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计规定》 DL/T 5174-2003
《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1部分:运煤系统》 DL/T 5187.1 -2004
《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2部分:煤尘防治》 DL/T 5187.2 -2004
《火力发电厂煤和制粉系统防爆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03-2005
《火力发电厂油气管道设计规程》 DL/T 5204-2005
《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 DL/T5339-2006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DL/T 5366-2006
2.2 土建
《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02
《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定》 DL5022-1993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32-2005
《火力发电厂灰渣筑坝设计规范》 DL/T 5045-2006
《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 DL/T 5074-2006
《火力发电厂建筑设计规程》 DL/T 5094-1999
《火力发电厂主厂房荷载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95-2007
《水工建筑物抗冲磨防空蚀混凝土技术规范》 DL/T 5207-2005

第三篇 水力发电工程
1综合规定
《大中型水电站水库调度规范》 GB 17621-1998
《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范》 DL 5061-1996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 5178-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 DL 5 1 80-2003
《水电水利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DL/T 5402-2007
《水电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DL/T 5419-2009
2 规划勘测设计
2.1 规划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SDJ 302-1988
《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 5064-1996
2.2 勘测
《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 50287-2006
《水电水利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技术规程》 DL/T 5335-2006
《水电水利工程水库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DL/T 5336-2006
《水电水利工程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DL/T 5337-2006
……
第四篇 风力发电工程
第五篇 输变电工程

前言/序言


《现代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现代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为电力系统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全面而深入的参考读物。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技术革新以及“双碳”目标驱动下,现代电力系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其复杂性、动态性与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本书紧密围绕这些核心议题,力求系统地梳理和阐述当前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现代电力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建模 本部分将从基础理论入手,为理解复杂的运行与控制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首先,我们将详细介绍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与运行特性,包括发电机、输电线路、变压器、负荷等关键设备的电气特性与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电压稳定、频率稳定以及暂态稳定性等核心概念,并深入分析影响这些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随后,本书将聚焦于电力系统的数学建模。我们将介绍适用于不同分析场景的各种模型,包括稳态潮流模型、动态仿真模型以及短期和长期运行的预测模型。特别地,针对新能源接入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构建包含风电、光伏等随机性电源的系统模型,以及如何考虑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此外,针对现代电力系统日益增长的复杂性,我们将介绍先进的建模技术,如基于相量测量单元(PMU)的实时建模、考虑多物理场耦合效应的建模方法等,为后续的运行控制提供精确的模型支撑。 第二部分: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核心技术 本部分将系统地介绍现代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各项核心技术。 2.1 实时运行控制 潮流控制与电压调整: 详细阐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原理,介绍调相机、静止无功补偿器(SVC)、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等设备在潮流和电压控制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控制策略的优劣,以及如何在满足运行约束的前提下优化潮流分布,降低线路损耗。 频率控制: 深入探讨调频控制的原理和技术,包括一次调频、二次调频和三次调频。我们将详细介绍自动电压调节器(AVR)、调速器(Governor)的控制机制,以及在新能源大规模接入背景下,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策略(如虚拟同步机技术、惯量响应增强技术)来维持系统频率的稳定。 备用容量管理: 分析备用容量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中的重要性。我们将介绍备用容量的计算方法、配置原则以及实时调度策略,并探讨如何利用储能系统、需求侧响应等手段来灵活有效地提供备用容量。 2.2 经济调度与优化运行 经济调度基础: 介绍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的基本原理,包括单位发电成本的计算、机组出力优化以及多目标优化问题。我们将讲解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优化算法在经济调度中的应用,并分析如何处理约束条件(如出力上下限、爬坡速率等)。 短期和中期发电计划: 阐述短期(日、周)和中期(月、年)发电计划的制定过程,重点考虑负荷预测、燃料成本、设备可用性以及环保约束等因素。我们将介绍相应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以实现经济性与可靠性的有机统一。 新能源消纳优化: 针对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详细探讨如何优化发电计划以最大化其消纳量。我们将介绍考虑新能源出力预测不确定性的调度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储能、跨区域互联等技术来提升新能源的利用率。 2.3 电力系统稳定控制 暂态稳定分析与控制: 深入研究电力系统在扰动(如短路、机组脱网)后的动态响应,分析暂态不稳定的成因。我们将详细介绍同步发电机的暂态模型、不同类型的暂态稳定性分析方法(如章动分析、行波分析),以及为提高暂态稳定性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如功角稳定器(PSS)、快速励磁调节器等。 电压稳定分析与控制: 探讨电压稳定性的概念,包括稳态电压稳定和动态电压稳定。我们将分析电压崩溃的机理,介绍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发电机出力、无功补偿装置、负荷侧控制等手段来维持电压稳定。 小扰动稳定性分析: 介绍小扰动稳定性分析在评估系统长期运行稳定性中的作用。我们将阐述线性化模型、特征值分析等方法,并分析系统参数变化(如潮流、参数不确定性)对小扰动稳定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智能电网与现代电力系统控制 本部分将聚焦于智能电网的发展及其对电力系统运行控制带来的深刻变革。 3.1 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 状态估计与实时监测: 介绍状态估计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如何利用量测数据(如潮流、电压、电流)来估计系统各个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我们将深入讲解加权最小二乘法(WLS)、最优潮流(OPF)等经典算法,并介绍面向大数据和实时监测的分布式状态估计技术。 相量测量单元(PMU)与广域测量系统(WAMS): 详细阐述PMU的原理、数据特性及其在实现高精度、高时间同步的系统状态监测中的应用。我们将介绍WAMS如何整合PMU数据,实现对电力系统大范围内的实时状态感知、暂态过程监测和安全预警,为高级应用提供支撑。 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DERMS): 探讨DERMS在整合和协调分布式能源(如屋顶光伏、储能、电动汽车)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分析DERMS如何实现对分布式资源的优化调度,促进能源的就地消纳,提高系统灵活性和韧性。 需求侧响应(DR): 深入理解需求侧响应的机制与分类,包括价格型DR和激励型DR。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DR技术来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削峰填谷,提升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并分析其在与新能源协同运行中的潜力。 3.2 先进的运行控制策略 能量管理系统(EMS): 介绍EMS在集中式电力系统运行中的核心功能,包括潮流计算、经济调度、安全约束经济调度(SCED)等。我们将分析EMS在支持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升级和创新来适应新的运行模式。 高级量测基础设施(AMI)与智能计量: 阐述AMI的架构与功能,包括智能电表、通信网络、数据管理系统等。我们将重点介绍智能计量如何为实时电价、分时电价以及精细化的负荷分析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实现更灵活的运行控制。 基于人工智能的运行控制: 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在电力系统运行控制中的应用前景。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AI技术进行负荷预测、新能源出力预测、故障诊断与定位、以及优化控制策略的开发。 大电网互联与区域协调控制: 分析大电网互联的优势与挑战,以及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区域间的协调控制,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并应对区域性风险。 第四部分:新能源对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影响与应对 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结构中占比的不断提高,其对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波动性与不确定性管理: 详细分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和预测误差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我们将介绍先进的预测技术(如数值天气预报、历史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以及如何构建能够应对不确定性的鲁棒控制策略。 惯量缺失与频率稳定: 阐述新能源(特别是光伏和风机)接入导致系统惯量下降的问题,以及其对频率稳定性的影响。我们将重点介绍惯量增强技术,如虚拟同步机(VSG)技术、快速频率响应(FFR)服务,以及如何通过储能和其他灵活资源来弥补惯量缺失。 电压支撑与无功补偿: 分析新能源并网对电压稳定性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在弱电源点接入时。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新能源自身的调压能力、集中式和分布式无功补偿装置,以及抽水蓄能等技术来提供有效的电压支撑。 电网互联与跨区域协同: 强调跨区域电网互联对于消纳新能源、平衡供需、提升系统弹性的重要性。我们将分析区域间电力交易、协调调度以及共享备用等机制,以期实现更大范围内能源资源的优化利用。 储能技术与多能互补: 深入研究各种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锂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削峰填谷、调频调压、参与备用等。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储能技术与新能源、传统电源以及需求侧资源进行多能互补,构建更加灵活、可靠、经济的电力系统。 第五部分: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本书最后部分将展望未来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 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探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深度融合,推动电力系统向更高级别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多能源融合与耦合: 分析电力系统与其他能源系统(如天然气、供热、交通)的耦合与融合,构建一体化的综合能源系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区块链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探讨区块链技术在电力交易、资产管理、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潜力,为构建去中心化、可信赖的电力市场提供技术支撑。 系统韧性与网络安全: 强调提升电力系统的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以及网络攻击等风险。我们将讨论如何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双碳”目标下的运行控制: 深入分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提出的全新要求,包括如何大规模接纳清洁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发展负碳技术等。 本书力求语言严谨、逻辑清晰,图文并茂,并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精髓。希望本书能成为电力行业从业者和研究者的有益助手,共同推动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捧起这本《强制性条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权威”二字。它不是那种可以商榷、可以灵活变通的指导性意见,而是铁板钉钉的“必须如此”。这种强烈的约束感,反而带来了一种踏实的安全感。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做项目管理的人来说,最怕的就是标准模糊不清,容易在验收环节产生扯皮。而这本2011年版的电力工程部分,清晰地界定了哪些是“红线”,一旦触碰,后果不堪设想。我尤其关注了关于高压设备隔离距离和接地保护的那几节内容,条文描述得极其精准,没有丝毫歧义。这对于我们编制施工方案和进行现场安全培训时,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依据。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一个变电站的布局优化方案,新方案在理论上似乎能节省空间,但当我们逐条对照这本书时,发现它在某个特定电压等级下的最小安全净距要求是绝对不能妥协的。这本书的存在,就是为了避免我们在追求效率和美观的同时,牺牲最根本的安全保障。它就像一位永不妥协的“监工”,时刻提醒着我们:电力,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行业。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术语统一性处理得相当出色,这对于提升阅读效率至关重要。在电力领域,一个术语的细微差别可能导致天壤之别。我发现,这本手册在定义关键概念时,采用了极其严谨的措辞,确保了不同设计院、不同施工单位在理解同一条款时,能够达成完全一致的认知。这种高度的标准化,是高效协作的前提。我曾尝试用它来解决一个历史遗留的设计争议,涉及到一个老旧厂房的电力增容问题。面对旧图纸和新的安全要求之间的矛盾,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裁决依据——新工程必须满足现行强制性条文,并明确了哪些现有结构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固或改造才能满足新的安全标准。这本手册的权威性,有效地打破了因年代久远带来的标准冲突,为工程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它就像一把“度量衡”,量化了安全和质量,让人无法含糊其辞。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书架上,沉甸甸的,光是看着就觉得能镇住场面。我刚翻开第一章,就被那密密麻麻的条文给震住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种国家级别的标准汇编,会是一本枯燥乏味、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懂的“天书”。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在结构编排上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比如,它清晰地划分了各个专业领域,从基础的电气设计到具体的设备选型,层级分明。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通过大量的引用和脚注,将这些强制性要求与更深层次的技术规范和安全理念联系起来。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电力工程标准的人,也能大致把握住这些规定的“来头”和重要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对一些关键节点的安全裕度要求写得尤为详尽,这让我在理解设计理念时,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背后所承载的对公共安全的责任。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力,时不时需要对照查阅其他辅助资料,但这本手册无疑是电力建设领域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它就像一份施工前的“法律合同”,明确了所有参与方必须遵守的底线和红线,确保任何一个螺丝钉的安装都符合国家层面的最高要求。

评分

从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系统性和前瞻性上。虽然它出版于2011年,时间上略显陈旧,但电力工程的基本物理规律和安全哲学是相对稳定的。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是站在国家能源战略的高度来构建这些强制性要求的,它不仅仅关注眼前的施工质量,更着眼于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可靠运行。我个人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防火、防雷和抗震的那些条款,这些通常被认为是容易被“简化处理”的环节。然而,强制性条文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给出了极为严格的参数和材料要求,这体现了对极端情况的充分预判。例如,它对特定区域的电缆桥架的耐火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这直接影响了设备采购的成本和供应商的选择,但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这种投入是绝对值得的。阅读这些内容,让我对“合格工程”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远超出了“能用”的范畴,而是要求“绝对可靠”。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度集中的“技术审计”,而不是轻松的知识汲取。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几乎没有冗余的描述,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被精确计算过的指令。我发现自己不能像读教科书那样通读,而是必须带着具体的工程问题去“查阅”和“核对”。比如,当你需要确定一个室外开关站的防洪要求时,你必须精确地找到对应的条文,然后结合当地的地理和气象数据去套用,而不是凭经验猜测。这种“指令式”的阅读体验,迫使读者保持高度的专业敏感性。它不是教你如何“做”,而是明确告诉你“必须做到什么程度”。对于年轻工程师而言,这本手册是他们职业生涯中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只有真正吃透了这些强制性底线,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它的价值,在于划定了安全和质量的不可逾越的基石。

评分

《强制性条文》是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强制执行的技术法规,是参与电力工程建设活动各方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重要内容,执行《强制性条文》是从技术上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同时,作为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也是政府对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编制、实施《强制性条文》,对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改善安全状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评分

很好

评分

正版图书,品质可靠,送货及时

评分

使用实用工具书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贵,没用上

评分

很好 送货快 东西很不错

评分

还行哇,送货时间有点长。

评分

《强制性条文》是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强制执行的技术法规,是参与电力工程建设活动各方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重要内容,执行《强制性条文》是从技术上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同时,作为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也是政府对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编制、实施《强制性条文》,对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改善安全状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