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知己(英汉对照) [Imperfect Understanding]

不够知己(英汉对照) [Imperfect Understand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源宁 著,江枫 译
图书标签:
  • 英汉对照
  • 文学
  • 短篇小说
  • 情感
  • 人际关系
  • 成长
  • 现代文学
  • 翻译文学
  • 心理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168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1127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外文名称:Imperfect Understanding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不够知己(英汉对照)》收录原载于《中国评论周报》专栏的人物英文小传及翻译家江枫的优美译文,英汉对照,以素描的方式、“春秋”的笔法写下对吴宓、胡适、徐志摩、周作人、辜鸿铭、冯友兰、丁文江、吴经熊、冯玉祥等名人的印象记,褒贬辛辣别致,格调活泼,修辞风趣。

作者简介

  温源宁(1899-1984),广东陆丰人。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法学硕士。历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英文组主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曾与林语堂、全增嘏、姚克等合编英文文史月刊《天下》。  代表作有英文人物随笔集《不够知己》,以素描方式、春秋笔法写下对吴宓、胡适、徐志摩、周作人、辜鸿铭、丁文江、吴经熊、冯玉祥等名人的印象记。忆人念事,臧否人物,辛辣别致,“轻快,干脆,尖刻,漂亮中带些顽皮”(钱锺书语)。文章风格出于英国散文大家的传统,“语求雅驯,避流俗,有古典味;意不贫乏而言简,有言外意、味外味”(张中行语)。

  江枫(1929-),原名吴云森,祖籍徽州,生于上海。翻译家,诗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附中、清华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95年,获彩虹翻译终身成就奖。2011年,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内页插图

目录

新版前言
初版译序
小启
吴宓先生,学者和君子
马君武
赵元任
不由自主的皇帝
吴经熊
高君珊女士
胡适博士,一位哲人
冯玉祥
徐志摩,一个孩子
薛氏兄弟
周作人:铁的优雅
林可胜博士,一位科学家
梁遇春,中国的伊利亚
陈嘉庚,有理想的商人
周诒春博士
顾孟余
叶公超
林文庆医生
林文庆医生之二
黄庐隐女士
王文显先生
朱兆莘先生
顾维钧博士
梁龙先生
伍连德博士
刘复博士
王德林,【武牛】
丁文江博士
已故的辜鸿铭先生
吴赉熙先生
吴稚晖先生
顾静徽女士
杨丙辰先生
冯友兰博士
刘铁云
章太炎
周廷旭先生
陈通伯
孙大雨
梁宗岱
舒舍予
沈有乾先生
盛成先生
刘海粟和黎锦晖
李石岑先生
程锡庚先生
注释
附录

精彩书摘

  溥仪得以保有他的皇宫,并且获得每年400万两白银的一笔数额巨大的年金。不错,他失去了他的帝国和帝国可能带来的一切,但是,实际上在皇宫之内,他仍可过得同样舒适,享有同样多的尊敬,无异以往。之后,在诸如新年、诞辰之类重大节庆日,他有些往日的臣下还会前来向他叩头,一如既往。  然而,这样一种引退,为时不久。如果他曾经不喜欢第一次登基大典,至少,他应该会喜欢1917年的第二次,在忠于他的旧臣、那位臭名昭著的张勋将军政变成功之后,他又一次被拥上金龙宝座。这时的溥仪11岁,看到那么许多人异平常情地关心他、向他表示敬意,一定十分开心。但是他祖先的罪孽对他来说是过分深重了一点,大约过了一个星期5,段祺瑞将军的军队就包围了北京,溥仪不得不又一次退位而回到宫墙之内。  由于这一次的经历和其他一些原因,1924年,冯玉祥将军掌握大权,他被赶出了皇宫,而不得不到天津日租界去寻求庇护。正是这一时期,溥仪过上了一小段常人生活。他这时也已结婚,娶了两个妻子。他在庄土敦博士教诲下学习英文,老师给他取了个洋名亨利。无疑,是由于这位英国洋人的关系,英美报刊上偶尔会有一些有利于他的新闻评议。他还学着打网球、高尔夫球之类适合男人的远动。也是这一时期,他第二个妻子谋求离异,溥仪不得不付给她一笔5万元的赡养费,以达成庭外和解。溥仪多半是第一个不得不这样做的皇帝。通常,一个皇帝对妻子感到不满了,不是砍掉她的脑袋,就是让她被绞死。然而,尽管出现了背弃和丑闻,这仍然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时期。不错,年金支取早巳停止,但是他从不缺钱。他的许多故旧臣下仍然富有,随时都乐于资助。而且,他还有大量宫廷财宝可供支配,那是他逃离北京时偷带出来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会十分满意,如果,能够让他平静度过余生。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远方的回响》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关于您所提供书名的信息: 远方的回响:一座失落文明的考古图景 作者: 艾莉森·卡特莱特 著 译者: 陆嘉明 译 装帧: 精装,附彩印文物插图及考古发掘地图集 定价: 128.00 元 页数: 680页 --- 内容提要 《远方的回响》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场对“泰利亚文明”(The Tellurian Civilization)的深度考古学漫游。泰利亚文明,一个在公元前五世纪骤然从我们所知的历史记录中消失的伟大国度,如同一个被深埋的琥珀,其光芒微弱却引人入胜。本书的作者,著名的古典考古学家艾莉森·卡特莱特教授,倾尽三十年心血,带领读者重返那些被遗忘的沙漠深处和潮湿丛林边缘,试图拼凑出这个失落帝国的真实面貌。 本书以卡特莱特教授主持的“失落之城——赛诺佩克”的田野考察为线索,层层剥开泰利亚文明在技术、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乃至日常审美上的复杂性。作者巧妙地将枯燥的考古报告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通过解读那些沉默的泥板、破碎的陶器、以及未经风化的壁画,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并行发展,却又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 技术奇迹与哲学困境: 泰利亚人对天文的理解远超其时代。书中详尽描述了他们在“星辰之塔”遗址中发现的复杂机械结构,这些装置不仅能精确预测日食月食,似乎还承载着某种关于宇宙秩序的哲学思辨。卡特莱特教授深入分析了这种技术与他们“虚无主义”的宗教思想之间的悖论——一个如此精于测量的文明,为何最终选择了自我放逐? 社会结构与“沉默的阶层”: 泰利亚的社会组织模式令人称奇。作者基于对大量墓葬群的发掘,揭示了一个高度分层的社会结构,其中存在一个被称为“记石者”(The Lithographers)的特殊阶层。他们不事生产,却负责所有知识的记录与传承。然而,他们的记录往往充满隐喻和自相矛盾之处,这使得任何试图重建历史的尝试都充满了挑战。本书深入探讨了权力、知识垄断与阶层固化对一个文明存续的潜在影响。 艺术与精神世界: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泰利亚的艺术与精神生活。不同于其他地中海文明对英雄和神祇的赞颂,泰利亚的艺术更偏向于对“缺失”和“空隙”的描绘。从他们的青铜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被故意留白或残缺的形态;他们的音乐残谱显示出高度复杂的对位法,却常常在最关键的旋律高潮处戛然而止。这些艺术表达被解读为他们对文明终结的预感,或是一种对完美主义的内在抗拒。 作者的独特视角 艾莉森·卡特莱特教授的贡献在于她拒绝接受任何单一的解释。她以高度审慎的学术态度,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包括一些被西方学术界长期忽视的拜占庭时期的侧面记载)进行交叉验证。她坦诚地展示了考古工作中的不确定性、修正与争论,使得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呈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历史重构”的方法论展示。读者将跟随她,一同经历在漫天黄沙中发现一块刻有未知文字的石板时,那种纯粹的、令人屏息的学术兴奋。 为什么阅读《远方的回响》? 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文明的兴衰、失落文化的研究,以及对考古学研究方法论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跳出熟悉的古希腊罗马的框架,去思考另一种可能性:一个在技术上达到顶峰,却在精神上选择了沉寂的文明,它的故事对我们今天充满喧嚣的现代社会,又有着怎样的警示意义? 《远方的回响》是一部宏大、细致入微,且充满反思的巨著。它不仅重建了一个失落的世界,更深刻地探讨了“理解”与“记忆”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 媒体评价摘录 “卡特莱特教授的田野笔记与分析堪称典范,她不仅发掘了石头,更发掘了灵魂。本书是考古学界近年来最具原创性和挑战性的著作。” ——《牛津古代史评论》 “读完此书,你会开始质疑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历史的‘完整性’。泰利亚的消失,比任何一次帝国崩溃都更引人深思。” ——《纽约书评》 “作者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物件分析完美融合,令人爱不释手。” ——《卫报》文化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其极强的对话性,它仿佛不是单向度的信息倾倒,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作者在行文间,总是不经意地抛出一些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心智,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参与一场思想的交锋。每一次阅读的停顿,都像是对书中论点的反思与确认,甚至在脑海中形成了我自己与作者之间的辩论。这种高度的互动性,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无比生动和高效。它成功地模糊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让读者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思辨的共同参与者。这种感觉非常难得,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载体,更像是一面能映照出自己思想盲区的镜子,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硬壳的质感,加上封面那低调而富有设计感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不同于一般大众读物的气质。特别是那种细微的纹理,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颇有分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色泽柔和,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的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印刷的清晰度和墨水的均匀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无论是大段的文字还是细小的脚注,都清晰可辨,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样的物理体验,让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郑重的仪式,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可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享受,单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这种“物”的质感,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值得被精心收藏起来,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构建逻辑性极其严密,它仿佛遵循着某种古老的哲学脉络,层层递进,将复杂的概念以一种近乎透明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在铺陈观点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驾驭能力,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知识网。我特别欣赏那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深思熟虑的论证过程。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比和实例,将那些抽象的思考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维步伐。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文化和时间界限的议题时,作者的平衡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深刻剖析其内在的张力。读完某一章节后,常常需要合上书本,细细回味上许久,才能完全消化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需要“回味”的阅读过程,恰恰证明了其思想的厚重。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对我既有认知体系的彻底颠覆与重塑。在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陷入对自己过去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审视之中。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从一个完全陌生的角度去观察日常所见的现象,揭示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结构性矛盾。这种颠覆并非是粗暴的否定,而是一种温和但坚决的引导,让你意识到“看似理所当然”的事物,往往是最值得怀疑和深究的。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框架,让你在合上书本后,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更加锐利和多维。这是一种内在的蜕变,一种知识结构的升级,它让我在面对未来信息洪流时,有了一份更坚实、更灵活的内心依托。

评分

从文风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典雅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叙述时,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同历史学家般冷静客观,勾勒出宏大的图景;时而又像一位老友般娓娓道来,穿插着充满洞察力的个人见解。这种灵活多变的语态,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纯粹理论阐述的枯燥。尤其是一些转折处的措辞,处理得极为微妙和精准,常常在不经意间点破一个先前困扰已久的问题。此外,作者在选择词汇时,也显露出极高的素养,很多用词精准到位,带着一种文学性的美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语言的享受。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而是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打磨的宝石,承载着明确的重量和光泽,让人不得不为作者的文字功力而折服。

评分

林可胜博士,一位科学家

评分

有深度。。。。。。。。。。。。。。。。

评分

孙大雨

评分

此书真正的价值在于英汉对照。

评分

翻译很踏实,没有什么硬伤。

评分

温元宁,钱钟书的老师,英文实在是了得

评分

破ask哦soul

评分

一直买这个系列图书,受益良多!

评分

够不够知己,语言幽默而不乏尖刻,直白而不减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