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师培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史
  • 中古文学
  • 文学史讲义
  • 中国文化
  • 文学研究
  • 历史文献
  • 学术著作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文学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74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49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刘师培(申叔)在北京大学教学时编的。这虽然是一本提纲举要的讲义,却为当时的学者所推重,也不失为一本评议翔实、条贯清晰的重要著作。
本书着重介绍了汉魏之际的和魏晋文学的变迁,以及宋、齐、梁、陈文学的概略。繁征博引,资料弘富,编者还分门别类加入简明扼要的论述或案语,使全书眉目清楚,次序井然;它的另一特点,是尽可能引用当时的文学评论资料,来论证和阐明那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及其演变的情况,也表明了那一时期的文学批评的兴盛和嬗变情况。正是由于编者采取了比较客观的分析、综合方法,中间很少夸饰,所以读者还可以根据这些资料,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发明。美中不足的是编者没有把他的见解全部写出来。

作者简介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l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与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l919年ll月20曰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课 概论
第二课 文学辨体
第三课 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
第三课 附录
第四课 魏晋文学之变迁
甲 傅嘏及王何诸人
乙 嵇阮之文
丙 潘陆及两晋诸贤之文
丁 总论
第五课 宋齐梁陈文学概略
甲 宋代文学
乙 齐梁文学
丙 陈代文学
丁 总论
甲 声律说之发明
乙 文笔之区别
后记

前言/序言


《风雅的流转:中国中古文学的演进与风貌》 中国中古时期,一段横跨数百年、风云变幻的恢弘岁月,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剧烈时期,更是文学艺术蓬勃发展、光辉灿烂的黄金年代。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到隋唐统一的集结与爆发,再到宋初的承启与奠基,这期间的文学,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承载着时代的精神,塑造着民族的审美,留下了无数令人心折的篇章。本书《风雅的流转:中国中古文学的演进与风貌》旨在为读者勾勒出这幅波澜壮阔的文学画卷,深入探讨中古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质、发展脉络、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并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底蕴。 本书的叙事始于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名士风流”与“山水田园”交织的时代,旧有的儒家秩序被打破,玄学兴起,士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内心世界与自然山水。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建安风骨”,以其慷慨悲凉、慷慨激昂的风格,为汉末乱世注入了不屈的生命力。建安七子虽各有千秋,却共同谱写了汉末文学的挽歌,其诗歌的“慷慨”与“悲凉”,不仅仅是对时局的感叹,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随后,竹林七贤的出现,更将这种反叛精神与达观态度推向极致。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其愤世嫉俗、绝不妥协的姿态,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典型代表。阮籍的《咏怀诗》,则以隐晦曲折、充满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与对理想精神的追求。 同时,山水诗的勃兴,是魏晋文学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陶渊明,这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淳朴的田园生活和宁静的心灵世界,开创了中国田园诗的先河,其诗歌中蕴含的返璞归真、淡泊宁静的精神,至今仍能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以其精妙的描摹和开阔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审美特征。他笔下的山水,不仅是自然的景致,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 当历史的洪流汇入隋唐统一的时代,中国文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辉煌。唐诗,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中国文学史的天空。从初唐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继承前代诗风的基础上,展现出清新俊逸的风采,到盛唐时期群星璀璨的景象,每一位诗人都是一代宗师。李白,这位“诗仙”,以其豪放飘逸、想象奇绝的风格,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顶峰,《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名篇,千古传诵。杜甫,这位“诗圣”,则以其沉郁顿挫、现实主义的风格,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的社会动荡与人民疾苦,《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篇,字字泣血,感人至深。王维,这位“诗佛”,将诗歌与绘画、音乐融为一体,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他的山水诗,空灵澄净,禅意盎然。 除了李杜王,盛唐时期还有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以其雄浑奔放的笔调,展现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和边疆的壮丽风光。白居易,作为中唐的代表,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反映民生疾苦,尤其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以其叙事性和艺术性,成为叙事诗的典范。古文运动的兴起,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他们反对骈文的浮靡,提倡质朴、平实的文风,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不仅是散文的杰作,更是思想的闪光。 与此同时,中古时期也是中国小说、戏曲等其他文学形式的孕育与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以其瑰丽的想象,记录了许多奇闻异事,为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传奇,如《莺莺传》、《李娃传》,则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上更加成熟,开始走向成熟的叙事文学。这些早期的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摹,对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都为后世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在梳理文学史脉络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作家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的考察。我们看到,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变革中,文人的命运跌宕起伏,他们的创作也因此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从建安风骨的悲壮,到魏晋名士的达观,再到盛唐诗人的胸怀天下,以及中唐诗人的忧国忧民,中古文学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作家们或在乱世中悲歌慷慨,或在治世中抒发豪情,或在隐逸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他们的个人经历与创作,共同构成了中古文学丰富多彩的图景。 本书的另一重要关注点在于中古文学的审美特质与艺术成就。无论是诗歌的意境营造,还是散文的语言锤炼,亦或是小说的叙事技巧,都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成熟度。中古文学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细致分析,展现这些艺术成就,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中古文学的独特魅力。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中古文学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的互动,如书法、绘画、音乐等,理解文学在当时的整体文化生态中的位置与作用。这些跨学科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古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风雅的流转:中国中古文学的演进与风貌》,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罗列与评论,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追溯,对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探寻。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身感受中古时期文学的波澜壮阔,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与美的享受。这幅由无数文人心血浇灌而成的文学画卷,至今仍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这不是一本堆砌史料的枯燥读物,而是一位资深学者在梳理了浩如烟海的文学遗产后,呈现出的脉络清晰、洞见深刻的学术心得。我一直对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充满好奇,觉得那个时期似乎呈现出一种分裂但又相互影响的奇特景象。这本书没有回避这种复杂性,而是将北方和南方的文学特色一一剖析,并着重阐述了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作者在论述南北朝文学时,对于诗歌和骈文的分析尤其精彩。他指出,北方文学在受游牧民族影响下,呈现出一种更为粗犷、豪迈的风格,而南方文学则更显细腻、典雅。然而,这种分野并非绝对,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南北文学逐渐相互渗透,出现了诸如庾信这样同时受到南北文学影响的代表性作家。书中对于骈文的兴衰及其艺术特征的分析,也让我对这种一度占据文坛主流的文体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辞藻华丽”,而是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形式美的追求,以及文字在表达上的精巧与工整。

评分

翻开这本《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文化沙龙,与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对陶渊明的田园诗情怀有着莫名的偏爱,总觉得在那淳朴的诗句背后,隐藏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陶渊明归类为“田园诗人”,而是深入探讨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门阀士族政治的腐朽,以及士人阶层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作者通过分析陶渊明诗歌中“归隐”主题的复杂性,揭示了他并非完全脱离现实,而是在清贫与困顿中寻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魏晋时期文学思潮的探讨。玄学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渗透到文学的方方面面,作者通过大量实例,展现了文学如何与哲学思辨相互激荡。像是竹林七贤的“名士风流”,不仅仅是放浪形骸,其中也蕴含着对儒家礼教的叛逆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寻。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时代文学的“魏晋风度”,并非仅仅是外在的洒脱,更是一种内在精神的觉醒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文学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名家名篇的读者来说,这本《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入门和深化路径。我一直觉得,理解文学作品,离不开对作者所处时代的理解,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特别是关于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书中给予了十分详尽的论述。 我一直对唐朝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和初唐的宫体诗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分析初唐文学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盛唐的“前奏”,而是深入探讨了佛教思想的传播如何逐渐渗透到文人的精神世界,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创作。例如,对于“空”、“无”等观念在诗歌中的体现,以及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都有具体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这让我不再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诗歌,而是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思潮。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我原本以为中古文学就是唐诗宋词之前的某个过渡阶段,充其量有一些零星的亮点。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在不断演变和突破的文学世界。特别是对于隋唐之际文学的衔接,作者的论述非常到位。 我一直对唐代初期诗歌的“变革”感到好奇,为何一下子涌现出那么多风格各异、水平极高的诗人。这本书详细解读了初唐诗歌如何摆脱六朝以来骈文诗的颓势,走向更加自由、更富个性的创作道路。作者不仅分析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更深入探讨了他们如何从前代文学中汲取养分,并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书中对于诗歌题材的拓展,比如从宫廷宴游、离别赠答,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真实抒发,都有非常细致的阐述。这让我明白,每一个辉煌的文学时代,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前人不断探索和积累的必然结果。

评分

这本《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古文学世界的一扇新大门。此前,提起“中古文学”,脑海里总是飘忽着一些模糊的意象:或是屈原的《离骚》里那雄浑的浪漫,或是《诗经》里质朴的民风,又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们的玄言清谈。然而,这本书却将这些零散的认知系统地串联起来,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文学是如何在战乱与融合中不断演进,呈现出如此多姿多彩的面貌。 作者在梳理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时,视角十分独到。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建安文学的解读,没有止步于“文学革命”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文学风格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模仿汉代乐府民歌,开创出慷慨悲凉、气魄宏大的建安风骨。不仅仅是诗歌,书中对汉赋的演变,从司马相如的铺张夸饰到扬雄的简约,再到三国时期南北方赋体在主题和手法上的分化,都有细致入微的论述。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到,原来文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动因。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棒的书,感觉很划算,买书就上京东。好书

评分

很经典的书籍,真正大师的心得,一直在看

评分

岳麓这套民国学术系列非常好,参考价值很高。

评分

很棒的书,感觉很划算,买书就上京东。好书

评分

可以,包装完好,是正品

评分

民国学术经典,值得珍藏,岳麓书社很强大。

评分

很棒的书,感觉很划算,买书就上京东。好书

评分

岳麓这套民国学术系列非常好,参考价值很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