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典范,层次分明,逻辑链条几乎无懈可击。它不像某些论述那样,观点散落,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脉络;相反,作者似乎预先就为我们铺设好了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我们只需跟随其引导,便能轻松抵达每一个关键的论证终点。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句法层面的讨论印象最为深刻,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几项新的假说,并运用了前沿的比较语言学方法进行佐证,这种勇于革新的学术精神令人敬佩。虽然涉及的理论框架较为宏大,但作者总能巧妙地将这些理论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模块,配以详尽的图表和对比分析,使得复杂的概念得以清晰呈现。读完后,我感觉对现代汉语的某些“看似自然”的语法现象,有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理解,明白它们绝非凭空出现,而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次选择与淘汰的必然结果。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透露出一种沉稳、严谨的气质,与内容的高度专业性相得益彰。内容上,我认为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某些长期存在争议的语言学现象,给出了一个兼具说服力与包容性的新解释框架。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历史阶段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间的语言差异如何相互渗透与影响,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良知和批判性思维。书中对具体语法的论述部分,详略得当,既不失全面性,又着重突出了关键的转折点。对于那些希望将汉语历史研究与当代语言规划相结合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证基础。它不只是在“写历史”,更是在“启迪未来”。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智力满足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时常回顾的“常备工具书”。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传统学者对文献的尊重,又展现出对现代认知科学的开放态度,使得本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具备了面向未来的穿透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和结论部分对研究范式变迁的深刻反思,这让全书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仅仅停留在对词汇和语法的个案分析上。整本书的学术密度极高,但阅读体验却相当流畅,这正是优秀学者对材料的驾驭能力和对读者体验的深刻体会的体现。它成功地在高度的专业性与广泛的启发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续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功力深厚,对汉语演变脉络的梳理清晰得令人惊叹。读完之后,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语言考察之旅。它不仅仅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简单叠加,更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得更远、看得更深。尤其是关于近现代汉语词汇借用与本土创新的那几章,论证严密,引经据典,让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作者没有拘泥于学院派的枯燥术语,而是用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语言学理论与鲜活的语言事实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领会其中精髓。特别是对某些常用语素的词源追踪,简直是侦探小说般的精彩,每一步推演都逻辑缜密,令人信服。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位致力于深入理解汉语发展历程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的视角和深度,远超一般教材或综述所能企及的范围,真正体现了“续集”所应有的创新与突破。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学术专著,毕竟“续集”这个词常常意味着重复和乏味。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佳,高低起伏,张弛有度。它没有陷入那种只有行家才能理解的象牙塔理论泥潭,反而以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我们进入复杂的语法结构变迁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语料选择上的审慎态度,所引用的实例既有经典文献的佐证,又不乏现代口语的活泼体现,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枯燥的语言史研究变得引人入胜。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自己日常的语言习惯进行反思,发现许多习以为常的表达背后,竟蕴含着如此漫长而曲折的演化轨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学术上的建树,更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普通学习者对“活语言”历史维度的感知。
评分教育部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
评分蒋绍愚1962年毕业留校,头一年蒋绍愚给历史系三年级学生上写作课,班上有很多同学年龄比蒋绍愚还大。第二年,古代汉语组缺人,就把蒋绍愚调去了,从此蒋绍愚开始教古代汉语。蒋绍愚学习教古代汉语,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方面,蒋绍愚去听那些比蒋绍愚资历深的老师们的课,看看他们怎么上的。这与做学生时候的听课,角度就不一样了。另一方面,蒋绍愚上课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年长的老师来听,对讲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对不足之处,就提意见改进。蒋绍愚觉得,教研室同事互相听课对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评分教育部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
评分买来收藏的,其中文章都跟着发表的节奏读完了
评分蒋绍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汉语史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籍贯浙江富阳,1940年1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62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曾任中国语言学会第三、四届副秘书长。
评分社会兼职:
评分蒋绍愚是1957年入学的,刚好是“反右派斗争”以后,政治气氛是很浓的。那个时候北大本科是五年,算起来有五年的学习时间,实际不足三年。1957年反右,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1960年进入三年困难时期,蒋绍愚是处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下乡下厂非常之多,蒋绍愚去过煤矿和农村。白天挖煤,晚上听老师讲课,半工半读就是一个学期。毕业的时候,算了算,大概一共学了二十多门课,只有一半的课是从头到尾讲完,另一半的课被打断了。这对蒋绍愚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但值得庆幸的是,蒋绍愚的大部分课程是那些名师教的。古代汉语是王力先生教的,现代汉语是朱德熙先生教的,语言学理论课是高名凯先生教的,方言是袁家骅先生教的。他们都是很有名的学者,当时大部分是一级教授、二级教授。
评分蒋绍愚曾多次应邀出国讲学或做研究工作。1981-1982年在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做研究工作,1989-199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199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作研究,1993年到捷克查理大学讲学。1995-1997任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1999年在奥斯陆挪威科学院作研究。
评分蒋绍愚1962年毕业留校,头一年蒋绍愚给历史系三年级学生上写作课,班上有很多同学年龄比蒋绍愚还大。第二年,古代汉语组缺人,就把蒋绍愚调去了,从此蒋绍愚开始教古代汉语。蒋绍愚学习教古代汉语,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方面,蒋绍愚去听那些比蒋绍愚资历深的老师们的课,看看他们怎么上的。这与做学生时候的听课,角度就不一样了。另一方面,蒋绍愚上课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年长的老师来听,对讲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对不足之处,就提意见改进。蒋绍愚觉得,教研室同事互相听课对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