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建立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马克思经济学的数学体系,用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来对马克思经济学加以表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运用数学方法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加以证明,从数理逻辑的角度来说明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
作者简介
吴易风,教授(二级),1954年生,陕西西安人。1988年晋升经济学副教授,1992年晋升经济学教授,1993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学术著作28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学术成果奖30余项,其中,政府颁发的省部级以上奖18项,一等奖3项;代表作《价值价格通论》,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鉴定时,被认为是“一部有显著创新性的成果”,“实现了价值价格理论上的革命,具有价值价格理论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获得北京市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特等奖提名)。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已获博士学位者与出站博士后共80余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首届全国高校‘两课’优秀教材”。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主席、“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专家顾问,曾经担任“中国第二届政治经济学年会”主席。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商品和货币
第1节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第2节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第3节 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第4节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5节 货币的职能
第6节 价值规律
第7节 商品拜物教
附录一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价值决定理论的研究
第2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1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2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本质
第3节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第4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
附录二 剩余价值率的数学表示
附录三 斯蒂德曼对马克思价值决定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
第3章 资本主义工资
第1节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第2节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第3节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1节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第2节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实质
第3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5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第1节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第2节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
第3节 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第4节 资本周转
第5节 劳动期间和生产时间
第6节 可变资本的周转及其对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第6章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1节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第2节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3节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4节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第7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第1节 生产成本和利润的本质
第2节 利润率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第3节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4节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5节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
第6节 价值转形问题
第8章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第1节 商业资本
第2节 商业利润和商业价格
第3节 商业的纯粹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第9章 借贷资本和信用
第1节 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点
第2节 利息和企业利润
第3节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第4节 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
第5节 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第10章 资本主义地租
第1节 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
第2节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第3节 绝对地租
第4节 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的地租
第11章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第1节 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第2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四、几点结论
从以上对马克思增长理论和费里德曼的马克思主义增长数学模型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1)马克思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方面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科学拓荒,独立地开辟了后来被称为经济增长理论的新领域。马克思创造性地建立了两个基本前提或两种构成原理,在正确的前提下创立了严密的、完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体系。马克思在这个领域的科学成就不仅在他自己的时代全然是开创性的,而且在半个多世纪中他开创的这个科学领域几乎还无人进入。这不能不说是科学史上一种相当罕见的现象。
(2)苏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数学模型。费里德曼在这一方面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他的成果既引起了后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重视,又引起了后来研究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的西方经济学家的重视。
(3)马克思增长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是经济增长理论史上第一个两部类增长模型(在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一般称为“两部门模型”)。从建模角度看,与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等单部门模型相比,两部门模型具有一些独到的优势,如更加贴近经济现实,利于据此建立计量模型,利于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力因子等。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增长理论家基本上采用两部门模型构建各种不同的增长模型。
(4)西方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对马克思怀着偏见,不是恶意攻击,就是盲目批判。当他们有人认识到马克思是一位严肃的理论家,并把马克思作为一位严肃的理论家来对待时,他们发现了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在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的启示下,他们尝试制定他们自己的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他们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一大批西方学者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增长模型。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的图书简介,重点在于描述该系列文库的整体定位、学术价值、以及文库中其他成果的广泛性与深度,同时避免提及具体您所列举的某本著作的内容。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学术前沿与思想深度 —— 汇聚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顶尖智慧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一项由国家层面规划和组织的高端学术出版工程,旨在系统梳理、集中展示和权威发布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证研究突破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本套文库不仅是中国学术界对学科前沿进行深度探索的集中体现,更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及促进人类文明对话的重要思想资源库。 文库的时代使命与学术定位 本成果文库的创立,深刻契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理论创新提出的迫切要求。它聚焦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构建,旨在汇聚那些在理论深度、研究广度和实践指导意义上达到国家级水平的优秀学术专著。文库收录的作品,无一不具备以下核心特质: 一、扎根中国国情,回应时代命题: 文库中的每一部作品,都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杂进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场域和理论源泉。研究者们立足于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难题,力图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些研究不仅是对既有理论的继承与批判,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本土化阐释和创新性发展。 二、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的融合: 当代社会科学的复杂性要求研究者必须超越单一学科的藩篱。文库中收录的成果,广泛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无论是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还是哲学、管理学,都展现出强大的理论融合能力。研究者们娴熟地运用现代计量分析、大数据处理、比较研究方法,结合深厚的文献功底,力求在复杂现象中揭示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这种方法的创新性与严谨性,是文库保持学术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三、对基础理论的深刻挖掘与拓展: 文库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应用性问题的探讨,更在于对学科基础理论的持续深化。收录的著作往往代表了某一细分领域内最前沿、最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建构。它们可能在认识论、方法论上提出新的范式,可能对经典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或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宏大理论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拓展。这种对基础理论的精耕细作,为整个学科领域树立了高标准和新方向。 文库研究领域的广博性体现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所涵盖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从宏观的理论构建到微观的社会实践,无不有所涉猎。 在历史与文化领域,文库收录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以及近现代转型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性重构。这些研究不仅梳理了中国历史的独特逻辑,更深入挖掘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社会治理、道德重建和文化自信构建中的作用。例如,对特定历史文献的校勘与解读,对区域社会史的微观考察,以及对全球史背景下中国地位的重塑等,均展现出扎实的史料功底和宏大的历史视野。 在经济与管理领域,文库成果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研究方向涵盖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阐释、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机制的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学分析、以及金融风险的系统性防范等方面。这些研究力求在理论层面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在政治、法治与社会治理领域,文库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有效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成果涉及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公共政策的科学评估、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以及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等诸多方面。这些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的规范性,更注重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寻找实现有效治理的最佳平衡点。 在哲学与伦理领域,文库展示了对人类存在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新进展、以及当代思潮批判性研究的深入思考。研究者们在继承和发展经典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信息社会带来的伦理挑战、价值观念的变迁等重大哲学命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 结语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一个持续更新、不断发展的思想宝库。它所承载的,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在新时代勇攀学术高峰的决心与成就。每一部被遴选入文库的著作,都代表着研究者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努力结晶。这些成果的汇集,无疑将成为后继研究者进行学术创新、决策者制定国策的重要参考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