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産業生態工程叢書: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可供微生物學、生態學、環境學等相關專業的科技工作者參考。
內容簡介
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是現代土壤學、微生物學與生態工程相互滲透,結閤形成的新興研究方嚮。《産業生態工程叢書: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係統地闡述瞭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的基本理論、研究進展和技術方法。
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主要是通過嚮土壤中接種微生物或改良土壤環境以刺激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達到改善土壤環境、減少土傳病害、降解土壤中的汙染物以及加快土壤生態恢復等目的。隨著我國工農業的發展,土壤環境問題日益突齣、耕地麵積日益減少,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在生態農業建設、汙染土壤生態修復、礦山復墾以及海濱鹽土改良等方麵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書係統介紹瞭國內外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態農業、環境修復、海濱鹽土改良、礦山復墾等方麵的作用。
本書可供微生物學、生態學、環境學等相關專業的科技工作者參考。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土壤微生物
二、生態工程
三、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學基礎
第一節 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和功能
一、原核微生物的形態
二、真核生物的形態、構造和功能
第二節 微生物的營養和培養基
一、微生物的六類營養要素
二、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三、培養基
第三節 微生物的新陳代謝
一、微生物的能量代謝
二、分解代謝和閤成代謝間的聯係
第四節 微生物的生長及其控製
一、測定生長繁殖的方法
二、微生物的群體生長規律
三、影響微生物生長的主要因素
四、微生物的培養
五、有害微生物的控製
第五節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育種
一、基因突變
二、基因重組
三、微生物育種
四、基因工程
五、菌種的保藏
第三章 土壤與微生物
第一節 土壤性質
一、土壤定義
二、土壤的組成
三、土壤性質
四、土壤資源
第二節 土壤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
二、土壤中的微生物
三、土壤對微生物區係分布的影響
四、微生物區係對土壤的影響
第三節 土壤中微生物的相互關係
一、共棲關係
二、共生關係
三、競爭關係
四、拮抗現象
五、寄生關係
六、捕食關係
第四章 土壤微生物在生態係統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第一節 微生物與碳循環
一、碳素循環的基本過程
二、微生物在碳素循環中的作用
三、澱粉和糖的分解
四、縴維素的分解
五、果膠物質的分解
六、半縴維素的分解
七、其他不閤氮有機物質的分解
八、産甲烷細菌群
第二節 微生物與磷循環
一、磷素循環的基本過程
二、解磷微生物的種類
三、微生物解磷機製的研究
四、磷素汙染
第三節 微生物與氮循環
一、氮素循環的一般過程
二、氨化作用
三、硝化作用
四、反硝化作用
五、固氮作用
六、氮素汙染
第四節 微生物與其他元素循環
一、硫素循環
二、鐵錳鉀等元素循環
第五章 微生物在生態農業工程建設中的作用
第一節 微生物肥料
一、微生物肥料概論
二、固氮菌
三、解磷菌
四、矽酸鹽細菌(解鉀菌)
五、根際促生菌
第二節 微生物與農業麵源汙染控製--濕地生態工程中的微生物
一、農業麵源汙染
二、人工濕地
三、濕地生態係統中的微生物
第六章 微生物在汙染土壤生態修復中的作用
第一節 微生物在有機汙染土壤生態修復中的作用
一、生態修復的概念
二、微生物在有機汙染土壤生態修復中的作用原理
三、影響微生物降解土壤中有機汙染物的主要因素
四、微生物與有機汙染土壤生態修復
五、修復案例--微生物在石油汙染土壤生態修復中的作用
第二節 微生物在重金屬汙染土壤生態修復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強化重金屬植物修復
二、微生物對重金屬的轉化
三、微生物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與固定
第七章 微生物在海濱鹽土生態工程中的作用
第一節 解磷微生物在海濱鹽土生態工程中的應用
一、鹽堿土的定義
二、鹽堿土的形成過程
三、我國鹽堿土的分布及特徵
四、發展鹽土農業的緊迫性
五、解磷菌劑在海濱鹽土生態工程中的應用
六、案例分析
第二節 生態種植對鹽土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一、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二、生態農業
三、生態種植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四、鹽土生態種植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五、案例分析
第八章 微生物在礦山復墾生態工程中的作用
第一節 礦區生態恢復概述
一、礦區生態恢復
二、礦山開采的生態環境效應
三、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技術措施
四、國內外礦區利用微生物復墾現狀
第二節 叢枝菌根在礦區生態重建中的應用
一、促進土壤物質循環
二、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三、穩定土壤結構
四、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抗逆性
第三節 煤礦生物修復--脫硫、抑製氧化
一、脫硫微生物
二、煤炭微生物脫硫機理
三、微生物脫硫方法
四、影響煤炭微生物脫硫的因素
五、微生物脫硫存在問題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土壤是農業生産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質保障。微生物作為土壤生態係統的分解者,在土壤的物質循環、養分轉化、毒物降解等方麵有重要作用,在生態農業建設、汙染土壤生態修復、礦山復墾以及海濱鹽土改良等方麵起積極作用。微生物生態學是研究微生物與周圍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一門學科。土壤微生物生態學是以土壤自然體作為研究對象,探索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生態行為和特徵,其主要研究內容是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作用和影響;微生物在土壤修復中的機理和作用;微生物和土壤中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生態工程是人們為尋求解決在20世紀中葉全球爆發的資源破壞、能源短缺、環境汙染、食物短缺等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加強資源和環境保護而興起的一門學科。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基於土壤學、微生物學和生態學的原理和技術,使用微生物改善土壤環境,使之健康可持續發展。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主要通過嚮土壤中接種微生物功能群物種或改良土壤環境以刺激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從而改善土壤環境、減少土傳病害、降解土壤中的汙染物以及加快土壤生態恢復。
本書在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計劃(項目編號:200904001)支持的部分研究成果基礎上,參考瞭大量國內外文獻,並適當加入南京大學鹽生植物實驗室在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中的最新研究進展。
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第六章由劉五星編寫,第二章由陳玉勝編寫,第三章由吳嚮華編寫,第四章由賁愛玲編寫,第五章由吳嚮華、劉五星編寫,第七章由張煥仕、吳嚮華編寫,第八章由吳嚮華、張煥仕編寫。全書由吳嚮華、劉五星統稿。本書內容新穎,技術資料豐富,可作為我國土壤微生物行業的從業者、研究者和管理者的技術參考資料,當然也可作為環境、生態、微生物、土壤等學科師生教學和研究用的參考書。
本書援引瞭相關著述的寶貴數據,在此對相關作者謹錶謝意。此外,研究生鄭琨、秦超琦、王殿璽等參與瞭本書第五章有關前期基礎工作,本科生範維、韋墨池、楊麗、徐建靜、姚蕾等為本書的資料整理和校對做瞭有益的工作,在此一並錶示感謝。由於編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緊張,不妥及遺漏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和同行不吝指齣,以利於今後進一步修改提高。
編者
2011年
産業生態工程叢書: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現代農業與環境科學交叉領域的前沿課題——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旨在係統闡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功能及其在生態係統服務中的核心作用,並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工程化的手段調控和利用這些微生物資源,以實現可持續的土壤改良、作物增産和環境汙染修復。 本叢書是“産業生態工程”係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理論研究與産業應用緊密結閤,緻力於為農業生産、環境保護和生物技術産業提供一套科學、可行且具有前瞻性的技術指導和理論框架。本書不僅是科研人員和高校師生的重要參考,更是農田管理者、環保工程師和生態修復從業者的必備工具書。 --- 第一部分:土壤微生物生態學基礎與理論重塑 本書開篇立足於現代分子生物學和生態學的前沿視角,對土壤這一復雜的“活體”係統進行瞭深入的剖析。 1. 土壤微生態係統的復雜性與功能多樣性 詳細介紹瞭土壤作為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基因庫”的獨特結構。內容涵蓋瞭真菌、細菌、古菌、原生動物以及病毒等各類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功能群落的構建原則,以及它們在碳、氮、磷、硫等關鍵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具體作用機製。重點闡述瞭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冗餘性與韌性(Resilience)在應對環境脅迫(如乾旱、酸化)時的重要意義。 2. 土壤微生物組學(Microbiomics)的革命 本書全麵引入瞭高通量測序技術(如16S rRNA、宏基因組學、宏轉錄組學)在土壤研究中的應用。通過對這些先進技術采集的數據的解讀,讀者可以掌握如何準確描繪齣特定農田或受汙染場地的微生物“指紋圖譜”。具體內容包括: 結構分析: Alpha多樣性與Beta多樣性的量化評估方法。 功能預測: 基於宏基因組的代謝通路重建,識彆關鍵的生物固氮基因、縴維素降解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豐度與分布。 動態監測: 如何利用時間序列數據監測微生物群落隨季節變化或人為乾預而産生的響應。 3. 土壤-植物-微生物互作(SPMI)網絡構建 深入探討瞭植物根係分泌物(根際分泌物)在塑造根際微環境中的決定性作用。詳細闡述瞭植物如何通過釋放化感物質(Allelopathy)調控有益或有害微生物的活動。內容涉及植物根際促生菌(PGPR)的分子機製,包括它們如何通過分泌激素(如IAA)促進植物生長,以及通過拮抗作用抑製植物病原菌的競爭優勢。 --- 第二部分:微生物生態工程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 本部分是本書的實踐核心,重點介紹如何將土壤微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高效益、低投入的農業生産技術。 4. 土壤健康診斷與改良工程 提齣瞭基於微生物組特徵的土壤健康評價指標體係,超越瞭傳統的理化指標限製。內容包括: 退化土壤的微生物修復路徑: 針對酸化土壤、鹽堿化土壤和有機質耗竭土壤,設計微生物接種與生物炭復閤改良方案。 生物有機肥(Bio-fertilizers)的精準製造與施用: 不僅是微生物的簡單堆積,而是基於特定氣候區和作物需求的“功能性微生物菌群包”的定製開發,明確瞭微生物在提高養分利用率(NUE)中的具體貢獻率。 5. 土壤生物防治與病蟲害綜閤管理(IPM) 本書詳細介紹瞭利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競爭排斥效應和次生代謝産物來實現病害控製的技術路綫。 拮抗微生物篩選與應用: 側重於芽孢杆菌屬(Bacillus)和木黴屬(Trichoderma)等優勢生物防治菌的活化技術,以及如何在田間實現其高效定殖和持久保護。 抗生素抗性風險評估: 探討瞭過度依賴單一生物防治劑可能導緻的微生物群落失衡,並提齣瞭生態平衡的生物防治策略,以降低環境風險。 6. 作物增産的微生物增效技術 深入講解瞭菌根真菌(AMF)、固氮菌(如根瘤菌)等關鍵共生體的接種技術,並提供瞭如何通過優化土壤環境參數(pH值、水分、有機質)來促進這些共生體活性的操作指南。內容強調瞭接種效率與環境適應性的匹配性,確保接種效果在不同生態區都能穩定體現。 --- 第三部分:環境汙染修復與微生物工程前沿 本部分關注土壤微生物在解決現代環境問題中的巨大潛力,特彆是重金屬汙染和有機汙染物降解。 7. 土壤重金屬汙染的生物地球化學調控 係統梳理瞭微生物介導的重金屬鈍化和植物修復(Phytoremediation)技術。內容包括: 微生物對重金屬的固定機製: 細菌胞外多糖(EPS)對鎘、鉛的吸附作用;以及微生物還原重金屬價態(如Cr(VI)還原為Cr(III))的代謝途徑。 聯閤修復策略: 闡述瞭微生物接種與植物篩選相結閤,以實現對汙染場地的長期穩定化處理,並探討瞭微生物修復過程中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監測技術。 8. 有機汙染物(POPs)的生物降解工程 聚焦於農藥殘留、石油烴類和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本書提供瞭針對不同汙染物的微生物“工具箱”: 功能菌株的富集與馴化: 介紹瞭如何通過“梯度稀釋法”和“特定底物誘導法”快速篩選齣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優勢菌株。 生物刺激(Biostimulation)與生物強化(Bioaugmentation): 詳細對比瞭僅提供營養物質(生物刺激)與直接接種高效降解菌(生物強化)的適用條件和工程實施方案,特彆是在復雜復閤汙染場景下的應用潛力。 9. 固碳減排與微生物工程的結閤 探討瞭土壤微生物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分析瞭微生物群落對土壤有機碳(SOC)的礦化速率和固存能力的調控。內容涵蓋瞭如何通過微生物工程手段提高土壤中的難降解有機質(如木質縴維素)的生物轉化效率,從而實現長期碳封存,以及微生物在甲烷(CH4)氧化過程中的生態學控製。 --- 結語與展望 本書總結瞭當前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麵臨的挑戰,例如微生物群落的長期穩定性、工程化過程的成本控製,以及監管標準的建立。最後,本書對未來發展方嚮進行瞭展望,預示著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在精準構建“超級功能菌株”方麵的巨大潛力,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驅動微生物生態過程模擬的廣闊前景。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理論與實踐並重,是推動我國土壤生態工程邁嚮高科技、産業化階段的重要學術與技術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