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山巅之城:美国政治现代化的理想与现实 | 作者 | 肖德甫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26766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430000 | 页码 | 436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既很幸运地避开了封建专制又很幸运地避开了独裁统治的话,这个国家是美国;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没有通过革命和流血就得到了别人通过革命和流血才能得到——甚至通过革命和流血都不曾得到的成果,并且一直保存至今的话,这个国家还是美国。 美国强大的不是其经济、军事,也不是其科学和文化,而是其政治。唯有其以公民广泛享有的民主权利、全社会根深蒂固的法治观念、各阶层普遍的政治参与、政府内有效的分权制衡机制为主要特征的美国式政治现代化,才是诞生美国神话的立国之本,延续美国发展的活力之源,成就美国世界地位的力量之基。 |
| 作者简介 | |
| 肖德甫,湖北松滋人,1952年出生,1969年参军,2012年退出现役。退休前任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少将军衔。服现役期间,曾在四川省军区机关、成都军区机关、总后勤部机关、总参谋部机关和院校工作;曾任助理员、参谋、政治处主任、办公室主任、司令部副参谋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学术研究部部长、训练部部长。1973年至1976年入武汉理工大学学习,1981年至1983年入解放军后勤学院学习,1997年参加中美中级军官研讨班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1个月,2001年入国防大学学习半年。1988年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局部战争后勤研究》一书,1995年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军队现代化研究》论文集一本。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对于美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细致梳理。他/她似乎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具体制度设计、政治精英决策以及社会运动的分析,勾勒出美国政治现代化的具体路径。我记得书中有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美国如何在不同时期,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的相互制衡来解决社会矛盾,推进改革。作者可能详细阐述了这些制度安排在理论上的优越性,以及在实践中是如何被复杂的利益博弈所影响和塑造的。他/她并没有简单地赞美美国的制度,而是揭示了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权力斗争和社会妥协。此外,这本书还可能涉及了美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是如何参与到政治进程中的。作者可能分析了工会、民权组织、妇女运动等各种社会力量,是如何通过抗争和协商来影响政策制定的,以及这些努力又如何反过来推动了制度的演变。这种从微观制度分析和群体参与角度出发的叙事,让这本书显得尤为扎实和具有说服力,也让我对美国政治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深入。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美国政治史的书,虽然我很难记住它的具体名字,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作者的分析方式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作者似乎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和演变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他/她(我记不清作者的性别了)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着重分析了那些塑造了美国政治进程的深层结构和思想潮流。我特别欣赏他/她对“建国理念”与“现实运作”之间矛盾的探讨。书中反复出现的观点是,美国在建立之初就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张力,比如自由与平等的冲突,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的平衡等等。作者似乎认为,美国的政治现代化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如何调和这些内在矛盾而展开的。他/她用了很多篇幅来讲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派别是如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以及这些尝试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美国的政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一种持续不断的动态调整之中。有时候,这种调整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有时候则是为了回应新的道德和伦理挑战。总之,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引人深思,让我对美国政治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立体。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山巅之城”——这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想化的愿景,一种在高处俯瞰、引领方向的宏大抱负,让人不禁联想到早期移民者对新大陆的憧憬,以及美国人特有的那种“例外论”式的自我期许。而“美国政治现代化”这个核心议题,则直接指向了历史的进程和制度的演变。现代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剧烈的变革、痛苦的转型,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恒的张力。从书名来看,作者似乎想要探讨的,并非美国政治的某个孤立片段,而是其从奠基时期直到当下,在不断追求“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妥协与创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并置,预示着书中会有一场深刻的剖析,揭示那些曾经辉煌的愿景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实政治土壤中生长、变形,乃至在某些时刻遭遇困境的。作为读者,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勾勒出这一宏大叙事,如何用扎实的史料和精妙的分析,将美国政治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不失对其中蕴含的复杂人性和制度困境的深入挖掘。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可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追求进步的社会所共有的经验与教训。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它对美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思潮和制度演变的描绘。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使得整个论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鲜活的细节。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美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处理“身份政治”的问题,从早期基于阶级和区域的划分,到后来围绕种族、性别、族裔等多元身份的竞合。作者认为,这种身份政治的演变,是美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它既反映了社会日益多元化的现实,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突。此外,书中对“民主”概念在美国语境下的不同理解和实践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似乎认为,美国的民主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被重新定义和塑造的。他/她详细考察了在不同时期,哪些群体被纳入了民主的范围,哪些权利得到了保障,以及这些进程又是如何受到社会力量和政治斗争的影响。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美国政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并且认识到“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追寻和塑造的过程。
评分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关于美国政治发展的书籍,其中的一些观点让我对“现代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考察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认为是“进步”的变革,但同时又警惕地审视这些变革所带来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他/她可能花了大量篇幅来讨论美国在构建现代国家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包括既得利益集团的抵抗,社会分裂的加剧,以及意识形态的冲突。这本书让我感觉到,美国的政治现代化并非一条笔直向前的道路,而是充满了迂回、反复和妥协。作者可能用了很多历史性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比如在某些时期,为了维护稳定,一些激进的改革被推迟,或者被稀释。反之,在另一些时期,为了追求理想,又可能冒进地进行改革,结果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动荡。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我对美国政治的理解更加 nuanced。我不再简单地认为现代化就是不断地变得更好,而是认识到它是一个充满复杂权衡和艰难抉择的过程。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成熟和深刻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政治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