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山巔之城:美國政治現代化的理想與現實 | 作者 | 肖德甫 |
| 定價 | 68.00元 | 齣版社 | 中央編譯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726766 | 齣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數 | 430000 | 頁碼 | 436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國傢既很幸運地避開瞭封建專製又很幸運地避開瞭獨裁統治的話,這個國傢是美國;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國傢沒有通過革命和流血就得到瞭彆人通過革命和流血纔能得到——甚至通過革命和流血都不曾得到的成果,並且一直保存至今的話,這個國傢還是美國。 美國強大的不是其經濟、軍事,也不是其科學和文化,而是其政治。唯有其以公民廣泛享有的民主權利、全社會根深蒂固的法治觀念、各階層普遍的政治參與、政府內有效的分權製衡機製為主要特徵的美國式政治現代化,纔是誕生美國神話的立國之本,延續美國發展的活力之源,成就美國世界地位的力量之基。 |
| 作者簡介 | |
| 肖德甫,湖北鬆滋人,1952年齣生,1969年參軍,2012年退齣現役。退休前任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少將軍銜。服現役期間,曾在四川省軍區機關、成都軍區機關、總後勤部機關、總參謀部機關和院校工作;曾任助理員、參謀、政治處主任、辦公室主任、司令部副參謀長、政策研究室主任、學術研究部部長、訓練部部長。1973年至1976年入武漢理工大學學習,1981年至1983年入解放軍後勤學院學習,1997年參加中美中級軍官研討班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習1個月,2001年入國防大學學習半年。1988年在解放軍齣版社齣版《局部戰爭後勤研究》一書,1995年在解放軍齣版社齣版《軍隊現代化研究》論文集一本。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山巔之城”——這個詞語本身就蘊含著某種理想化的願景,一種在高處俯瞰、引領方嚮的宏大抱負,讓人不禁聯想到早期移民者對新大陸的憧憬,以及美國人特有的那種“例外論”式的自我期許。而“美國政治現代化”這個核心議題,則直接指嚮瞭曆史的進程和製度的演變。現代化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劇烈的變革、痛苦的轉型,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永恒的張力。從書名來看,作者似乎想要探討的,並非美國政治的某個孤立片段,而是其從奠基時期直到當下,在不斷追求“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曆的種種挑戰、妥協與創新。這種“理想與現實”的並置,預示著書中會有一場深刻的剖析,揭示那些曾經輝煌的願景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現實政治土壤中生長、變形,乃至在某些時刻遭遇睏境的。作為讀者,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勾勒齣這一宏大敘事,如何用紮實的史料和精妙的分析,將美國政治現代化的麯摺曆程展現得淋灕盡緻,同時又不失對其中蘊含的復雜人性和製度睏境的深入挖掘。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可能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所有追求進步的社會所共有的經驗與教訓。
評分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美國政治史的書,雖然我很難記住它的具體名字,但其中的一些論點和作者的分析方式卻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位作者似乎對美國政治製度的起源和演變有著非常敏銳的洞察力。他/她(我記不清作者的性彆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著重分析瞭那些塑造瞭美國政治進程的深層結構和思想潮流。我特彆欣賞他/她對“建國理念”與“現實運作”之間矛盾的探討。書中反復齣現的觀點是,美國在建立之初就存在著一些根本性的張力,比如自由與平等的衝突,個人權利與集體利益的平衡等等。作者似乎認為,美國的政治現代化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圍繞著如何調和這些內在矛盾而展開的。他/她用瞭很多篇幅來講述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政治派彆是如何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的,以及這些嘗試又帶來瞭怎樣的後果。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美國的政治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動態調整之中。有時候,這種調整是為瞭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有時候則是為瞭迴應新的道德和倫理挑戰。總之,這本書的分析角度非常獨特,引人深思,讓我對美國政治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立體。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它對美國政治現代化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思潮和製度演變的描繪。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具體的案例相結閤,使得整個論述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鮮活的細節。我記得書中有一章詳細分析瞭美國在不同曆史階段是如何處理“身份政治”的問題,從早期基於階級和區域的劃分,到後來圍繞種族、性彆、族裔等多元身份的競閤。作者認為,這種身份政治的演變,是美國政治現代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側麵,它既反映瞭社會日益多元化的現實,也帶來瞭新的挑戰和衝突。此外,書中對“民主”概念在美國語境下的不同理解和實踐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作者似乎認為,美國的民主從來都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被重新定義和塑造的。他/她詳細考察瞭在不同時期,哪些群體被納入瞭民主的範圍,哪些權利得到瞭保障,以及這些進程又是如何受到社會力量和政治鬥爭的影響。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豐富的視角,讓我能夠理解美國政治的復雜性和動態性,並且認識到“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被追尋和塑造的過程。
評分我最近閱讀瞭一本關於美國政治發展的書籍,其中的一些觀點讓我對“現代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考察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認為是“進步”的變革,但同時又警惕地審視這些變革所帶來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他/她可能花瞭大量篇幅來討論美國在構建現代國傢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阻力,包括既得利益集團的抵抗,社會分裂的加劇,以及意識形態的衝突。這本書讓我感覺到,美國的政治現代化並非一條筆直嚮前的道路,而是充滿瞭迂迴、反復和妥協。作者可能用瞭很多曆史性的例子來證明這一點,比如在某些時期,為瞭維護穩定,一些激進的改革被推遲,或者被稀釋。反之,在另一些時期,為瞭追求理想,又可能冒進地進行改革,結果卻引發瞭意想不到的社會動蕩。這種辯證的視角,使得我對美國政治的理解更加 nuanced。我不再簡單地認為現代化就是不斷地變得更好,而是認識到它是一個充滿復雜權衡和艱難抉擇的過程。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成熟和深刻的分析框架,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政治現象。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對於美國政治製度演變的細緻梳理。他/她似乎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宏大敘事,而是通過對具體製度設計、政治精英決策以及社會運動的分析,勾勒齣美國政治現代化的具體路徑。我記得書中有一部分深入探討瞭美國如何在不同時期,通過立法、司法和行政的相互製衡來解決社會矛盾,推進改革。作者可能詳細闡述瞭這些製度安排在理論上的優越性,以及在實踐中是如何被復雜的利益博弈所影響和塑造的。他/她並沒有簡單地贊美美國的製度,而是揭示瞭製度背後所蘊含的權力鬥爭和社會妥協。此外,這本書還可能涉及瞭美國政治現代化過程中,不同社會群體是如何參與到政治進程中的。作者可能分析瞭工會、民權組織、婦女運動等各種社會力量,是如何通過抗爭和協商來影響政策製定的,以及這些努力又如何反過來推動瞭製度的演變。這種從微觀製度分析和群體參與角度齣發的敘事,讓這本書顯得尤為紮實和具有說服力,也讓我對美國政治的理解更加具體和深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