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老子》為道傢思想之創始,具有極大的普世影響。全書最難理解者,莫過於探討“道”之部分。所謂“道”,是指“究竟真實”而言,亦即萬物的始源與歸宿、萬物的基礎與動力來源。老子得道,憑藉“緻虛極,守靜篤”,意即: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確實。依靠“虛”與“靜”,無異於排除感官與認知的分辨作用,化解欲望與行動的具體作為,然後覺悟由道而來的“永恒的與無限的層麵”。依此觀之,萬物的變化不再使人睏擾,萬物的有限也不再使人遺憾。如此則心靈敞開,無所不容,由體驗“真實”齣發,抵達“審美”之境。                 
內容簡介
       老子是道傢思想的開創者,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經》)一書對後世的影響既深且遠,可與儒傢思想比肩。老子所謂的“道”是指“真實”而言,亦即要將人生依托在永恒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傢之外另外開闢瞭一條更為寬廣的路。
    《傅佩榮譯解老子》中傅佩榮教授根據自己研習中西哲學四十餘年的心得,譯解《老子》,特彆注重書中傳達的深刻哲理與智慧,以凸顯哲學“愛好智慧”的本義。在每一章原文之後,用白話譯文取代一般讀本的注釋,文字上力求通順暢達;在注解部分,參考瞭曆代注傢及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專就關鍵概念加以解析,期待讀者能深切體認中華傳統文化之真、之善、之美。     
作者簡介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畢業於颱灣大學哲學係,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曾被颱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並獲颱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教學特優奬。其作品曾獲颱灣中正文化奬、最高文藝奬。是央視《百傢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的嘉賓主持及山東衛視《新杏壇》首席主講專傢。
    傅教授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麵皆有成就,著述繁多,範圍涵蓋哲學、教育、宗教、文化、心理勵誌。其學術論著融貫古今與中西,結構嚴謹,創見迭齣,是當代華人世界公認的一流國學研究專傢。
    傅教授還是一位傑齣的演講傢。近年來,每年演講達兩百多場,一態度真誠,條理清晰,理融辭暢,使聽者不倦,相悅以解。2006年首開大陸問道,先後在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瞭一係列國學演講,引起瞭熱烈反響。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一 老子其人其書
前言二 以智慧取勝的老子
上篇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第六章 榖神不死,是為玄牝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第十六章 緻虛極,守靜篤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麯則全,枉則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昆成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將於歙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下篇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齣戶,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
第五十章 齣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榖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附錄一 老子注
附錄二 老子指略      
精彩書摘
       【譯文】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打堅強之物時,也沒有能勝過水的,因為它是無法被替代的。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剋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沒有人做得到。因此,聖人說:“承擔一國的屈辱,纔可稱為國傢的君主;承擔一國的災禍,纔可稱為天下的君王。”正麵的言論,聽起來像是反麵的。
    【注解】
    ①水:在日積月纍之下,滴水可以穿石;若是匯成巨流,則懷山襄陵,衝毀城鎮,亦非難事。
    ②“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為什麼知而不行?因為所知不夠透徹,以緻既無信心也無耐心。譬如前述“日積月纍”與“匯成巨流”,都需要長期的工夫。
    ③《莊子·天下》引述老聃的話:“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榖。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日:受天下之垢。”統治者除瞭明白“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之外,還須承受天下的“垢、不祥”,就像江海容納百川時,也必須接納一切汙垢。
    ④“正言若反”:高延第《老子證義》說:“此語並發明上下篇立言之旨,凡篇中所謂緻虛守靜;麯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柔弱勝堅強;不益生,則久生;無為則有為;不爭莫與爭;知不言,言不知;損而益,益而損;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也。”事物發展的結果常與當初預期的相反,這是因為人的聰明受限,無法領悟“相反相成”的常態現象。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重大的仇怨經過調解,一定還有餘留的怨恨;這樣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因此,聖人好像保存著藉據的存根,而不嚮人索取償還。有德行的人像掌管藉據那樣寬裕;無德行的人像掌管稅收那樣計較。自然的規律沒有任何偏愛,總是與善人同行。
    【注解】
    ①專傢認為,在“和大怨,必有餘怨”之後,應該加上“報怨以德”(六十三章)一語。不過,如此一來,“安可以為善?”所問的就是“報怨以德”瞭。難道老子會認為“報怨以德”還不算理想嗎?若是不加此語,其意並無晦澀,亦即希望從根本上不要與人結怨;而後續所說的即為具體方法。
    ②“聖人執左契”一語引起爭議,關鍵在於“左契”與“右契”:究竟何者為債權人所執?何者為負債人所執?帛書甲本寫作“右契”,而其他各本多為“左契”,亦即在原始文本上即有疑點。不過,由本章文脈可知,聖人所執者應該是將錢藉給彆人的藉據存根,否則又憑什麼說“不責於人”?聖人給人金錢而不嚮人要債,自然無怨可生。
    ③“司契”總是藉錢給人,所以寬裕和樂,受人歡迎。
    ……      
前言/序言
       
				 
				
				
					《傅佩榮譯解:老子》是一本旨在帶領讀者深入理解《老子》這部古老智慧經典的著作。它並非是對《老子》原著的簡單翻譯或注釋,而是通過傅佩榮教授數十年來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深刻體悟和精闢解讀,為當代讀者打通瞭一條通往老子思想精髓的道路。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忠實於原文的精神,更注重將老子的思想與現代人的生活經驗、社會現實相結閤,使其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一、 導讀:打開老子智慧之門  在正式進入《老子》文本之前,本書會提供一個詳盡的導讀部分。這部分內容旨在為讀者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大傢剋服閱讀古籍可能遇到的障礙。傅佩榮教授會首先介紹《老子》的作者老子,以及這部經典的形成背景和曆史意義。他會剝離那些流傳甚廣但可能存在誤讀的觀念,從學術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清晰地闡述《老子》在中華文明乃至世界哲學史上的地位。  導讀部分還會深入剖析《老子》的核心概念,例如“道”、“德”、“無為”、“自然”、“柔弱”、“不爭”等。這些概念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支撐,構成瞭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傅佩榮教授不會將這些概念進行僵化的定義,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貼近生活的例子,將其中的深邃哲理展現齣來。他會引導讀者思考,當老子談論“道”時,他指的是什麼?當我們說“無為而治”時,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理解,不是停留在字麵上的簡單字義,而是要觸及背後的哲學精神和人生智慧。  此外,導讀還會探討《老子》的語言特色和閱讀方法。老子的語言簡潔而富有張力,常以辯證的、象徵性的方式錶達思想。理解這些語言的奧妙,對於準確把握老子的本意至關重要。傅佩榮教授會分享他多年的閱讀心得,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閱讀策略,例如如何避免望文生義,如何體味其中的虛實相生,如何從中汲取養分,應用於自己的生活實踐。  二、 逐章解讀:穿越時空的智慧對話  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對《老子》全書的逐章解讀。傅佩榮教授的解讀,並非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闡釋和延展。每一章的解讀都包含以下幾個主要部分:     原文呈現與精準翻譯: 首先,會呈現《老子》的原文,並提供一個準確、流暢且符閤當代語境的翻譯。這個翻譯不是為瞭追求辭藻的華麗,而是為瞭最大程度地還原老子的原意,讓讀者能夠輕鬆理解。     核心思想闡釋: 緊接著,傅佩榮教授會針對當章的核心思想進行深入剖析。他會從多個維度解讀本章所要傳達的哲學觀念,例如,本章強調“道”的普遍性,還是“德”的實踐性?是側重於認識論上的“知”,還是方法論上的“行”?他會揭示本章在整個《老子》思想體係中的位置,以及它與其他章節之間的聯係。     概念辨析與引申: 在解讀過程中,傅佩榮教授會特彆關注那些容易被誤解的關鍵概念。他會通過對比、分析,幫助讀者厘清這些概念的準確含義,並將其引申到更廣闊的哲學領域。例如,當解讀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時,他會深入探討“自然”在老子思想中的多重含義,以及它與“人為”之間的辯證關係。     人生智慧與實踐指導: 《老子》的智慧並非停留在抽象的哲學思辨,而是直接關乎人生的實踐。傅佩榮教授的解讀,始終貫穿著“學以緻用”的理念。他會結閤現代社會中的具體問題,例如個人成長、人際關係、企業管理、社會治理等,闡述《老子》的思想如何能夠為我們提供啓示和解決方案。他會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體悟“緻虛極,守靜篤”的寜靜;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踐行“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智慧。     與當代思想的對話: 為瞭讓《老子》的智慧更加鮮活,傅佩榮教授還會嘗試將老子的思想與當代其他哲學流派、心理學理論、甚至科學觀念進行對話。通過這種跨學科、跨文化的比較,可以更清晰地展現老子思想的普適性和前瞻性,也讓讀者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和接受。  三、 專題探討:深度挖掘老子哲學的多元麵嚮  除瞭逐章解讀,《傅佩榮譯解:老子》還會設置一些專題探討,對《老子》中的某些重要主題進行更深入、更集中的分析。這些專題探討可以包括:     “道”的本體論與宇宙觀: 深入探討“道”作為宇宙本源的哲學意義,它如何構成瞭老子的宇宙論,以及“道”與“物”之間的關係。     “無為”的政治哲學與管理智慧: 聚焦於“無為”在政治和管理層麵的應用,分析其“不擾民”、“因勢利導”的深刻內涵,以及對現代治理模式的啓示。     “柔弱”的生存哲學與處世之道: 探討“柔弱”並非軟弱,而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如何體現在個體生存、人際交往乃至國傢興衰的方方麵麵。     “自然”的生命美學與價值追求: 闡述老子對“自然”的推崇,以及它所代錶的返璞歸真、順應天性的生命態度和價值取嚮。     “不爭”的社會倫理與和諧之道: 分析“不爭”的社會理論,它如何能夠化解衝突,促進和諧,以及在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建立和平共處的模式。  這些專題探討並非獨立於逐章解讀之外,而是建立在對《老子》文本的深入理解之上,是對某些關鍵思想進行提煉和升華。  四、 結語:擁抱老子的智慧,活齣真我  在全書的結尾,傅佩榮教授會進行一個總結性的陳述。他會再次強調《老子》的價值,以及學習《老子》對於當代人的意義。他會鼓勵讀者不要將《老子》束之高閣,而是將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本書最終的目的,是幫助讀者能夠真正理解老子“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哲學,並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份智慧,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精神的自由,以及更具生命力的生活狀態。它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這本書,認識到“知道”與“做到”之間的距離,並努力縮短這個距離,最終成為一個更通透、更豁達、更懂得生活的人。  總而言之,《傅佩榮譯解:老子》是一本集學術性、思想性、實踐性於一體的經典解讀之作。它以傅佩榮教授的淵博學識和人文關懷為基石,以精妙的解讀和深入的分析,帶領讀者走進老子的思想世界,汲取那份曆久彌新的東方智慧,並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