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老子》为道家思想之创始,具有极大的普世影响。全书最难理解者,莫过于探讨“道”之部分。所谓“道”,是指“究竟真实”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老子得道,凭借“致虚极,守静笃”,意即: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依靠“虚”与“静”,无异于排除感官与认知的分辨作用,化解欲望与行动的具体作为,然后觉悟由道而来的“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依此观之,万物的变化不再使人困扰,万物的有限也不再使人遗憾。如此则心灵敞开,无所不容,由体验“真实”出发,抵达“审美”之境。
内容简介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远,可与儒家思想比肩。老子所谓的“道”是指“真实”而言,亦即要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更为宽广的路。
《傅佩荣译解老子》中傅佩荣教授根据自己研习中西哲学四十余年的心得,译解《老子》,特别注重书中传达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以凸显哲学“爱好智慧”的本义。在每一章原文之后,用白话译文取代一般读本的注释,文字上力求通顺畅达;在注解部分,参考了历代注家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专就关键概念加以解析,期待读者能深切体认中华传统文化之真、之善、之美。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曾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及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
傅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著述繁多,范围涵盖哲学、教育、宗教、文化、心理励志。其学术论著融贯古今与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年来,每年演讲达两百多场,一态度真诚,条理清晰,理融辞畅,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2006年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一 老子其人其书
前言二 以智慧取胜的老子
上篇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昆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于歙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下篇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附录一 老子注
附录二 老子指略
精彩书摘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打坚强之物时,也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它是无法被替代的。弱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做得到。因此,圣人说:“承担一国的屈辱,才可称为国家的君主;承担一国的灾祸,才可称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言论,听起来像是反面的。
【注解】
①水:在日积月累之下,滴水可以穿石;若是汇成巨流,则怀山襄陵,冲毁城镇,亦非难事。
②“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为什么知而不行?因为所知不够透彻,以致既无信心也无耐心。譬如前述“日积月累”与“汇成巨流”,都需要长期的工夫。
③《庄子·天下》引述老聃的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日:受天下之垢。”统治者除了明白“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之外,还须承受天下的“垢、不祥”,就像江海容纳百川时,也必须接纳一切污垢。
④“正言若反”:高延第《老子证义》说:“此语并发明上下篇立言之旨,凡篇中所谓致虚守静;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弱胜坚强;不益生,则久生;无为则有为;不争莫与争;知不言,言不知;损而益,益而损;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也。”事物发展的结果常与当初预期的相反,这是因为人的聪明受限,无法领悟“相反相成”的常态现象。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因此,圣人好像保存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行的人像掌管借据那样宽裕;无德行的人像掌管税收那样计较。自然的规律没有任何偏爱,总是与善人同行。
【注解】
①专家认为,在“和大怨,必有余怨”之后,应该加上“报怨以德”(六十三章)一语。不过,如此一来,“安可以为善?”所问的就是“报怨以德”了。难道老子会认为“报怨以德”还不算理想吗?若是不加此语,其意并无晦涩,亦即希望从根本上不要与人结怨;而后续所说的即为具体方法。
②“圣人执左契”一语引起争议,关键在于“左契”与“右契”:究竟何者为债权人所执?何者为负债人所执?帛书甲本写作“右契”,而其他各本多为“左契”,亦即在原始文本上即有疑点。不过,由本章文脉可知,圣人所执者应该是将钱借给别人的借据存根,否则又凭什么说“不责于人”?圣人给人金钱而不向人要债,自然无怨可生。
③“司契”总是借钱给人,所以宽裕和乐,受人欢迎。
……
前言/序言
《傅佩荣译解:老子》是一本旨在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老子》这部古老智慧经典的著作。它并非是对《老子》原著的简单翻译或注释,而是通过傅佩荣教授数十年来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体悟和精辟解读,为当代读者打通了一条通往老子思想精髓的道路。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忠实于原文的精神,更注重将老子的思想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 导读:打开老子智慧之门 在正式进入《老子》文本之前,本书会提供一个详尽的导读部分。这部分内容旨在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大家克服阅读古籍可能遇到的障碍。傅佩荣教授会首先介绍《老子》的作者老子,以及这部经典的形成背景和历史意义。他会剥离那些流传甚广但可能存在误读的观念,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清晰地阐述《老子》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导读部分还会深入剖析《老子》的核心概念,例如“道”、“德”、“无为”、“自然”、“柔弱”、“不争”等。这些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傅佩荣教授不会将这些概念进行僵化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其中的深邃哲理展现出来。他会引导读者思考,当老子谈论“道”时,他指的是什么?当我们说“无为而治”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简单字义,而是要触及背后的哲学精神和人生智慧。 此外,导读还会探讨《老子》的语言特色和阅读方法。老子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常以辩证的、象征性的方式表达思想。理解这些语言的奥妙,对于准确把握老子的本意至关重要。傅佩荣教授会分享他多年的阅读心得,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阅读策略,例如如何避免望文生义,如何体味其中的虚实相生,如何从中汲取养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 二、 逐章解读:穿越时空的智慧对话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老子》全书的逐章解读。傅佩荣教授的解读,并非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延展。每一章的解读都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原文呈现与精准翻译: 首先,会呈现《老子》的原文,并提供一个准确、流畅且符合当代语境的翻译。这个翻译不是为了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老子的原意,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核心思想阐释: 紧接着,傅佩荣教授会针对当章的核心思想进行深入剖析。他会从多个维度解读本章所要传达的哲学观念,例如,本章强调“道”的普遍性,还是“德”的实践性?是侧重于认识论上的“知”,还是方法论上的“行”?他会揭示本章在整个《老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章节之间的联系。 概念辨析与引申: 在解读过程中,傅佩荣教授会特别关注那些容易被误解的关键概念。他会通过对比、分析,帮助读者厘清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并将其引申到更广阔的哲学领域。例如,当解读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时,他会深入探讨“自然”在老子思想中的多重含义,以及它与“人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生智慧与实践指导: 《老子》的智慧并非停留在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直接关乎人生的实践。傅佩荣教授的解读,始终贯穿着“学以致用”的理念。他会结合现代社会中的具体问题,例如个人成长、人际关系、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阐述《老子》的思想如何能够为我们提供启示和解决方案。他会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体悟“致虚极,守静笃”的宁静;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践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智慧。 与当代思想的对话: 为了让《老子》的智慧更加鲜活,傅佩荣教授还会尝试将老子的思想与当代其他哲学流派、心理学理论、甚至科学观念进行对话。通过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可以更清晰地展现老子思想的普适性和前瞻性,也让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接受。 三、 专题探讨:深度挖掘老子哲学的多元面向 除了逐章解读,《傅佩荣译解:老子》还会设置一些专题探讨,对《老子》中的某些重要主题进行更深入、更集中的分析。这些专题探讨可以包括: “道”的本体论与宇宙观: 深入探讨“道”作为宇宙本源的哲学意义,它如何构成了老子的宇宙论,以及“道”与“物”之间的关系。 “无为”的政治哲学与管理智慧: 聚焦于“无为”在政治和管理层面的应用,分析其“不扰民”、“因势利导”的深刻内涵,以及对现代治理模式的启示。 “柔弱”的生存哲学与处世之道: 探讨“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如何体现在个体生存、人际交往乃至国家兴衰的方方面面。 “自然”的生命美学与价值追求: 阐述老子对“自然”的推崇,以及它所代表的返璞归真、顺应天性的生命态度和价值取向。 “不争”的社会伦理与和谐之道: 分析“不争”的社会理论,它如何能够化解冲突,促进和谐,以及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建立和平共处的模式。 这些专题探讨并非独立于逐章解读之外,而是建立在对《老子》文本的深入理解之上,是对某些关键思想进行提炼和升华。 四、 结语:拥抱老子的智慧,活出真我 在全书的结尾,傅佩荣教授会进行一个总结性的陈述。他会再次强调《老子》的价值,以及学习《老子》对于当代人的意义。他会鼓励读者不要将《老子》束之高阁,而是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书最终的目的,是帮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老子“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哲学,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份智慧,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精神的自由,以及更具生命力的生活状态。它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认识到“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并努力缩短这个距离,最终成为一个更通透、更豁达、更懂得生活的人。 总而言之,《傅佩荣译解:老子》是一本集学术性、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经典解读之作。它以傅佩荣教授的渊博学识和人文关怀为基石,以精妙的解读和深入的分析,带领读者走进老子的思想世界,汲取那份历久弥新的东方智慧,并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