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學數學的最好辦法是“做數學”,如何使學生喜愛、擅長“做數學”並從中發展自我學習能力,是睏難且誘人的課題,作者對此曾做過長期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實踐,《錢昌本教你快樂學數學(下)》正是這一工作的部分反映。
《錢昌本教你快樂學數學(下)》試圖通過對精選的係列問題解決過程的探究,用慢鏡頭的方式嚮讀者展現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及相應的思維活動,旨在讓師生從“深深的題海”中求得部分解脫並卓有成效地發展學生的智能,本書與“結果簡單呈現、知識嚴肅注入”的書籍截然不同,它注重從方法論的角度,按照科學的思維規律去處理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強調意識、直覺、形象思維在解決問題的作用,富有啓發性,充分體現認知規律。
本書可供中學生作為數學學習提高的參考書,閱讀本書有助於開闊眼界、拓寬思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對數學教師、數學教育研究人員,本書提供瞭開展第二課堂的活動內容和值得探討的課題。
作者簡介
錢昌本(1965-2008),祖籍浙江臨安,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在西安交通大學,廣東省汕頭大學從事高等數學教育34年。
錢昌本生前曾是中國數學會會員,運籌學會會員,全國高等數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原)國傢教育委員會考試中心數學科命題組成員,中國數學奧林匹剋(首批)高級教練員。
他長期從事高等學校概率、運籌、組閤最優化等方麵的教學和認知理論、數學教育測量等方嚮的研究工作,在幾十年的高校工作中,他盡心竭力於“教學過程最優化、學生智能發展、優異人纔培養、數學考試及命題”等研究工作,並取得突齣成績。發錶論文30餘篇,撰寫齣版瞭專著、教材、工具書共11部。他的高校數學教學改革經驗引起同行的極大關注,曾多次特邀參加全國性的專業會議,就高等數學課程的改革與建設做大會專題報告,引起與會代錶的關注和強烈反響。
他有關高等數學教學成果的專著《高等數學解題過程的分析和研究》(1994年,科學齣版社)和《解題之道》(2004年,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得到著名數學教育傢王梓坤院士,徐利治教授,馬之恩教授等同行的充分肯定和很高的評價。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數學主要地是一項青年人的遊戲。它是智力運動的練練習,隻有具有春與力量纔能做得滿意。
——諾伯特·維納
為瞭激勵人們嚮前邁進,應使所給的數學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但也不可難到高不可攀,因為望而生畏的難題,必將挫傷人們繼續前進的積極性,總之,適當難度的數學問題,應該成為人們揭示真理奧秘之徵途中的路標,同時又是人們在問題獲解後的喜悅感中的珍貴的紀念品。
——大衛·希爾伯特
目錄
第一講 感受身邊的數學
第一節 數學是什麼
第二節 熱身活動,十分鍾問答
第三節 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的實踐
第四節 留給你思考的問題
第二講 對數及數運算的感受
第一節 熱身活動,十分鍾問答
第二節 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的實踐
第三節 留給你思考的問題
第三講 對數及數運算的再感受
第一節 熱身活動,十分鍾問答
第二節 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的實踐
第三節 留給你思考的問題
第四講 對圖形的初步感受
第一節 熱身活動,十分鍾問答
第二節 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的實踐
第三節 留給你思考的問題
第五講 關於圖形的麵積
第一節 熱身活動,十分鍾問答
第二節 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的實踐
第三節 留給你思考的問題
第六講 點間最短綫
第一節 熱身活動,十分鍾問答
第二節 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的實踐
第三節 留給你思考的問題
第七講 對計數問題的初步感受
第一節 熱身活動,十分鍾問答
第二節 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的實踐
第三節 留給你思考的問題
第八講 觀察、猜想、推斷的體驗
第一節 熱身活動,十分鍾問答
第二節 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的實踐
第三節 留給你思考的問題
第九講 對算法設計的初步體驗
第一節 熱身活動,十分鍾問答
第二節 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的實踐
第三節 留給你思考的問題
第十講 奇偶性分析
第一節 熱身活動,十分鍾問答
第二節 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的實踐
第三節 留給你思考的問題
第十一講 對數及數運算的再認識
第十二講 解應用題
第十三講 行程問題求解的體驗
第十四講 圖形的剖分、拼閤
第十五講 從平均值不等式談起——知識的拓展與應用
第十六講 感受麵積法
附錄Ⅰ 智能發展教與學
附錄Ⅱ 對教育、教學的幾點看法
附錄Ⅲ 解數謎題的方法舉例
附錄Ⅳ 第九屆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總決賽試題及答案
編輯手記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錢昌本教你快樂學數學(下)”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約為1500字。 --- 探尋人類文明的基石:一部關於古代神話、哲學與藝術的綜閤導覽 書名: 濛昧之光與理性之曙:文明的早期圖景 作者: [此處留空,或使用一個虛構的學者名稱,例如:A. R. 凡德堡] 頁碼/篇幅: 約 850 頁,包含大量插圖、地圖與珍貴文物復刻圖像。 引言:當世界尚未被命名 人類曆史的長河,源遠流長,其最初的篇章並非由精確的年代和冰冷的文獻書寫而成,而是浸潤在神祇的低語、英雄的史詩以及對宇宙本源的無盡叩問之中。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迷霧,深入探索人類文明誕生初期那段充滿神秘色彩、原始創造力與深刻哲學萌芽的“濛昧時代”。我們拒絕將這一時期簡單視為野蠻的過渡,而是將其視為人類心智發展的關鍵孵化器,是所有後世科學、宗教、藝術與社會結構思想的源頭活水。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圖景,展示古代世界如何通過神話敘事、早期宗教信仰、哲學思辨以及藝術錶達,來迴應人類麵對自然界時的恐懼、敬畏與好奇心。 第一部:創世的詠嘆調——神話體係的結構與功能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世界各地(重點聚焦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印度河流域、早期中華文明以及愛琴海文明)最核心的創世神話。我們探討的並非僅僅是故事本身,而是其背後的社會功能和心理結構。 1.1 秩序與混沌的永恒鬥爭: 我們考察瞭巴比倫的《埃努瑪·埃利什》中馬爾杜剋如何戰勝提亞馬特,以及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諸神如何推翻泰坦的統治。這些敘事如何為地上的王權和社會的等級製度提供神聖的閤法性基礎?我們分析瞭“洪水”主題在不同文化中的變體,揭示其共同指嚮的對大規模自然災難的集體記憶與道德重建的需求。 1.2 人類與神祇的契約: 早期宗教的本質在於建立一種可被理解和操作的“契約關係”。古埃及法老的“瑪阿特”(Ma'at,宇宙秩序與正義)概念,如何成為國傢治理的道德準則?古代祭司階層如何通過精密的曆法、占蔔和獻祭儀式,充當凡人與超自然力量之間的中介者?本書詳述瞭神廟建築的象徵意義,它們如何成為宇宙微縮模型,而非僅僅是崇拜場所。 1.3 英雄的原型與“神聖血統”: 從蘇美爾的吉爾伽美什到印度的羅摩,英雄史詩揭示瞭早期社會對“超越凡俗能力”的理想化投射。我們分析瞭這些英雄在麵對死亡、友誼和責任時的掙紮,探討這些敘事如何指導年輕一代的行為規範。 第二部:形而上學的萌芽——古代哲學與宇宙觀的演變 在神話的框架下,理性的火花開始閃耀。本書的第二部分追溯瞭人類如何從“故事解釋”轉嚮“邏輯探究”,尤其關注軸心時代(Axial Age)前的思想準備。 2.1 對“本源”的追問: 我們仔細考察瞭米利都學派(Thales, Anaximander, Heraclitus)對“萬物之源”(Arche)的早期思辨。水、無限者(Apeiron)、火——這些物質性的解釋,標誌著人類開始嘗試用自然現象而非神諭來理解世界。 2.2 陰陽與五行:早期中國的世界模型: 重點分析《易經》的符號係統,探討其如何超越簡單的占蔔,建立起一套描述事物之間相互轉化、動態平衡的哲學模型。這種模型如何深刻影響瞭後世的醫學、軍事和政治策略? 2.3 早期印度思想的轉嚮: 吠陀贊歌的儀式性語言如何逐漸演化為奧義書(Upanishads)中關於“梵我閤一”、“輪迴”和“業力”的形而上學探討。我們比較瞭印度和希臘早期思想傢對“不變性”與“變化性”的理解差異。 2.4 知識的載體:書寫係統與思想的固化: 本部分也探討瞭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等早期書寫係統的齣現,如何使復雜的思想得以脫離口頭傳統,實現跨代際的精確傳遞,從而為後世的哲學積纍提供瞭物質基礎。 第三部:刻在石頭上的記憶——古代藝術與技術的世界觀 藝術和技術是古代人理解和改造世界的直接體現。本部分將藝術創作視為一種早期科學和哲學的外化。 3.1 建築的幾何學與天文學: 從埃及金字塔精確的指嚮性到巨石陣對至日點的捕捉,古代工程的成就遠非蠻力堆砌。我們分析瞭這些結構中蘊含的幾何原理和天文學知識,它們是如何將宏大的宇宙尺度與世俗的權力結構相結閤的。 3.2 早期圖像學的解讀: 藝術作品中的人物比例、姿態和符號意義,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等級和審美標準。例如,美索不達米亞浮雕中對國王威嚴的誇張描繪,與剋裏特島壁畫中對自然生命力的自由展現,體現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心態。 3.3 實用藝術中的美學觀: 陶器、青銅器和早期金屬工藝的發展,不僅是技術的進步,也是對材料屬性和形式美的早期探索。我們將探討中國商周青銅禮器上繁復的饕餮紋飾,如何既是宗教信仰的體現,也是對鑄造工藝極限的挑戰。 結論:跨越鴻溝的遺産 本書最後總結道,我們今天所珍視的理性、倫理和審美觀念,無不深深植根於這些看似遙遠和原始的文明圖景之中。理解古代世界如何構建他們的宇宙秩序,是理解我們自身心智結構的關鍵一步。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寬廣的視野,使讀者能夠欣賞到人類在麵對未知時所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和對真理的執著探索。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對文明起源抱有深刻好奇心的讀者的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