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会译丛: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修订版)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人文与社会译丛: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修订版)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 著,刘东 编,冯克利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知识社会学
  • 理性批判
  • 反科学
  • 后现代主义
  • 知识权力
  • 科学哲学
  • 社会理论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209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7722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文与社会译丛
外文名称: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修订版)一书中描写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世界和社会意识,在法国,以圣西门和孔德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法则应用于对人类社会的 研究。他们致力于发现社会的“规律”,并希望经由社会科学精英对这些规律的直接控制和运用,使人类社会生活趋于完善。这种对理性的滥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个世纪的历史进 程,在这本书中,哈耶克对之做出了强有力的批判。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1899—1992) 二十世纪著名古典主义知识分子,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任芝加哥大学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和弗赖堡大学经济学教授。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通往奴 役之路》(1944)、《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1948)、《科学的反革命》(1952)等。

精彩书评

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和无孔不入。
——杨小凯

哈耶克思想中的许多东西——不论是批判性还是建设性的,都对我们目前的事业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徐友渔

《科学的反革命》(修订版)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哈耶克最早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集中论述出现在《科学的反革命》一书中,这本书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特征,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 法区别开来。
——约翰·格雷

目录

德文版(1959年)前言001 美国版(1952年)前言003 第一部分唯科学主义与社会研究005 一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007 二自然科学的问题与方法012 三社会科学素材的主观性021 四社会科学的个人主义和“综合”方法033 五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客观主义042 六唯科学主义立场的集体主义051 七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历史主义062 八“有意图的”社会形态079 九“自觉”支配与理性的成长086 十工程师和计划者093 第二部分科学的反革命105 第三部分孔德和黑格尔225 索引250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构思一个图书简介,该简介描述的图书内容与《人文与社会译丛: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修订版)》无关,并且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图书简介:《山河故人:盛唐边塞诗的家国情怀与审美变迁》 作者: 陈鸿宇 装帧设计: 采用仿古宣纸纹理封面,烫金书名,内文配以唐代壁画、书法拓片复刻图版,力求还原盛唐气象。 引言:烽烟与诗意交织的黄金时代 盛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光芒万丈的时代,它不仅是国力的巅峰,更是文化艺术的黄金时期。然而,在这繁华景象的背后,是边塞的硝烟与戍卒的孤寂。本书深入探讨了盛唐时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边塞诗如何成为承载那个时代最复杂情感的独特载体。我们试图揭示,诗人们如何在高歌猛进的帝国叙事中,巧妙地融入个体对家园的思念、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喟叹。这不仅仅是一部诗歌选集或评论,更是一部关于“盛世下的阴影”与“英雄主义的复杂性”的文化史考察。 第一部分:边塞的拓扑学——地理、军事与文化交汇点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理解边塞诗的地理与社会背景。唐代边疆的地理环境,从辽阔的漠北到险峻的河西走廊,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学母题。 一、地缘政治的诗意化: 分析了唐王朝与突厥、吐蕃等政权在边界上的拉锯战如何直接影响诗人的创作主题。探讨了“军镇”这一特殊制度对文人士大夫生活的影响,他们既是诗人,也是边郡的幕僚或官员。 二、从“征战”到“边情”的视野转变: 考察了诗歌主题的演变。早期边塞诗多以描绘战争的宏大叙事和军功的渴望为主(如王昌龄早期的作品),而中晚期则转向对戍卒生活的细腻刻画、对战争无谓性的反思,以及对异域风情的陌生感与亲切感的交织。我们详细梳理了“杀气”与“乡愁”在诗中地位的此消彼长。 三、异域风物的审美接受: 深入剖析了诗人如何将以往被视为“蛮夷”的边疆景物——如胡笳、月城、玉门关等意象——纳入中原的审美体系,并赋予其独特的苍凉美学价值。这标志着唐代文化自信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部分:个体在集体叙事中的挣扎与抒发 边塞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在歌颂国家伟业的同时,并未掩盖个体的脆弱与痛苦。本部分聚焦于诗人如何运用精湛的技巧,表达复杂的人性主题。 一、王维的禅境与边疆: 专门设立一章讨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何在边塞题材中实现风格的极致。他的边塞诗往往摒弃了直接的战争描写,转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静观,来暗示战争带来的永恒寂静与哲思。例如,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解析,不再仅仅是写景,而是对宇宙、时间与个体存在的终极叩问。 二、高适的沉郁与现实关怀: 对比高适的诗歌,展现了盛唐边塞诗中更为阳刚、更具社会责任感的一面。他的作品直面边关物资的匮乏、军令的严酷以及将士的艰辛,体现了儒家士大夫“兼济天下”的理想在边疆实践中的投影。 三、岑参的浪漫与奇崛: 岑参的作品以其强烈的想象力和对异域风情的迷恋著称。我们分析了他是如何将浪漫主义与边塞的粗粝感结合起来,创造出既瑰丽又充满异域色彩的独特审美体验,如对雪景、热风和异族服饰的描摹。 第三部分:从边塞到山水——审美范式的内在转换 盛唐的诗歌潮流并非孤立存在。本书的第三部分试图证明,边塞诗的审美经验,深刻地影响了唐诗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山水田园诗的转型。 一、边塞的“苍凉”如何渗透入山水诗: 探讨了边塞诗中对“空旷”、“辽远”、“荒凉”的强调,如何被借鉴到对中原山水景色的描绘中。随着边境局势的相对稳定,诗人将边关的阔大视野和对“天地悠悠”的感悟,带回了对江南水乡和巴蜀山川的描写中,使山水诗摆脱了初唐的绮丽柔弱,增添了雄浑之气。 二、时间意识的深化: 边塞诗中对“历史遗迹”与“百年兴衰”的关注,促使诗人对时间流逝有了更深刻的感知。这种对“盛极而衰”的预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晚唐诗人对“物是人非”主题的把握,使得诗歌的抒情更富层次感和历史纵深感。 三、文学史的评价修正: 传统文学史往往将盛唐诗歌简单区分为“浪漫主义的李白”、“写实的杜甫”和“边塞的王杨卢骆”。本书主张,在盛唐,这些标签是流动的。王维既是边塞诗人,也是山水田园大师;杜甫虽然不常写边塞,但其晚期的忧患意识与边塞诗人有着深刻的精神同源性。我们力求提供一个更加精细、交叉视角的盛唐诗歌图景。 结语:千年回响 《山河故人》旨在邀请读者,跨越千年的时光,重新聆听盛唐边塞的涛声与马蹄。它不仅关乎诗歌的艺术成就,更关乎一个伟大时代在面对其内在矛盾与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深刻且永恒的人类情感。这本书献给所有对历史、文学以及中国古典精神深处抱有探索热忱的读者。 --- (字数: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逢我最近对“科学”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困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科学视为真理的化身,是进步的唯一驱动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似乎也带来了不少新的社会问题和伦理困境。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对科学的认知是否过于单一了?是不是在追逐科学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反而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科学的反革命》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个疑问。它暗示了科学并非总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存在某种“反革命”的力量,这本身就极具颠覆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科学的反革命”的,又是如何论证“理性滥用”的。这种对科学权威的质疑和反思,在我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我们在运用科学理性时可能面临的陷阱。

评分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引导我进行深度思考的书籍,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据我所知,这本《科学的反革命》似乎就属于这一类。它不满足于表面的陈述,而是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我了解到这本书探讨的是关于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当这种理性被不当运用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一些看似“科学”的决策,在事后看来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这其中的逻辑是什么?是科学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理解和应用出现了偏差?我猜想,作者在这本书中会剖析这种“理性滥用”的根源,或许会涉及到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他的论点。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的论证能够严谨且有说服力,即使观点具有挑战性,也能够经得起推敲。

评分

这本书的译介,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一直对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似乎就是其中之一。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西方思想界在如何看待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上,有哪些深刻的辩论和演变。作者的观点,无论是否与我现有的认知一致,都可能为我提供一个反思的契机。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辩证的科学观。科学并非万能的,也并非总是带来积极的改变。理解其可能存在的“反革命”属性,以及“理性滥用”的潜在风险,对于我们在信息时代做出明智的判断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的文字能够引人入胜,即使探讨的是严肃的学术问题,也能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充分领会作者的意图。

评分

初次拿到这套“人文与社会译丛”的书,就对《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这个书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纸张质感和印刷都属上乘,让人一上手就觉得是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封面上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隐隐透露出一种严肃且深刻的探讨气息,似乎在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思想的旅程。我特别留意了译者的名字,这位译者在学界有着不错的口碑,这无疑为我对翻译质量的期待又添了一层信心。我通常会在购买书籍前,先在网上搜索一下相关的书评和推荐,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以及这本书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有时候,一本好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还在于它所激发的思考和讨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挑战我现有的认知,或者为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在开始阅读之前,我还会简单翻阅一下目录,看看章节的编排是否逻辑清晰,是否有我特别感兴趣的章节。这种预习的习惯,就像是为即将到来的阅读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有助于我更快地进入书中的世界。

评分

我对于那些能够带来全新思考角度的书籍总是充满好奇。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接受现有的知识体系,不太愿意去挑战它。但正是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提出颠覆性观点的书籍,才有可能推动思想的进步。这本书的副标题“理性滥用之研究”,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理性是我们现代社会推崇的核心价值之一,但如果这种理性被滥用,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悖论,又充满着一种警示的意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追求效率和客观性的同时,我们是否会牺牲掉人文关怀和价值判断?是否会因为过于依赖量化和模型,而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情感需求?我对于作者如何界定“理性滥用”的范畴,以及他提出的解决方案,都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只有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并且学会如何规避其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的力量,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评分

书不错,质量好,同事很喜欢。

评分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F.A.Hayek,1899-1992) 的代表作《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一书 ,在时隔半个世纪后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可以说这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重新反思哈耶克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的科学主义思潮具有重大 的借鉴作用。鉴于此,笔者在这里不揣冒昧地试图梳理出哈耶克的批判的理论旨趣。

评分

归纳演绎的缺陷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可发展的所谓成长中的缺陷,它可以概括现在所面对的东西,却不足以去认识这个宇宙的全部现象,要完成这个认知首先是现象要素的完整收集,而这明显是不可能的。结论本身在当时时空背景下必然存在因认知能力和信息获得的不足而造成的缺陷,甚至是根本性的谬误。基于概率的角度来说,获得现象的要素的数量限制,可能导致以当前归纳的规律在更大数量的象限下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扩展,可能要面对极其尴尬的局面,不断的否定我们过去认为正确的观念。

评分

书收到了,不错,有机会仔细阅读。

评分

东西不错哎,特别棒,一如既往地好

评分

很好的书,买来以后慢慢读

评分

一直在找,导师推荐的,还不错

评分

专业学术精品,精通正版图书,强烈推荐!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