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到这本书关于二氧化碳利用(CCU)的部分时,我产生了一种“画饼充饥”的感觉。书中列举了包括化工合成(如生产尿素、甲醇、碳酸盐等)、强化采油(EOR)、以及生物利用(如微藻培养)等多种CCU途径,并且详细介绍了各自的化学原理和工艺流程。从技术角度来说,这是相当扎实的。然而,我始终萦绕在心的一个问题是:这些技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实现规模化的、经济可持续的利用?书中虽然强调了“循环经济”和“资源化利用”的理念,但对于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产品的实际经济效益,却少有深入的探讨。例如,生产合成燃料的能耗和成本,是否真的能与传统化石燃料竞争?EOR的经济性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二氧化碳价格和原油价格的影响?这些实际的商业考量,在这本书中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我期待的是更具商业前景的分析,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在整体框架上,似乎过于侧重于单一技术的介绍,而缺乏对整个捕集、封存、利用(CCUS)链条的系统性整合与优化思考。虽然它分别阐述了捕集、封存和利用的各种技术,但对于这些环节之间的衔接、协同作用,以及如何形成一个高效、低成本的整体解决方案,讨论得相当有限。例如,捕集技术的选择,是否会直接影响到下游利用的经济性或封存的难易程度?利用技术的发展,能否反过来驱动捕集技术的革新?书中更像是将这三个领域独立看待,分别进行技术梳理,而未能真正将它们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来探讨。在现实世界中,CCUS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经济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系统性分析,着实显得不足,给人的感觉是“碎片化”的知识堆砌,而非“体系化”的解决方案。
评分读完这本《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在刻意回避一些更贴近实际应用层面的探讨。书中虽然大量篇幅都在介绍各种捕集技术,从物理吸附到化学吸收,再到膜分离,洋洋洒洒列举了十几种,听起来非常全面。然而,当我试图寻找在实际工业场景中,哪种技术最具成本效益、最易于规模化推广,或者在不同工况下(比如燃煤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的最佳选择时,却发现信息相当模糊。书中给出的数据往往是实验室条件下的效率,或者是一些理想化的模型预测,缺乏对实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堵塞、腐蚀、能耗波动等问题的深入分析。对于读者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落地”的可能性,而这部分内容,这本书着实不够“接地气”。它更像是一份技术手册的目录,罗列了各种可能性,但对于如何从“可能性”走向“现实”,以及其中的“坑”在哪里,却鲜有提及。这让我感觉,虽然知识储备的确增长了不少,但在实际的决策参考上,这本书的帮助有限,更像是一篇学究气的综述,而非实战指南。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封存技术的部分,给我的感觉是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设想,但现实的挑战却被淡化了。关于地质封存,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储层(如枯竭的油气藏、含盐层等)以及注入方式,这部分的内容相当详实,从理论上讲无可指摘。然而,对于封存的长期稳定性、监测技术的有效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泄漏风险及其后果,描述得相对保守,甚至可以说是过于乐观。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实际封存项目(即便是一些早期试验性的项目)的案例分析,包括它们遇到的实际困难、监测数据的反馈,以及应对潜在风险的具体策略。书中虽然提到了风险评估,但往往是理论框架的介绍,缺乏具体的、基于真实数据分析的案例。更让我感到些许失望的是,在成本效益方面,虽然有所提及,但总感觉有些“一带而过”,没有就不同封存方案在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经济性进行详细对比。这让读者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究竟哪种封存方式在经济上更具吸引力,或者说,实现大规模封存的经济门槛到底有多高?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它似乎更适合作为一份科普读物,或者作为技术背景知识的入门介绍,但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并指导实际操作的读者来说,它显得有些“隔靴搔痒”。书中对各种技术的描述,更多的是停留在“是什么”和“怎么做(理论上)”的层面,而对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优劣势”、“实际运行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评估其可行性”等更深层次的追问,则涉及较少。例如,在成本效益分析方面,虽然书中有所提及,但往往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和多维度(如资本成本、运营成本、政策激励等)的综合考量。这使得读者在阅读后,虽然对CCUS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距离能够基于书中的信息做出科学决策,或者进行深入的研究,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总而言之,它是一本内容丰富但不“给力”的书,知识的密度很高,但实践的指导性却相对较弱。
评分新领域新方向多看看~~~
评分内容全面,介绍了当前固碳的技术,适合于能源、环境类专业的学生,也适合科研工作者
评分好的参考书!实用!!!
评分总之可以说是一本当前国内最好的一本关于CCS的书,浙大的底子也是比较牢靠的。CCS技术最近在各国都比较热门,但是理论和专著还是较少的。CO2的排放总量在过去100年中大幅增长,导致全球的平均气温明显上升,也致使CCS成为研究重点。国内理论做的最好的单位应该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吧。这本书中给出了较为详尽的技术介绍,譬如CO2的分离技术,吸收法等。但分离技术讲的有点不足之处,物理法将的太过于笼统,只是一带而过。化学法到时讲的非常详尽。燃烧前控制碳排放的动力系统理论讲的很不错的。总之,这本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是很不错的,参考文献也非常详尽。主要对目前备受关注的温室气体CO2减排与控制技术进行阐述。全书共分11章。第1章系统介绍了温室效应和CO2排放控制现状;第2章重点介绍了CO2吸收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工艺设计和工业应用;第3章介绍了CO2吸附分离原理、方法、工艺和应用;第4章阐述了CO2膜分离与膜吸收技术,介绍了膜分离和膜吸收原理、膜材料选择、工艺设计和应用;第5章介绍了富氧燃烧技术原理特点和典型工艺;第6章系统阐述了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原理和关键过程;第7章系统分析了燃烧前控制CO2排放的动力系统;第8章介绍了COz的输送技术,重点介绍了管道输送原理、设计方法与应用;第9章和第10章分别介绍了CO2用于采油与置换天然气水合物的原理和应用前景;第11章从CO2油气藏封存、咸水层封存、化学固定与生物固定等方面详细介绍了CO2的封存、固定与利用技术。
评分好的参考书!实用!!!
评分新领域新方向多看看~~~
评分新领域新方向多看看~~~
评分总之可以说是一本当前国内最好的一本关于CCS的书,浙大的底子也是比较牢靠的。CCS技术最近在各国都比较热门,但是理论和专著还是较少的。CO2的排放总量在过去100年中大幅增长,导致全球的平均气温明显上升,也致使CCS成为研究重点。国内理论做的最好的单位应该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吧。这本书中给出了较为详尽的技术介绍,譬如CO2的分离技术,吸收法等。但分离技术讲的有点不足之处,物理法将的太过于笼统,只是一带而过。化学法到时讲的非常详尽。燃烧前控制碳排放的动力系统理论讲的很不错的。总之,这本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是很不错的,参考文献也非常详尽。主要对目前备受关注的温室气体CO2减排与控制技术进行阐述。全书共分11章。第1章系统介绍了温室效应和CO2排放控制现状;第2章重点介绍了CO2吸收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工艺设计和工业应用;第3章介绍了CO2吸附分离原理、方法、工艺和应用;第4章阐述了CO2膜分离与膜吸收技术,介绍了膜分离和膜吸收原理、膜材料选择、工艺设计和应用;第5章介绍了富氧燃烧技术原理特点和典型工艺;第6章系统阐述了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原理和关键过程;第7章系统分析了燃烧前控制CO2排放的动力系统;第8章介绍了COz的输送技术,重点介绍了管道输送原理、设计方法与应用;第9章和第10章分别介绍了CO2用于采油与置换天然气水合物的原理和应用前景;第11章从CO2油气藏封存、咸水层封存、化学固定与生物固定等方面详细介绍了CO2的封存、固定与利用技术。
评分总之可以说是一本当前国内最好的一本关于CCS的书,浙大的底子也是比较牢靠的。CCS技术最近在各国都比较热门,但是理论和专著还是较少的。CO2的排放总量在过去100年中大幅增长,导致全球的平均气温明显上升,也致使CCS成为研究重点。国内理论做的最好的单位应该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吧。这本书中给出了较为详尽的技术介绍,譬如CO2的分离技术,吸收法等。但分离技术讲的有点不足之处,物理法将的太过于笼统,只是一带而过。化学法到时讲的非常详尽。燃烧前控制碳排放的动力系统理论讲的很不错的。总之,这本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是很不错的,参考文献也非常详尽。主要对目前备受关注的温室气体CO2减排与控制技术进行阐述。全书共分11章。第1章系统介绍了温室效应和CO2排放控制现状;第2章重点介绍了CO2吸收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工艺设计和工业应用;第3章介绍了CO2吸附分离原理、方法、工艺和应用;第4章阐述了CO2膜分离与膜吸收技术,介绍了膜分离和膜吸收原理、膜材料选择、工艺设计和应用;第5章介绍了富氧燃烧技术原理特点和典型工艺;第6章系统阐述了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原理和关键过程;第7章系统分析了燃烧前控制CO2排放的动力系统;第8章介绍了COz的输送技术,重点介绍了管道输送原理、设计方法与应用;第9章和第10章分别介绍了CO2用于采油与置换天然气水合物的原理和应用前景;第11章从CO2油气藏封存、咸水层封存、化学固定与生物固定等方面详细介绍了CO2的封存、固定与利用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