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歌而生:王洛宾歌曲背后的故事

为歌而生:王洛宾歌曲背后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长晓 著 著,董长晓 著 编,董长晓 著 译
图书标签:
  • 王洛宾
  • 民歌
  • 音乐
  • 文化
  • 历史
  • 民族音乐
  • 西藏
  • 音乐家
  • 传记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216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45332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13年12月28日降临在北京东城牛角湾艺华胡同20号一座小四合院中的王洛宾,在疼爱他的奶奶的怀抱中听到了第一首民间儿歌。由于父亲的缘故,年幼的王洛宾在基督教堂接触到的教堂音乐启蒙了王洛宾的音乐灵魂,并由此开始了他对音乐梦想的不懈追求。在他痛苦多于幸福、灾难多于幸运、悲伤多于快乐的坎坷一生中,为追逐梦想写歌、为抗日救亡写歌、为解放军进疆写歌、为赞美新疆写歌、为歌颂祖国写歌、在身陷囹圄中写歌、在饥寒交迫时写歌、在辉煌赞誉中写歌、在生命垂危时写歌、直到生命将逝的最后一刻。本书是为纪念著名的人民艺术家——王洛宾诞辰100周年而创作,全书共计83章节,即王洛宾创作这83首歌时的真实故事(附赠王洛宾的珍贵歌谱手稿)。旨在让人们在欣赏王洛宾歌曲的同时了解他的歌曲背后故事,也让读者在了解歌曲创作缘由的同时来感受他的歌。

作者简介

董长晓,男,字清千,笔名井水。少时喜好文学,曾发表过短篇小说《长满红柳的坟茔》、散文《砧板》、收藏故事《飘逸春花洒海棠》等。现任乌鲁木齐铁路局某企业负责人,兼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为歌而生——王洛宾歌曲背后的故事》是其发表的首部长篇文学作品。

目录

1 打火镰
2 在海的那边
3 云游
4 我要恋爱
5 老乡,上战场
6 风陵渡的歌声
7  康定情歌
8 达坂城的姑娘
9 半个月亮爬上来
10 穆斯林青年进行曲
11 掀起你的盖头来
12 阿拉木汗
13 黄昏里的炊烟
14 在那遥远的地方
15 玛依拉
16 都达尔和玛利亚
17 我等你到天明
18 少年进行曲
19 赛拜诺
20 青春舞曲
21 炊烟
22 大豆谣
23 八大光棍
24  来,我们排成队
25  我爱我的牢房
26  喀什噶尔舞曲
27  偶尔
28  摇篮曲
29  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了 
30  凯歌进新疆
31  不要忘记人民的生活
32  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
33  军民救国歌
34  共产党宣言组歌联唱    
35  高高的白杨
36 撒阿黛
37  哈来龙
38  阿顿江
39 沙枣花儿香
40 喀拉喀什河水弯又长
41  萨拉姆,毛主席
42 黄羊、黄羊你是怎么想
43 黑力其汗
44  牡丹汗
45 你的热泪把我手被烫伤
46 曼丽
47 我俩永隔一条水
48 快乐的送奶员
49 小白鹿
50 婚礼圆舞曲
51  草原上的金太阳
52  乌鲁木齐的月亮
53  我吆着大马车
54  今晚的天空没有月亮
55  亚克西 
56  香妃
57  爱情和苹果
58  我亲爱的白兰地
59  依拉拉
60 怀念
61  不要叫妈妈再伤心
62  言志
63 哪里来的骆驼队
64 西琳江
65  海峡来客
66 卓玛神像
67 咿雅啊热啰
68  幸福的D弦
69 新加坡的太阳
70 高高的白杨树底下
71 等待
72  虔诚的忏悔
73 塔里木恋歌
74 漓江姑娘
75  重逢
76  两岸
77  那祖姑姆
78  拉蒂帕
79  送宝
80  在银色的月光下
81  我知道你会唱那遥远的地方
82  蓝马车
83  歌唱万年青
后记

前言

我很庆幸能为这本书插图,但我能力和水平确实太有限,加之完稿时间要求实在太紧急,定会有很多缺憾。
我是从小听着王洛宾先生的歌长大的,在读这本书时,王洛宾秉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像他歌曲中的音符,感动着我,我时常会被一些情节感动得热泪盈眶,一连几日我的心都不能平静。我和王洛宾老人的二儿子海星,三儿子海成也算是好朋友了,本想与二位公子先聊聊关于老人的一些细节,以便更好地把握插图中的一些情节,然而时间实在太紧迫,来不及与他们交谈切磋。好在作者董长晓先生是豁达之人,他作为王洛宾先生亲手创办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会”第二代主持人,在王洛宾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亲自撰写并出版的《为歌而生——王洛宾歌曲背后的故事》一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会”给王洛宾老人献上的最好礼物。作为本届理事会副会长的我,为本书插图,应义不容辞,缺憾之处,请著作者、读者见谅。
周光辉
2013年8月28日

精彩书摘

达坂城的姑娘
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
西瓜呀大又甜,
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
两只眼睛真漂亮。
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哪,
一定要你嫁给我,
带上百万钱财,
领着你的妹妹,
赶着那马车来。
不知从哪里来的歌声断断续续传进了已逐渐昏迷的王洛宾的耳朵,他吃力地睁开双眼分辨着歌声的来向,寻找着唱歌的人。
1964年4月的一天,王洛宾再也无法忍受被监督扫厕所、汇报思想、失去自由、受尽屈辱的生活。他骑着自行车出逃,因饥寒交迫,倒在了达坂城的一条路旁。万念俱灰的他此时彻底绝望了,想就此一倒不起,了结了这苦难的人生。
迷蒙间,远处传来的《达坂城的姑娘》的歌声,把他的思绪带回到了1938年的兰州。
那天,西北抗战剧团开联欢会,联欢会上一位从新疆运送苏联物资的维吾尔族司机唱了首新疆民歌。歌很短,歌词也没人听得懂,听完后大家也只是礼节性地鼓了鼓掌。王洛宾却敏锐地感觉到从那特殊的曲调和韵律中传递出的一种全新的信息,令他血液沸腾,心中泛起一阵阵的冲动。不懂维吾尔语的王洛宾找来了他的维吾尔族朋友卡得尔做翻译,由于那唱歌的小伙子不大会说汉语,所以唱的这首歌词也不太完整。王洛宾连听带猜,好不容易弄清了个大概,“新疆”“达坂城”“长辫子的姑娘”“西瓜”“娶她做老婆”,虽然这些歌词不完整,歌意不清楚,但王洛宾似乎从唱歌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那放松、微笑、俏皮、活泼的神情里捕捉到了什么。他从小伙子唱的原始旋律中留下了主旋律,将原来平铺直叙的单调改为流畅轻快、洒脱跳跃的短调,这样4/4节拍,8个小节,4个乐句,朗朗上口,俏皮活泼的《达坂城的姑娘》就诞生了。
这是尚未到过新疆的王洛宾成功改编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是王洛宾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从这首歌起,王洛宾开始了他的西部民歌创作之旅。用一首民歌使达坂城名扬世界的人,如今却这般无助地倒在了达坂城的土地上。
似梦非梦,如有神助的王洛宾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扶起身边的自行车。他告诉自己,他的创作之路尚未走完,他一定要活着,只有活着,才能写歌;只有活着,才能传歌。
王洛宾写的歌在他苦难的一生中两次救过自己的命,今天这是第一次,另一次是在乌鲁木齐八家户第一监狱服刑的日子里。
海峡来客
“洛宾先生吗?”
“是,请进!”
“我是三毛,日前受中国台湾明道文艺编辑部的委托,顺便为您带来了稿费。”
“谢谢,辛苦你了!”
“一个人住在这样空荡荡的房间,有没有寂寞感?”
“那你到处流浪,不寂寞吗?”
“流浪本身即为了排除寂寞。”
“你是不是把乌鲁木齐想象成了一个原始牧场,街上来往的人都骑着马,年轻人的马鞍上都拴着套马绳?”
三毛笑着摇头不语。
“那你为什么这身打扮?如果你的皮靴后跟上再钉上一对马刺,人们一定以为你是双手开枪的女牛仔呢!”
三毛仰天大笑。
这是1990年4月,中国台湾女作家三毛走进乌鲁木齐幸福路王洛宾家初遇王洛宾时的一段对话。原来,三毛在中国台湾看了中国香港女作家夏婕在《台湾日报》上发表的几篇关于王洛宾的文章,听夏婕讲述了王洛宾的故事后,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奇人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兴趣,便从夏婕处要了王洛宾在乌鲁木齐的住址,来到乌鲁木齐拜访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三毛为王洛宾唱了自己的作品《橄榄树》。
王洛宾为三毛唱了自己的作品《高高的白杨》。
当三毛听王洛宾唱到“孤坟上铺满了丁香,我的胡须铺满了胸膛”时,泪如雨下。
当王洛宾听完三毛唱橄榄树时,心中一动:“一个人唱自己的作品,容易唱得好,因为感情的表达在创作过程中,已经下过很大的功夫。”
当他看到三毛摘下礼帽,打开花巾,对着钢琴上的镜子一甩头,把弯卷的长发披满了肩头的一刹那,心中涌出一阵感触,这以后便成了《掀起你的盖头来》的第五段歌词:
掀起你的盖头来,
美丽的头发披肩上,
像是天边的云姑娘,
抖散了绵密的忧伤。
对于这次与三毛的相识,王洛宾写下了一首小诗《海峡来客》:
是谁在敲门?
声音那样轻,
像是怕惊动主人。
打开房门,
顿吃一惊,
原来是一位女牛仔。
模样真迷人——
镶金边的腰带,
大方格的长裙,
头上裹着一块大花巾,
只露着滴溜溜的一双大眼睛。
……
乐府新章:中国当代音乐的文化镜像与精神回响 一部深度聚焦中国当代音乐发展脉络、探讨其社会文化意涵的恢弘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音乐家或某一个时期的创作历程,而是以更宏阔的视野,对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今,中国当代音乐在社会转型、文化思潮碰撞中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精神特质及其深远影响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刻剖析。全书立足于音乐本体论,但更侧重于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旨在揭示音乐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民众情感的宣泄口以及文化身份构建的重要工具。 第一部分:时代的旋律:历史洪流中的音乐变迁 本部分将时间轴拉伸,考察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阶段对音乐创作的指导思想与实际操作。重点分析“革命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如何塑造了主旋律音乐的叙事范式与美学风格。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音乐如何从民间曲艺、西洋古典乐理与民族传统元素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一套具有强烈时代烙印的音乐语言。 书中将细致对比分析“十七年时期”的音乐创作特征,如歌颂劳动、歌颂新生活的作品,其主题的集中性与形式的规范性。随后,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音乐作品内容、产量及功能性的变化进行个案研究,揭示音乐在特定政治气候下的“工具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张力。我们不仅仅是罗列作品,而是探讨这些旋律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是如何被社会集体聆听、记忆和使用的。 第二部分:探索与转折:当代音乐的多元化实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结构和审美趣味发生了剧变。本部分将目光投向 1980 年代初开始的音乐“解放”浪潮。 2.1 校园民谣的诗意回归: 我们将深入解析校园民谣现象的社会基础——一代知识青年对纯真情感、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呼唤。通过分析代表性人物(不涉及特定已故音乐家)的作品,探讨其如何以朴素的旋律和充满哲思的歌词,重新定义了“抒情”在当代音乐中的位置,并为后续的流行音乐奠定了抒情叙事的基调。 2.2 摇滚乐的异军突起与文化冲击: 本章将摇滚乐的引入视为一次文化上的“地震”。我们考察其最初的地下状态、对西方思潮的模仿与本土化改造过程。摇滚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一种反思社会、质疑权威的青年亚文化符号。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表达策略,从早期的迷茫与反叛,到后来逐渐被主流文化接纳的过程中的自我修正与妥协。 2.3 城市流行音乐的工业化进程: 重点分析 90 年代以来,随着唱片工业和商业媒体的兴起,流行音乐(Pop Music)如何构建其工业体系。这包括对“包装”概念的探讨、音乐制作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以及音乐榜单的社会学意义。我们关注流行歌曲题材的拓展,从单一的爱情叙事,扩展到对都市孤独、身份焦虑等更复杂的社会心理层面的描摹。 第三部分:民族性、全球化与音乐身份的重塑 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始终在全球化与本土性之间寻求平衡。 3.1 民族音乐的“复兴”与创新: 本部分探讨了传统民族音乐资源如何在当代音乐创作中被重新激活。这包括对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戏曲腔调的采样与重构。关键在于分析这种“复兴”是单纯的符号挪用,还是深层次的结构性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如何服务于当代音乐的审美需求。 3.2 电子音乐与青年文化的交汇: 随着电子舞曲(EDM)、Techno 等形式的进入,中国青年文化在夜店和音乐节中形成了新的公共空间。我们将分析电子音乐的重复性、去中心化的听觉结构,如何契合了当代都市生活中对“沉浸式体验”和“即时狂欢”的需求。 3.3 跨界与融合:艺术音乐的边界消融: 考察当代作曲家如何将先锋的作曲技术与民族乐器、电子声响相结合,在严肃音乐领域进行探索。这类作品往往挑战了传统听众的期待,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对音乐本体论边界的持续追问。 第四部分:音乐的社会功能与听众的再定义 音乐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社会回响中。本章从社会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审视当代音乐的实际功能。 我们将探讨音乐如何被用于商业广告、影视配乐,以及在各种文化活动中的“仪式化”使用。同时,数字媒体和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彻底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机制和消费模式。我们分析算法推荐对听众“品味”塑造的隐性影响,以及碎片化收听习惯对音乐结构完整性的挑战。 最终,本书旨在描绘一幅丰富而立体的中国当代音乐图景:它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情感,也充满了对现代性、个体自由和未来可能性的探索与焦虑。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精神世界的波澜壮阔与细微变动。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对于王洛宾先生的印象,大多来自于他的歌曲本身,以及一些零散的传记资料。我总觉得,那样充满生命力、饱含深情的歌曲,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却又感人至深的过往。所以,当这本书以“为歌而生”这样一个充满力量的标题出现时,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歌词摘录或创作年代考证,它更可能是在挖掘那些支撑着歌曲灵魂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经历。我特别好奇,那些关于爱情、关于思念、关于家国情怀的歌曲,在创作之时,王洛宾先生是否真的经历过同样的情感纠葛?是什么样的际遇,让他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并将其化为如此动听的旋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亲切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故事一一呈现,让我能够透过歌声,看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王洛宾。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能够让我感受到创作的艰辛与快乐,以及那些将歌曲推向辉煌的时代背景。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我心中一直以来对于那些旋律悠扬、歌词朴实的民歌的一种渴望的具象化。我一直对王洛宾先生的作品情有独钟,那些歌曲,无论是《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银色的月光下》还是《在那雪山的旁边》,都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能瞬间将人带入广袤的西北大地,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和淳朴的情感。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情感,才能孕育出如此动人的旋律?是什么样的故事,才让这些歌曲如此深入人心,传唱至今?当我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问,带我走进王洛宾先生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创作的源泉,去理解那些歌曲背后的点点滴滴。我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层次地理解那些我耳熟能详的旋律,感受它们是如何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诞生,最终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诗意,也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对音乐更深的感悟。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音乐的普通听众,我常常在聆听王洛宾先生的歌曲时,被那种淳朴而又饱满的情感所打动。那些歌曲,尤其是那些充满西北风情的,总是能勾起我对于那片土地的无限遐想,仿佛能听到悠扬的驼铃声,看见广阔的草原,感受到淳朴的人们的热情。但同时,我也常常会好奇,在这些动人的旋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生故事?是什么样的经历,能够让王洛宾先生创作出如此充满生命力的歌曲?这本书的名字,恰好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王洛宾先生的创作世界,去了解那些歌曲是如何在他心中孕育,又如何在生活中生根发芽。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歌曲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关于歌曲背后的人,关于他的情感,关于他的经历,关于他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升华为永恒的艺术。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大门。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首经典的歌曲,不仅仅是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它更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王洛宾先生的歌,在我听来,总是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它们仿佛自带一种古老而又新鲜的生命力,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隔阂,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就知道,我一直在寻找的,可能就在这里。我渴望了解,那些在异域风情中吟唱的歌谣,是如何在他的笔下焕发新生,成为被世人传颂的经典?那些描绘着边塞风光、思乡之情的歌曲,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人生故事?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能够如此深刻地理解并表达人民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升华到艺术的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创作的奥秘,让我不仅仅是听到优美的旋律,更能理解旋律背后的那份深沉与执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每一首歌曲的诞生,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生命旅程。

评分

对于王洛宾先生的歌曲,我一直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它们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每当我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总会想象,在那遥远的何方,有着怎样令人魂牵梦绕的风景和情感?当我听到《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时,总会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思绪。我深知,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必然有着它们独特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往往源于创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体悟。这本书以“为歌而生”为题,让我立刻联想到,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歌曲的书,更可能是一次对创作者生命历程的探索,一次对音乐灵魂的追溯。我迫切地想知道,王洛宾先生究竟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如何将那些看似平凡的经历,升华为触动人心的旋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个鲜活的王洛宾,一个将一生献给歌唱的灵魂,让我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受他作品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