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5
青年对话录:未来八年我们该如何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古代雅典最伟大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临终时,普鲁塔克的《伯里克利传》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他的朋友们以为他已失去知觉,便开始历数他的丰功伟业和高贵品质。例如,他曾在九个敌对国的领土上建立了胜利纪念碑,例如他在如此长久的时期内保持了雅典的繁荣,他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英雄人物而感到悲痛。这时,在弥留之际,伯里克利听完这一切之后喊道:“你们忘记了我最杰出的荣耀,尽说那些主要取决于命运的寻常功绩。你们没有提到,从未有一位公民因我而披丧服。”在这位民主政治家所追求的理想王国里,如康德所称,“每一个人都是目的。”这是一种信仰,在如此长期的统治中,能够不为私利而牺牲哪怕一位公民的生命,确实可贵。
中汪丁丁教授以他的学养深思与家国情怀,和年轻人探讨中国未来的社会图景,也就他长期关注的政治家品格、制度建设、医疗与养老、环保、劳动力与工资以及人类社会过程等诸多问题,提出他的见解、批评与建设性意见,只为期待中国与中国人更加美好的未来。
汪丁丁,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北京大学教授,舒立时期的《财经》和《新世纪周刊》学术顾问。教学:经济学思想史、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
关于经济学家熟悉的“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大约只有两个概念是最重要的。其一叫做“免费搭车”——人们愿意分享这一公共领域所带来的便利和资源却不愿意分担保护和维持这一公共领域的秩序的义务;其二叫做“寻租”——人们愿意把公共领域的全部或一部分垄断为私己的并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代价。
根据休谟的判断,我们看上去“理性”的行为的极大部分,其实来自习惯。从小就生活在私有产权制度下的人们,习惯于把大部分领域——不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都看做私人领域,至少,看做已经建立了良好的资源分享秩序的领域——典型如正在进行演出的歌剧院。所以,他们在走进“公共领域”时,出于习惯,与他们走进别家的“私人领域”时一样小心谨慎,稍遇异议便连声道歉。
我的注意力突然被电视连续剧《上海人在东京》吸引——住在亚细亚外国语学校宿舍里的那群上海女孩儿,在服装店里大声喧哗,正引来日本顾客们的冷眼。我猜测,日本服装店里空气的震动方式,是早就被良好界定了的,任何人在大声喧哗的时候都应当对其他顾客道歉。
长期生活在公共领域里的人们,典型如我们中国人,绝不习惯对资本主义的私有产权表示尊重,我们喜欢北京人在纽约和上海人在东京的那副德行。我们喜欢把车直接停在餐馆路边的人行道上,哪怕刚好挡住了一群散步者,迫使他们从马路上绕行,又刚好在绕行时被一排驶入站台的公共汽车驱赶。我们喜欢骑车的时候迎风嗽出一口浓痰,再掉头把痰喷射到旁边两米外的草丛里,哪怕后面有一长串上班族都骑着车,笼罩在那口浓痰的飞沫中。我们喜欢在候车室和候诊室里不经别人同意就点上香烟,吞云吐雾,让吸“二手烟”的陌生人承受三倍以上的烟害。
……
氦么看 收藏很久了
评分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书虽然贵点,很好,观点明确.我很喜欢,汪老师的书我都会买的
评分给力
评分评分
内容很丰富,发人深省。下面这个很好,推荐大家看看。当年朱熹和弟子们读书的那间教室,老师的椅子在讲台一张桌子后边,下边是学生们的书桌和椅子。边上陈列着他们读的书。他们读的书中没有同时代人编写的教材,只有古老的四书五经之类。学生在教室静读,读不懂了,就问老师,老师间或有讲解,或外请一些如陆九渊之类的名学者在此授课,这些老师们心心念念的不是创建自己的学科体系,而是引导学生们进入经典,不是口口声声的“我觉得”,而是念念在兹的“经上如是说”,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照雅斯贝尔斯的设想,人文教育其实就是读经典、读大书。对孩子们来说,越早开始读越好。雅斯贝尔斯甚至认为孩子们从小读书只读经典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别的教材,所谓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学科教科书,等到十多岁之后再开始教也不迟。教材是学者们(往往是二流或三流学者)编的,但经典却是大师们(绝对一流)写的。只有早早开始学会跟大师们对话,孩子们才有可能学会拒绝精神垃圾,养成孩子们的高尚情趣。高尚情趣的培养需从经典入手。古罗马的贵族家庭会聘请训蒙师傅来带孩子们背诵、阅读和理解经典,像中国古代的西宾。教师们的任务不是兜售自己的学科知识,而是忠实地教会孩子们读通经典。此乃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精神实质。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师欧文.白璧德就盛赞滥觞于古罗马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甚至以此贬低经由法国启蒙运动而产生的人道主义理念。人道主义重普及,人文主义重提高,其区别可见一斑。而犹太民族更是要求孩子到了十二岁就必须会背诵希伯来文《圣经》。《圣经》对他们民族来说,确乃书中之书,家长每天都有责任给孩子们讲解。这样一来,晚上最宝贵的时间不是献给电视机,而是献给古老经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熏陶成“律法之子”,不管身处何方,血管中都流淌着经书的血液,使这个民族,哪怕历经近两千年流亡漂泊,仍能回耶路撒冷创建最小的超级大国。为什么经典比教材重要,或者说经典是最好的教材?朱熹有首叫《观书有感》的诗就极为生动地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古老经典才能成为“源头活水”,使后人在此基础上开创“天光云影共徘徊”局面。英国“朝圣山三巨星”之一的迈克尔.博兰尼,特别提到一个人若要有真正创新,必须得有特别沉潜力,这种沉潜力首先是回到经典的能力,在不断、反复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一个人得到某种“支援意识”,这种“支援意识”不同于“集中意识”,是人知识结构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一起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小说家,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可算得上世界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两部巨著。他的成名作《穷人》发表后创作陷入危机,于1847年开始参加空想社会主义小组活动,1849年春被捕并判死刑。临刑前一刻,他和其他犯人被告知获赦。这给他极大震荡,他明白了“生命是一个礼物”,开始认真对待信仰。三天后,他被流放西伯利亚,路上遇到热月党人的妻子,送给他一本《圣经》。其后,他被投进鄂木斯克要塞监狱,狱中不许读其他书,他便反复读《圣经》,这本书竟拯救了他的创作,给了他创作上不竭的源泉和动力。1861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和《死屋手记》发表,后者引起尼采和列夫.托尔斯泰惊叹。1864年发表《地下室手记》,1866年发表《罪与罚》。其后,《白痴》(1868-1869)、《群魔》(1871-1872)等无一不与《圣经》提供的精神视野有关。最后,发表总结性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1979-1880)。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去世前,他特意把孩子们叫到床边,郑重其事地把《圣经》递到孩子们手中,嘱咐他们要好好珍藏和阅读。
评分凑单用书,还行
评分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
青年对话录:未来八年我们该如何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