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失傳1200年的珍貴古籍
  增補原闕三捲,五十捲完整版本
  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讀本
  中國古聖先王治國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經驗
  修齊治平的理論大綱;治國安邦的經驗匯編
  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彆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根據《新唐書》記載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本書根據《群書治要》元和二年本、《群書治要》天明本校勘整理而成,並將原闕的三捲重新從原書中節錄,以補原闕之憾,更便於當前人們學習和汲取該書的智慧。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傑齣的政治傢、思想傢、史學傢。河北巨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曆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剋終疏》,列舉瞭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徵病逝傢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褚亮,字希明,(560-647)唐大臣,杭州錢塘人。善詩文,博覽圖史,陳、隋時即以詩纔顯名。曾仕陳、隋及薛舉。入唐,太宗授為秦王府文學。設文學館,與杜如晦等並為學士,命閻立本畫像,他為之作贊文,號十八學士。常侍從太宗徵戰,多有進諫。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卒陪葬昭陵。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餘姚人,唐初政治傢,書法傢,文學傢。隋煬帝時官起居捨人,唐時曆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齣世之纔,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蕭德言,(?558年-?654年)隋唐學者。字文行,南蘭陵(今常州)人,南陳時以國子生為嶽陽王陳叔慎賓客。南陳亡,徙關中,後至京師。隋文帝仁壽間授校書郎。唐太宗貞觀年間官著作郎、弘文館學士。為晉王李治(唐高宗)講授經書。封武陽縣侯。高宗立,拜銀青光祿大夫。博涉經史,精《春鞦左氏傳》,晚年尤篤誌於學,卒贈太常卿,謚“博”。
我是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選擇瞭這套《群書治要》原文版。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內斂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感覺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打開書頁,撲麵而來的古籍氣息,讓我對即將開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完整地呈現瞭古代政治智慧的精華,讓我能夠直接領略先賢的思考方式和語言風格。雖然閱讀古文需要一些基礎,但書中條理清晰的編排和引經據典的寫作方式,反而幫助我逐步適應和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如何培養君子品格,以及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章節,這些內容不僅對治國有用,對個人成長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它教會我審慎地思考,腳踏實地地去做,並且時刻反省自身的言行。每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讓我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套《群書治要》的確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經典之作。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國理念非常感興趣,而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份求知欲。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古樸典雅,充滿瞭曆史的韻味。打開書頁,密密麻麻的古文撲麵而來,雖然有些字句需要藉助工具書,但正是這種原汁原味,讓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古人的思想。書中匯集瞭曆代帝王將相的治國方略、人生經驗,涵蓋瞭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等各個方麵。讀起來,仿佛能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先賢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如何識人、用人,以及如何處理國傢大事的論述,那些精闢的見解至今仍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它不像一些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實踐性的指導,很多案例都發人深省,讓我對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有瞭更深的理解。每天抽齣一點時間來閱讀,不僅能增長見識,更能滋養心靈,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智慧。
評分當我翻開《群書治要》這套書的時候,我立刻被它那股深厚的曆史底蘊所震撼。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門。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探究欲望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夠接觸到那些未經雕琢的原汁原味的思想。這套原文版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願望,讓我能夠直接麵對先賢的文字,感受他們思想的脈搏。書中大量的引述和闡釋,雖然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但正是這種挑戰,讓我在剋服睏難的過程中,獲得瞭更豐厚的知識和更深刻的理解。我被書中關於如何培養健全人格,如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論述深深吸引,這部分內容對於構建一個有道德、有秩序的社會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漫長的思想跋涉,對“治”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錶麵的政治製度,而是延伸到瞭人心的修養和社會風氣的營造。這套書,無疑是我近期閱讀中收獲最大的一本書。
評分購買這套《群書治要》純屬偶然,但隨後的閱讀體驗卻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驚喜。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國傢的曆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去閱讀其經典著作,而《群書治要》無疑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領域的一塊瑰寶。這套書的原文版,讓我得以窺見最原始、最純粹的思想精華,沒有任何刪節和改動,這種體驗是翻譯本無法比擬的。起初,我擔心古文閱讀會過於枯燥,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書中蘊含的智慧是如此鮮活,即使跨越韆年,依然能夠觸動人心。它並非僅僅是冰冷的政治理論,而是滲透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社會運行規律的精準把握。書中提齣的很多觀點,比如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避免驕奢淫逸、如何體察民情,都讓我感觸良多。特彆是其中關於君主如何約束自身欲望,如何以身作則的論述,在當今社會依然有著重要的警示作用。閱讀這套書,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對話,他用最樸實的語言,揭示瞭最深刻的道理。
評分不得不說,《群書治要》這套書真的是為那些渴望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治國之道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也接觸過一些古代的政治論述,但往往都是碎片化的,而這套書則係統地梳理和歸納瞭曆代君王和賢臣的智慧結晶。原文版的優勢在於,你可以直接觸摸到那些曆史的溫度,感受文字背後蘊含的深邃思想,無需擔心翻譯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理解偏差。書中對於權力的製衡、民意的重視、以及如何構建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都有著非常獨到且極具前瞻性的見解。我特彆欣賞書中強調的“德治”思想,它並非簡單的空洞口號,而是通過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來展現,讓人信服。讀完之後,你會發現,很多現代社會麵臨的治理難題,在古代的先賢那裏,其實早已經有瞭深刻的思考和解決之道。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曆史研究,更在於它能為我們當下的社會治理提供寶貴的啓示。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送貨快,服務好。
評分《群書治要(套裝全4冊)》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於貞觀初年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采摭群書,剪截淫放”,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
評分後,曾於1616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時的《群書治要》已經缺失捲第四、捲第十三和捲第二十,殘存四十七捲瞭。半年後,《群書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冊。不幸的是,此時德川傢康突然去世,印本隻是分贈給瞭德川傢康的後裔尾張、紀伊兩傢藩主。事實上等於沒有公開發行,所以流傳在外間的不多。1781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張藩主傢的大納言宗睦,有感於《群書治要》未能流布,便從楓山官庫中藉得原“金澤文庫”藏僧人抄本《群書治要》,重新校刊。
評分毫無疑問這是一套好書!京東送貨也很快,我很滿意!開捲有益,讀書好處多,陶冶情操,修身養性,還會再來的哦。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摺射一個世界。“讀萬捲書,行萬裏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評分太超值瞭,一直想買一套,乘這次活動機會,省瞭100元。
評分很久之前就想買,當年聽梁鼕推薦的
評分書質量相當好,印刷清晰,200減80,挺實惠。
評分書很好,有原文和譯文,但是沒有注釋,不過不影響閱讀,
評分書不錯,是原文版的繁體字,橫排版字很大,適閤閱讀,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