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原文版 套装全2册)

群书治要(原文版 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魏征 等 著
图书标签:
  • 经史子集
  • 治史
  • 通史
  • 宋代文献
  • 古籍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文献类
  • 群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79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98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中国失传1200年的珍贵古籍
  增补原阙三卷,五十卷完整版本
  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读本
  中国古圣先王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
  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治国安邦的经验汇编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内容简介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尤渥。《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本书根据《群书治要》元和二年本、《群书治要》天明本校勘整理而成,并将原阙的三卷重新从原书中节录,以补原阙之憾,更便于当前人们学习和汲取该书的智慧。

作者简介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在此期间,受命编撰《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贞观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褚亮,字希明,(560-647)唐大臣,杭州钱塘人。善诗文,博览图史,陈、隋时即以诗才显名。曾仕陈、隋及薛举。入唐,太宗授为秦王府文学。设文学馆,与杜如晦等并为学士,命阎立本画像,他为之作赞文,号十八学士。常侍从太宗征战,多有进谏。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卒陪葬昭陵。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萧德言,(?558年-?654年)隋唐学者。字文行,南兰陵(今常州)人,南陈时以国子生为岳阳王陈叔慎宾客。南陈亡,徙关中,后至京师。隋文帝仁寿间授校书郎。唐太宗贞观年间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为晋王李治(唐高宗)讲授经书。封武阳县侯。高宗立,拜银青光禄大夫。博涉经史,精《春秋左氏传》,晚年尤笃志于学,卒赠太常卿,谥“博”。

目录

《群书治要》原序
校正《群书治要》序
刊《群书治要》考例
《群书治要》五十卷提要
卷一周易
卷二尚书
卷三毛诗
卷四春秋左氏传(上)补
卷五春秋左氏传(中)
卷六春秋左氏传(下)
卷七礼记
卷八周礼
周书
国语
韩诗外传
卷九孝经
论语
卷十孔子家语
卷十一史记(上)
卷十二史记(下)
卷十二吴越春秋
卷十三汉书(一)补
卷十四汉书(二)
卷十五汉书(三)
卷十六汉书(四)
卷十七汉书(五)
卷十八汉书(六)
卷十九汉书(七)
卷二十汉书(八)补
卷二十一后汉书(一)
卷二十二后汉书(二)
卷二十三后汉书(三)
卷二十四后汉书(四)
卷二十五魏志(上)
卷二十六魏志(下)
卷二十七蜀志
卷二十七吴志(上)
卷二十八吴志(下)
卷二十九晋书(上)
卷三十晋书(下)
卷三十一六韬
阴谋
鬻子
卷三十二管子
卷三十三晏子
司马法
孙子兵法
卷三十四老子
鹖冠子
列子
墨子
卷三十五文子
曾子
卷三十六吴子
商君子
尸子
申子
卷三十七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卷三十八孙卿子
卷三十九吕氏春秋
卷四十韩子
三略
新语
贾子
卷四十一淮南子
卷四十二盐铁论
新序
卷四十三说苑
卷四十四桓子新论
潜夫论
卷四十五崔寔政论
昌言
卷四十六申鉴
中论
典论
卷四十七刘廙政论
蒋子万机论
政要论
卷四十八体论
典语
卷四十九傅子
卷五十袁子正书
抱朴子

精彩书摘

前言/序言


《群书治要》:洞鉴古今,以史为镜,安邦定国之道 《群书治要》,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治国理政智慧的瑰宝,它如同一面历经沧桑却依旧明亮的镜子,映照着古代圣贤的深邃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治世启示。这部凝聚了历代君王、臣工治国安邦经验的经典,并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以史实为骨,以圣贤之言为血肉,构建起一套系统而深刻的政治哲学体系。它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生与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其核心在于强调“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德”来化育民心,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一、 溯源流长,经典铸就 《群书治要》的编纂,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历代贤士对国家治理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提炼。《群书治要》并非单一作者的创作,而是汇集了春秋战国至唐宋时期,众多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的智慧结晶。它选取了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国家治理、君臣关系、民生民情、法律制度、道德教化等方面的精粹论述,并加以系统梳理和编排。其渊源可追溯至早期政治思想的萌芽,如《尚书》中关于政令与民心的论述,《春秋》中关于历史事件的记述与反思,以及诸子百家中关于政治理想的探讨。 到了唐代,魏徵以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和丰富的执政经验,将历代治国思想加以归纳总结,最终编纂成《群书治要》。魏徵作为唐太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深谙治国之道,他以“鉴于往事,有思于治”的宏大视野,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选取了与治国安邦密切相关的篇章,旨在为君王提供一面可以随时照鉴自身的“镜子”。他注重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强调“治国之道,在于得失”,通过梳理前朝的兴衰成败,提炼出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 《群书治要》的成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次集大成,它不仅是对前人智慧的继承,更是对未来国家治理的实践指导。它如同一座庞大的思想宝库,储存着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治国智慧,等待着后人去发掘和运用。 二、 博采众长,内容精深 《群书治要》的内容极为丰富,其广度与深度令人惊叹。它并非仅局限于政治层面的探讨,而是将政治与道德、文化、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全书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系统地阐述了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 修身以德,为政之基: 《群书治要》开篇便强调“修身”。认为君王或为政者的个人品德是治国的基础。只有自身品德高尚,才能赢得臣民的敬重与信赖,才能有效推行德政。书中引用了大量关于君王应具备的仁爱、诚信、节制、审慎等品质的论述,如“仁者爱民,德者安邦”、“言必信,行必果”、“戒之在得”等。这些原则告诫为政者,必须将个人道德修养置于首位,方能成为合格的统治者。 明察秋毫,任人唯贤: 选拔任用贤能的官员是治国的重要环节。《群书治要》中充满了关于君王如何辨别贤才、如何公正任免臣工的论述。强调“不循私情,唯才是举”,反对任人唯亲、结党营私。书中提出了考察官员品行、能力、政绩的标准,并警示了裙带关系、阿谀奉承可能带来的危害,旨在帮助君王构建一个清明高效的官僚体系。 民生为本,安邦之要: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群书治要》将民生置于国家治理的核心地位。书中详细论述了如何关注民情、体恤民力、发展生产、减轻赋税,以保障百姓的衣食住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只有满足了百姓的基本生存需求,才能谈论国家的长治久安。它也指出了如何处理好贫富差距、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等问题,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关怀。 法制严明,秩序之本: 尽管《群书治要》强调“德治”,但并未忽视“法治”的重要性。书中论述了法律的制定、执行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稳定中的作用。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公正严明的法律才能有效约束民众,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也指出了如何合理运用刑罚,避免严刑峻法,强调“刑罚不滥,赏罚必当”。 知古鉴今,明辨是非: 《群书治要》的核心方法论之一便是“以史为鉴”。书中大量引用历史事件,无论是朝代的兴衰更迭,还是帝王的功过是非,都成为治国者学习和反思的教材。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梳理,帮助君王避免重蹈覆辙,掌握治国成功的规律。例如,书中会通过某个朝代因奢靡而灭亡的例子,警示君王节俭的重要性;通过某个君主因听信谗言而导致国家动荡的例子,强调辨别忠奸的重要性。 教化民心,文化之魂: 《群书治要》深谙“教化”的力量。认为道德教化是维系社会和谐、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书中阐述了如何通过礼仪、教化、榜样等方式,引导民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社会风尚,从而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强调“教不严,师之惰;子不教,父之过”,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文明传承的关键。 三、 价值彰显,启迪后人 《群书治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系统梳理,更在于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政治实践的宝贵财富: 自问世以来,《群书治要》便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案头必备的读物。唐太宗将其奉为圭臬,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参考。其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群书治要》为无数统治者提供了施政的蓝图和方法论,帮助他们趋利避害,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道德伦理的典范: 《群书治要》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教科书。书中关于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引导人们认识到,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密不可分的,鼓励人们成为有德行、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文化传承的载体: 《群书治要》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普及了古代的政治思想,也传播了古代的文学艺术、历史知识和伦理道德,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跨越时空的思想启迪: 纵观古今,《群书治要》所倡导的“以德治国”、“民本思想”、“知人善任”、“审慎用刑”等原则,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着治理难题,面临着社会挑战。《群书治要》所蕴含的智慧,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它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人性的根本、道德的基石,以及对民生的关怀,始终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四、 编纂体例,脉络清晰 《群书治要》的编纂体例十分严谨,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全书并非随意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分类明确,系统性强: 全书围绕“治”的核心,将与国家治理相关的各项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例如,在“君道”部分,详细论述了君主的职责、品德、决策方式;在“臣术”部分,阐述了臣子应有的忠诚、才能、处事之道;在“民情”部分,关注了民生的疾苦与需求;在“法律”部分,探讨了法律的原则与运用。这种分类方式使得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一目了然,便于读者针对性地学习和研究。 引证翔实,言必有据: 《群书治要》的每一条论述,几乎都引用了经典的原文,并注明出处,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从《尚书》、《诗经》、《春秋》、《论语》、《孟子》、《韩非子》等经典著作中广泛引征,内容丰富,论据充分。这种严谨的引证方式,不仅提升了书籍的学术价值,也使得读者能够追溯到思想的源头,更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文约义丰,简洁精炼: 《群书治要》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字句精炼,但含义却十分丰富。编纂者善于从大量的史料和著作中选取最能代表核心思想的语句,进行提炼和概括。这种“文约义丰”的特点,使得全书篇幅适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便于读者记忆和运用。 结语 《群书治要》,这部穿越千年的治国智慧之书,它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史料、严谨的体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古代政治智慧的全景图。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鉴照当下、启迪未来的宝镜。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重读《群书治要》,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找寻到安邦定国的长久之道,找到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根本途径。它所倡导的“德”的理念,对“民”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尊重,至今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细细体味,并在实践中加以传承与发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群书治要》的确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经典之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非常感兴趣,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古朴典雅,充满了历史的韵味。打开书页,密密麻麻的古文扑面而来,虽然有些字句需要借助工具书,但正是这种原汁原味,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古人的思想。书中汇集了历代帝王将相的治国方略、人生经验,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个方面。读起来,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先贤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识人、用人,以及如何处理国家大事的论述,那些精辟的见解至今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不像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践性的指导,很多案例都发人深省,让我对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有了更深的理解。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阅读,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滋养心灵,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智慧。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这套《群书治要》原文版。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内敛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感觉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古籍气息,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完整地呈现了古代政治智慧的精华,让我能够直接领略先贤的思考方式和语言风格。虽然阅读古文需要一些基础,但书中条理清晰的编排和引经据典的写作方式,反而帮助我逐步适应和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君子品格,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章节,这些内容不仅对治国有用,对个人成长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它教会我审慎地思考,脚踏实地地去做,并且时刻反省自身的言行。每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不得不说,《群书治要》这套书真的是为那些渴望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治国之道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古代的政治论述,但往往都是碎片化的,而这套书则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了历代君王和贤臣的智慧结晶。原文版的优势在于,你可以直接触摸到那些历史的温度,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深邃思想,无需担心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书中对于权力的制衡、民意的重视、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都有着非常独到且极具前瞻性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强调的“德治”思想,它并非简单的空洞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展现,让人信服。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很多现代社会面临的治理难题,在古代的先贤那里,其实早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和解决之道。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历史研究,更在于它能为我们当下的社会治理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

购买这套《群书治要》纯属偶然,但随后的阅读体验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去阅读其经典著作,而《群书治要》无疑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领域的一块瑰宝。这套书的原文版,让我得以窥见最原始、最纯粹的思想精华,没有任何删节和改动,这种体验是翻译本无法比拟的。起初,我担心古文阅读会过于枯燥,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书中蕴含的智慧是如此鲜活,即使跨越千年,依然能够触动人心。它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政治理论,而是渗透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精准把握。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比如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避免骄奢淫逸、如何体察民情,都让我感触良多。特别是其中关于君主如何约束自身欲望,如何以身作则的论述,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阅读这套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对话,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揭示了最深刻的道理。

评分

当我翻开《群书治要》这套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那股深厚的历史底蕴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探究欲望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接触到那些未经雕琢的原汁原味的思想。这套原文版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让我能够直接面对先贤的文字,感受他们思想的脉搏。书中大量的引述和阐释,虽然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丰厚的知识和更深刻的理解。我被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健全人格,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论述深深吸引,这部分内容对于构建一个有道德、有秩序的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思想跋涉,对“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政治制度,而是延伸到了人心的修养和社会风气的营造。这套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收获最大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不错,等到优惠了,慢慢看。

评分

这本书的历史渊源不去介绍了,总之这绝对是一本好书!重点推荐!就是在交易过程中发现包装里面书比较脏,然后册1背封撕开一个口子,让人看的不太舒服,和京客服妹纸聊了下,处理非常认真及时,感谢客服工号1962号!服务非常棒!书本内容很棒,真心很棒!文言文学的比较好的可以耐心一读!

评分

纸质还可以。锁线。繁体竖排。用了2-0.8优惠券,划算。

评分

《群书治要》中国古代在《资治通鉴》之前的最重要的一本治国理政参考书。团结出版社以前我买过他们的《史记》,质量在零几年算好的了。不过这本书分为两册实在是太厚了,根本翻看不了,书壳子也特别硬,不好抽取。没有注释,建议想读这本书的朋友还是去买《群书治要译注》。

评分

快遞物流非常快,服務好,態度好。這套《國學治要》非常滿意。

评分

百年经典,质量没的说,堪称精品,赞,赞,赞

评分

速读很是适合!随身读本,值得购买!

评分

据说真正有做学问的人不推荐读这个书因为每本书都是只言片语,不能完全领会理解,但是对我们这种不求甚解的人可以读读~~

评分

出来学习,教授推荐的书。就想买回来瞧瞧,结果确实值得一看!!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