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谈艺录

启功谈艺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启功 著
图书标签:
  • 启功
  • 书法
  • 绘画
  • 艺术
  • 文化
  • 国学
  • 谈艺
  • 艺术史
  • 鉴赏
  • 中国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00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062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纪念启功先生的百岁诞辰,我们特地请他的学生柴剑虹先生遴选其中与书画创作、鉴定及名家评骘相关的文章,并选配适当图片,编辑了这《启功谈艺录》。

作者简介

启功(1912.7.26-2005.6.30),字元白,北京人,满族。少年时因家境困难,12岁方入北京汇文学校读书。曾师从裁绥之学习古文,后又从贾羲民、吴镜汀等习书画创作。1934年由辅仁校长陈援庵破格安排,先后任辅仁中学国文教员和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国文系讲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启功博学专精,于文史教学及研究、书画与诗词创作、文物鉴定均堪称名家大师,历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学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及中国佛教协会特别顾问、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出版有《启功全集》、《启功书画集》、《启功书法集》、《启功丛稿》及《汉语现象论丛》等多种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晋人草书研究——一九四二年在辅仁大学的讲演
晋代人书信中的句逗
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
论书札记
金石书画漫谈
论书随笔
鉴定书画二三例
书画鉴定三议
漫谈学习书法
谈诗书画的关系
戾家考——谈绘画史上的一个问题
山水画南北宗说辨
从河南碑刻谈古代石刻书法艺术
唐末到宋初的几位山水画家
文征明之风谊
文征明原名和他写的《落花诗》
恽南田的书髓文心——记恽南田赠王石谷杂书册
我心目中的郑板桥
自叙学画缘由
我和荣宝斋
故宫古代书画给我的眼福
记我的几位恩师
记齐白石先生轶事
忆先师吴镜汀先生
谈谈李叔同先生的为人与绘画
平生风义兼师友——怀龙坡翁
溥心畲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
仁者永怀无尽意——回向赵朴初先生
朱季潢先生哀辞
玩物而不丧志——我的挚友王世襄先生
沙孟海翰墨生涯序

精彩书摘

真书是从隶书演变来的。结构比隶书更加轻便,点画比隶书更加柔和。从较繁密的笔画中减削笔画,也非常方便,而其形体并不因减笔而有所损伤。端庄去写,便是真书;略加连贯,便是行书。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真书一体从形成后直到今天,一直被用作通行的字体。真书的艺术风格,每个时代都有不同,但在它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字形态也就是一种“字体”来讲,成熟约在晋唐之间。
这种字体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大体有两大阶段,一是南北朝到隋,一是唐代和以后。前一时期,真书的结构写法,逐步趋于定型,例如横画起笔不向下扣,收笔不向上挑等等。但这时究竟距离用隶书的时间尚近,人们的手法习惯以至书写工具的制作方法上,都存留前代的影响较深,所以虽然是写真书,而这种真书字迹中往往自然地含有隶书的涩重味道,甚至还有意无意地保存着某些隶书笔画。我们仔细分析它们的艺术结构,是常常随着字形的结构而自然地来安排笔画的,例如:哪边偏旁笔画较多,便把它写密一点,并不把一字中的笔画平均分配。所以清代邓石如形容这类结体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我们又看到北碑结字常把一个字的重心安排偏上,字的下半部常使宽绰有余,架势比较庄重稳健。再加上刻工刀法的方整,又增添了许多威严的气氛。这在北魏的碑铭墓志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嵩高灵庙碑》、《元怀墓志》、《元诠墓志》、《龙门造像》以及宋代重摹的《吊比干文》等等,都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
《墨韵心语:笔尖上的中国哲学》 一、 尘封的画卷,哲思的回响 在这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常常在喧嚣中迷失自我,在浮躁中遗忘初心。是否曾有人在某个寂静的午后,凝视着一幅古老的山水画,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是否曾有人在翻阅一本泛黄的古籍时,被其中寥寥数语的智慧深深触动?《墨韵心语:笔尖上的中国哲学》正是这样一本试图连接古老智慧与当下心灵的桥梁。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更不是一套刻板的说教体系,而是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与哲学探索之旅,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细致梳理与深度解读。 本书以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画,为切入点,将那些凝聚了千年智慧的笔墨丹青,化作通向中国哲学思想的窗口。我们深知,艺术与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并非泾渭分明,而是血脉相连,相互滋养。一幅泼墨山水,不仅仅是景色的描摹,更是观者心境的投射,是天地人关系的哲思;一幅行云流水的书法,不只展现了运笔的技巧,更蕴含了作者的精神风骨与人生态度。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藩篱,在这些“无声之诗”与“无形之画”中,感受中国古人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宇宙人生永恒命题的思考。 二、 笔墨之道,精神之载体 在《墨韵心语》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笔墨”二字的庄重解读。我们认为,笔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绝不仅仅是书写或绘画的工具,它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是“载道”之器。从甲骨文的刻画,到汉简的隶书,再到唐宋的楷行草,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国文字的演变史,更是中国思想史的生动注脚。每一笔一画的轻重疾徐,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波动;每一字的结构疏密,都折射出作者的胸襟气度。 书中将深入剖析中国书法中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技法,但这一切的技法探讨,都将回归于其背后的哲学意蕴。例如,“骨法用笔”的刚劲挺拔,暗合了儒家“刚毅木讷近仁”的君子品格;“飞白”的苍劲有力,则映射出道家“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智慧;而“墨分五色”的微妙变化,更是表现了中国哲学中对“中庸”与“和谐”的极致追求。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流淌出的飘逸与洒脱,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磅礴而出的家国情怀,再到怀素的《狂草》中释放出的淋漓尽致的生命激情,每一幅传世之作,都是一段哲学史的生动解读。 同样,中国画的“皴法”“设色”“留白”等,也非纯粹的技法。一处“留白”,不仅仅是为了构图的需要,更是“虚实相生”哲学思想的体现,给予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画面之外的精神世界得以延展。“皴法”的丰富变化,模拟自然山石的肌理,象征着事物内在的生命力与运动规律。无论是描绘壮丽山河,还是勾勒文人雅士的清雅生活,中国画都试图通过“移情”的方式,将自然之美与人性之善相融合,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 哲思的维度:儒释道与艺术的交融 《墨韵心语》将重点探讨儒家、道家、佛教这三大思想流派,如何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如何通过艺术形式得以具象化和传播。 儒家思想 的影响,体现在艺术作品中的“规矩”与“秩序”。从严谨的构图,到端庄的笔法,再到对人伦道德的强调,都体现了儒家“克己复礼”“中庸和谐”的精神。比如,中国画中常出现的“君子四艺”(琴棋书画),本身就是对士人道德修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也带有“移风易俗”的自觉,希望通过作品感化人心,提升社会风气。 道家思想 则为中国艺术注入了“自然”“自由”与“超脱”的灵魂。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追求“返璞归真”。在艺术创作中,这表现为对自然形态的尊重,对笔墨韵味的探索,以及对画外意境的营造。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正是道家“得意忘形”“大象无形”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艺术家并非简单地复制自然,而是通过提炼、概括,将自然的精神内涵融入笔端,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至高境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启发了艺术家在创作中顺应笔墨的自然走势,不强求,不雕琢,以求得“妙手偶得”的天然之趣。 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则为中国艺术带来了“空”“寂”与“禅意”。禅宗强调“顿悟”与“直指人心”,认为万物皆有佛性,一切皆可成佛。这种思想在艺术上的体现,便是对“静”“空”“禅境”的追求。一幅寥寥数笔的山水,一个写意的花鸟,都可能蕴含着禅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深刻哲理。艺术家通过“减法”的艺术手法,去除一切不必要的繁杂,只留下最纯粹的意象,引导观者进入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体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智慧。 四、 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 《墨韵心语》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艺术技法的分析和哲学思想的梳理,它更试图揭示艺术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在中国古代,艺术并非少数精英的专属,而是渗透在文人雅士乃至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琴棋书画,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修身养性的途径。从园林建筑的布局,到器物的雕刻,再到服饰的纹样,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哲学观念。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艺术是如何成为中国人表达情感、寄托情怀、安顿心灵的重要方式。当离愁别绪无法用言语表达时,一首诗、一幅画便能倾泻而出;当人生得意时,艺术的创作更是锦上添花;当面对人生困境时,艺术更能提供慰藉与启迪。 我们相信,艺术不仅仅是“看”的,更是“体悟”的。通过对《墨韵心语》的阅读,读者将被引导着,去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艺术形式,去发现隐藏在笔墨线条背后的深刻智慧。每一次的观赏,都是一次与古人精神的对话,一次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探索。 五、 跨越时空的对话,连接古今的心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容易被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却也更容易感到精神的贫瘠。中国传统艺术与哲学,恰恰是滋养心灵的甘泉。它们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猎奇的噱头,却有着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能够触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墨韵心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种更加生动、易懂的方式,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带给当代的读者。它不是要你成为一个艺术鉴赏家,也不是要你成为一个哲学理论家,而是希望你能从中汲取养分,用一种更加深刻、更加诗意的方式去理解生活,去感受世界,去认识你自己。 或许,在阅读完本书之后,当你再次面对一幅山水画时,你看到的将不仅仅是山石草木,而是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当你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你读到的将不仅仅是笔画的勾勒,更是其中流淌着的“风骨”与“情怀”。这便是《墨韵心语:笔尖上的中国哲学》所希望带给你的,一次灵魂的触动,一次心灵的觉醒。它是一本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更加丰盈自己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启功谈艺录》这本书,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让人惊喜的一本书。启功先生的文笔,妙趣横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他分享了许多关于书法、绘画、诗词的看法,但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对人生智慧的体悟。他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佐证他的观点,比如他讲到自己如何从一个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的少年,成长为一代大家,中间的艰辛和快乐,都写得绘声绘色。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悟”的理解,他说,很多时候,艺术的突破并非来自于刻意的追求,而是来自于一种不经意的顿悟。这种顿悟,往往建立在深厚的积累之上,但也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与我们的情感息息相关。他谈到如何欣赏一幅画,如何品味一首诗,这些都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的引导。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许多对艺术的固有偏见,让我看到了艺术更广阔、更包容的可能性。

评分

读《启功谈艺录》之前,我一直觉得书法艺术是高高在上的,是大师们的专属。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这位享有盛誉的书法家、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启功先生在书中用他特有的幽默、洒脱的笔触,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艺术理论,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次次让我忍俊不禁。他谈论起艺术,仿佛是在与老友聊天,没有丝毫的架子,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喜欢他解析那些古代名家书法的段落,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法,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时代背景,甚至作者当时的心境。他会提到某个字的结构,为何如此安排,与哪个朝代的审美风尚相契合,又或是因为作者当时遇到了什么人生际遇。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书法不再是冰冷的笔画组合,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艺术表达。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书法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待艺术、对待生活豁达而又认真的精神。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艺术难以接近,是因为我们把它想得太复杂,而启功先生恰恰用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书法本身。启功先生以一种极其轻松诙谐的方式,解构了许多我们常人眼中高不可攀的艺术理论。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艺术的迷宫。他讲到自己早期的学习经历,那种笨拙的模仿,以及后来如何通过反复思考和实践,才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让我觉得特别有共鸣。我曾经以为,艺术家都是天生的,但这本书告诉我,天赋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才是成就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关键。他谈到如何看待古代名家的作品,不是简单地赞美,而是带着审慎的眼光去分析,去辨别,甚至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这种批判性的思维,让我耳目一新。最让我佩服的是,他能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仿佛我们就在他的身边,听他娓娓道来。读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认识艺术的新视角,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触手可及的美好。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拿到《启功谈艺录》时,我抱着一种“瞻仰”的心态,毕竟启功先生的名号如雷贯耳。但翻开书页,迎接我的却是意想不到的轻松和亲切。他不像许多理论著作那样,上来就堆砌专业术语,而是从最生活化的例子说起,比如他讲到自己如何从一个普通人,一步步走向艺术的殿堂,中间遇到的困惑、走过的弯路,都毫不避讳地分享出来。我能想象到,在那个年代,一位学者能如此坦诚地展现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多么难得。书里有他对自己作品的点评,也有对古人的鉴赏,但最吸引我的,是他对“美”的独特理解。他不像一些评论家那样,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完美,而是更看重作品的“神韵”,那种难以言喻的气质。他会用很多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笔墨的流动、字体的布局,有时候简直像是在讲一个笑话,但讲完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艺术的精髓所在。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论述,这不仅仅是书法创作的真理,更是人生的一种哲学。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教导你,如何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真”。

评分

《启功谈艺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可能有些微涩,但回味无穷,越品越有滋味。启功先生的文字,表面上看似随意,实则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厚的学养。他谈论书法,不拘泥于传统的规矩,而是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出发,将书法与诗词、绘画、历史融为一体。他常常会跳出书法的范畴,去谈论一些与艺术看似无关,实则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为人处世的道理,人生的起伏跌宕。这让这本书变得非常立体,也更加耐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谈到自己如何“误入”书画行当,那段经历简直太有戏剧性了。他用一种近乎自嘲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当年如何被推上研究的道路,但正是这种“被动”和“偶然”,才成就了他后来的辉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大家,往往是将个人经历和学术研究巧妙地结合起来,不造作,不炫技,只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写出“漂亮”字的教材,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去“理解”和“感受”艺术的书。

评分

书的印刷很好,纸张也好,很美,相比价格很值了

评分

书还可以,就物流运输太慢了!

评分

这本书很久之前就想买了。这次搞活动买了

评分

启功谈艺录

评分

书的印刷很好,纸张也好,很美,相比价格很值了

评分

书比实体店便宜,支持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入手!

评分

书很好,是正品,物流超快 书很好是正版的,包装一般,书角有点压坏,还好不影响什么,质量很好,发货速度很快,两天就收到了,书的内容确实很实用,这些天忘记回老家拿书了,家里人帮忙收到这本书,很早就收到了。工作之余,人们或楚河汉界运筹帷幄,或轻歌曼舞享受生活,而我则喜欢翻翻书、读读报,一个人沉浸在笔墨飘香的世界里,跟智者神游,与慧者交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醉在其中。我是一介穷书生,尽管在学校工作了二十五年,但是工资却不好意思示人。当我教训调皮捣蛋的女儿外孙子们时,时常被他们反问:“你老深更半夜了,还在写作看书,可工资却不到两千!”常常被他们噎得无话可说。当教师的我这一生注定与清贫相伴,惟一好处是有双休息日,在属于我的假期里悠哉游哉于书香之中,这也许是许多书外之人难以领略的惬意。好了,废话不多说。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坐得冷板凳,耐得清寂夜,是为学之根本;独处不寂寞,游走自在乐,是为人之良质。潜心学问,风姿初显。喜爱独处,以窥视内心,反观自我;砥砺思想,磨砺意志。学与诗,文与思;青春之神思飞扬与学问之静寂孤独本是一种应该的、美好的平衡。在中国传统文人那里,诗人性情,学者本分,一脉相承久矣。现在讲究“术业有专攻”,分界逐渐明确,诗与学渐离渐远。此脉悬若一线,惜乎。我青年游历治学,晚年回首成书,记忆清新如初,景物历历如昨。挥发诗人情怀,摹写学者本分,意足矣,足已矣。就在我胡思乱想时,一页纸从书中掉落出来,竟然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公用信笺,上面居然有我用钢笔胡乱翻译的德莱顿的诗歌《爱之永诀》,改得稀里哗啦,还沾了一块墨水,还有几道看来是给钢笔试水的蓝印子,看来是用我那个旧办公桌上的蘸水笔写的。这令我立即感伤难耐起来。那张桌子,是文学室一个受排挤的主任怅然离开后传给我的,特别宽大的旧木头桌,上面遍布划痕,我曾经希望那是文学室当年著名的大作家萧也牧用过的桌子,从五十年代一直传到我这里。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简介:最实用剩女出嫁实战手册、婚女幸福宝典;婚姻不是最终归宿,幸福的婚姻才是真正的目的;内地首席励志作家陆琪 首部情感励志力作;研究男女情感问题数年,陆琪首本情感婚姻励志作品。作者作为怀揣女权主义的男人,毫无保留地剖析男人的弱点,告诉女人应该如何分辨男人的爱情,如何掌控男人,如何获得婚姻的幸福。事实上,男人和女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用女人的思考方式,永远也了解不透男人。所以陆琪以男性背叛者的角度,深刻地

评分

很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