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吕氏春秋》是一部结构体系十分完备的著作。《吕氏春秋全鉴(珍藏版)》萃取了《吕氏春秋》精彩的篇章,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萃,感知先贤智慧。《吕氏春秋》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轶文以及一些古代天文历法、医疗等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没有的。因此,该书是研究先秦人文与历史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吕氏春秋》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司马迁称其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
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吕氏春秋全鉴(珍藏版)》萃取了《吕氏春秋》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萃,感知先贤智慧。
作者简介
任娟霞,女,1986生,甘肃省定西市人。2011年大学毕业,2013年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图书策划及编撰工作。曾参与《全国银杏种质资源调查》一书的资料采集和编写,另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卷一?十二纪
孟春纪第一
本生
重己
贵公
仲春纪第二
贵生
情欲
功名(一作由道)
季春纪第三
尽数
先己
论人
孟夏纪第四
劝学(一作观师)
尊师
用众(一作善学)
仲夏纪第五
大乐
适音(一作和乐)
季夏纪第六
音初
制乐
孟秋纪第七
荡兵(一作用兵)
振乱
禁塞
怀宠
仲秋纪第八
简选
决胜
爱士(一作慎穷)
季秋纪第九
顺民
知士
审己
精通
孟冬纪第十
节丧
安死
仲冬纪第十一
忠廉
当务
季冬纪第十二
士节
诚廉
序意(一作廉孝)
卷二?八览
有始览第一
听言
谨听
务本
孝行览第二
孝行
首时(一作胥时)
慎人(一作顺人)
必己(一作本知,一作不遇)
慎大览第三
慎大
权勋
下贤
不广
先识览第四
先识
观世
察微
审分览第五
审分
慎势
执一
审应览第六
审应
重言
离谓
具备
离俗览第七
高义
上德
用民
为欲
恃君览第八
长利
召类
观表
卷三?六论
开春论第一
期贤
审为
慎行论第二
慎行
无义
求人
贵直论第三
贵直
知化
原乱
不苟论第四
不苟
博志
贵当
似顺论第五
似顺
别类
分职
士容论第六
上农
审时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吕氏春秋全鉴(珍藏版)》:
【译文】
所以说:道的实质用来保全身体,其余的才是用以治理国家,其中轻贱之物才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而并非用来保全身体、修养生命的方式。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不惜以危害身体甚至抛弃生命为代价,去追求身外之物,他们这样做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他们又将采用什么方法达到目的呢?
【原典】
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
【注释】
①随侯之珠:传说中大蛇为报恩送给随侯的明珠。
【译文】
大凡圣人有所行动时,一定会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需要采取的方法。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的宝珠去弹射高空中的飞鸟,世人必定会取笑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贵重岂止是随侯的宝珠所能与之相比的!
【原典】
子华子①曰:“全生②为上,亏生③次之,死④次之,迫生⑤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故雷则掩耳,电则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
【注释】
①子华子:古代道家人物。传说为战国时魏人。②全生:保全生命,顺应生命的天性。③亏生:生命的天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④死:此处指为坚守自己的志向而舍弃生命。⑤迫生:压抑天性,苟且偷生。
【译文】
子华子说:“全生保性为上,委曲求全次之,死亡又次之,苟且偷生为最下等。”因此,所谓珍惜生命,指的就是全生保性。所谓全生保性,是指人的各种生理欲望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所谓委曲求全,是指人的各种生理欲望只有部分得到了满足。委曲求全,生命的天性就会削弱。委曲求全的程度越厉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厉害。所谓死亡,是指没有办法知道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回复到生命还没有出生时的状态。所谓苟且偷生,是指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没有一样得到满足,生、死、耳、目、口、鼻所得到的都是它们十分厌恶的东西。屈服属于这一类,耻辱属于这一类。没有什么耻辱比不义更大的了。所以,行不义之事就是苟且偷生。但苟且偷生并非只是不义,它连死都不如。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呢?比如,耳朵听到讨厌的声音,就不如什么也没听到;眼睛看到讨厌的东西,就不如什么也没见到。所以人们在打雷时就会捂住耳朵,闪电时就会遮上眼睛,苟且偷生类似于这种情形。生、死、耳、目、口、鼻都知道自己十分厌恶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这些东西一定不可避免,那么就不如根本没有办法知道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没有办法知道生、死、耳、目、口、鼻的欲望就是死。因此,苟且偷生连死都不如。嗜好吃肉,不是说连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喝酒,不是说连变质的酒也喝。珍惜生命,并非愿苟且偷生地活着。
……
前言/序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学术局面。到了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流派思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期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侧耳倾听,伴着这一历史车轮呼啸而来的,是经典的回声。《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的代表作之一,以及战国百家争鸣高亢谢幕的余音,宛如珍珠般在华夏的光芒下闪耀。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其成书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93年前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由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们编撰而成,基本上实现了融合百家之言而集大成,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是一部结构体系十分完备的著作,这在先秦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十二纪”是全书的纲领和主旨所在。《序意》说:“凡十二纪,所以纪乱世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说明“十二纪”记录一年四季的时令物候、行政措施和人事纲纪等。“十二纪”是按春、夏、秋、冬四季来划分的,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六十篇。“览”意为观览、观看,用于书籍则有阅览之意。“八览”皆以首篇题卷,阐明全书的宗旨和基本思想。“八览”之下,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六十三篇)。“六论”在“纪”“览”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发挥,杂论各家学说,除最后论农业的四篇之外,政论性都较强。六论之下,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加上《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一篇,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全书共一百六十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
《吕氏春秋》融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学说,同时此书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军事、教育、农业思想等,几乎包含了先秦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吕氏春秋》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作重点评析。
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吕氏春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的性质。它明显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摒弃了道家思想中某些唯心的成分,对道家思想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吕氏春秋》不相信鬼神,不承认天命。它认为人的生死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而并不是什么命中注定。它说:“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关于宇宙本源的认识——这一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争论的焦点而言,《吕氏春秋》继承并发挥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认为宇宙的本源为一种极其精微的物质,即“精气”,这种精气又称作“太一”,也即“道”。正是由于这种精气或太一或道的运动和结合而产生千姿百态、性质迥异的天地万物。早在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就已经能够认识到宇宙是由物质的精气构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吕氏春秋》对天道的认识也具有唯物的性质。它认为天并非有意志的万物主宰,而是由精气构成的自然的天。它认为“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即自然界中同类事物之间都有一种客观的联系,并非超物质的意识在起作用。《吕氏春秋》还流露了对事物辩证的认识。它认为事物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并且这种转化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否则,转化就无法发生。
从古代思想的角度来看,《吕氏春秋》所体现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经过改造的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各家对它有用的素材融合而成的吕氏思想。具体表现为:首先,《吕氏春秋》主张以道家“法天地”为基础,它认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清平盛世。因此,虚君实臣、民本思想是《吕氏春秋》的核心思想。它认为人类应该按照天地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君臣之间的关系。天无形而万物以成,君主就好比天一样,没有具体的形象,是空灵无为的。君主要保真养性,以实现无为而治。其次,《吕氏春秋》还提出了一套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治国方略。它认为民众是国家安与危、存与亡的根本,它说:“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治天下的要务在于赢得民心,就需要切实地为百姓攘除灾祸,创造福祉。再次,在民本思想这一基础上,《吕氏春秋》提出了以德治为主、赏罚为辅的方针。它认为,以德政治国,百姓就会亲附于君主,就会为君主效死力。同时,它认为在施行德政的前提下,赏罚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罢了,不能没有,也不能专恃。它反对以赏罚代替德治,它说:“严刑厚赏,此衰世之政也。”第四,在《吕氏春秋》的德政思想中,教育和音乐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比如在夏纪中详细阐述了教育和音乐对治国的重要作用。《劝学》《尊师》等篇章不仅鼓励人们加强学习,认为学习可以使人们知晓理义,做到忠孝,而且专门论述老师的重要性以及为师的原则与方法。《吕氏春秋》说:“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又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可见,音乐有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功效,在以德治国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最后,作为德政的补充,《吕氏春秋》还主张顺应民心的义兵,诛暴君以赈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思想是与秦国准备动用战争来平定六国、统一天下的目的相吻合的。
《吕氏春秋》也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从整体来看,该书虽然出于众人之手,风格并不完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不少文章短小精练,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实为优秀的散文。如《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有《老子》的文风,语言简洁流畅。又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恳切。《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总共达两百多则。这些寓言大多从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而来,还有一些为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吕氏春秋》很有自己的特色。它往往先提出论点,而后引述一至多个寓言来进行有力的论证。如《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之后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透彻地阐明道理。此书中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有好多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
《吕氏春秋》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对前代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即“焚书坑儒”,大量典籍文献毁于劫火。《吕氏春秋》因为书系丞相吕不韦编撰而幸免于难,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该书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轶文以及一些古代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没有的。因此,《吕氏春秋》便成为研究先秦人文、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本书是《吕氏春秋》选译本,萃取了整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衷心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吕氏春秋》这部传世名作的良师益友!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现特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鉴。
《海纳百川:中华智慧源流考》 编著者: 景贤、雅集 内容简介: 《海纳百川:中华智慧源流考》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华思想文化源流,探究古代先哲智慧如何融汇贯通、蔚然成风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浅出的笔触,引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光长河,探寻中华文明的核心脉络与精神内核。 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典籍的解读或汇编,而是着眼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旨在揭示不同学派、不同时代智慧如何相互激化、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独特而深邃的思想体系。作者们认为,中华智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漫长岁月,吸纳百家之长,兼容并蓄,最终铸就的辉煌。 第一篇:薪火相传——早期思想的孕育与萌芽 本篇追溯中华思想的源头,从殷商甲骨文中的朴素信仰,到周代礼乐制度的奠定,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孕育出的思想解放。作者们详细考察了早期先民的宇宙观、人伦观,以及这些观念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 天命与祖灵: 探讨殷商时期对“天命”的敬畏,以及祖先崇拜如何构筑早期社会的秩序与伦理基础。 周公制礼作乐: 分析周公如何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将原始的宗教信仰转化为具有伦理规范意义的社会行为准则,为后世思想奠定基石。 百家争鸣前夜的思潮: 梳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背景下,各种朴素的哲学思考如何悄然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到来积蓄力量。 第二篇:诸子争鸣——思想碰撞与体系构建 本篇是本书的核心,重点剖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以及各主要学派是如何在激烈的思想辩论中,构建起各自独特的哲学体系。作者们不仅梳理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主流学派的核心思想,更侧重于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辩驳与融合。 仁与道: 深入解读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阐释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同时,探讨道家“道”的本体论与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揭示其与儒家在人生观、治国观上的异同与辩证关系。 法与义: 分析法家强调法治、君权、富强的现实主义政治主张,及其与墨家“兼爱非攻”、“尚贤使能”的博爱与公利思想形成的鲜明对比。 名与实: 考察名家对概念、逻辑的严谨论证,以及阴阳家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分析这些思潮如何为后世哲学思辨提供方法论和宇宙观。 融合与借鉴: 重点分析各学派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存在着相互借鉴、批评与吸收的过程,例如道家思想对儒家“顺其自然”境界的启发,法家对儒家“礼”的某些原则的借鉴(尽管出发点不同)等。 第三篇:秦汉一统——思想整合与制度确立 本篇着重探讨秦汉时期,在国家大一统格局下,思想如何从“百家争鸣”走向“独尊一家”,以及这一整合过程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法家的胜利与反思: 尽管秦朝以法家治国,但其速亡也促使统治者对治国之道进行反思。本书分析了法家思想如何在制度层面发挥作用,以及其局限性。 儒术的崛起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深入剖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如何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相结合,形成一套适应大一统王朝统治的思想体系,并最终确立其主导地位。 诸子余波与学术的延续: 分析在儒家占据主导地位后,其他学派的思想并非消失,而是以各种形式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液中,例如道家的养生思想、墨家的部分技艺思想等,仍有其生命力。 第四篇:千年传承——智慧的演变与创新 本篇将目光投向汉代之后,追溯中华智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不断演变、发展,并与其他文化元素融合,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 玄学的兴起与佛道的融合: 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如何从老庄思想中汲取养分,追求精神的自由;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道家和儒家)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 宋明理学: 详细阐述宋明理学是如何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佛道思想,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宇宙论、人性论和认识论,并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教育产生巨大影响。 晚明思潮与近代萌芽: 简述晚明时期出现的对传统思想的反思,以及一些新的思想倾向,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埋下伏笔。 第五篇:智慧的光芒——现代启示与未来展望 本篇聚焦于中华智慧的当代价值,探讨古人的思想如何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提供启示,以及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 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探讨其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现代意义。 和而不同与文明互鉴: 分析“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价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讨儒家强调的个人修养、家庭责任、社会担当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家国情怀的公民。 创新与传承: 强调中华智慧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在不断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海纳百川:中华智慧源流考》 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力作。作者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与辨析,力求还原中华智慧发展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宝贵参考,更是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探寻民族精神根源的读者的理想读物。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为何能够绵延不绝,其独特的智慧又将如何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