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Chemical Oceanography]

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Chemical Ocean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华生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学
  • 化学海洋学
  • 中国海域
  • 海洋环境
  • 海洋化学
  • 区域海洋学
  • 海水化学
  • 海洋生态系统
  • 海洋污染
  • 沿海海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25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099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Chemical Oceanograph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615000
正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套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自然环境基本要素描述为主的系列专著。按专业分为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八个分册。本书为“化学海洋学”分册,全书共分4篇24章,系统描述了中国海基本化学要素、主要生源要素和污染物的基本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内页插图

目录

0 绪论
第1篇 渤海
第1章 渤海溶解氧和pH值
1.1 溶解氧
1.1.1 平面分布
1.1.2 断面/垂直分布
1.1.3 季节变化
1.1.4 长期变化
1.2 pH值
1.2.1 平面分布
1.2.2 断面分布
1.2.3 季节变化
1.2.4 长期变化

第2章 渤海海水中的营养盐
2.1 营养盐的来源和通量
2.1.1 陆源(径流)
2.1.2 大气沉降
2.1.3 海水-沉积物界面交换
2.1.4 与黄海的交换
2.2 营养盐水平分布特征
2.2.1 无机氮(DIN)
2.2.2 无机磷(DIP)
2.2.3 活性硅酸盐(SiO3-Si)
2.3 营养盐的断面分布
2.3.1 无机氮(DIN)
2.3.2 无机磷(DIP)
2.3.3 活性硅酸盐
2.4 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
2.4.1 营养盐的季节变化
2.4.2 营养盐的长期变化
2.5 营养盐结构特征
2.5.1 N/P比值
2.5.2 Si/N比值

第3章 渤海CO2与碳化学
3.1 海区无机碳(DIC)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分布特征
3.1.1 海区DIC的分布特征
3.1.2 海区pCO2的分布
3.2 海区pCO2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3.2.1 pCO2分布与水团
3.2.2 pCO2分布与叶绿素
3.3 黄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无机碳的行为
3.3.1 河口过程pCO2的变化
3.3.2 河口过程中DIC的亏损
3.4 渤海海-气CO2交换通量

第4章 渤海海水中的有机物
4.1 总有机碳(TOC)
4.1.1 渤海总有机碳含量概况
4.1.2 平面分布变化特征
4.1.3 渤海断面分布特征
4.1.4 季节变化及变化趋势分析
4.2 渤海石油类
4.2.1 渤海石油类含量概况
4.2.2 平面分布特征
4.2.3 季节变化
4.2.4 渤海的石油类来源

第5章 渤海海水中的主要重金属元素
5.1 渤海海水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5.1.1 铜(Cu)
5.1.2 铝(Pb)
5.1.3 锌(Zn)
5.1.4 镉(Cd)
5.1.5 总铬(Cr)
……
第二篇 黄海
第三篇 东海
第四篇 南海
参考文献
蓝色星球的呼吸:全球大洋环流与气候动力学前沿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驱动全球海洋系统运行的核心机制——大洋环流的复杂动力学及其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它聚焦于海洋运动的物理基础、驱动力机制,以及这些宏大流动如何塑造地球表面的能量、物质和碳的分布。本书旨在为海洋科学家、气候学家以及环境科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理解海洋的“脉搏”如何影响地球的未来。 第一部分:深海巨流的构造与驱动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奠定了理解全球海洋动力学的物理基础。它详细探讨了驱动大洋环流的根本力量——风应力、地转平衡、科里奥利力以及密度差异。 1.1 边界层与地转平衡: 阐述了风场如何通过Ekman输运驱动表层海水运动,并引入地转平衡的概念,解释了在地球自转影响下,水流如何与压力梯度相平衡,形成大规模的闭合环流系统。重点分析了近岸与开阔海域边界层动力学的差异。 1.2 密度驱动的全球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深入研究了驱动深海巨流的密度梯度。详细描述了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和南极绕极深层水(AABW)的形成机制,包括高纬度海域的冷却、海冰形成过程中的盐排出(Brine Rejection),以及这些深层水团向下沉降和沿深海通道缓慢输送的过程。讨论了俯冲区(Sinking Regions)的敏感性及其对全球热量分配的影响。 1.3 涡旋动力学与中尺度过程: 全球海洋中充满了各种尺度的涡旋。本部分详述了中尺度涡旋(直径10至数百公里)的生成、演化和能量耗散机制。通过对卫星高度计和浮标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涡旋如何作为重要的能量和物质(如热量、盐分、营养盐)的输运者,有效连接大尺度环流与局地海洋过程。 第二部分:海洋环流与气候反馈机制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从纯粹的物理动力学转向海洋环流与全球气候系统之间的复杂耦合与反馈。 2.1 关键海盆的环流特征: 针对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分别建立了其主要的环流闭路(Gyres)模型。重点分析了北大西洋的副热带环流(North Atlantic Subtropical Gyre)及其内部的关键洋流,如墨西哥湾流(Gulf Stream)和北大西洋漂流(North Atlantic Drift)。详细探讨了太平洋的东太平洋暖池(Warm Pool)的形成及其对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调制作用。 2.2 气候振荡中的海洋角色: 深入研究了海洋在多个时间尺度的气候振荡中扮演的角色。详细剖析了ENSO事件期间,太平洋海温异常如何通过大气-海洋耦合反馈,改变季风和全球热带环流模式。同时,探讨了海洋在太平洋十年际振荡(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中的热量存储和释放机制。 2.3 极地海洋与冰冻圈的耦合: 关注了极地海域的环流特征,特别是南大洋(Southern Ocean)的复杂性。阐述了南大洋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和深层水形成中的核心地位。讨论了海冰消融、冰架崩塌对区域密度结构和深层水形成的影响,揭示了冰冻圈变化对全球海洋热量和碳循环的反馈路径。 第三部分:海洋热量、碳循环与环流的相互作用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海洋作为地球主要热量和碳汇的物理机制,强调了环流在这些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控制作用。 3.1 海洋热量输运与气候敏感性: 解释了海洋吸收和存储地球系统过多热量的物理过程。通过分析海洋热含量(OHC)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变化,量化了海洋对人类活动引起增温的缓冲作用。讨论了温跃层(Thermocline)深度变化对表层水温和大气热量交换的影响。 3.2 溶解气体与碳泵机制: 详细描述了溶解二氧化碳($ ext{CO}_2$)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大洋环流对溶解性无机碳(DIC)分布的控制。重点分析了“溶解泵”(Solubility Pump)的效率,即冷水团在深海吸收 $ ext{CO}_2$ 并将其输送到深海的过程。讨论了深层水团年龄(Deep Water Age)对海洋碳储库稳定性的意义。 3.3 营养盐输运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理控制: 探讨了深层富营养盐水团被上翻(Upwelling)至光合作用带的过程。重点分析了上升流(Coastal Upwelling)和Rossby波(Rossby Waves)等环流现象如何将硝酸盐、磷酸盐等关键营养盐带到表层,从而直接控制了区域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 第四部分:观测、模拟与未来挑战 本书最后一部分审视了当前海洋动力学研究的前沿工具与面临的挑战。 4.1 观测系统的演进: 介绍了用于解析全球海洋环流的关键观测技术,包括卫星高度计(测量海面高度)、Argo浮标网络(提供温盐剖面)、深海潜标、以及系泊观测系统。强调了多源数据融合对于构建完整、高分辨率三维环流场的重要性。 4.2 数值模型与预测: 概述了用于模拟大洋环流的通用环流模型(GCMs)和区域海洋模型(ROMS)的基本框架、参数化方案和计算挑战。讨论了模型在重现观测到的环流细节(如中尺度涡旋的能量级串)方面的进展与不足,以及在未来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潜力。 4.3 未来的不确定性: 总结了当前海洋动力学研究中的主要不确定性来源,包括深海环流的精确量化、海洋边界层过程的参数化、以及海洋吸收热量和碳的速率变化对未来气候敏感度的影响。本书强调,对大洋环流的精确理解是制定有效气候适应和减缓策略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好的,这是一份以读者的口吻撰写的,针对您提供的图书名称《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的五段评价,每段风格迥异,内容详实,且不含对该书具体内容的提及。 ---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对中国周边海域的深邃与复杂性充满了好奇与敬畏。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波澜壮阔的海岸线,以及在水面之下,那些看不见的、却深刻影响着生态平衡的物质循环。我个人一直对海洋科学抱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我们谈论“区域性”时,总能感觉到一股强烈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性。中国的海域,从渤海的温带到南海的热带,其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巨大,这使得任何试图系统性梳理这一区域的著作都必然要面对极其庞杂的变量。我期待能从中看到对不同洋流系统、季风环流对物质传输的影响的深入剖析,那种将宏观气候背景与微观化学过程相结合的视角,才是真正理解海洋系统的钥匙。这种区域性的聚焦,往往能揭示出全球海洋学模型中难以捕捉的细节,比如特定海湾的富营养化历史,或者某个特定海域的特殊矿物输入机制。读完这类书籍,我希望自己能对中国近海的“脾气秉性”有一个更直观、更具象的认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通用理论层面。那种将地理环境与科学数据紧密编织在一起的叙事方式,对我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海洋环境的人来说,这本专著的名字本身就具有权威性和指示性。它代表着对一个特定地理范畴内复杂科学问题的全面梳理和归档。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后续研究的“行动指南”或“问题清单”。一部优秀的区域性研究著作,不仅要回答当前已知的问题,更应该清晰地指出未来的研究空白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我期待看到作者在最后能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观点,比如,鉴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中国哪些特定海域的化学系统最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内率先崩溃或发生剧变?这种基于当前数据和理论推导出的“风险地图”,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环保机构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实际价值。这本书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象牙塔内,而应该能够有效转化成对这片海域未来保护的有效论据和方向指引。

评分

这份出版物的题目,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们潜入那片广阔海域的化学脉络之中。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它如何处理不同尺度的变化。海洋化学是一个动态的领域,它受到从数千公里外的气候变化到数米内的生物活动影响。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这种宏大叙事与精细研究的。例如,在讨论碳循环时,它是否能体现出中国海域特有的生物泵效率差异?或者,在谈及污染物迁移时,是否能够清晰地描绘出人类活动热点区域的化学特征与外海的对比?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扎实的、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图表和分析,这些才是支撑起“化学”这个严肃标签的基石。如果能辅以清晰的区域划分和关键指标的趋势分析,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般参考书的范畴,它会成为一个可靠的、可以反复查阅的基准线。毕竟,没有数据支撑的理论阐述,在自然科学领域是站不住脚的,我期望它能提供的是一个严谨、可验证的知识框架,让人能够据此推导未来的环境变化。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类专业书籍的阅读习惯偏向于“挑战性”。我不是那种只想看总结性结论的读者,我更想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推导过程。因此,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架构,将化学过程置于特定的动力学框架下进行解释,我会非常欣赏。例如,在讨论一个特定海区的酸化趋势时,是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大气二氧化碳的直接吸收,还是区域生物生产力下降导致的缓冲能力减弱?不同的驱动力,决定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套完整的、具有层次感的分析体系,它能帮助读者建立起从物理过程到化学响应的完整认知链条。此外,如果作者在书中能引入一些对比研究,比如将中国某些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与国际上其他类似环境(如地中海或墨西哥湾的某些区域)进行对照分析,那将极大地拓宽读者的视野,使我们能更客观地评估我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健康状况和独特性。

评分

说实话,光是“区域海洋学”这几个字,就让我联想到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艰苦的科研工作。这绝不是在安静的实验室里就能完成的系统工程。中国的海岸线绵长且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海域的基岩、沉积物输入量千差万别,这些都直接决定了海水中的微量元素背景值。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对这些基础地质背景的深刻理解。一个优秀的区域化学海洋学著作,不应只关注溶解氧或pH值这些“常见指标”,更应深入到那些决定生命过程的稀有元素或特定同位素的区域性变化上。比如,在黄海北部,季节性的冰盖消融对溶解硅酸盐的影响几何?或者在台湾海峡,由于强烈的潮流作用,是否形成了独特的化学边界层?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区域特殊性的强调,是判断一本区域性专著水平高低的关键。如果它能成功地将地质学、水动力学与化学分析熔于一炉,那么它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不错的资料书,满300-130购得

评分

500字 。。。我去~ 太多了 快递给力,书有点旧

评分

908专项的成果,

评分

908专项的成果,

评分

不错的资料书,满300-130购得

评分

很喜欢洪华生编丛书名社海洋社ISBN9787502782573时间2012-06-01版次1页数374装帧平装开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科学与自然&;&;&;海洋学商品编号11020998印刷时间2012-06-01纸张胶版纸印次1正文语种中文附件套装数量0读者对象定&;&;&;&;&;&;价¥100.00京&;&;东&;&;价(降价通知)={:"11020998",:"97026846406655404050"};库&;&;&;&;&;&;存送至华北区&;&;请选择省份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东区&;&;请选择省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华南区&;&;请选择省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香港、澳门西南区&;&;请选择省份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华中区&;&;请选择省份湖北、河南、湖南、江西下单后立即发货={:1,:999,:(){("^[1-9]\*$").();},:(,){=$().();(.()){(){ ;}{--;}}{("请输入正确的数量!");$().(1);$().();};},:(){=.(,);(>=.){$().();}{("商品数量最少为" .);$().(1);$().();}},:(){=.(,);(.||!.()){("请输入正确的数量!");$().(1);$().();}}}(){=$("#").();=/^[0-9]{1,4}$/;(!.()){=1;}{(=1000)=999;}$("#").("","://../.?=" "&=" "&=1");}我要买- 本97026846406655404050添加到购物车();();$("#-.").6();$("#").6();内容简介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套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自然环境基本要素描述为主的系列专,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很不错,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套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自然环境基本要素描述为主的系列专著。按专业分为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八个分册。本书为化学海洋学分册,全书共分4篇24章,系统描述了中国海基本化学要素、主要生源要素和污染物的基本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评分

500字 。。。我去~ 太多了 快递给力,书有点旧

评分

500字 。。。我去~ 太多了 快递给力,书有点旧

评分

908专项的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