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们平均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每天呼吸的空气绝大部分来自于室内。室内空气污染不仅破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以北京市居室及校园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为例,分析了室内PM10。和PM2.5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能谱等单颗粒分析方法揭示出可吸人颗粒物的主要微观形貌类型及其来源,结合图像分析及分形维数提出不同类型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利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测定了不同污染源和不同类型的居室室内PM10。中化学元素的质量浓度,并利用富集因子法进行了颗粒物的源解析,同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室内大气中PM10。样品重金属元素组成特征;最后还通过质粒DNA损伤评价研究了可吸人颗粒物的潜在健康效应等。全书数据翔实、内容丰富、方法先进,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资料性和实用性。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可供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大气环境化学及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有关专业师生以及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管理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研究意义
1.2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1.2.1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的研究
1.2.2 室内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析
1.2.3 室内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研究
1.2.4 可吸入颗粒物的单颗粒表征方法
1.3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室内PM10及PM2.5的污染水平
2.1 研究工作概况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采样设备的选择
2.1.3 采样滤膜的选择
2.2 北京市居室室内颗粒物污染水平
2.2.1 北京市市区和郊区室内PM10的污染特征
2.2.2 室内PM10质量浓度变化原因探讨
2.3 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污染水平
2.3.1 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2.3.2 校园室内昼夜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对比
2.3.3 校园室内PM10的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
2.4 小结及建议
2.4.1 小结
2.4.2 控制室内PMio污染的建议
3 居室及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微观形貌及来源分析
3.1 扫描电镜工作原理及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
3.1.1 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的结构与原理
3.1.2 扫描电镜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
3.2 居室室内及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微观形貌
3.2.1 样品制备
3.2.2 居室室内及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主要单颗粒类型
3.3 北京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居室室内/外PM10的显微形貌对比
3.3.1 郊区吸烟和无吸烟室内/外PM10的显微形貌对比
3.3.2 市区吸烟和无吸烟室内/外PM10的显微形貌对比
3.3.3 同一家庭厨房、客厅的PM10的显微形貌对比
3.3.4 不同燃料燃烧产生的PM10的微观形貌对比
3.4 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微观形貌的时空变化及来源分析
3.4.1 图书馆室内PM10微观形貌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
3.4.2 餐厅室内PM10微观形貌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
3.4.3 白天和晚上室内PM10微观形貌类型及变化规律
3.5 PM10中典型单颗粒的微区成分分析
3.5.1 实验设备的选择与样品的制备
3.5.2 烟尘集合体的微区成分
3.5.3 球形颗粒的微区成分
3.5.4 矿物颗粒的微区成分
3.5.5 生物质颗粒的微区成分
3.5.6 不可识别的颗粒的微区成分
3.6 小结
4 居室及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特征
4.1 大气颗粒物粒度分布分析
4.1.1 样品信息
4.1.2 大气颗粒物图像分析基本步骤
4.2 不同燃料燃烧排放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特征
4.2.1 燃柴、燃煤、燃气排放室内PM10的数量-粒度分布
4.2.2 燃柴、燃煤、燃气排放室内PM10的体积-拉度分布
4.3 居室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
4.3.1 市区居室室内/外冬季和夏季PM10的数量-粒度分布
4.3.2 市区居室室内/外冬季和夏季PM10的体积-粒度分布
4.3.3 郊区居室室内/外PM10的数量粒度和体积-粒度分布
4.3.4 市区和郊区居室室内/外PM10的数量粒度及体积-粒度分布对比
4.4 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特征
4.4.1 冬季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
4.4.2 春季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
4.4.3 夏季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
4.4.4 秋季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
4.4.5 不同季节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比较
4.4.6 昼夜校园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粒度分布比较
4.5 小结
……
5 居室及公共场所室内PM10中化学元素组成特征
6 居室及公共场所室内PM10的基于DNA氧化性损伤评价的毒理学研究
7 颗粒物物理特征的分形表征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其内容,并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相关主题。 --- 图书名称:深海生物多样性与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地球深海生态系统,特别是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适应机制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深海,作为地球上最大、最神秘的栖息地,承载着远超我们想象的生命形式。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当前深海生物学研究的前沿进展,构建一个跨学科的知识框架,涵盖海洋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第一部分:深海环境的物理与化学特征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解深海生物学的基础,详细描述了深海环境的物理与化学参数。涵盖了从海面以下数千米深处的巨大水压(可达上千个大气压)、极低的光照强度(完全黑暗)、到狭窄的温度范围(接近冰点)以及独特的化学条件(如热液喷口和冷泉区域的高浓度硫化物、甲烷和重金属)。我们不仅分析了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塑造了深海生态系统的结构,还探讨了这些极端条件对生物体生理机能的限制与挑战。 特别地,本卷细致地探讨了海洋酸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深海环境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对碳酸钙骨骼生物(如深海珊瑚和翼足类)的威胁,并结合最新的海洋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深海生物多样性的格局与分布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深海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地理分布模式。我们对不同深海栖息地——包括深海平原、海山、海沟和中洋脊——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梳理和生态学评估。 书中收录了大量基于多波束声纳、遥控潜水器(ROV)和自主水下航行器(AUV)调查所获取的最新数据,展示了深海鱼类、无脊椎动物(如棘皮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以及微生物群落的丰富性。我们特别关注了“热液生物群落”和“冷泉生物群落”的群落结构,这些区域因其独特的化学能量来源而支持着高度特化的生物群落,与依赖光合作用的浅海生态系统截然不同。 第三部分:极端环境下的分子与生理适应机制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深入剖析了深海生物为应对高压、低温和化学胁迫所进化出的精妙生理和分子适应策略。 在分子层面,本书详细讨论了生物体如何通过调整蛋白质结构、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以及优化酶活性来抵抗高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我们探讨了“压力适应蛋白”(PIEZOs)和特殊的脂质组成如何帮助细胞在高压下维持正常功能。 在生理学上,本书关注了那些在化能合成生态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生物。重点分析了嗜压微生物(Piezophiles)的代谢途径,特别是它们如何利用硫化物、甲烷等化学物质进行能量获取和碳固定。此外,对于深海巨型生物(如巨型乌贼和某些鲨鱼),我们考察了它们在低氧和资源稀缺环境下的营养策略和低代谢速率的生理基础。 第四部分:深海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随着深海采矿、深海捕捞以及生物资源潜力开发的日益增加,保护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变得至关重要。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审视了国际海洋法框架下深海保护的现状,并基于生态学数据提出了科学的管理策略,例如建立海洋保护区(MPAs)的选址原则。同时,本书也介绍了深海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如抗生素、酶制剂)在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强调了在开发这些资源时必须遵循的“负责任的科学”原则,以避免对关键生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总结 《深海生物多样性与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研究》不仅是深海科学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也是生态学家、海洋地质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理解地球最广阔栖息地的关键读物。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揭示了生命在地球最严苛角落的顽强与智慧。 --- 图书名称:中世纪欧洲手稿的装帧艺术与历史流变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专注于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手稿制作工艺、特别是其外在装帧艺术的历史演变与技术细节的深度研究。通过对大量存世手稿的细致考察,本书旨在梳理中世纪抄写员、装帧师和艺术家们如何将实用性、宗教象征意义与精湛的工艺技术融为一体,创造出兼具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载体。 第一部分:手稿的物质基础与早期装帧技术(公元500-1000年)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中世纪手稿的物质构成,从羊皮纸(Vellum)和牛皮纸(Parchment)的准备过程,到墨水和颜料的制造工艺,为理解后期的装帧打下基础。 随后,本书详述了早期(加洛林王朝至奥托王朝时期)手稿的装帧特点。这一时期的装帧往往朴素而坚固,主要目的是保护珍贵的文本。内容涵盖了基础的“胶合与缝合技术”——如何将书帖(Quire)牢固地连接到皮带或木板上。我们重点分析了早期“包裹式装帧”(Wrap-around bindings)的结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皮革或织物来加固书脊和封面。 第二部分:罗马式与哥特式装帧的繁荣与转型(公元1000-1400年) 随着学术中心和修道院图书馆的兴起,对手稿保护和美观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本部分详细探讨了罗马式和哥特式时期装帧工艺的重大发展。 木板与皮革的结合: 详细分析了双层或三层木板封面(通常是橡木或榉木)的制作工艺及其与书脊的连接方式。研究了“带状皮条”和“金属扣件”(Clasps and Bosses)在固定书页和防止受潮变形中的作用。 金属装饰与珠宝镶嵌: 重点展示了12世纪至14世纪,特别是礼拜用书(如福音书、圣经)装帧中对贵金属(金、银)和宝石的使用。本书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揭示了复杂的浮雕技术、点彩工艺以及珐琅的应用,探讨了这些装饰如何体现赞助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彩绘与盲印(Blind Stamping): 深入研究了哥特时期皮革封面上的压印技术。盲印图案(无上色压印)如何从早期重复的几何图案发展为复杂的宗教场景或纹章图案,以及这些图案在地域和时间上的演变规律。 第三部分:工艺的地域差异与功能区分 中世纪的装帧工艺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显著的地域特色和功能差异。本部分致力于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如意大利、法国、德意志、英格兰)的装帧风格。 学术手稿与礼仪手稿的对比: 对比了为大学或私人学者制作的、强调实用性和便携性的“简朴装帧”与服务于教堂或王室的、追求极致华美的“典礼装帧”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上的根本区别。 袖珍手稿与大型典籍: 分析了小型祈祷书(Book of Hours)为适应个人携带而采取的轻量化装帧策略,与大型百科全书或圣经为保持平整度而采用的重型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四部分:装帧的衰落与保存挑战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中世纪装帧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末)向新式装帧过渡的背景,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早期装帧的破坏性影响(例如,拆解旧书以回收珍贵皮革和金属)。 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套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指南。涵盖了针对中世纪装帧常见问题——如皮革硬化、金属腐蚀、木板翘曲以及书页霉变的诊断方法和现代修复技术,旨在为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操作参考。 总结 《中世纪欧洲手稿的装帧艺术与历史流变》不仅是对手工艺的致敬,更是通过“物质载体”这一独特视角,重构中世纪文化、宗教和经济史的重要研究成果。它为艺术史家、图书史学家以及古籍修复专家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技术与历史参照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