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

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 H.L韦瑟林 著,夏岩 等 译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殖民主义
  • 帝国主义
  • 19世纪
  • 20世纪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全球史
  • 欧洲殖民帝国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94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02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页数:2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描述的是欧洲如何征服、占领、组建以及掠夺这些殖民地的过程,以及欧洲人在这些殖民地领土之上的社会生活。《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共八章节,内容包括导言:欧洲的扩张(1492—1815)、长期发展(1815—1919)、殖民地的发展(1815—1870)、现代帝国主义(1870—1914)普通特征、欧洲帝国主义在非洲等。

内容简介

《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描述的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这段时期内,欧洲列强征服、占领、组建以及掠夺殖民地的过程,是对欧洲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全景的深度描绘。作者将15一18世纪的欧洲历史作为背景,着重阐述欧洲殖民主义在整个19世纪的发展历程,论述涉及人口、经济、政治与文化等重大主题。《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由H.L.韦瑟林编著。

目录

鸣谢
前言
地图
第一章 导言:欧洲的扩张(1492-1815)
伊始
17世纪
18世纪

第二章 长期发展(1815-1919)
人口
商品
强国
思想

第三章 殖民地的发展(1815-1870)
1815-1870年的时代特征
加勒比海地区
非洲
亚洲
太平洋地区

第四章 现代帝国主义(1870-1914)普通特征
欧洲大陆的结构性变化
现代帝国主义:理论
结论

第五章 欧洲帝国主义在非洲
时代特征
北非
西非
中非
东非
尼罗河和东北非洲
南部非洲

第六章 现代帝国主义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印度支那
荷属印度
太平洋地区
东亚:中国和日本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大战场
战争的资源:殖民地军队
战争的目标及和平解决方案

第八章 结论
发达和欠发达
收益和损失
延续与变革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早在1893年,利奥波德二世在布鲁塞尔成立了殖民学校(Ecole Co-loniale),以对在当时被称为刚果自由邦工作的管理者进行培训。在1908年刚果自由邦成为比利时殖民地后,这个学校得以重组(在1911年)。与其他国家的此类学校一样,这个学校强调法律技能和管理技巧。级别较低的军官和士兵也在此受训。意大利在1905年为要入职殖民地公共服务部门的人员引入了竞争激烈的考试,但没有设立相应培训机构。里斯本地理学会(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isbon)在1906年创办了殖民高等学校(Escola Superior Colonial)对殖民地公务员提供培训。德国于1908年在汉堡创办了殖民学院(Kolonialinstitut)。该学院肩负着提供有关殖民地信息和培训殖民地公务员的双重任务。除了法律、历史和人类学等课程,该学院还提供实用学科的课程,其中包括植物学和畜牧学。
  殖民地公务员军团的大小因国家不同而相差甚大。管理英属印度的公务员数目非常小。1890年左右,印度公共服务部门人数仅仅才900多人。而在爪哇同期大约有300多名荷兰公务员。不可否认,爪哇的公务员人数才是印度的1/3,然而,印度的居民人数是爪哇的10倍(即:前者为3亿和后者为3000万)。难怪,约瑟夫,夏耶—贝尔(Joseph Chailley -Bert)这位研究和崇拜荷兰殖民制度的法国权威也发出这样的警告: “爪哇统治过严。尽管法国人因政府臃肿而天下闻名,但是法国政府派驻非洲的官员人数却非常少。1912年在法属西非——到那时为止法国最大的殖民地,绵延500万平方公里——法国殖民官员只有341名。
  这些行政管理机构在设计上等级分明。荷属印度的公共服务部门(Civil Service of the Netherlands - Indies)中,公务员分为10个等级。法国和比利时——除了殖民地行政官员(administrateurs coloniaux - inspecteurs coloniaux)——直接向总督汇报的行政官员不仅等级较高,而且很受尊重。在比属刚果,检察长(inspecteur - general)的薪水几乎与副总督的(vice - gouverneur - general)的薪水一样高。在法国,省长与将军的薪水一样多,而总督的薪水是他们的三倍。1914年尼日利亚总督的薪水是殖民大臣的1.5倍,是高级军官的2.5倍。
  殖民地的当地雇员
  殖民地政府经常是补丁拼凑而成的被子。例如,在保护国,如在被殖民前有政府的话,原则上保留下来。英属印度某些地区处在英国的管理之下,但是印度的大部分是由印度土邦组成,这些土邦或多或少都是独立的,由当地统治者管辖。爪哇同样也是,荷兰殖民帝国的中心、两个自治的土邦——日惹(Yogyakarta)及其苏丹和苏腊卡尔塔及其素素胡三(Susuhusan)——并存。
  欧洲人高度依赖于非洲人、亚洲人所提供的合作,这点不仅体现在维持殖民地军队上(因为当地军人占殖民地军队的大多数),而且也表现在政府管理上。常常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双重政府情况。作为行政官员的当地统治者与欧洲的公务员同时存在。作为警察和翻译的其他工作人员处在管理的中层。非洲当地的语言门类众多,因此需要大量的翻译。相反,在荷属印度,情况相对要简单得多:印度群岛的混合语是马来语。爪哇语也很重要,因此这两种语言都是要向殖民地行政官员教授的。“国立殖民学校”的学生也须用印度支那语上课。
  ……

前言/序言


《风起云涌的寰宇:大航海时代至全球化浪潮》(暂定) 序章:文明的碰撞与新大陆的黎明 想象一下,当古老的航海术遇上日新月异的造船技术,当探险家们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财富的渴望,踏上茫茫大海,这便是“大航海时代”的宏大序曲。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探寻人类文明如何突破地域的藩篱,开启一段前所未有的全球性交流与扩张。 我们并非仅仅描绘那些惊心动魄的航海故事,或是罗列发现新大陆的地理坐标。我们的目光将更深邃,聚焦于这场大潮背后更为复杂的人文、经济与政治肌理。从伊比利亚半岛的王国,如何凭借坚实的舰船和敢于挑战极限的船员,率先叩开通往东方香料之路和西方未知彼岸的大门,到随后而来的北欧诸国,在竞争与模仿中,如何找到自己的航海优势,逐步将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本书的起点,将追溯到十六世纪,那个被誉为“地理大发现”的黄金时代。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亨利王子,虽然未能亲自远航,却以其远见卓识,成为了早期海上探索的强大推动者。他的赞助和对航海技术的投入,为瓦斯科·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航线,以及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奠定了基础。而西班牙,在收复失地运动的激励下,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更是为世界格局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发现,更是两个世界——旧大陆与新大陆——的直接碰撞。 我们不会回避这场碰撞带来的复杂性。在追寻黄金、香料和传教的旗帜下,欧洲的到来,对美洲原住民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玛雅、阿兹特克、印加等辉煌的文明,在疾病、武力以及资源的掠夺下,迅速衰落。本书将深入探讨这种不对等的交流,分析欧洲人在新大陆建立殖民地、引进奴隶贸易的根源,以及对原住民社会结构、文化信仰和经济模式造成的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并非历史的断片,而是至今仍在塑造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社会面貌的活生生的遗产。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欧洲内部的变化。大航海时代极大地刺激了欧洲的商业活动和资本积累。来自新大陆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结构。新的贸易路线被开辟,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商人们在各地建立贸易据点,为后来的全球化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宗教改革的浪潮,也与殖民扩张相互交织,一些新教国家,如荷兰和英国,在宗教自由的号召下,积极参与海外殖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机遇。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那些被后世简化为“发现”与“征服”的词汇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动机、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残酷的生存斗争,以及不同文明间难以磨灭的印记。我们不仅要看欧洲人如何将他们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语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更要审视这种传播是如何在接触与冲突中,催生出新的社会形态,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第一章:踏浪而行:欧洲的海上力量崛起 本章将聚焦于欧洲国家如何逐步掌握并发展海上力量,从而开启全球探索的进程。我们将考察早期航海技术的进步,例如指南针、星盘、象限仪等导航工具的改进,以及船体设计,如卡拉克帆船(Carrack)和卡维尔帆船(Caravel)的出现,如何提升了航行的稳定性和速度。 我们将详细分析葡萄牙的海洋探险历程。从恩里克王子的资助,到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再到瓦斯科·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葡萄牙在东方贸易中取得了先发优势。我们将深入探讨葡萄牙如何建立起海上贸易网络,控制香料贸易,并建立起一系列的贸易据点和军事堡垒,例如在印度洋的马六甲、果阿等地。 紧接着,我们将转向西班牙。哥伦布的航行,以及随后的探险家,如埃尔南·科尔特斯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将西班牙的殖民版图扩张至美洲大陆。我们将分析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的模式,包括对原住民的压迫、资源的掠夺,以及对基督教的传播。 同时,我们也不会忽略早期其他欧洲国家的海上活动。如英格兰在十五世纪末开始进行的探险,虽然初期相对缓慢,但为后来的海上霸权奠定了基础。荷兰,在独立战争期间,凭借其发达的造船业和商业网络,迅速崛起为海洋强国,尤其是在亚洲贸易中,与葡萄牙展开激烈竞争,最终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重要的海上贸易巨头。 这一章节的重点在于,理解欧洲国家在技术、经济、政治以及宗教等多种因素的驱动下,如何逐步整合和强化自身的海上力量,为接下来的全球性扩张做好准备。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航海事件、重要人物的决策,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展现欧洲海上力量崛起的复杂图景。 第二章:新大陆的拓荒者:殖民地的建立与社会重塑 本章将深入探讨欧洲国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的过程,以及这些殖民地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所发生的深刻变革。 我们将首先聚焦于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从最初的探险和征服,到建立行政管理体系,如总督区和省份,我们将分析西班牙如何通过“监护征赋制”(Encomienda)和“采邑制”(Hacienda)等制度,剥削原住民的劳动力和土地。我们将探讨白银的开采,如波托西银矿,如何成为西班牙帝国财富的主要来源,以及这种财富如何影响了欧洲的经济。 接下来,我们将审视英格兰在北美东海岸的殖民。从詹姆斯敦的建立,到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普利茅斯,我们将分析英国殖民者的动机,包括宗教迫害下的寻求庇护、经济机会的追求,以及建立自治政府的尝试。我们将考察英国殖民地独特的社会结构,如种植园经济在南方的发展,以及工商业在北方的兴起。 本书将着重分析欧洲殖民者与原住民之间的互动。在许多情况下,这种互动是冲突和压迫的。我们将深入探讨疾病传播对原住民人口的毁灭性影响,如天花、麻疹等流行病,以及殖民者与原住民之间发生的战争和土地争夺。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一些相对和平的互动,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但这些交流往往是不平等的,并最终导致了原住民文化的边缘化。 我们还将分析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兴起。由于美洲原住民人口锐减,以及种植园经济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欧洲人开始从非洲大规模贩运奴隶。本书将详细描绘奴隶贸易的残酷性,奴隶主如何对待非洲奴隶,以及奴隶制度对非洲社会和美洲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殖民地的社会分层。在拉丁美洲,出现了以种族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包括来自欧洲的“Peninsulares”(本土出生者)、美洲出生的“Criollos”(克里奥尔人),以及混血种人(Mestizos)和原住民。在北美,虽然种族差异同样存在,但社会结构略有不同,更强调欧洲移民与非洲奴隶之间的划分。 通过对不同殖民地案例的深入分析,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殖民图景,展现欧洲殖民者如何在新大陆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以及这种秩序是如何以牺牲原住民和非洲奴隶的利益为代价的。 第三章:东方寻金:贸易、冲突与势力范围的划分 本章将把目光投向亚洲,审视欧洲国家在这一古老大陆的活动,包括贸易、冲突以及逐渐形成的势力范围。 我们将从欧洲对东方香料、丝绸、瓷器等珍贵商品的渴望开始。我们将详细分析葡萄牙如何利用其在印度洋的地理优势,建立起香料贸易的垄断地位。我们将考察他们的贸易据点,如果阿、马六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军事力量维护其贸易路线。 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荷兰和英国在亚洲的商业竞争。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和英国东印度公司(EIC)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国家以公司化的形式,大规模地参与到亚洲的贸易活动中。我们将分析这两家公司是如何通过贸易、建立军事基地,以及与当地统治者结盟或对抗,来扩大其在亚洲的影响力的。 本书将深入探讨,欧洲国家在亚洲的活动,并非仅仅是和平的贸易。为了争夺贸易路线和资源,欧洲国家与亚洲的本土政权,如莫卧儿帝国、明清王朝、以及东南亚的王国,之间发生了频繁的军事冲突。我们将分析这些冲突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以及欧洲国家如何利用亚洲内部的政治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我们将详细考察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的扩张,如何逐步取代葡萄牙,建立起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统治,以及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同时,我们也关注英国在印度的崛起,从最初的贸易公司,逐渐发展成为控制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殖民力量。我们将分析英国如何利用印度的分裂局面,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步蚕食印度的主权。 本章还会涉及欧洲国家与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中国等地的互动。我们将考察欧洲人在日本的短暂贸易活动,以及日本如何实行锁国政策,限制与欧洲的接触。对于中国,我们将分析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如何通过广州等地的口岸进行贸易,以及双方在贸易制度、关税等问题上的摩擦。 通过对亚洲各地的深入考察,本书旨在展现,欧洲国家在亚洲的活动,是一个充满竞争、冲突与妥协的复杂过程。虽然欧洲国家在军事和技术上占据一定优势,但亚洲各国的本土力量和政治格局,也对欧洲的扩张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最终,这种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的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贸易网络的编织与全球经济的雏形 本章将重点分析,欧洲国家的海外扩张如何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球的贸易网络,并由此催生出早期全球经济的雏形。 我们将从“大西洋三角贸易”开始。这不仅仅是三种商品的简单交换,而是包括了欧洲的工业品、非洲的奴隶,以及美洲的农产品(如蔗糖、烟草、棉花)之间,相互依存的复杂循环。我们将深入分析,为何奴隶贸易会成为这条贸易线上的关键环节,以及它如何维系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运转。 本书将考察,欧洲国家在各个大陆建立贸易据点的作用。从亚洲的香料港口,到美洲的银矿城镇,再到非洲的奴隶贩卖点,这些据点构成了全球贸易网络的节点。我们将分析,这些据点如何吸引人口,促进城市的发展,并成为欧洲资本和商品的集散地。 我们将深入探讨,欧洲国家如何通过特许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及其他一些贸易公司,来组织和管理海外贸易。这些公司不仅是商业组织,也常常拥有军事力量,能够保护其贸易路线,甚至参与到当地的政治冲突中。我们将分析这些公司的运作模式,以及它们如何为欧洲资本积累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全球贸易如何促进了商品种类的丰富和价格的波动。欧洲的商品,如纺织品、金属制品,被运往世界各地;而来自亚洲、美洲的商品,如茶叶、咖啡、白银,则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这种全球性的商品流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对欧洲的物价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前面提到的“价格革命”。 本书还将分析,早期全球经济的形成,是如何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贸易路线,欧洲国家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如英荷战争,以及七年战争等。这些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争夺全球经济主导权的斗争。 此外,我们还会提及,早期全球贸易对被殖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冲击。例如,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许多地区被迫专注于单一经济作物,导致其经济结构单一化,并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通过对贸易网络和全球经济形成的分析,本章旨在展现,欧洲国家的海外扩张,不仅带来了地理上的连接,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全球经济体系,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和全球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结语:变革的遗产与未竟的远征 本书的旅程即将抵达终点,但人类文明的探索与变革,却永无止境。我们所描绘的那个时代,欧洲国家凭借其海上力量,将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交流与扩张。然而,正如我们所见,这场扩张并非坦途,它充满了冲突、压迫与不平等,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变革。 我们所讲述的故事,并非孤立的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试图揭示其背后深刻的逻辑与联系。从技术的进步到政治的野心,从经济的驱动到宗教的信仰,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而这个时代留下的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我们所见证的,是不同文明的碰撞,是新旧世界的交融,是早期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这股浪潮,既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也留下了深刻的创伤;既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书的目的,并非简单地评判历史,而是希望通过对那个复杂时代的深入剖析,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当下。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能够引发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全球发展方向的审视。 我们所讲述的,只是历史画卷中的一部分,而人类探索未知、追求进步的脚步,将永远不会停歇。这场“未竟的远征”,将继续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冲突与机遇的时代。1815年,当欧洲大陆的战争阴霾散去,一系列庞大的殖民帝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建立和巩固它们的统治。我被书中对殖民地社会经济结构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那些关于资源开发、贸易网络、以及劳动力组织的描述,都让我看到了殖民主义如何深刻地改变了被殖民地区的社会面貌。作者对于不同帝国殖民政策的对比分析也十分精彩,它揭示了不同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所采取的策略差异,以及这些策略对当地社会产生的长期影响。1919年,一战的结束,标志着欧洲帝国在全球地位的重大转折,这本书对这个时期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旧有秩序的摇摇欲坠和新的力量的崛起。整本书的叙述严谨而引人入胜,让我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和立体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它仿佛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上面描绘着一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代。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余波未平,欧洲的野心家们便已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各地,渴望在这场瓜分世界的游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被书中描述的那些具体的殖民事件所吸引,那些充满戏剧性的谈判、惊心动魄的军事冲突、以及在遥远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社会结构。作者对于不同殖民帝国统治方式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同一套逻辑在不同文化土壤上产生的微妙差异。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殖民地教育政策的讨论,就非常有启发性,它揭示了帝国如何试图通过塑造当地精英来巩固其统治,而这种做法又如何为后来的民族独立运动埋下了伏笔。1919年,虽然一战结束,许多殖民地仍在默默承受着历史的重压,但变革的种子已经播下。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进程,以及它们对今天世界的影响。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个欧洲势力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关键时期。1815年,拿破仑帝国的覆灭,为欧洲列强提供了新的机遇,它们迫不及待地将触角伸向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广袤土地。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殖民地行政管理的详细描述,那些复杂的官僚体系、税收制度,以及法律的移植,都让我看到了殖民者试图构建一套完整统治框架的努力。同时,书中关于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分析也十分到位,那些被榨取的资源、被垄断的市场,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贸易格局,都对理解当今世界经济的不平等有着重要的启示。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欧洲殖民帝国霸权的转折点,一些帝国开始瓦解,而另一些则进入了新的调整期。这本书的叙述是如此的详实,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贪婪、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深刻反思的文献。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所吸引。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审慎的笔调,勾勒出了1815年至1919年间,欧洲帝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兴衰轨迹。这不仅仅是关于领土扩张的简单罗列,更是一次对权力、意识形态、经济驱动力以及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深刻探究。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国家殖民策略的细致比较,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如何通过海军和贸易网维系其统治,法国如何在文化和行政上推行同化政策,而其他新兴强国又如何试图分一杯羹。书中关于殖民地经济的分析也十分精彩,那些原材料的掠夺、工业品的倾销,以及资本的输出,无不深刻地塑造了全球经济的早期形态。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被殖民者的视角,虽然篇幅可能有限,但那些零星的记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被压迫民族的痛苦与挣扎,以及他们为了争取自由所付出的巨大代价。1919年,一战的结束标志着旧有帝国秩序的动摇,但殖民主义的遗产,那些被强加的国界、被改变的文化、以及经济上的不对等,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本书让我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期,旧大陆的霸权在远方殖民地的土地上重新书写,同时,新的力量也在暗流涌动,准备挑战既有的秩序。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蒸汽船汽笛声划破海上的宁静,感受到殖民者登陆新大陆时那种混合着贪婪与冒险的复杂心情。1815年,拿破仑的阴影散去,欧洲列强开始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这仅仅是一个漫长殖民扩张序幕的拉开。从非洲的金矿到亚洲的香料,再到大洋洲的岛屿,地图上那些曾经空白的区域,在欧洲人的笔下被涂抹上了五彩斑斓的色彩,每一笔都承载着征服、贸易、奴役,以及文化与文明的碰撞。我特别着迷于那些关于殖民地统治的细节,那些行政机构的设立、法律体系的移植、以及当地居民如何在这种全新的权力结构下生存。这本书没有回避殖民主义的阴暗面,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剥削与压迫,以及随之而来的抵抗与反抗。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平息,欧洲帝国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们的殖民遗产却在继续深远地影响着世界格局,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在这本书的叙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评分

非常好的书,包装精美,内容祥实!

评分

经典好书,值得阅读收藏

评分

好评~~~~~~~~

评分

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

评分

有些冷僻的书怕现在不买了囤,想看的时候买不到就郁闷了

评分

认真研究历史,珍惜现在。

评分

非常好的书,包装精美,内容祥实!

评分

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

评分

其仪式是将三牲(鸡、鸭、猪肉)、红蛋(染红的鸡蛋)、五色水果(5种水果)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母”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礼毕,以后就不再拜(公婆母)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尝一点。而且是饭桌上最先吃的那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