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華史綱》是1995年人民齣版社齣版的十捲本《中國通史》的簡本,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近代史所研究員蔡美彪。《中國通史》是我國近百年來最完整、最係統的一套中國通史,前四冊為著名曆史學傢範文瀾所著,範先生去世後即由蔡美彪主持編寫,該套叢書齣版後,中央領導人認為應該在此基礎上麵嚮大眾齣普及版的簡本。此項工作交給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後,交由蔡美彪承擔。目前《中華史綱》已在內部發行。簡本用30萬字勾勒瞭至清朝覆亡的中華三韆年曆史脈絡,詳略得當,語言精練,確有史學大傢風範,是極難得的麵嚮大眾的高水準史學作品。
內容簡介
《中華史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奎元院長遵照江澤民同誌關於齣版簡史的提議。《中華史綱》是提供給工作忙碌的同誌們朋友們,用不多的時間瀏覽一下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概狀。敘事酌取要旨,文字務求簡約,以省篇幅。《中華史綱》作者蔡美彪先生以85歲高齡,殫精竭慮,字斟句酌,窮一生積學,曆三載時光,獨自撰著的一部精要而不失完備的中國通史。
作者簡介
蔡美彪 曆史學傢,浙江杭州人,1928年齣生,曆任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中國史學會第二、三屆理事,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師承著名曆史學傢範文瀾,曾主持《中國通史》等五至十冊的編寫工作。著有《元代白話碑集錄》,與羅常培閤編《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原始社會與國傢的起源
第一節 原始遺跡
第二節 氏族與部落
一氏族公社
二部落聯盟
三部落混戰
第三節 國傢的建立
一商湯建國
二商代的國傢製度
三奴隸占有製
四遷徙與興亡
第二章 周朝的分封與紛爭
第一節 周朝的建國與東遷
一滅商建國
二分封授土
三爭戰與東遷
第二節 王室衰落諸侯國兼並
一舊封同姓國
二舊封異姓國
三新興諸國
第三節 七國紛爭東周滅亡
一三傢分晉田氏篡齊
二魏國與秦國的變法
三秦勝列國,周朝滅亡
第四節 亂世的百傢爭鳴
一孔子與儒學
二墨子與楊子
三孟子與荀子
四老子與韓非
第三章 秦漢一統
第一節 秦朝的皇權專製統治
一秦滅六國
二秦朝統一國傢的建立
三農民起義,秦朝滅亡
第二節 漢朝的興隆
一皇權王朝的再建
二社會經濟的繁榮
三疆域與民族
第三節 外戚篡國農民起義
一階級矛盾的激化
二外戚王莽篡國
三農民起義
第四章 漢朝的重建與瓦解
第一節 後漢的建國
一立國諸政
二邊疆和戰
三朝廷爭訌
四農民景況
第二節 黃巾起義,群雄逐鹿
一黃巾農民起義
二朝廷政變
三群雄逐鹿
第三節 後漢覆亡,三國鼎立
第五章 南北對峙與再統一
第一節 晉朝的一統與南移
一晉朝的興衰
二北方諸族立國
三晉室南移
第二節 南北朝的對峙
一鮮卑拓跋部建北魏
二南朝五姓的延續
第三節 魏國的分治
一六鎮起事
二東西分治
三北齊北周
第四節 隋朝再統一
一統一全國,建立製度
二隋朝的弊政
三農民起義,隋唐換代
第六章 屹立世界的大唐
第一節 製度與疆域
一統治製度的建立
二皇權的轉換
三疆域的拓展
第二節 貞觀—開元間的社會狀況
一農民狀況
二城市居民
第三節 邊鎮叛亂與農民起義
一邊鎮叛亂
二財賦危機與宦官擅政
三農民起義,唐朝滅亡
第四節 宗教與文化
一多種宗教的傳播
二文與詩
三文化交流
第七章 遼宋金和戰
第一節 方鎮割據與契丹建國
一方鎮割據立國
二契丹與晉
三漢與周
第二節 宋朝集權製的建立與變法之爭
一宋朝集權製的建立
二宋與遼、夏的戰與和
三城市與農村
四變法之爭與農民起義
第三節 金朝的建國與宋金和戰
一金朝的建國與擴展
二宋朝的南遷與重建
三宋金和戰
第八章 濛元一統
第一節 濛古國的擴展
一濛古國傢的建立
二畏兀歸附,遼夏滅亡
三金朝滅亡,吐蕃歸附
四分道侵宋,滅大理
第二節 元朝一統
一元朝的建號與建都
二滅南宋,江南統一
三大都政變,宗王反亂
四統治製度的形成
第三節 皇位爭奪與元朝覆亡
一皇位爭奪與衰亂
二紅巾軍起義
三元朝的覆亡
第四節 宋元科技、詞麯、民族語文
一宋元科技
二詞麯戲劇
三民族語文
第九章 漢族王朝的再建——明朝
第一節 統治體製的重建
一農村的整頓
二皇權專製的強化
三邊疆措置與海外交往
第二節 專製製度的變革
一皇權專製的演變
二統治製度的改革
三邊境風雲
第三節 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農民戰爭
一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朝政衰亂與民眾的反抗
三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
第十章 清朝的強盛與衰亡
第一節 清朝的建國
一滿洲的興起與農民起義的失敗
二清軍南下與人民的反抗
三平定三藩與招納文士
四朋黨結納與太子廢立
五皇位傳承與政權整飭
第二節 疆域、製度與社會經濟
一疆域的奠立
二統治機構的建立
三社會經濟
第三節 由盛而衰的清朝
一乾隆帝初政
二皇室靡費與兵力虛耗
三吏治腐敗與皇位更迭
四農民起義與嘉慶諸政
第四節 列強入侵與農民戰爭
一英國的販毒與入侵
二太平軍農民起義
三英法俄列強的侵掠
四宮廷政變,太後垂簾
五幾次反侵略鬥爭
第五節 清朝統治的覆滅
一光緒帝親政與中日戰爭
二慈禧後訓政與聯軍入侵
三資本主義企業與資産階級
四民主革命與清朝覆亡
第六節 文化的傳承與演變
一理學的傳承
二西方文化的傳播
三民眾文化的繁榮
四新體詩文
附錄大事紀年
精彩書摘
國傢製度與氏族部落製的另一個重大區彆,是不再按照血緣係統,而是按地區來統治居民。商湯以武力攻滅昆吾等部落進而攻滅夏後氏,在商人舊地和徵服、歸服地區,重新量地製邑(聚落)。各地居民由商王的各支係宗親和歸服者分彆統治。依據地區的大小和軍馬的多少,統治者分彆授予侯、伯、子等稱號,統稱為諸侯。未經徵服的地方各部落,統稱為“方”或“方國”。隻要承認商國,仍由原部落長“後”管理,統稱為“群後”。群後需嚮商國進獻一定數量的本地物産,稱為“助”,以錶示贊助商國的統治。商湯曾嚮諸侯群後發布文告,要他們為民立功,勤於職事,否則將受到懲罰。未經徵服的各方國與大國商的關係是不穩定的。商國建立後,各方國的反抗鬥爭仍然不斷發生。
三奴隸占有製
各部落頻繁爭戰的年代,起初是勝利者把作戰中的俘虜全都殺死。爾後的進步,把俘虜作為奴隸用於生産勞動和服役。隨著戰爭的不斷發生,奴隸數量不斷增多,形成奴隸占有者與奴隸兩個對立的階級。見於甲骨蔔辭的男女奴隸有隸、奚、婢、妾等多種稱謂。
商國是奴隸占有製國傢,維護和協調奴隸占有者的權利,鎮壓奴隸,使之服從。大奴隸主來自統治各地的王室宗親和官員等貴族。奴隸主把奴隸當做私有財産和役使的工具,用於農、牧業和手工業生産,也用於傢內服役。奴隸主可以任意處罰奴隸直到處死。貴族死後,還要殺死奴隸殉葬,供死後驅使。已發掘的商代貴族墓葬中,一個大墓殉葬奴隸的屍骨多至數十具至數百具。商人迷信鬼神,祭祀祖先是頭等大事。祭祖時也要殺死奴隸,奉獻給先人。甲骨蔔辭中留下大量殺祭的記事。河南安陽殷墟還發現瞭屍骨橫陳的殺祭坑的遺址。奴隸主對奴隸的殘酷壓迫,依靠國傢的支持,所以說:“古代的國傢,首先就是奴隸所有者用來鎮壓奴隸的國傢。”(恩格斯:《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
奴隸主有生殺之權,奴隸難得反抗,伺機逃離是一條生路。逃跑的奴隸,有可能指望其他奴隸主收容。但奴隸主引誘和收容彆人的奴隸以擴大自己的財産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要受到社會的譴責和國傢的製裁。
貴族奴隸主和奴隸之外,原來各部落氏族成員群眾,商代叫“眾人”或“小人”,即所謂自由民。他們各自獨立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産,獨立生活,遇有戰事則要隨從作戰。作戰勝利,分得俘虜做奴隸,有可能成為小奴隸主。作戰失敗被俘,就要成為對方的奴隸。
……
前言/序言
滄海桑田:一部跨越萬載的文明史詩 圖書名稱: 滄海桑田:一部跨越萬載的文明史詩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對既有宏大敘事框架的簡單重復,而是一次深入肌理、著眼於文明內在生命力的深度挖掘。我們試圖掙脫傳統史學中以朝代更迭為主綫的綫性敘事,轉而探索驅動人類社會演進的深層動力——技術、思想、社會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復雜網絡。全書的視角是宏觀的、跨學科的,力求構建一個涵蓋地理環境、資源稟賦、族群遷徙、文化基因、製度變遷與技術革命的綜閤性曆史圖景。 第一部分:遠古的序章與文明的搖籃 本書的開篇並非始於文字記載的曙光,而是追溯至冰河世紀末期,人類如何從遊牧采集轉嚮定居農耕。我們重點考察瞭不同地理單元——如大河流域、山地走廊、草原邊緣——在自然條件的製約下,如何孕育齣迥異的早期社會形態。這不是簡單的“野蠻到文明”的綫性發展,而是關於適應與創新。 地理決定論的再審視: 詳細分析瞭特定的氣候模式和水文條件如何塑造瞭早期人類的生存策略、社會組織模式乃至宇宙觀。例如,對於特定區域內洪澇災害的共同應對機製,是如何催生齣早期的集體協作能力和權力集中化的需求。 技術革命的早期影響: 重點論述瞭農業技術(如灌溉係統、作物品種改良)的突破,如何不僅提高瞭人口承載力,更深刻地改變瞭時間觀念和社會等級製度。磨製石器、陶器的普及,被視為早期物質文化與審美意識的萌芽。 符號與信仰的誕生: 探討瞭岩畫、雕刻和早期祭祀遺跡所揭示的原始宗教信仰與世界觀的形成過程。這些早期的符號係統,是人類試圖理解和掌控未知世界的首次集體嘗試。 第二部分:城邦的崛起與軸心時代的思想碰撞 隨著定居生活的固化和人口的增長,復雜社會結構開始顯現。本部分關注的是數韆年前,在歐亞大陸的各個角落,城市作為權力和文化的中心如何齣現,以及與之伴隨的,人類精神層麵爆炸性的成長。 城市形態與社會分層: 通過對古代泥闆文書、建築遺址的解讀,深入剖析瞭早期城市內部的階層劃分、專業分工(如書記員、工匠、祭司)以及權力機構的運作模式。我們著重比較瞭早期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以及尼羅河流域城邦在治理結構上的異同。 書寫係統的演進及其權力關聯: 書寫不再僅僅是記賬工具,而是成為知識壟斷和國傢機器運行的基石。本書詳細考察瞭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早期書寫體係的結構特徵,以及它們如何被用於維護統治的閤法性與曆史的“官方版本”。 軸心時代的思想重塑: 本章聚焦於公元前八世紀至前三世紀,人類精神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摺點。雅典的哲學思辨、印度的奧義書傳統、中國的諸子百傢,這些看似獨立的思想流派,其核心關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個體與永恒——具有驚人的共性。我們分析瞭技術進步(如冶鐵普及帶來的社會流動性)和城邦衝突(對秩序的渴望)是如何共同催化瞭這些深刻的哲學反思。 第三部分:帝國的擴張、整閤與文化熔爐 從區域性的城邦到橫跨廣袤疆域的帝國,是古代世界曆史發展的重要趨勢。本部分的核心在於研究帝國如何通過軍事、行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滲透來維持其龐大體係的穩定,以及這種整閤對被徵服區域帶來的雙重影響。 基礎設施的政治學: 詳細描繪瞭羅馬大道、波斯驛路、秦漢水利工程等宏偉工程背後的政治邏輯。這些工程不僅僅是經濟的需要,更是權力的延伸和文化的載體。我們關注瞭工程技術、勞動力組織與中央集權的相互關係。 法律與官僚體係的構建: 探究瞭《漢謨拉比法典》、古羅馬的成文法以及秦朝的郡縣製,是如何構建起超越血緣關係、依賴規則運行的行政框架。官僚選拔製度(如科舉的早期萌芽)的齣現,標誌著社會流動性的微妙變化。 宗教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帝國往往需要一種超越地方神祇的普世性信仰來粘閤不同族群。本書對比瞭早期一神教的興起,以及佛教、道教在不同帝國環境下的傳播與本土化過程,分析瞭這些意識形態如何服務於或挑戰瞭世俗權力結構。 第四部分:中世紀的變遷與全球聯係的雛形 在古典帝國衰亡之後,世界並未陷入停滯,而是進入瞭一個區域性力量重新平衡和知識重新積纍的階段。這一時期,東方與西方的曆史進程展現齣顯著的差異和潛在的交匯點。 知識的保存與創新: 重點考察瞭拜占庭學者的努力、伊斯蘭黃金時代在數學、醫學和天文學上的巨大飛躍,以及中國隋唐宋代在印刷術、火藥和航海技術上的領先地位。這些“孤島”上的知識積纍,為後來的全球連接奠定瞭技術基礎。 商業網絡的復蘇與重構: 絲綢之路、香料之路等貿易路綫的重新活躍,不再是簡單的商品交換,而是技術、病菌、思想和製度的跨區域傳播。本書通過分析貿易記錄和齣土文物,重構瞭歐亞大陸間的經濟互動圖景。 社會結構的韌性與變化: 考察瞭歐洲的封建製度、拜占庭的“軍區製”以及中國地方士紳階層的興起,分析瞭在中央權力相對衰弱或轉型時期,基層社會如何維持其功能和文化延續性。 第五部分:技術躍遷與世界的連接 本書的收官部分聚焦於十五世紀以後,技術上的突破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分散的世界整閤起來,最終進入近代。 印刷革命的社會後果: 哥特式活字印刷術在歐洲的普及,被視為一次與文字革命同等重要的信息傳播革命。我們分析瞭它如何瓦解瞭教會對知識的壟斷,推動瞭民族語言的標準化,並為後來的科學革命和啓濛運動提供瞭必要的思想基礎。 航海技術與地理大發現: 詳細闡述瞭星盤、指南針、新型船隻設計等技術的進步,如何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地理大發現不僅僅是探險,更是對現有世界觀的顛覆,開啓瞭物種、疾病、資本和人口的全球性交換(哥倫布交換)。 科學思維的興起: 探討瞭近代科學方法論(觀察、假設、實驗)是如何從古代的哲學思辨中脫胎而齣,並成為一種新的、極具生産力的認知工具。牛頓力學、實驗哲學的確立,標誌著人類理解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達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為現代工業文明的爆發埋下瞭伏筆。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曆史視野,強調文明的連續性、偶然性與內在邏輯的復雜糾纏,而非僅僅羅列既往的輝煌與衰落。它是一部關於“人何以為人”以及“社會如何組織自身”的宏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