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史纲》是199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中国通史》的简本,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所研究员蔡美彪。《中国通史》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完整、最系统的一套中国通史,前四册为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所著,范先生去世后即由蔡美彪主持编写,该套丛书出版后,中央领导人认为应该在此基础上面向大众出普及版的简本。此项工作交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后,交由蔡美彪承担。目前《中华史纲》已在内部发行。简本用30万字勾勒了至清朝覆亡的中华三千年历史脉络,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确有史学大家风范,是极难得的面向大众的高水准史学作品。
内容简介
《中华史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奎元院长遵照江泽民同志关于出版简史的提议。《中华史纲》是提供给工作忙碌的同志们朋友们,用不多的时间浏览一下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概状。叙事酌取要旨,文字务求简约,以省篇幅。《中华史纲》作者蔡美彪先生以85岁高龄,殚精竭虑,字斟句酌,穷一生积学,历三载时光,独自撰著的一部精要而不失完备的中国通史。
作者简介
蔡美彪 历史学家,浙江杭州人,1928年出生,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师承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主持《中国通史》等五至十册的编写工作。著有《元代白话碑集录》,与罗常培合编《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与国家的起源
第一节 原始遗迹
第二节 氏族与部落
一氏族公社
二部落联盟
三部落混战
第三节 国家的建立
一商汤建国
二商代的国家制度
三奴隶占有制
四迁徙与兴亡
第二章 周朝的分封与纷争
第一节 周朝的建国与东迁
一灭商建国
二分封授土
三争战与东迁
第二节 王室衰落诸侯国兼并
一旧封同姓国
二旧封异姓国
三新兴诸国
第三节 七国纷争东周灭亡
一三家分晋田氏篡齐
二魏国与秦国的变法
三秦胜列国,周朝灭亡
第四节 乱世的百家争鸣
一孔子与儒学
二墨子与杨子
三孟子与荀子
四老子与韩非
第三章 秦汉一统
第一节 秦朝的皇权专制统治
一秦灭六国
二秦朝统一国家的建立
三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第二节 汉朝的兴隆
一皇权王朝的再建
二社会经济的繁荣
三疆域与民族
第三节 外戚篡国农民起义
一阶级矛盾的激化
二外戚王莽篡国
三农民起义
第四章 汉朝的重建与瓦解
第一节 后汉的建国
一立国诸政
二边疆和战
三朝廷争讧
四农民景况
第二节 黄巾起义,群雄逐鹿
一黄巾农民起义
二朝廷政变
三群雄逐鹿
第三节 后汉覆亡,三国鼎立
第五章 南北对峙与再统一
第一节 晋朝的一统与南移
一晋朝的兴衰
二北方诸族立国
三晋室南移
第二节 南北朝的对峙
一鲜卑拓跋部建北魏
二南朝五姓的延续
第三节 魏国的分治
一六镇起事
二东西分治
三北齐北周
第四节 隋朝再统一
一统一全国,建立制度
二隋朝的弊政
三农民起义,隋唐换代
第六章 屹立世界的大唐
第一节 制度与疆域
一统治制度的建立
二皇权的转换
三疆域的拓展
第二节 贞观—开元间的社会状况
一农民状况
二城市居民
第三节 边镇叛乱与农民起义
一边镇叛乱
二财赋危机与宦官擅政
三农民起义,唐朝灭亡
第四节 宗教与文化
一多种宗教的传播
二文与诗
三文化交流
第七章 辽宋金和战
第一节 方镇割据与契丹建国
一方镇割据立国
二契丹与晋
三汉与周
第二节 宋朝集权制的建立与变法之争
一宋朝集权制的建立
二宋与辽、夏的战与和
三城市与农村
四变法之争与农民起义
第三节 金朝的建国与宋金和战
一金朝的建国与扩展
二宋朝的南迁与重建
三宋金和战
第八章 蒙元一统
第一节 蒙古国的扩展
一蒙古国家的建立
二畏兀归附,辽夏灭亡
三金朝灭亡,吐蕃归附
四分道侵宋,灭大理
第二节 元朝一统
一元朝的建号与建都
二灭南宋,江南统一
三大都政变,宗王反乱
四统治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皇位争夺与元朝覆亡
一皇位争夺与衰乱
二红巾军起义
三元朝的覆亡
第四节 宋元科技、词曲、民族语文
一宋元科技
二词曲戏剧
三民族语文
第九章 汉族王朝的再建——明朝
第一节 统治体制的重建
一农村的整顿
二皇权专制的强化
三边疆措置与海外交往
第二节 专制制度的变革
一皇权专制的演变
二统治制度的改革
三边境风云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战争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朝政衰乱与民众的反抗
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第十章 清朝的强盛与衰亡
第一节 清朝的建国
一满洲的兴起与农民起义的失败
二清军南下与人民的反抗
三平定三藩与招纳文士
四朋党结纳与太子废立
五皇位传承与政权整饬
第二节 疆域、制度与社会经济
一疆域的奠立
二统治机构的建立
三社会经济
第三节 由盛而衰的清朝
一乾隆帝初政
二皇室靡费与兵力虚耗
三吏治腐败与皇位更迭
四农民起义与嘉庆诸政
第四节 列强入侵与农民战争
一英国的贩毒与入侵
二太平军农民起义
三英法俄列强的侵掠
四宫廷政变,太后垂帘
五几次反侵略斗争
第五节 清朝统治的覆灭
一光绪帝亲政与中日战争
二慈禧后训政与联军入侵
三资本主义企业与资产阶级
四民主革命与清朝覆亡
第六节 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一理学的传承
二西方文化的传播
三民众文化的繁荣
四新体诗文
附录大事纪年
精彩书摘
国家制度与氏族部落制的另一个重大区别,是不再按照血缘系统,而是按地区来统治居民。商汤以武力攻灭昆吾等部落进而攻灭夏后氏,在商人旧地和征服、归服地区,重新量地制邑(聚落)。各地居民由商王的各支系宗亲和归服者分别统治。依据地区的大小和军马的多少,统治者分别授予侯、伯、子等称号,统称为诸侯。未经征服的地方各部落,统称为“方”或“方国”。只要承认商国,仍由原部落长“后”管理,统称为“群后”。群后需向商国进献一定数量的本地物产,称为“助”,以表示赞助商国的统治。商汤曾向诸侯群后发布文告,要他们为民立功,勤于职事,否则将受到惩罚。未经征服的各方国与大国商的关系是不稳定的。商国建立后,各方国的反抗斗争仍然不断发生。
三奴隶占有制
各部落频繁争战的年代,起初是胜利者把作战中的俘虏全都杀死。尔后的进步,把俘虏作为奴隶用于生产劳动和服役。随着战争的不断发生,奴隶数量不断增多,形成奴隶占有者与奴隶两个对立的阶级。见于甲骨卜辞的男女奴隶有隶、奚、婢、妾等多种称谓。
商国是奴隶占有制国家,维护和协调奴隶占有者的权利,镇压奴隶,使之服从。大奴隶主来自统治各地的王室宗亲和官员等贵族。奴隶主把奴隶当做私有财产和役使的工具,用于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也用于家内服役。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罚奴隶直到处死。贵族死后,还要杀死奴隶殉葬,供死后驱使。已发掘的商代贵族墓葬中,一个大墓殉葬奴隶的尸骨多至数十具至数百具。商人迷信鬼神,祭祀祖先是头等大事。祭祖时也要杀死奴隶,奉献给先人。甲骨卜辞中留下大量杀祭的记事。河南安阳殷墟还发现了尸骨横陈的杀祭坑的遗址。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压迫,依靠国家的支持,所以说:“古代的国家,首先就是奴隶所有者用来镇压奴隶的国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奴隶主有生杀之权,奴隶难得反抗,伺机逃离是一条生路。逃跑的奴隶,有可能指望其他奴隶主收容。但奴隶主引诱和收容别人的奴隶以扩大自己的财产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国家的制裁。
贵族奴隶主和奴隶之外,原来各部落氏族成员群众,商代叫“众人”或“小人”,即所谓自由民。他们各自独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独立生活,遇有战事则要随从作战。作战胜利,分得俘虏做奴隶,有可能成为小奴隶主。作战失败被俘,就要成为对方的奴隶。
……
前言/序言
沧海桑田:一部跨越万载的文明史诗 图书名称: 沧海桑田:一部跨越万载的文明史诗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既有宏大叙事框架的简单重复,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着眼于文明内在生命力的深度挖掘。我们试图挣脱传统史学中以朝代更迭为主线的线性叙事,转而探索驱动人类社会演进的深层动力——技术、思想、社会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全书的视角是宏观的、跨学科的,力求构建一个涵盖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族群迁徙、文化基因、制度变迁与技术革命的综合性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远古的序章与文明的摇篮 本书的开篇并非始于文字记载的曙光,而是追溯至冰河世纪末期,人类如何从游牧采集转向定居农耕。我们重点考察了不同地理单元——如大河流域、山地走廊、草原边缘——在自然条件的制约下,如何孕育出迥异的早期社会形态。这不是简单的“野蛮到文明”的线性发展,而是关于适应与创新。 地理决定论的再审视: 详细分析了特定的气候模式和水文条件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生存策略、社会组织模式乃至宇宙观。例如,对于特定区域内洪涝灾害的共同应对机制,是如何催生出早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权力集中化的需求。 技术革命的早期影响: 重点论述了农业技术(如灌溉系统、作物品种改良)的突破,如何不仅提高了人口承载力,更深刻地改变了时间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磨制石器、陶器的普及,被视为早期物质文化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符号与信仰的诞生: 探讨了岩画、雕刻和早期祭祀遗迹所揭示的原始宗教信仰与世界观的形成过程。这些早期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试图理解和掌控未知世界的首次集体尝试。 第二部分:城邦的崛起与轴心时代的思想碰撞 随着定居生活的固化和人口的增长,复杂社会结构开始显现。本部分关注的是数千年前,在欧亚大陆的各个角落,城市作为权力和文化的中心如何出现,以及与之伴随的,人类精神层面爆炸性的成长。 城市形态与社会分层: 通过对古代泥板文书、建筑遗址的解读,深入剖析了早期城市内部的阶层划分、专业分工(如书记员、工匠、祭司)以及权力机构的运作模式。我们着重比较了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城邦在治理结构上的异同。 书写系统的演进及其权力关联: 书写不再仅仅是记账工具,而是成为知识垄断和国家机器运行的基石。本书详细考察了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早期书写体系的结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维护统治的合法性与历史的“官方版本”。 轴心时代的思想重塑: 本章聚焦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前三世纪,人类精神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雅典的哲学思辨、印度的奥义书传统、中国的诸子百家,这些看似独立的思想流派,其核心关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与永恒——具有惊人的共性。我们分析了技术进步(如冶铁普及带来的社会流动性)和城邦冲突(对秩序的渴望)是如何共同催化了这些深刻的哲学反思。 第三部分:帝国的扩张、整合与文化熔炉 从区域性的城邦到横跨广袤疆域的帝国,是古代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本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帝国如何通过军事、行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渗透来维持其庞大体系的稳定,以及这种整合对被征服区域带来的双重影响。 基础设施的政治学: 详细描绘了罗马大道、波斯驿路、秦汉水利工程等宏伟工程背后的政治逻辑。这些工程不仅仅是经济的需要,更是权力的延伸和文化的载体。我们关注了工程技术、劳动力组织与中央集权的相互关系。 法律与官僚体系的构建: 探究了《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的成文法以及秦朝的郡县制,是如何构建起超越血缘关系、依赖规则运行的行政框架。官僚选拔制度(如科举的早期萌芽)的出现,标志着社会流动性的微妙变化。 宗教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帝国往往需要一种超越地方神祇的普世性信仰来粘合不同族群。本书对比了早期一神教的兴起,以及佛教、道教在不同帝国环境下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分析了这些意识形态如何服务于或挑战了世俗权力结构。 第四部分:中世纪的变迁与全球联系的雏形 在古典帝国衰亡之后,世界并未陷入停滞,而是进入了一个区域性力量重新平衡和知识重新积累的阶段。这一时期,东方与西方的历史进程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和潜在的交汇点。 知识的保存与创新: 重点考察了拜占庭学者的努力、伊斯兰黄金时代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飞跃,以及中国隋唐宋代在印刷术、火药和航海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这些“孤岛”上的知识积累,为后来的全球连接奠定了技术基础。 商业网络的复苏与重构: 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等贸易路线的重新活跃,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而是技术、病菌、思想和制度的跨区域传播。本书通过分析贸易记录和出土文物,重构了欧亚大陆间的经济互动图景。 社会结构的韧性与变化: 考察了欧洲的封建制度、拜占庭的“军区制”以及中国地方士绅阶层的兴起,分析了在中央权力相对衰弱或转型时期,基层社会如何维持其功能和文化延续性。 第五部分:技术跃迁与世界的连接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十五世纪以后,技术上的突破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分散的世界整合起来,最终进入近代。 印刷革命的社会后果: 哥特式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普及,被视为一次与文字革命同等重要的信息传播革命。我们分析了它如何瓦解了教会对知识的垄断,推动了民族语言的标准化,并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航海技术与地理大发现: 详细阐述了星盘、指南针、新型船只设计等技术的进步,如何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探险,更是对现有世界观的颠覆,开启了物种、疾病、资本和人口的全球性交换(哥伦布交换)。 科学思维的兴起: 探讨了近代科学方法论(观察、假设、实验)是如何从古代的哲学思辨中脱胎而出,并成为一种新的、极具生产力的认知工具。牛顿力学、实验哲学的确立,标志着人类理解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为现代工业文明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视野,强调文明的连续性、偶然性与内在逻辑的复杂纠缠,而非仅仅罗列既往的辉煌与衰落。它是一部关于“人何以为人”以及“社会如何组织自身”的宏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