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少数民族节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诚迁 著,张旭 等 编
图书标签:
  • 民俗文化
  • 少数民族
  • 节日
  • 传统文化
  • 中国文化
  • 民族节日
  • 风俗习惯
  • 文化传承
  • 民俗学
  • 节日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14226
版次:3
商品编码:110378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台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内容简介

一个人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粘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

季诚迁,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博士,留美区域规划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少数民族节日、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区域旅游规划。
张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节日
蒙古族的『那达慕』
蒙古族的『马奶节』和祭敖包
满族的『颁金节』和锡伯族的『西迁节』
朝鲜族等民族的『敬老节』
锡伯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民族的『抹黑节』
鄂温克族的『米阔鲁节』和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

第二章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节日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节日
天山南北的『诺鲁孜节』
西北民族的『花儿会』
塔吉克族的『引水节』、『播种节』和塔塔尔族的『撒班节』
柯尔克孜族『马奶节』和裕固族的『剪马鬃节』
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的灯节
土族的『纳顿节』

第三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节日
青藏高原的庆丰收节日
藏族的『雪顿节』和『热贡六月会』
羌族的『瓦尔俄足节』和藏族的『女儿节』
苗族、佤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祭鼓节』
湘黔桂山地的『四月八』
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敬牛节』与『斗牛节』
苗族的『姊妹节』,侗族的『萨玛节』和布依族的『查白歌节』
水族的『端节』和仡佬族的『毛龙节』

第四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节日(二)
第五章 中南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节日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颁金节”是满族的节日,满语即“颁金扎兰”,“颁金”满语意为“诞生”,“扎兰”意为“喜庆之日”。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三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废除“女真”(又译为诸申)的旧称,正式宣布将族名定为“满洲”。从此,“满洲”作为正式的民族称谓被固定下来并统一使用。在此之前,无论是自称还是他称,皆通行为“女真(诸申)”。“满洲”(满语意为“吉祥”)名称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古老民族具有了新的发展契机。事实上也是如此。未久,满族作为新民族再度(女真人曾建立中原金王朝)入主中原,建立了延续二百六十余年、幅员远比明朝辽阔的大清王朝,并确定了中国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满族人民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三这天,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同时,还准备奶茶、萨其玛、打糕、金丝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许多满族作家、书法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家为大家写诗作画,表演精湛的技艺,使庆祝活动十分热烈而有趣。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而与满族祖先有关的另一个节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俗称“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等,是锡伯族的传统盛大节日,锡伯语叫“杜因拜扎坤节”。
据史料记载,16世纪以前,锡伯族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海拉尔一带,后被清朝迁居到绰尔河、嫩江、松花江流域。17世纪末18世纪初,清政府又将锡伯族人民从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移居到盛京(今辽宁沈阳)辖下的十几个城驻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朝为了加强新疆地区的边防力量,又从盛京及所属的沈阳、辽阳、开原、义州、凤城、熊岳、复州、金州、兴京、海城、抚顺等17个城抽调锡伯官兵1018人,连同家属3275人,到新疆驻防。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的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平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农历四月十八日,是他们离开盛京踏上征途的日子。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伊犁地区屯垦戍边。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就是当年的驻地,现在那里的锡伯人是当时西迁祖先的子孙后代。
锡伯族人民深深怀念和隆重纪念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就把这一天定为本民族节日“西迁节”,以缅怀祖先功绩,不忘民族族源。在新疆锡伯村屯,每年都要在寺庙内供灶,要宰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二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现已成为全民族的节日。
“西迁节”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内容。特别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演唱以西迁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徵调式西迁之歌,唱词达四百余行,三节为一乐句,全曲十二小节,历经二百多年的丰富、加工和创作,已有7种版本之多,传承至今,成为“西迁节”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节日当天,家家都要把房子打扫得于干净净,准备丰盛的食品,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奏起“穆尔娜”琴,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均惟妙惟肖,他们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此外,还举行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
现在,新疆与东北地区的锡伯族间有了来往,“西迁节”显得更为重要,两地族民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在沈阳市,锡伯族群众会自发地来到北陵公园集会,举行纪念活动。介绍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与经过,讲述西迁戍边的意义,激励锡伯族人民继承祖辈光荣传统。人们还要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举办一些体育、文艺等活动,以缅怀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骨肉同胞。
……

前言/序言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少数民族节日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中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本书并非对所有少数民族节日进行流水账式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历史渊源、民族精神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 本书旨在勾勒出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全景图,展现各民族在特定的日子里,如何通过仪礼、歌舞、服饰、饮食等多元方式,表达对自然、祖先、神灵的敬畏,庆祝丰收、祈求吉祥,维系民族认同,传承民族文化。 本书内容概览: 1. 节日分类与地域分布: 农事节日: 详细介绍如壮族“三月三”的祭祀农事、稻作文明的庆祝,苗族“吃新节”的感恩丰收,以及藏族“酥油灯节”与天文历法相结合的农时预测等。 祭祀节日: 重点阐述祭祀祖先、山神、水神、图腾的习俗,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神圣性仪式,瑶族“盘王节”对始祖的崇拜,以及佤族“拉祜族新年”的祭祖祈福。 纪念性节日: 探索纪念历史人物、民族英雄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如彝族“火把节”纪念民族英雄,白族“三月街”的商贸与文化纪念意义。 祈福与祛灾节日: 介绍各民族在新年、特定季节举行的祈求好运、驱除邪祟的节日,如回族“古尔邦节”的祭祀与分享,傣族“泼水节”的净化与祝福。 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相关的节日: 触及与人生重大节点相联系的习俗,虽然不完全是独立节日,但常与特定庆典结合。 2. 节日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深入剖析节日中体现的宗教信仰体系,如藏传佛教的节庆活动、萨满教的仪式、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等,并追溯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民族历史与社会结构: 阐释节日如何承载民族的历史记忆,反映古代社会结构、部落关系、家族观念以及政治制度的变迁。 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 揭示节日中渗透的民族价值观,如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等,以及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 强调节日作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共同的记忆、情感和仪式,强化民族身份认同,并将独特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3. 节日的习俗、表演与物质文化: 仪礼与祭祀: 详细描绘节日期间的各种祭祀活动,包括献祭品、祈祷词、占卜仪式等,以及不同民族在祭祀中的独特之处。 歌舞与戏剧: 呈现少数民族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介绍不同民族的民族音乐、舞蹈风格、乐器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形式,如藏族的锅庄、苗族的芦笙舞、纳西族的东巴舞等。 服饰与妆容: 展现各民族在节日期间精心打造的民族服饰,从色彩、图案、工艺到配饰,分析其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以及特殊的节日妆容。 饮食与饮品: 介绍节日期间的特色美食和饮品,如糯米酒、特色糕点、节庆主食等,探究其制作工艺、营养价值以及在节日中的仪式性食用方式。 竞技与娱乐: 描绘节日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如赛马、摔跤、射箭、赛歌等,以及各种有趣的民间游戏和娱乐方式。 4. 现代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节日: 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创新: 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节日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节日的旅游与经济价值: 分析少数民族节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求平衡。 节日在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阐述少数民族节日如何成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尊重与团结的重要平台。 抢救与保护濒危节日文化: 关注一些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节日,探讨其抢救和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田野调查和详实的文献资料,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深刻的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世界。书中不仅包含各民族节日的具体介绍,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精神内核,引领读者走进各民族的心灵世界,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书适合对中国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研究以及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日习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传承、关于民族精神的史诗。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仿佛每一个字都跳动着鲜活的民俗气息。书中对于不同民族节日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之间关系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和谐与敬畏的古老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捕捉,例如关于节庆食品的制作工艺、服饰的寓意、音乐的节奏,以及那些流传在人们口中的歌谣和传说,这些细致的笔触让每一个节日都变得立体而生动。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角落里,蕴藏着多么丰富和珍贵的文化宝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对那些曾经遥远的少数民族,如今感到无比的亲近和热爱。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节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它更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传递生命力量的载体。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中国多元文化内核的书籍。“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少数民族节日”这部作品,毫无疑问地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极致追求。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节日庆典,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和生活方式的缩影。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每一个节日仪式背后象征意义的深刻解读,那些古老的舞蹈、祭祀、歌谣,并非简单的娱乐,而是承载着对自然神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书中对不同民族在节日中展现出的独特价值观和伦理观的阐述,也让我对中华民族内部的文化同源性与差异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喜欢它在描述节庆活动时所使用的那些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的语言,仿佛我能够亲身感受到那份热闹非凡的喜庆,或是庄严肃穆的虔诚。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不少关于这些节日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这使得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引发了我对文化保护与创新的深刻思考。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品读,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体悟。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广袤大地上生活着的各民族朋友们丰富多彩的节日世界的奇妙窗口!我一直对那些古老而充满仪式感的习俗充满好奇,但常常觉得信息零散,难以窥见全貌。而这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简直像一个宝藏,让我得以系统地、深入地了解那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佳节。刚拿到这套书,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翻开第一页,仿佛就置身于热情的歌舞之中,又或是宁静的祈祷之时。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节日的名称和时间,更重要的是,它生动地讲述了每一个节日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动人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民族节日活动的细致描绘,从壮观的祭祀仪式到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从精致的手工艺品到特色的饮食文化,都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能闻到烤肉的香气,听到悠扬的歌声。那些图片也极具感染力,捕捉到了节庆中最动人的瞬间,让人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读这本书,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和欣赏这些美好习俗的参与者,心中的敬畏和热爱油然而生。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一开始接触这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的时候,抱着一种“扫盲”的心态,想对那些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民族节日有个大概的了解。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就像一位博学而耐心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书中的内容详实而不枯燥,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的考证,将每一个节日的来龙去脉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庆祝同一节日时所呈现出的差异性的对比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理解了地域环境、历史变迁对民俗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于一些节日的起源神话和传说,更是如同民间故事一般引人入胜,让我感受到了古老智慧的闪光。而且,这本书在叙述风格上也非常灵活,有时如同学者般严谨考究,有时又如同说书人般娓娓道来,让我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个人兴趣出发,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中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