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春节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春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放,许明堂 著,刘魁立,张旭 编
图书标签:
  • 春节
  • 民俗
  • 传统文化
  • 节日
  • 中国文化
  • 风俗习惯
  • 年俗
  • 文化传承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13557
版次:3
商品编码:110378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4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民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六部委主办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重点图书,其中的《民间技艺》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奖。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从不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粘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文化传统。

内容简介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作者简介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张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萧放,男,湖北英山人,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文化史、岁时节日民俗等。先后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与岁时节日有关的代表著作有:《荆楚岁时记研究一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001年获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一等奖)、《岁时一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2004年再版,2006年由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出版韩文版)。
许明堂男,汉族,福建晋江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研究生。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千年第一节
大年与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文化意义

第二章 春节习俗漫话
迎年习俗
欢欢喜喜过大年
拜年
正月娱乐活动与祭祀活动

第三章 少数民族春节
北方少数民族春节
南方少数民族春节

第四章 海外华人春节
亚洲华人春节
欧美华人春节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燃旺火来源于古代的庭燎、柴祭。古代国家礼仪中很早就有在新年元日“庭燎”的规定。《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元日,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刘昭注解时引用蔡质《汉仪》解释:“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皆陛觐,庭燎。”天子庭燎,大摆筵席,有助兴的意义。民间庭燎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其本原的意义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关于民间庭燎的目的,一说是驱邪避灾。在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当时人们有燃草庭燎驱除山臊鬼魅的习俗。庭燎的另一种说法是祭祀祖先和神灵,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除夕人家祀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籸盆。烟焰烛天,烂若霞布。”以烟火之气祭祀上天,有年终庆祝丰收、酬谢上天的意义。
自唐代以来,除夕夜烧旺火成为过年的重要习俗。唐代张说《岳州守岁诗》说:“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可见当时庭燎的流行。明代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杭州旺火的盛况:“斯时,抱幽趣者登吴山高旷,就南北望之,红光万道,炎焰火云,街巷分歧,光为界隔,聒耳声喧,震腾远近,错落上下。此景是大奇观。”足见杭州除夕夜烧松盆的景象非同寻常。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之二记载,明代北京人除夕夜,用松柏枝与柴杂烧于庭院中,称“烧松盆”。清代湖北长阳的土家人与江南烧松盆的习俗不大相同,他们过年备一个大树蔸,称为“火主”,足烧一夜有余,旁边还要加柴炭围烧,俗话说:“三十里火,十五里灯。”旺火不仅用柴烧,山西一带产煤,每到除夕都用大块煤堆高高堆起,点着之后燃烧通宵,有钱人家的旺火堆能烧几昼夜不熄灭。除夕元旦之间的燃烧祭祀民俗隐约地传承着原始柴祭的意义。从古代驱邪色彩的庭燎到后来的旺火,春节庆典中的这一习俗逐步摆脱了原始色彩,其意义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的习俗了。还有的地方用火盆烧松柏、桃树枝,阖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在江西南部,有一种“跨囤子”习俗。即在门前点一堆火,全家人从火上跳过去,边跳边唱:“火旺,火旺,发达兴旺。”福建闽南地区除夕晚上有“跳火囤”的习俗。人们在门外空地上用干稻草、干地瓜藤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烧起火堆,凡家中大小男子成员,逐一依次从熊熊火堆上由外朝里跳跃过去,小孩和男婴则由成人抱着跳过。大人边跳边念祝词,一般是:“跳进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又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屋里。”也有的念:“发财!火盆跳进来,新年大发财;火盆跳出去,新年有福气;火盆跳向东,新年银钱满厅房;火盆跳向西,新年财源入厝里。”沿海一带有的渔民则念:“发财!新年好海路;发财!新年好虾蚝。”跳完以后,等火堆快熄灭了,由家中的女主妇扒一些灰烬放在小火炉中,端进屋里藏于床下或灶里,俗称“挑金挑银”,寄寓火红兴旺发大财之意。“跳火囤”的习俗至今仍是闽南农村除夕夜的重要节俗活动。
……

前言/序言


传统节庆的时代流转:一份关于春节的文化脉络梳理 春节,这个在中华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节日,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古老的传统,也映照着时代的变迁。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假期,更是一个由无数习俗、故事、情感 woven 而成的文化织锦,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本书旨在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梳理和呈现春节的深层文化意涵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而非拘泥于具体的节日活动细节。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春节的起源与早期形态。探讨其萌芽于远古祭祀的根源,分析早期人类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如何逐渐演化出岁首的庆祝仪式。追溯“年”的传说,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关于循环、重生以及对未知力量的崇拜。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揭示春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漫长历史,在农耕文明的滋养下,逐渐凝练成型的。我们将审视商周时期关于岁终祭祀的文献记载,分析汉代“岁除”习俗的形成,以及春节名称在不同朝代的变化,勾勒出早期春节的雏形与文化基因。 接着,本书将深入解析春节的核心文化价值。春节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其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关键。我们将聚焦于“团圆”这一核心主题,从家庭伦理、血脉亲情等角度,阐释春节所承载的对家庭温暖的渴望与维系。春节中的“年夜饭”,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家庭成员情感的凝聚;“拜年”,是亲友间的问候与祝福,更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此外,“辞旧迎新”的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国人对过往的反思、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生命不断更新的信念。我们将探讨这种精神如何体现在放鞭炮、贴春联、扫尘等具体习俗之中,理解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文化传播与区域差异,是春节在地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维度。春节的内涵并非铁板一块,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地的风俗习惯因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历史渊源等因素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书将尝试勾勒出这种区域性差异的脉络,例如,北方地区强调热闹与团聚,如饺子的包法、庙会的盛况;南方地区则可能更加注重仪式感与地域特色,如汤圆的寓意、舞龙舞狮的技艺。通过对不同地域春节习俗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以及春节如何巧妙地融入并丰富了地方文化。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春节也随之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演变。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春节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也在不断被重新诠释。本书将重点探讨这一时代性的转变。例如,城市化进程对传统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的影响,使得“回家过年”的地理距离和形式发生变化;大众传媒的兴起,例如春晚的出现,为春节增添了新的文化符号,也引发了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讨论;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外来文化元素是否开始影响春节的庆祝,又或者春节如何反向输出其文化魅力,都值得我们审视。我们还将关注年轻一代对于春节的理解和参与方式的变化,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找到新的生命力。 最后,本书将展望春节的未来。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春节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保留其核心精神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吸引年轻一代的认同?我们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方式,让春节的文化价值在新时期得以延续和发扬。这不仅仅是对一个节日的探讨,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审视与思考。 总之,本书力求从宏观的历史文化视角,深入浅出地揭示春节的文化基因、精神内涵、区域差异以及时代变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丰富、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春节的文化框架。它不是一份节日活动的指南,而是一次对中华文明脉搏的聆听,一份关于春节时代流转的文化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春节认识的大门!我一直以为春节就是吃年夜饭、放鞭炮、收红包,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复杂的仪式。从年前的“祭灶”开始,每一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习俗。书中对“年兽”的传说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传说之中,也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人要贴春联、放鞭炮来驱邪。还有那些精美的年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我对书里介绍的各种年画的寓意更是看得津津有味,比如鱼象征年年有余,桃子代表长寿等等。书中对各地春节习俗的差异也做了细致的描绘,让我这个从小在北方过春节的人,第一次了解到南方一些地区过春节的方式,比如南方的一些地区会有舞龙、踩高跷等活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春节的认知。这本书让我觉得,春节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串联起了一家人的团圆,也连接着几代人的记忆。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期待下一个春节的到来,也更愿意将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评分

我一直觉得,对于春节的理解,我们往往停留在表象。这本书《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春节》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层文化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春节习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情感、信仰和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书中对“春联”和“福字”的讲解,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写法和贴法,更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比如“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原来是为了取“福到了”的谐音,这种小小的智慧,让人忍俊不禁,也更加体会到古人的巧思。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逛庙会”的乐趣,让我这个平时很少接触这类活动的人,也感受到了那种热闹非凡、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节日氛围。它让我明白,春节不仅仅是家庭的团聚,更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盛大庆典,是一种集体的情感释放和文化凝聚。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春节的理解,从“过节”上升到了“过文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春节》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春节的书籍不在少数,我担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百科全书式介绍。然而,这本书的细腻和深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并没有简单地列出“做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这样做”的文化根源。比如,书中关于“年夜饭”的描写,不仅仅是食材的堆砌,更是对每一道菜背后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明白“鱼”代表年年有余,“饺子”寓意辞旧迎新,这些细节让一顿简单的年夜饭变得意义非凡。我还特别注意到书中对“拜年”的习俗的细致描写,从长辈到晚辈,从平辈之间的问候,到对邻里乡亲的祝福,展现了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情感交流。书中的语言非常生动,即使是对于不熟悉民俗的我来说,也能够轻松理解,并且被深深吸引。它让我看到了春节背后那份中国人特有的含蓄而又深沉的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对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总觉得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春节》这本书,彻底满足了我这种探究欲。它不仅仅是罗列习俗,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书中关于“除夕”的描写,让我深切体会到“团圆”二字的重量,那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年的喜怒哀乐,祈祷来年平安顺遂的心情,即使隔着书页,也能感受到那份温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压岁钱”的起源的讲解,原来这小小的红包背后,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保护,这让我在今后给孩子们压岁钱时,多了一份仪式感和情感上的理解。此外,书中对“祭祖”的环节的阐述,也让我明白了中国人对祖先的敬重和追思,这是一种血脉的延续,也是一种感恩的体现。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知识”,而是在“体验文化”,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参与到每一个春节的庆祝活动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情感和智慧。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更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对象。这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春节》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春节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扫尘”和“贴窗花”的介绍,这些看似琐碎的家务活,在书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象征着辞旧迎新,扫除过去一年的不顺,迎接新年的好运。书中对“元宵节”的描写也让我受益匪浅,原来吃汤圆、猜灯谜这些习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寓意,它标志着春节庆祝活动的圆满落幕,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让我感觉就像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讲述着他们家乡过春节的故事。它让我明白,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正版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