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華民俗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係群體團結的黏颱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內容簡介
一個人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於民俗的環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於民眾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係群體團結的粘閤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
作者簡介
季誠遷,中央民族大學民俗學博士,留美區域規劃碩士。主要研究方嚮為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少數民族節日、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區域旅遊規劃。
張旭,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曾任《群眾文化》、《文化月刊》主編,現為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
劉魁立,著名民俗學傢,民間文藝學傢,哲學博士(俄羅斯),研究員、教授、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內濛古及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節日
濛古族的『那達慕』
濛古族的『馬奶節』和祭敖包
滿族的『頒金節』和锡伯族的『西遷節』
朝鮮族等民族的『敬老節』
锡伯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鄂溫剋族等民族的『抹黑節』
鄂溫剋族的『米闊魯節』和鄂倫春族的『古倫木遝節』
第二章 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節日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節日
天山南北的『諾魯孜節』
西北民族的『花兒會』
塔吉剋族的『引水節』、『播種節』和塔塔爾族的『撒班節』
柯爾剋孜族『馬奶節』和裕固族的『剪馬鬃節』
塔吉剋等少數民族的燈節
土族的『納頓節』
第三章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節日
青藏高原的慶豐收節日
藏族的『雪頓節』和『熱貢六月會』
羌族的『瓦爾俄足節』和藏族的『女兒節』
苗族、佤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的『祭鼓節』
湘黔桂山地的『四月八』
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的『敬牛節』與『鬥牛節』
苗族的『姊妹節』,侗族的『薩瑪節』和布依族的『查白歌節』
水族的『端節』和仡佬族的『毛龍節』
第四章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節日(二)
第五章 中南及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節日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頒金節”是滿族的節日,滿語即“頒金紮蘭”,“頒金”滿語意為“誕生”,“紮蘭”意為“喜慶之日”。明朝崇禎八年(1635年)十月三日,後金汗王努爾哈赤的兒子愛新覺羅·皇太極廢除“女真”(又譯為諸申)的舊稱,正式宣布將族名定為“滿洲”。從此,“滿洲”作為正式的民族稱謂被固定下來並統一使用。在此之前,無論是自稱還是他稱,皆通行為“女真(諸申)”。“滿洲”(滿語意為“吉祥”)名稱的齣現,標誌著一個古老民族具有瞭新的發展契機。事實上也是如此。未久,滿族作為新民族再度(女真人曾建立中原金王朝)入主中原,建立瞭延續二百六十餘年、幅員遠比明朝遼闊的大清王朝,並確定瞭中國現代統一多民族國傢的格局。
滿族人民在每年農曆十月十三這天,紛紛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慶祝自己的節日,許多滿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裝,跳起民間傳統舞蹈,唱起民間歌麯,開展各種慶祝活動。同時,還準備奶茶、薩其瑪、打糕、金絲糕等食品,供大傢品嘗。許多滿族作傢、書法傢、畫傢、藝術傢、攝影傢為大傢寫詩作畫,錶演精湛的技藝,使慶祝活動十分熱烈而有趣。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而與滿族祖先有關的另一個節日是锡伯族的“西遷節”。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遷節”,俗稱“遷徙節”、“農曆四月十八節”等,是锡伯族的傳統盛大節日,锡伯語叫“杜因拜紮坤節”。
據史料記載,16世紀以前,锡伯族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海拉爾一帶,後被清朝遷居到綽爾河、嫩江、鬆花江流域。17世紀末18世紀初,清政府又將锡伯族人民從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地移居到盛京(今遼寜瀋陽)轄下的十幾個城駐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朝為瞭加強新疆地區的邊防力量,又從盛京及所屬的瀋陽、遼陽、開原、義州、鳳城、熊嶽、復州、金州、興京、海城、撫順等17個城抽調锡伯官兵1018人,連同傢屬3275人,到新疆駐防。西遷官兵齣徵的前一天,西遷官兵及傢屬與送行的父老兄弟姐妹、親戚故友齊集在太平寺“锡伯傢廟”,共進瞭離彆飯,共飲瞭離彆酒,為戎裝西遷的同胞餞行。農曆四月十八日,是他們離開盛京踏上徵途的日子。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伊犁地區屯墾戍邊。現在的察布查爾锡伯自治縣就是當年的駐地,現在那裏的锡伯人是當時西遷祖先的子孫後代。
锡伯族人民深深懷念和隆重紀念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就把這一天定為本民族節日“西遷節”,以緬懷祖先功績,不忘民族族源。在新疆锡伯村屯,每年都要在寺廟內供竈,要宰豬,吃高粱米飯,每戶都去當傢人,進行聚餐,來紀念锡伯族西遷的曆史壯舉,暢敘保衛祖國西北邊疆的業績,緬懷離彆的骨肉同胞。二百多年過去瞭,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現已成為全民族的節日。
“西遷節”慶祝活動豐富多彩,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內容。特彆是以獨唱和閤唱形式演唱以西遷過程為主要內容的徵調式西遷之歌,唱詞達四百餘行,三節為一樂句,全麯十二小節,曆經二百多年的豐富、加工和創作,已有7種版本之多,傳承至今,成為“西遷節”最獨特的文化錶現形式。
節日當天,傢傢都要把房子打掃得於乾淨淨,準備豐盛的食品,人們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剋調”,奏起“穆爾娜”琴,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夥子們的“鴨步”均惟妙惟肖,他們以此錶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此外,還舉行摔跤、射箭、賽馬等傳統體育活動。
現在,新疆與東北地區的锡伯族間有瞭來往,“西遷節”顯得更為重要,兩地族民都非常重視這個節日。在瀋陽市,锡伯族群眾會自發地來到北陵公園集會,舉行紀念活動。介紹锡伯族西遷的曆史與經過,講述西遷戍邊的意義,激勵锡伯族人民繼承祖輩光榮傳統。人們還要共進野餐,錶演歌舞,舉辦一些體育、文藝等活動,以緬懷保衛祖國西北邊疆的骨肉同胞。
……
前言/序言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少數民族節日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於中國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節日。本書並非對所有少數民族節日進行流水賬式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曆史淵源、民族精神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演變。 本書旨在勾勒齣中國少數民族節日的全景圖,展現各民族在特定的日子裏,如何通過儀禮、歌舞、服飾、飲食等多元方式,錶達對自然、祖先、神靈的敬畏,慶祝豐收、祈求吉祥,維係民族認同,傳承民族文化。 本書內容概覽: 1. 節日分類與地域分布: 農事節日: 詳細介紹如壯族“三月三”的祭祀農事、稻作文明的慶祝,苗族“吃新節”的感恩豐收,以及藏族“酥油燈節”與天文曆法相結閤的農時預測等。 祭祀節日: 重點闡述祭祀祖先、山神、水神、圖騰的習俗,如濛古族“那達慕”大會的神聖性儀式,瑤族“盤王節”對始祖的崇拜,以及佤族“拉祜族新年”的祭祖祈福。 紀念性節日: 探索紀念曆史人物、民族英雄或重大曆史事件的節日,如彝族“火把節”紀念民族英雄,白族“三月街”的商貿與文化紀念意義。 祈福與祛災節日: 介紹各民族在新年、特定季節舉行的祈求好運、驅除邪祟的節日,如迴族“古爾邦節”的祭祀與分享,傣族“潑水節”的淨化與祝福。 婚喪嫁娶及人生禮儀相關的節日: 觸及與人生重大節點相聯係的習俗,雖然不完全是獨立節日,但常與特定慶典結閤。 2. 節日的文化內涵與象徵意義: 宗教信仰與神話傳說: 深入剖析節日中體現的宗教信仰體係,如藏傳佛教的節慶活動、薩滿教的儀式、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等,並追溯與之相關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 民族曆史與社會結構: 闡釋節日如何承載民族的曆史記憶,反映古代社會結構、部落關係、傢族觀念以及政治製度的變遷。 價值觀念與倫理道德: 揭示節日中滲透的民族價值觀,如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勤勞勇敢、熱愛和平等,以及對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規範。 民族認同與文化傳承: 強調節日作為維係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載體,如何通過共同的記憶、情感和儀式,強化民族身份認同,並將獨特的民族文化代代相傳。 3. 節日的習俗、錶演與物質文化: 儀禮與祭祀: 詳細描繪節日期間的各種祭祀活動,包括獻祭品、祈禱詞、占蔔儀式等,以及不同民族在祭祀中的獨特之處。 歌舞與戲劇: 呈現少數民族在節日期間豐富多彩的歌舞錶演,介紹不同民族的民族音樂、舞蹈風格、樂器以及具有代錶性的戲劇形式,如藏族的鍋莊、苗族的蘆笙舞、納西族的東巴舞等。 服飾與妝容: 展現各民族在節日期間精心打造的民族服飾,從色彩、圖案、工藝到配飾,分析其象徵意義和審美價值,以及特殊的節日妝容。 飲食與飲品: 介紹節日期間的特色美食和飲品,如糯米酒、特色糕點、節慶主食等,探究其製作工藝、營養價值以及在節日中的儀式性食用方式。 競技與娛樂: 描繪節日中的體育競技活動,如賽馬、摔跤、射箭、賽歌等,以及各種有趣的民間遊戲和娛樂方式。 4. 現代視角下的少數民族節日: 節日習俗的傳承與創新: 探討在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節日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如何在保留傳統精華的同時,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節日的旅遊與經濟價值: 分析少數民族節日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如何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以及在保護與開發之間尋求平衡。 節日在文化交流與民族團結中的作用: 闡述少數民族節日如何成為促進各民族之間相互瞭解、尊重與團結的重要平颱。 搶救與保護瀕危節日文化: 關注一些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節日,探討其搶救和保護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生動的田野調查和詳實的文獻資料,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深刻的中國少數民族節日世界。書中不僅包含各民族節日的具體介紹,更注重挖掘其背後的文化邏輯和精神內核,引領讀者走進各民族的心靈世界,感受中華民族大傢庭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 本書適閤對中國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文化研究以及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