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婚嫁礼俗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婚嫁礼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刁统菊 著,刘魁立,张旭 编
图书标签:
  • 民俗文化
  • 婚嫁礼俗
  • 传统文化
  • 风俗习惯
  • 民俗学
  • 中国文化
  • 礼仪
  • 婚俗
  • 文化传承
  • 社会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19443
版次:3
商品编码:110378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7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内容简介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淘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说。

作者简介

刁统菊,民俗学博士,现就职业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山东省民俗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理论民俗学、亲属制度研究。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张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议婚
成年礼与恋爱习俗
择偶观
提亲
相亲

第二章 订婚
小订
大订
婚期
送节

第三章 待嫁
备嫁妆与添箱
催妆与梳妆
哭嫁

第四章 迎娶
备喜
迎亲
拜堂
喝喜酒
闹洞房
回门及其他
特色婚礼

第五章 改嫁、离婚及特殊婚姻形态
改嫁与离婚习俗
特殊婚姻形态

精彩书摘

有趣的是,后藏岗巴各家迎亲时间均不相同,必须根据双方家庭成员的属相而定。例如称拂晓为虎时,如果双方家中有属虎的,就不能在拂晓时分迎亲;称黎明叫做兔时,如果家中有属兔的就不能在黎明时迎亲;如果家中有属龙的,就不能在日出时分迎亲,因为此时是龙时;日暖时为蛇时,家中若有属蛇的,便不能在此时迎亲;如果家中有属马的,就不可在正午迎亲,因此时系马时;称日初偏西时为羊时,故而家中有属羊的,就不能在此时迎亲;如果有属猴的,就不能在子午已过后迎亲,因为此时为猴时。否则,会招来灭顶之灾,人畜天亡,不得安宁。迎亲时的天气好坏也极为重要。如果遇上刮大风或下雪天就很不吉利,被人们视为恶的征兆,意味着将有大灾大难临头,主人自然要为此烦恼伤心,耿耿于怀。如果遇上晴天或温暖的天气,就预示着家中祥和美满,万事大吉②。这样一来,各家迎亲的时间就大不相同了。
迎亲的工具过去多为花轿,路途远的用车船,但车船也要装饰得如同花轿。后来又有驴、马、汽车等。而迎亲的方式却是各式各样,非常有趣。从全国范围来看,以迎亲作为迎娶方式的居多。迎亲即古时六礼中的“亲迎”,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的一种迎娶方式。个别地方如山东在迎娶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可分为“迎亲”、“等亲”、“送亲”三种。等亲是新郎不亲自前往,而派其兄弟或叔侄到女家迎新娘的迎娶方式。送亲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由女家把新娘送往男家的一种婚嫁方式。等亲和送亲在有的地方称为“小娶”,因其礼仪比较简便,花费相对较少,一般家庭也能够担负起来。山东聊城、济宁、泰安、临沂、滨州等地区以及河南某些地方,迎娶礼有以“等亲”的方式迎娶新娘的。山东济南则采取等亲和送亲结合的方式,用小汽车接新娘子时必须有一个本家的小男孩“压轿”,新娘的兄、嫂、姐、妹、娘舅把她送过来。南方大多采取迎亲的方式。广西中部一带,媳妇过门这一天,男方派接亲娘一人、“大明”一人、男童一人、吹鼓手两人、轿夫四人。这“大明”角色通常由道公担当,负责念咒,使媳妇过门后吉祥、幸福和听话。男童带个布袋,将女“命”放在袋里背回,叫做“背命”。由于男童负责背命,所以女方的弟妹和村中儿童手持木棍、鞭子追赶,或用泥土、小石子掷打,不让将姐姐的“命”背走。这种追赶、掷打只是一种象征性行为。接亲队伍好似一条长龙,浩浩荡荡地行进,招引很多人围观。现在已不用轿子了,或步行,或骑自行车、坐拖拉机、乘汽车,各种规矩也大大简化了①。湘楚大地也采取“迎亲”的方式迎接新娘。男方家选定去女方家接亲的亲属和媒人,一律要吃鸡蛋起程,寓意兴旺发达,常来常往②。北京门头沟男方到女方家去接亲时,不吃鸡蛋,却要带上一斤白面,并由女方家做成一张大烙饼,交给男方带回去。这张烙饼很特别,起码要放上半斤盐,这样做出的烙饼里层和外面都泛着白花花的盐花。男方将大烙饼带回家后,家中所有的亲属都要吃上一口,并说“盐分大”。其谐音就是“缘分大”,新人能白头偕老。新娘子下花轿后,第一件事就是喝盐水。男方家里人端来一碗盐水,让新娘子喝,新娘子只尝一点儿,表示一下意思而已。这也是求一个“盐分”的谐音(缘分)。这个特点是对男女双方百年好合的一种祝福③。
……

前言/序言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令习俗 简介: 中国的传统节庆,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它们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凝聚着岁月流转、承载着古老智慧、维系着家族情感、映射着社会变迁的生动载体。《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令习俗》深入探寻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年度节庆活动,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中华民族在不同时节所传承的独特文化韵味。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那些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传统节令,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章都将围绕一个或几个重要的节令展开,细致梳理其起源传说、发展演变、核心习俗、各地差异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 在春节篇章, 您将了解到从腊月开始的年货购置、扫尘、祭灶,到除夕的年夜饭、守岁、拜年,再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汤圆)。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习俗背后的象征意义,例如年夜饭中菜肴的寓意,红包传递的祝福,以及灯笼所象征的光明与希望。同时,也会介绍不同地域在春节庆祝方式上的独特性,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品尝年糕,以及舞龙舞狮、庙会等热闹非凡的民俗表演。 元宵节, 这个象征着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其热闹非凡的庆典将得到细致描绘。除了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书中还将探讨元宵节与古代祭祀、驱邪仪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各地独特的灯会习俗,如自贡灯会、南京秦淮灯会等,展现其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清明节, 这个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时节,本书将深入探讨扫墓祭祖的礼仪,以及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与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相呼应的习俗。我们会追溯清明节与古代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渊源,并关注现代社会中清明祭扫方式的变化与传承。 端午节, 这个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将重点阐述吃粽子、赛龙舟的传统。书中不仅会介绍粽子的不同风味和包法,还会深入研究龙舟竞渡的历史渊源、仪式意义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形式。此外,还会探讨端午节的佩香囊、饮雄黄酒、挂艾草等驱邪避疫的习俗。 七夕节, 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中国情人节”,我们将回溯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及古代女子乞巧、穿针引线、拜织女等习俗。书中还将讨论七夕节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的新意义。 中秋节, 这个象征团圆、思念亲人的节日,将围绕赏月、吃月饼、家庭团聚等主题展开。本书会详细介绍月饼的种类、制作工艺及其象征意义,并探讨赏月习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以及那些与中秋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重阳节, 这个登高望远、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将重点介绍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书中会追溯重阳节的起源,探讨其与古代辟邪、祈福的联系,并着重强调其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方面的意义。 除了以上核心节令,本书还将根据篇幅和内容需要,酌情介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在特定人群中流行的其他节庆习俗,力求展现中华传统节令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本书的特色: 历史溯源与文化解读: 不仅介绍“是什么”,更深入剖析“为什么”,探究节令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 地域差异与多元呈现: 关注中华大地不同地域在节令习俗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展现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情。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穿插精美的民俗插画、历史图片和现代摄影作品,使文字内容更加鲜活,帮助读者直观感受节令的魅力。 贴近生活,传承与创新: 在展现传统习俗的同时,也会关注这些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其适应时代变化的生命力。 严谨而不失趣味: 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梳理民俗资料,同时用生动有趣的笔触进行讲述,使阅读过程轻松愉悦。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令习俗》旨在成为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能满足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求知欲,更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节日的集体记忆,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以更加积极和有意义的方式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在书店里闲逛,被它复古雅致的书名吸引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习俗,觉得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婚嫁礼俗》这个名字,立刻勾起了我探究一番的欲望。翻开书页,我被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氛围所包裹。书中的排版和插图都非常有讲究,古色古香,仿佛能闻到纸张和墨水的味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古代婚嫁过程中各种细节的描述,比如从提亲、纳采、问名,到合卺、闹洞房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解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像是将我带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一场场喜庆而庄重的婚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婚俗的对比分析感到惊艳,发现原来即便是“婚嫁”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在中国的土地上也能绽放出如此多姿多彩的文化之花。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传统并非僵化的过去,而是活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需要我们去理解、去珍视,并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庆典有着特别情结的普通读者,每次阅读相关书籍,都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接地气、有趣味的内容。《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婚嫁礼俗》这本书,虽然题目听起来比较学术,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书里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和细节描写,让我感觉就像在听长辈讲过去的事情一样。比如,书里讲到的一些传统婚礼上的游戏和习俗,虽然现在看来有些奇怪,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压箱底”的习俗的描写,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准备,更是一种对新娘未来生活的祝福和期望。这本书让我觉得,虽然时代在变,但人们对于幸福婚姻的向往,对于家庭的重视,却是一脉相承的。它没有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用一种平和、温暖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那些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智慧的部分。这本书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一种来自过去的温暖和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学和民俗学领域的一些研究很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反映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仪式性行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婚嫁礼俗》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让我印象深刻,它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大量的史料文献、考古发现以及田野调查,将古代婚嫁礼俗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它并没有全盘接受传统的观念,而是对一些习俗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比如对一些陋习的揭露,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它将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婚嫁礼俗演变过程串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婚俗特点和发展脉络。这对于我理解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传统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应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其形成和演变的原因,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世界各地文化都抱有好奇心的旅行者,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婚俗是认识其文化肌理的绝佳途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婚嫁礼俗》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窗户。书中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婚嫁习俗,从北方的红火热闹到南方的细腻温婉,再到边疆地区的独特风情,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回门”习俗的讲解,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关系的重视,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社会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各种习俗,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习俗置于中国历史、哲学、宗教、社会等大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婚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也让我对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婚姻观念和情感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习俗,虽然有些已经消失或改变,但它们所蕴含的对爱情、家庭和幸福的追求,依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评分

老实说,刚拿到这本《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婚嫁礼俗》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有趣,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将那些古老而遥远的婚嫁习俗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礼俗背后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以及社会背景。例如,书中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解读,让我对古代婚姻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压抑个性的制度。此外,作者对于不同朝代、不同阶层婚俗的细致考证,也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婚嫁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婚姻中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取向。它让我意识到,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家族、社会乃至国家的一种延续和传承。

评分

不错

评分

2旧的婚嫁礼俗主要讲究“六礼告成”编辑纳采——媒人代表男方向女家提亲,女家应允,男家备礼前去求婚。婚嫁中提到的“礼”,有两种含义,一指礼品,钱财等物质礼。二指礼节、礼仪等精神礼。

评分

纳吉——男家卜得吉日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姻缘,挂锁。

评分

不错,很喜欢

评分

2旧的婚嫁礼俗主要讲究“六礼告成”编辑纳采——媒人代表男方向女家提亲,女家应允,男家备礼前去求婚。婚嫁中提到的“礼”,有两种含义,一指礼品,钱财等物质礼。二指礼节、礼仪等精神礼。

评分

不全面

评分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歌谣》通过对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通俗而简明的介绍和对其艺术特征、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说明,一方面加深读者朋友们对自己口头文艺创作重要性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阅读和思索,使广大读者参与到民歌的抢救、搜集、保存、创新和研究的队伍中来,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民间文化做出贡献,也为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