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台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内容简介
一个人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粘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
孙正国,男,1972年生于湖北利川,土家族,现为长江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在民俗学和神话学领域出版论著3部,发表学术论3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重要学术文摘转摘。
张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挂菖艾、饮药酒等驱瘟祈福习俗
吃粽子、划龙船等祭祀纪念习俗
斗百草、回娘家等娱乐团聚习俗
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举例
第二章 端午节的传说
纪念政治人物的传说
纪念宗教人物的传说
纪念民间人物的传说
第三章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起源于季候变化引起的原始信仰与巫术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夏至与上古新年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信仰
第四章 端午节的诗词
唐代的端午诗歌
宋代的端午诗词
元代以来的端午诗词
第五章 端午节的时代演化
端午民俗与民俗传统
端午民俗的当代演化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保护
后记
精彩书摘
此后的传世文献也有很多提及斗百草习俗。①白居易《观儿戏》有诗句“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子孙斗草来”的诗句,明代田汝成在《熙朝乐事》中也记载了许多吴地妇女斗百草的习俗。②这些关于斗百草的记载,都充分展示了斗百草习俗的娱乐与游戏特征,读来兴趣盎然,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节庆除了它的典型习俗和特定主题外,作为节日,它必然要通过民众交游、社会活动、民间往来等一般形式来完成,或者说,娱乐性、游戏化必然会发展成为节日的一个重要特点。没有娱乐、没有游戏的节日,就没有民间百姓的普遍参与,就不可能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审美情趣之中,更不会具有包容民间艺术、民间智慧的能量与生命力。这种节日就只能是某个时代的节日,不可能久远地传承。端午的节日娱乐性体现在多个习俗形式中,或者说,每一种习俗都自然地表现出了一种娱乐性,一种民众生活的消遣与自由理想。而体现这一特点的具体习俗主要是踏百草和斗百草。
踏百草是端午野外踏青、郊游的习俗,在北方这一习俗更为普遍。端午季节正是草绿花红、禾苗青翠之时,人们都要在端午这天去野外游玩,“跑山”、“登高”,认为这天登山玩水可消除百病.所以一到此时,倾城出动,满山人头攒动,遍地欢声笑语,充满娱乐游玩的轻松与自由。端午登山风俗,不仅北方有,南方也有。③老君山地区的少数民族直接就把端午节称为“登山节”。而纳西族直至现在仍保留着“登山祭天,以祈年禳灾”的隆重祭天仪式。
有学者做过调查,辽西的阜新市和锦州市的交界处,年年都演绎着一种独特的端午习俗--登山克仗。其实就是踏百草习俗的一种地方性形式。登山克仗习俗以登高习俗为基础,端午节这天,“相邻两个村庄的村民不约而同的登上相隔二十米的一条冲沟之间的两个山包上,双方以石为兵,互相攻克对方的山头,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如不尽兴,还可以再拉开一定距离,开始新一轮的战斗,被俘者会被许多人拉起四肢在山顶颠屁股蹾儿,最终欢笑而散。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种野蛮的习俗,因为乱石横飞,稍有疏忽便会头破血流,当地的话讲就是‘亲爹站错队,也要挨克’。但当地人不认为这是打仗,而雅称为‘克仗’,俗称‘玩玩’。克仗习俗已经成为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这种习俗源于汉代辽东戍边的遗风,最早应是戍边军民的军事演习活动。但这种活动为何选在端午节这一天呢?这一地区自古就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农业开发早具规模,那么对华夏文明的祭天祈年的习俗自然易于接纳,于是戍边的军队从中原带来的端午登山祈天习俗,与本地‘金戈铁马’的强悍文化相结合就衍生了这样一种登山克仗习俗。其实,他们也是以模拟战争的方式来预兆丰年。”①踏百草习俗,实质上也有祈神求福的意义,尤其以跑山登高的形式去野外游玩,显示出远古人登高祭天祈年仪式的一些遗迹。祭天祈年是原始初民凭其经验和直观的体察,对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相信通过盛大的祭天仪式,可以得到天神的佑护,从而达到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目的。但到了后世,人们更看重野外的娱乐与游玩,从中可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与社会见识,而且还可达到保健身心的目的。也就是说,这一习俗到后来的节日情境中,更多体现了娱乐性和游戏化的特点。
……
前言/序言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端午节》—— 一窥古老节日的千年风韵 端午,一个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特殊地位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仅是粽叶飘香、龙舟竞渡的盛大景象,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动人的民间传说。本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端午节》旨在以全面、深入、生动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端午节的魅力世界,从各个维度展现这一古老节日的独特风采。 历史渊源的追溯:从屈原的悲歌到全民的纪念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端午节起源的多元说法。我们将详细考证与屈原相关的历史文献,还原这位爱国诗人投江殉国的悲壮场景,并深入剖析“纪念屈原”是如何成为端午节最广为人知、也最深入人心的主题。同时,我们也绝不回避其他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例如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或是源自古代的龙图腾崇拜、夏至节气习俗、祛病防疫的祈福活动等。通过对这些不同学说的梳理与辨析,读者将对端午节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理解其文化根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习俗的传承与演变:舌尖上的美味,手腕上的祈愿 端午节的习俗,是其最生动的体现。本书将细致描绘各地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 粽子: 作为端午节的标志性食物,我们将深入介绍不同地域粽子的风味与制作技艺。从北方软糯的甜粽,到南方咸香的鲜肉粽,再到鲜为人知的各种地方特色粽子,如海南的黎族五色粽、潮汕的双烹粽等等。我们将探索粽子馅料的千变万化,解读不同形状(如三角、四角、菱形)和包裹方式背后可能蕴含的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会触及粽子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 龙舟竞渡: 这一充满力量与激情的活动,不仅仅是体力与技巧的比拼,更是凝聚人心、传承友谊的象征。本书将详细介绍龙舟的起源、结构,以及各地龙舟竞渡的独特仪式、比赛规则和背后的神话传说。我们将描绘赛龙舟时的热闹景象,以及观赛民众的热情参与,展现其作为一项集体活动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佩戴香囊与悬挂艾草: 这些看似小巧的习俗,却蕴含着古人对健康与平安的美好祈愿。我们将探究香囊中填充的各种香料(如艾草、菖蒲、雄黄、朱砂等)的药用价值与驱邪避秽的传统观念,以及佩戴香囊在儿童身上的寓意。同样,关于悬挂艾草和菖蒲以“祛病防疫”的由来,以及它们在民俗中的象征意义,也将得到详细阐释。 饮雄黄酒与沐兰汤: 这些古老习俗的背后,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珍视。本书将解释饮雄黄酒(及其潜在的毒性风险,并探讨现代人对此的改良与替代)与沐浴兰草水的意义,了解它们在驱虫、解毒、洁净身体方面的传统作用。 系五彩绳: 这一充满童趣与祝福的习俗,在儿童的腕间、脚踝上留下多彩的印记。我们将解读五彩绳所代表的五行色彩的含义,以及它在祈求儿童健康成长、远离疾病侵扰方面的美好寓意。 文学艺术的映照:诗词歌赋中的端午情怀 端午节不仅是民俗活动,更是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的沃土。本书将精选历代文人墨客描绘端午的优秀诗词、散文,如屈原的《离骚》、曹植的《五端》、杜甫的《端午》、苏轼的《端午日》等。通过解读这些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对端午节的不同情感表达,或家国情怀,或闲适生活,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我们也将探讨端午题材在绘画、戏曲、民间故事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让读者从多角度感受端午节的艺术魅力。 地域特色的呈现:南北风情,海峡两岸的端午记忆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造就了端午习俗的丰富多彩。本书将特别关注不同地域的端午特色: 北方地区: 重点介绍如北京、天津等地的端午习俗,可能更侧重于糕点(如粽子)、驱邪仪式等。 南方地区: 深入挖掘如江南水乡的粽子制作、赛龙舟的盛况,以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苗族、瑶族)在端午节独特的祭祀与庆祝方式。 海峡两岸: 尤其关注台湾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如北部地区对屈原的纪念,南部地区对龙舟文化的传承,以及不同地区独特的祭拜神明与节日食俗。我们将对比海峡两岸在端午节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展现中华文化的共同根脉与地域发展的独特印记。 现代意义的解读: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传统节日面临着挑战,但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端午节》不会止步于对历史的回顾,更将探讨端午节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我们将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端午节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未来。 文化旅游的开发: 如何通过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旅游的发展。 现代生活中的端午节: 探讨现代人如何过端午,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延续传统,以及端午节在家庭团聚、文化认同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端午节的国际传播: 了解端午节在海外华人社区的延续,以及其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本书特色: 严谨的学术考证与生动的民间叙事相结合: 既有专家学者的严谨论证,又不失民间故事的生动趣味。 图文并茂,视觉丰富: 丰富的图片资料,将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端午节的视觉盛宴。 全面而深入,打破刻板印象: 展现端午节的多层次、多面向,揭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注地域差异与时代变迁: 既有普适性的介绍,又不乏对地域特色和时代演变的深入探讨。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端午节》不只是一本关于节日的书,它是一扇窗,带领我们窥见中华民族古老而鲜活的文化生命力。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了解一个节日,更能体会到一种传承,一种情感,一种属于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