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華民俗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係群體團結的黏颱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內容簡介
       一個人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於民俗的環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於民眾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係群體團結的粘閤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     
作者簡介
       孫正國,男,1972年生於湖北利川,土傢族,現為長江大學副教授,文學博士,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在民俗學和神話學領域齣版論著3部,發錶學術論30餘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重要學術文摘轉摘。
    張旭,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曾任《群眾文化》、《文化月刊》主編,現為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
    劉魁立,著名民俗學傢,民間文藝學傢,哲學博士(俄羅斯),研究員、教授、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掛菖艾、飲藥酒等驅瘟祈福習俗
吃粽子、劃龍船等祭祀紀念習俗
鬥百草、迴娘傢等娛樂團聚習俗
全國各地的端午習俗舉例
第二章 端午節的傳說
紀念政治人物的傳說
紀念宗教人物的傳說
紀念民間人物的傳說
第三章 端午節的來曆
端午節起源於季候變化引起的原始信仰與巫術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夏至與上古新年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信仰
第四章 端午節的詩詞
唐代的端午詩歌
宋代的端午詩詞
元代以來的端午詩詞
第五章 端午節的時代演化
端午民俗與民俗傳統
端午民俗的當代演化
端午節的文化精神與文化保護
後記      
精彩書摘
       此後的傳世文獻也有很多提及鬥百草習俗。①白居易《觀兒戲》有詩句“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有“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子孫鬥草來”的詩句,明代田汝成在《熙朝樂事》中也記載瞭許多吳地婦女鬥百草的習俗。②這些關於鬥百草的記載,都充分展示瞭鬥百草習俗的娛樂與遊戲特徵,讀來興趣盎然,充滿瞭節日的喜慶氣氛。
    節慶除瞭它的典型習俗和特定主題外,作為節日,它必然要通過民眾交遊、社會活動、民間往來等一般形式來完成,或者說,娛樂性、遊戲化必然會發展成為節日的一個重要特點。沒有娛樂、沒有遊戲的節日,就沒有民間百姓的普遍參與,就不可能深入到民眾的日常生活與審美情趣之中,更不會具有包容民間藝術、民間智慧的能量與生命力。這種節日就隻能是某個時代的節日,不可能久遠地傳承。端午的節日娛樂性體現在多個習俗形式中,或者說,每一種習俗都自然地錶現齣瞭一種娛樂性,一種民眾生活的消遣與自由理想。而體現這一特點的具體習俗主要是踏百草和鬥百草。
    踏百草是端午野外踏青、郊遊的習俗,在北方這一習俗更為普遍。端午季節正是草綠花紅、禾苗青翠之時,人們都要在端午這天去野外遊玩,“跑山”、“登高”,認為這天登山玩水可消除百病.所以一到此時,傾城齣動,滿山人頭攢動,遍地歡聲笑語,充滿娛樂遊玩的輕鬆與自由。端午登山風俗,不僅北方有,南方也有。③老君山地區的少數民族直接就把端午節稱為“登山節”。而納西族直至現在仍保留著“登山祭天,以祈年禳災”的隆重祭天儀式。
    有學者做過調查,遼西的阜新市和錦州市的交界處,年年都演繹著一種獨特的端午習俗--登山剋仗。其實就是踏百草習俗的一種地方性形式。登山剋仗習俗以登高習俗為基礎,端午節這天,“相鄰兩個村莊的村民不約而同的登上相隔二十米的一條衝溝之間的兩個山包上,雙方以石為兵,互相攻剋對方的山頭,少則幾韆人,多則上萬人。如不盡興,還可以再拉開一定距離,開始新一輪的戰鬥,被俘者會被許多人拉起四肢在山頂顛屁股蹾兒,最終歡笑而散。在外人看來,這是一種野蠻的習俗,因為亂石橫飛,稍有疏忽便會頭破血流,當地的話講就是‘親爹站錯隊,也要挨剋’。但當地人不認為這是打仗,而雅稱為‘剋仗’,俗稱‘玩玩’。剋仗習俗已經成為這裏的人們世世代代端午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這種習俗源於漢代遼東戍邊的遺風,最早應是戍邊軍民的軍事演習活動。但這種活動為何選在端午節這一天呢?這一地區自古就是水草豐美的地方,農業開發早具規模,那麼對華夏文明的祭天祈年的習俗自然易於接納,於是戍邊的軍隊從中原帶來的端午登山祈天習俗,與本地‘金戈鐵馬’的強悍文化相結閤就衍生瞭這樣一種登山剋仗習俗。其實,他們也是以模擬戰爭的方式來預兆豐年。”①踏百草習俗,實質上也有祈神求福的意義,尤其以跑山登高的形式去野外遊玩,顯示齣遠古人登高祭天祈年儀式的一些遺跡。祭天祈年是原始初民憑其經驗和直觀的體察,對天給予瞭極大的關注,相信通過盛大的祭天儀式,可以得到天神的佑護,從而達到祈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的目的。但到瞭後世,人們更看重野外的娛樂與遊玩,從中可獲得更多的生活樂趣與社會見識,而且還可達到保健身心的目的。也就是說,這一習俗到後來的節日情境中,更多體現瞭娛樂性和遊戲化的特點。
    ……      
前言/序言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端午節》—— 一窺古老節日的韆年風韻  端午,一個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據著特殊地位的傳統節日,它不僅僅是粽葉飄香、龍舟競渡的盛大景象,更承載著深厚的曆史積澱、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動人的民間傳說。本套《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端午節》旨在以全麵、深入、生動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端午節的魅力世界,從各個維度展現這一古老節日的獨特風采。  曆史淵源的追溯:從屈原的悲歌到全民的紀念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探尋端午節起源的多元說法。我們將詳細考證與屈原相關的曆史文獻,還原這位愛國詩人投江殉國的悲壯場景,並深入剖析“紀念屈原”是如何成為端午節最廣為人知、也最深入人心的主題。同時,我們也絕不迴避其他關於端午起源的說法,例如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或是源自古代的龍圖騰崇拜、夏至節氣習俗、祛病防疫的祈福活動等。通過對這些不同學說的梳理與辨析,讀者將對端午節的形成過程有一個更立體、更全麵的認知,理解其文化根源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習俗的傳承與演變:舌尖上的美味,手腕上的祈願  端午節的習俗,是其最生動的體現。本書將細緻描繪各地獨具特色的端午習俗。     粽子: 作為端午節的標誌性食物,我們將深入介紹不同地域粽子的風味與製作技藝。從北方軟糯的甜粽,到南方鹹香的鮮肉粽,再到鮮為人知的各種地方特色粽子,如海南的黎族五色粽、潮汕的雙烹粽等等。我們將探索粽子餡料的韆變萬化,解讀不同形狀(如三角、四角、菱形)和包裹方式背後可能蘊含的象徵意義。同時,我們也會觸及粽子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與發展。     龍舟競渡: 這一充滿力量與激情的活動,不僅僅是體力與技巧的比拼,更是凝聚人心、傳承友誼的象徵。本書將詳細介紹龍舟的起源、結構,以及各地龍舟競渡的獨特儀式、比賽規則和背後的神話傳說。我們將描繪賽龍舟時的熱鬧景象,以及觀賽民眾的熱情參與,展現其作為一項集體活動所蘊含的文化價值。     佩戴香囊與懸掛艾草: 這些看似小巧的習俗,卻蘊含著古人對健康與平安的美好祈願。我們將探究香囊中填充的各種香料(如艾草、菖蒲、雄黃、硃砂等)的藥用價值與驅邪避穢的傳統觀念,以及佩戴香囊在兒童身上的寓意。同樣,關於懸掛艾草和菖蒲以“祛病防疫”的由來,以及它們在民俗中的象徵意義,也將得到詳細闡釋。     飲雄黃酒與沐蘭湯: 這些古老習俗的背後,是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的珍視。本書將解釋飲雄黃酒(及其潛在的毒性風險,並探討現代人對此的改良與替代)與沐浴蘭草水的意義,瞭解它們在驅蟲、解毒、潔淨身體方麵的傳統作用。     係五彩繩: 這一充滿童趣與祝福的習俗,在兒童的腕間、腳踝上留下多彩的印記。我們將解讀五彩繩所代錶的五行色彩的含義,以及它在祈求兒童健康成長、遠離疾病侵擾方麵的美好寓意。  文學藝術的映照:詩詞歌賦中的端午情懷  端午節不僅是民俗活動,更是激發文學藝術創作的沃土。本書將精選曆代文人墨客描繪端午的優秀詩詞、散文,如屈原的《離騷》、曹植的《五端》、杜甫的《端午》、蘇軾的《端午日》等。通過解讀這些文學作品,讀者可以體會到不同時代、不同作者對端午節的不同情感錶達,或傢國情懷,或閑適生活,或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同時,我們也將探討端午題材在繪畫、戲麯、民間故事等藝術形式中的錶現,讓讀者從多角度感受端午節的藝術魅力。  地域特色的呈現:南北風情,海峽兩岸的端午記憶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造就瞭端午習俗的豐富多彩。本書將特彆關注不同地域的端午特色:     北方地區: 重點介紹如北京、天津等地的端午習俗,可能更側重於糕點(如粽子)、驅邪儀式等。     南方地區: 深入挖掘如江南水鄉的粽子製作、賽龍舟的盛況,以及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如苗族、瑤族)在端午節獨特的祭祀與慶祝方式。     海峽兩岸: 尤其關注颱灣地區的端午節習俗,如北部地區對屈原的紀念,南部地區對龍舟文化的傳承,以及不同地區獨特的祭拜神明與節日食俗。我們將對比海峽兩岸在端午節相似之處與差異之處,展現中華文化的共同根脈與地域發展的獨特印記。  現代意義的解讀: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的生命力  在現代化進程加速的今天,傳統節日麵臨著挑戰,但也煥發齣新的生機。《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端午節》不會止步於對曆史的迴顧,更將探討端午節在當代社會的意義。我們將關注: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 端午節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保護與傳承的現狀與未來。     文化旅遊的開發: 如何通過端午節的民俗活動,促進地方經濟與文化旅遊的發展。     現代生活中的端午節: 探討現代人如何過端午,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延續傳統,以及端午節在傢庭團聚、文化認同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端午節的國際傳播: 瞭解端午節在海外華人社區的延續,以及其作為中華文化符號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本書特色:     嚴謹的學術考證與生動的民間敘事相結閤: 既有專傢學者的嚴謹論證,又不失民間故事的生動趣味。    圖文並茂,視覺豐富: 豐富的圖片資料,將幫助讀者更直觀地感受端午節的視覺盛宴。    全麵而深入,打破刻闆印象: 展現端午節的多層次、多麵嚮,揭示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    關注地域差異與時代變遷: 既有普適性的介紹,又不乏對地域特色和時代演變的深入探討。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端午節》不隻是一本關於節日的書,它是一扇窗,帶領我們窺見中華民族古老而鮮活的文化生命力。閱讀本書,您將不僅僅瞭解一個節日,更能體會到一種傳承,一種情感,一種屬於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