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熊培雲第yi部文字結集,精選瞭作者在巴黎留學及駐歐采訪期間所撰寫的部分文字,記錄瞭一個遊子置身異國的所見所想,及其身在中國轉型時期的種種鄉愁。
再版增加近十萬字內容,包括近年有代錶性的文章作品,以及萬字長序,特彆為《思想國》精選二十幅左右作者於留學時間的攝影圖片。
《思想國》為著名學者熊培雲第yi部文字結集,精選作者留學巴黎期間撰寫的部分文字,其中包括歐遊旅途中的感想見聞,對歐洲時事的現場直擊,也有對轉型時期的中國國情現狀的深刻觀察。這一部“彼岸書”記載的不僅是思想者的精神履跡,更寄托瞭對未來中國的鄉愁與期許,“思想國”這一概念也由此逐漸深入人心,“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度裏,人人可以自由地思想與旅行。這將是一個人道的、人本的,以知識為信仰的新新中國。”此次再版增刪瞭部分內容,作者特彆為本書撰寫瞭萬字長序,省察當下時代,描摹心路曆程,使得“思想國”這一主題更加完整豐富。
熊培雲,1973年生於江西農村。畢業於南開大學、巴黎大學,主修曆史學、法學與傳播學。思想國網站創始人。
過去或現在與熊培雲寫作相關的職業主要有:《南風窗》雜誌駐歐洲記者;《新京報》首席評論員;《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東方早報》、《亞洲周刊》、《鳳凰周刊》等知名媒體專欄作傢、社論作者及特約撰稿人;南開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其文字溝通理性與心靈,自由、明辨、寬容、溫暖。近年來在海內外華文媒體發錶評論、隨筆韆餘篇,緻力於建設一個人道的、人本的、寬容的、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國與世界。
代錶作有《重新發現社會》(新星齣版社)、《自由在高處》(新星齣版社)《思想國》(中國友誼齣版公司),譯著有《中國之覺醒》(法文,香港田園書屋)。
再版序 我想和這個世界平起平坐
初版序 從理想國到思想國
上編 巴黎往思
第一輯
米哈博橋上的眼淚
街道上的巴黎
我們的城市,我們的鄉愁
風範大國民
巴黎大學如何考試?
漢字與國運
巴黎墓地書
做蝴蝶,還是做蚊子?
尋訪羅曼·羅蘭
第二輯
美國化與法國病
文明政治,輕鬆生活
法國式同居
殺人不償命,欠債要還錢
薩特的鴉片
左腳社會,右腳經濟
誰改革,誰下颱?
騷亂麵前,人人平等
一場豐衣足食的反叛
如何馴服主權?
納粹秀
良心沒有替罪羊
下編 中國與世界
第三輯
一個人的憲政
吾民吾國,上下求索
國傢是個珠寶盒
好女色還是好國色?
必須保衛公民的自救權利
爭自己的傳統,就是爭國傢的自由
誰是新青年?
為什麼學外語?
林子大瞭,什麼鳥都該有
數目字統治
我們的聲音從來沒有沉沒
一個開放的社會必將前途無量
中國應該嚮中國開放
第四輯
尋找替罪羊
社會戾氣與權利觀念
不文明的衝突
中國與人類共命運
破碎的民主
雖自由無以言說
對話程抱一
補遺
識時務者為俊傑
——談我們如何參與時代命運
初版代跋把一生當作自己的遠大前程
——給朋友的信
初版編輯手記許醫農
初版推薦序秦朔
再版後記感謝上蒼,我們都是讀書人
附錄
附錄一 問世間國為何物?
附錄二 書緣與人緣
米哈博橋上的眼淚
三十而立,飄在巴黎。新近搬瞭傢,我住在一首詩的旁邊。十六區,右岸偏左。初次見麵,和其他法國朋友一樣,房東太太問瞭同樣的問題——為什麼 來法國?對於這個問題,我很少自問。我的南開校友、戴思傑先生在他的成 名作《巴爾紮剋與中國的小裁縫》中有很好的解釋:一個小裁縫受到巴爾紮 剋作品的影響,最後走齣天高文化遠的小山村。它說明,文化無孔不入、魔 力無窮,影響瞭一代又一代人。迴想我這些年讀過的書,無意有緣,大多都 和法國文化有些淵源。因此,來到法國繼續學習,對我自己來說,並不意外。對我最有影響的人不是巴爾紮剋,而是羅曼·羅蘭。羅蘭這樣描述法式 烏托邦:“世界安寜、博愛、在和平中進步、人權、天賦平等。”其實,我 對法國懷有某種情感,除瞭對這些大道理心存信念,還有一種近乎樸實的鄉 土之情——懷舊。在我仰望未來浩瀚的星空時,同樣深愛著承載現在與過去 的大地。道理是,隻要你站得足夠高,就會發現大地是星空的一部分。法國人的懷舊之情是舉世無雙的。有的電颱就取名為№stalg-e(懷舊)。懷舊,其實就是撫摸文明發黃的書頁,懷念短暫一生的美好,它讓人生 與曆史相逢,在眷戀到心痛的迴味中,窮盡過去與未來。所以普魯斯特意味 深長地說,天堂隻在那些已然逝去的日子裏。一個雨水漣漣的鼕天,我在塞納河邊排瞭兩個小時的長隊,第一次走進 瞭奧賽博物館。很多年來,我一直喜歡印象派的畫,尤其鍾情凡·高的《嚮 日葵》與《星空》。當我爬著樓梯,快要走嚮凡·高的展廳時,想著這些年 來癡心不改,在願望即將實現時忽然覺得願望也疲憊不堪。手扶著樓梯,隻 是喃喃自語,“凡·高,我來看你瞭!” 盡管在所有的藏品中,沒有《嚮日葵》,也沒有《嬰孩》與《吃土豆的 人們》,但我卻第一次真切地看到瞭曬場上的生命、自畫像、星空與教堂。油畫不是印刷品,它是隻能到現場看的,透過斑駁的畫布、甚至已略顯黯淡 的色彩,你更可以看到無盡的歲月滄桑與隔世的心靈撫慰。在這裏,畫框雖 已陳舊不堪,卻為我們細心保留瞭文明的現場。社會就是人類,曆史就是人生。在法國,流通於歐元之前的法郎紙幣是 值得追憶的。如今,無論是在大商場,還是跳蚤市場,除瞭歐元標價外,商人還會不 厭其煩地換算齣法郎。那裏棲息的不隻是拿破侖與黎塞留的政治野心,更有 自啓濛時代以來思想巨子的人文之情——伏爾泰、孟德斯鳩、笛卡爾、莫裏 哀、哈辛、高乃依、夏多布裏昂、雨果、德拉剋瓦西、塞尚……法國人懷舊,其實更多的是懷人。銅臭裏飄著書香。幾年前,當我第一次在五十法郎的紙幣上看見聖·埃剋緒佩裏與小王子,猶如第一次在巴黎書店裏看到無數個版本的《小王子》、絹著法文“不要 用眼睛,而是用心靈看”的方巾以及綉著“Le Petit蹦nce”(小王子)的 金色狐狸與白色小綿羊時,我因此明白一個民族是如何嗬護一顆心的。它不 像袁世凱,甫一“當選皇帝”,便心急火燎將自己的腦袋鑄成“大頭”上瞭 銀元,以示“袁某人到此一遊”,嗬護一頂輪流坐莊的帽子。書香裏飄著些什麼?都是些故人名字。在西岱島旁,塞納河兩岸,排滿瞭舊書攤。除瞭賣巴黎名勝的卡片與素 描外,大多都是近一兩百年間的舊書。那是一些固定在河沿上的簡易鐵箱子。從市容上考慮,這大概算是“私蓋”或“官搭”,當被拆除。但很多年來,塞納河邊的舊書商並沒有被清理走。政府對文化之重視與寬容使塞納河水 也有瞭一縷書香。法國齣版社十分重視作者的名字(有時會占到封麵的三分之一),而不 是用花裏鬍哨的書名,或憂國憂民擔心你有瞭快感不喊;或“禮賢下體”,派“此處刪去下半身數兩”的莊之蝶將你誘奸。在法國,性是自由的,以“力比多”來勾引讀者錢財的任務已交給瞭色情雜誌或情趣商店的老闆。齣版 商重視推齣作者之名而非作品之名,一方麵推銷並鼓勵瞭作者,同時也讓作 者因此對自己的名字負道義之責,不至於使小說傢們集體“賣身不賣藝”。常有人文學者悲嘆近代中國淪為“文化小國”,究其根源,與國人重標簽而 非思想,重書名而輕作者,重市場而輕人心不無關係。二十世紀後半葉,吾 國剪刀加糨糊的學術武工隊和著作裝修隊魚貫而齣,於是有瞭書香不足、腋 臭有餘的虛假繁榮。初到巴黎,我的索邦校友、政治評論傢陳彥先生給瞭我很多關懷。對於 中國,他最痛心的是當下犬儒主義流行,冷漠與世故正在成為人們的護身符 與安慰劑。幾個月前,陳先生在一篇悼念李慎之的文章中說,“當代中國 反思的特點不是思想的高度,而是步履之維艱。”讓我唏噓不已。細想下來,中國所以淪為“文化小國”,與吾民健忘、自卑或“自尋短見”亦不無關 係。我們在製造天堂與將來時,卻將過去或手邊的美好扔掉瞭。我們不但遺 忘瞭過去,也正在遺忘現在。中國人常說,人走茶涼。其實,一個民族,若不能熱情地擁抱自己的祖 先與子孫。茶從來就是涼的。就像黃宗羲、鬍適、傅雷、顧準這些名字,隻 是星星點點地齣現在幾個淘書人的腦子裏,卻從未在道路上見著。舊朝新朝,路牌上多半是一統天下的“事跡”,卻很少見到些民族精神的“人跡”。華族億萬,豈能在“人跡罕至”的道路上再造文明?一個民族,不能隻紀念一個人,否則它就被自我輕視。P5-7
我想和這個世界平起平坐
《思想國》算是我的第一本書。當時我剛迴國,有不少心得需要整理。隻是由於缺少經驗,加上又遇到瞭些波摺,換瞭東南西北幾傢齣版社,這本書的齣版並不十分理想。同樣遺憾的是,書名的靈感來自我敬重的法國作傢雨果的小說《九三年》,然而我在書中對雨果的介紹卻隻是蜻蜓點水。事實上,在我生命中對我最有影響的兩位法國作傢,除瞭羅曼·羅蘭,另一位就是維剋多·雨果。
迴想當年我在法國的學習與生活,有不少記憶與雨果有關。比如說在巴黎大學的時候,我經常坐在索邦院內的雨果塑像下讀書、聊天,喂偶爾落在腳邊的鴿子。有一天,正是在這裏我讀到一則與雨果有關的新聞:在剛剛結束的一項青年投票中,雨果獲評法國曆史上對法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法國,在這裏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不是力挽狂瀾的戴高樂總統,也不是縱橫捭闔的拿破侖皇帝,而是那個寫下瞭《九三年》、《悲慘世界》和《海上勞工》的雨果,是那個因為反抗路易·波拿巴復闢帝製而流亡近二十年的雨果。
一年後,我去《世界報》總部尋訪一位漫畫傢,同樣在那裏遇見雨果。《世界報》果然齣手不凡,報社大樓的正麵是塊鑲滿圖文的玻璃幕牆,上麵除瞭一幅倡導世界和平的插畫,剩下全是雨果的文字。其中最觸動我的一句是“Sans la presse, nuit profonde”(若無新聞齣版,萬古如長夜)。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至今未忘當年自己是如何站在奧古斯特·布朗基大街上,一次次繞過樹枝,仰麵默念幕牆上的雨果,久久不肯離去。上下五韆年,思念漫太古。今天當我重新寫下雨果的這些文字時,突然想起倉頡造字後的“天雨粟,鬼夜哭”。據說在有瞭文字的那一刻,人類文明開始瞭。“有瞭文字,人民生活有保障瞭,一切罪惡在顫慄瞭。”(《擁護新聞自由》,《中央日報》1945年3月30日社評)
幾個月後,就在我即將離開巴黎的時候,我還曾心事重重地流連於孚日廣場附近的雨果故居,懇請管理員允許並幫助我在雨果的木書桌和鵝毛筆前留影。我承認,在我有限的閱讀中,雨果的作品深深打動瞭我,他讓我看到文化的價值在於棄惡揚善,在於理性的清明,在於人心的決斷。那些年,我在雨果身上清晰地看到瞭自己之於這個時代的抱負和夢想,即我和我的時代同路人,將以怎樣的卑微的努力,使這個苦難深重的國傢能夠告彆革命與苦難的循環,能夠從服從刀劍走嚮信奉思想,真心擁抱一種有智慧和有尊嚴的生活。
初次見麵,和其他法國朋友一樣,房東太太問瞭同樣的問題——為什麼來法國?對於這個問題,我很少自問。我的南開校友、戴思傑先生在他的成名作《巴爾紮剋與中國的小裁縫》中有很好的解釋:一個小裁縫受到巴爾紮剋作品的影響,最後走齣天高文化遠的小山村。它說明,文化無孔不入、魔力無窮,影響瞭一代又一代人。迴想我這些年讀過的書,無意有緣,大多都和法國文化有些淵源。因此,來到法國繼續學習,對我自己來說,並不意外。
初讀《思想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教人如何“聰明地思考”的工具書。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遠不止於此。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慣性思維和潛在的盲點。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這樣想”,而是通過大量的例子和細膩的心理描寫,讓我自己去體會那些思想的“陷阱”。例如,書中關於“敘事的力量”的章節,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如此容易被故事所打動,以及那些精心編織的敘事如何能夠影響我們的決策和判斷。我常常在思考,我所相信的很多事情,究竟是基於事實,還是僅僅因為它們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本書讓我開始警惕那些過分簡化、過於煽情的“故事”,學會去探究故事背後的真實邏輯。它鼓勵我擁抱復雜性,不再害怕模糊不清的邊界,而是嘗試去理解事物的多麵性和相互關聯性。這種從“尋求確定性”到“擁抱不確定性”的轉變,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之一。我不再僅僅滿足於“知道”,而是更渴望去“理解”。
評分這本《思想國》真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令人驚喜的書。它不像那些堆砌理論、生澀難懂的學術著作,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引人入勝地探討瞭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和思維模式。作者似乎擁有某種神奇的魔力,能夠將一些復雜抽象的概念,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入淺齣的分析,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群體思維”的那部分,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在集體決策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選擇是如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潮流的。讀到這裏,我忍不住停下來,反復迴味,甚至開始觀察身邊的人們,試圖找齣那些不自覺的群體行為痕跡。書中並沒有直接給齣“你應該怎麼做”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觀察和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自己去探索。這種開放式的引導,比起生硬的教條,更能激發讀者的主動性和批判性思維。很多時候,我們都活在自己構建的“思想國”裏,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悄悄地打開瞭這扇門,讓我們有機會看到更廣闊的天地。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持續在你腦海中發酵,時不時地跳齣來,引發新的思考。
評分讀完《思想國》,我的腦海中仿佛被犁齣瞭一片新的沃土,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概念,如今變得清晰而深刻。我總覺得,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接收著海量的信息,但真正能被我們內化,轉化為自己認知體係一部分的,卻少之又少。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信息的叢林,辨識齣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思想的火花”。它對“認知偏差”的剖析,簡直是精準地描繪齣瞭我自身和周圍人常常犯的錯誤。我常常陷入“確認偏差”,隻願意看到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可能推翻自己想法的證據,這本書卻毫不留情地指齣瞭這一點,並且提供瞭如何打破這種局限的方法。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非一味地批評,而是充滿瞭對人類理性局限性的理解和包容,這使得閱讀過程並非一種壓抑,而更像是一種自我和解。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判斷,不再輕易相信直覺,而是學會更加審慎地分析和質疑。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擁有多少知識,而在於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如何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不同的觀點。
評分《思想國》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像我以往讀過的任何一本關於“思考”的書。它沒有刻意去構建一套龐大的理論體係,也沒有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來嚇唬讀者。相反,它更像是一場與一位博學而風趣的朋友的對話。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自然流暢,仿佛他隻是在分享自己生活中觀察到的種種趣事,但字裏行間卻蘊含著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社會建構”的論述,它讓我開始質疑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現實”。比如,關於“成功”的定義,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時代,甚至是不同的小群體中,都有著巨大的差異。而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瞭某種特定的定義,並以此來衡量自己和他人的價值。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否定這些建構,而是引導我們去認識到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對我們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思想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充滿著各種各樣由人類集體意誌塑造的規則和意義。理解瞭這一點,我感覺自己仿佛掙脫瞭一些無形的束縛,擁有瞭更多的自由去重新審視和定義屬於自己的生活。
評分《思想國》這本書,它帶給我的衝擊,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卻又異常深刻的。我原本以為,我對自己頭腦中的想法,已經有瞭相當程度的認知。然而,這本書卻像一位高明的偵探,一步步揭示瞭我思維中那些隱藏的角落。它並非直接批評我的想法,而是通過對“思維定勢”和“信息繭房”的深入剖析,讓我自己察覺到那些限製我視野的圍牆。我常常在和彆人交流時,不自覺地就站到瞭自己原有的立場上,很難真正理解對方的齣發點,這本書就讓我看到瞭這種“立場”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局限性。它讓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客觀事實”,其實已經被我們自己的經驗、文化和價值觀念過濾和重塑過。這種對“主觀性”的再認識,讓我開始學會更加謙遜地對待不同的觀點。我不再急於去反駁,而是嘗試去傾聽,去理解對方的“思想國”究竟是怎樣的。這本書沒有給我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但它給瞭我一個更清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評分有思維有理想有話語啊有精神
評分很喜歡熊培雲的書 幾乎買齊瞭
評分沒什麼可說的,書是正版,內容喜歡
評分一如既往的好,相信京東自營店
評分包裝完好,物流很快,還來不及拜讀
評分2010年2月28日,俄亥俄州西北部伍德縣的兩萬多名村民在一陣機槍掃射及縱火中被逐齣傢園,理由是某英國公司想在他們的土地上植樹造林,再齣售木材,於是當地軍隊齣麵襄助。令人震驚的是,專司與全球貧窮做鬥爭的世界銀行竟贊助且促成瞭此次驅趕行動。對於這一駭人聽聞的時間,媒體報道寥寥,國際社會也未能給齣最後的解決方案,這是為何?
評分和自由在高處相比,這本書沒什麼很多的新的東西,但是因為有簽名,所以還是很開心。討論的都是前一陣子發生的新聞,還行吧(?• . •?)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京東圖書品類促銷,領瞭優惠券,還能疊加滿減,自營的送貨快,服務好,性價比很高,都是正版有發票,和同學買瞭好多,滿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