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文化丛书·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观察与思考:以沃菊芬的仪式为例

萨满文化丛书·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观察与思考:以沃菊芬的仪式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萨敏娜,吴凤玲 著
图书标签:
  • 萨满文化
  • 达斡尔族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族文化
  • 仪式
  • 沃菊芬
  • 民俗学
  • 文化人类学
  • 中国少数民族
  • 东北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136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430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页数:295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达斡尔人信仰萨满教已有悠久的历史,黑龙江北岸的几个世纪,可能是达斡尔族萨满教兴盛发展的时期。直到近半个多世纪前,即现代医学开始在达斡尔族中普及以前,达斡尔人几乎是萨满教的虔诚信奉者。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充满着神灵和鬼魂,不仅天、地、山、河都有神灵在主宰,而且刮风、下雨、打雷和闪电等自然现象,也都是由神灵主宰的;人和各种动物都有灵魂,人的肉体死亡了,但他的灵魂不死,仍然活在阴间或转生再世。他们把自己的幸运或灾难,看做是神灵的庇佑、恩赐或报复的结果,因而供奉各种各样的神。

目录

写在前面
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概述
二、历史悠久的达斡尔族萨满文化
三、斡米南仪式的地域性
四、对斡米南仪式的看法
五、考察的目的
第一章 斡米南仪式观察始末
一、仪式开始前的仪式空间布置状况
二、6月18日上午的仪式
三、6月18日下午的仪式
四、6月18日晚上的仪式
五、6月19日的仪式
六、6月20日的祭祀活动

第二章 斡米南仪式的参与人员
一、师傅萨满
二、主祭萨满
三、萨满徒弟
四、萨满助手
五、主祭萨满的亲属与帮工
六、萨满治疗过的病人
七、其他参与者

第三章 神灵的诉说
一、神灵对萨满仪式行为的指导
二、神灵自报家门,并诉说自己的各种经历
三、神灵表达保护群体的意愿
四、神灵表示赞美、高兴的心情
五、嘱咐儿孙尊敬祭祀神灵,诉说不敬神的害处
六、教导萨满徒弟
七、对仪式参与者的告诫
八、神灵诉说的综合性

第四章 本次活动保持的信仰传统
一、什么样的神灵可以成为祖先神
二、祖先神的构成
三、中国东北部地区民族的祖先神的社会基础

第五章 本次活动传承的仪式传统
一、本次斡米南仪式保留的古老仪式结构
二、斡米南仪式中传统象征符号的运用
三、基本看法

第六章 斡米南仪式在达斡尔族各种仪式中的特殊性
一、达斡尔族的各种仪式
二、斡米南仪式的综合性
三、斡米南仪式的特殊性

第七章 当代斡米南仪式的生存语境及其作用
一、当地群众的看法
二、本次仪式展现的功能特点
三、斡米南仪式现象的现实基础
后记

前言/序言


《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观察与思考:以沃菊芬的仪式为例》 本书深入探究了达斡尔族特有的“斡米南”文化,这是一种集萨满信仰、民间仪式、生活习俗于一体的复杂文化体系。作者以民族志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聚焦于达斡尔族著名萨满沃菊芬的仪式实践,细致描绘了这些仪式在传承和演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核心内容与研究视角: 斡米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书中追溯了斡米南文化在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形成脉络,探讨其与古代萨满教、游牧文化以及周边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分析了斡米南文化如何在历史变迁中保留自身特色,又如何吸收融合外来元素。 萨满仪式的功能与意义: 以沃菊芬的实际仪式活动为例,本书详细阐释了达斡尔族萨满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功能。这包括但不限于:祈福禳灾、沟通神灵、治愈疾病、传递家族记忆、维系社会凝聚力等。作者通过对仪式过程的细致观察,揭示了仪式中蕴含的宇宙观、生命观以及伦理道德观念。 沃菊芬的个体经验与文化传承: 沃菊芬作为一位重要的斡米南文化传承者,其个体经验是本书的切入点。作者通过对其人生经历、学艺过程、主持仪式的记录,展现了在现代化冲击下,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沃菊芬的个人故事,折射出斡米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 仪式符号与象征体系: 书中对仪式中使用的各种符号、物件、服装、音乐、舞蹈等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这些象征元素如何构建起一套独特的意义系统,传递着达斡尔族对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认知。例如,对神灵形象的描绘、祭祀用品的象征意义、以及仪式音乐和舞蹈的情感表达等。 斡米南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达斡尔族长期生活在广袤的草原和森林地带,其斡米南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本书探讨了斡米南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对动植物的崇拜,以及如何通过仪式来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探讨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未来。作者反思了在时代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斡米南文化的活态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这包括对文化政策、社区参与、教育推广等方面的思考。 跨文化比较与理论反思: 在对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作者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民族文化和人类学研究框架下进行比较。通过与其他民族萨满文化、民间信仰的对比,提炼出斡米南文化研究的普遍性和独特性,并对相关的人类学理论进行反思和修正。 本书特色: 本书并非对一个抽象概念的理论阐述,而是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根基,用生动细致的笔触,将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神秘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鲜活的案例、感人的故事,以及对仪式场景的逼真再现,带领读者走进达斡尔族的精神世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民族学爱好者、以及任何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次宝贵而深刻的阅读体验。通过对沃菊芬这位具体传承者的细致描摹,本书不仅是对一种文化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生命智慧、一种精神传承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达斡尔族的文化特别着迷,总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信仰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野性与灵性。听说这套《萨满文化丛书》里有一本专门研究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我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斡米南文化,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让我想象着古老的大兴安岭森林,想象着那些世代居住在那里的达斡尔人,他们是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又是如何通过各种仪式与天地沟通的。沃菊芬的仪式,这个具体的例子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仪式,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神圣、最核心的文化载体,它凝聚了族人的集体记忆和信仰,也展现了他们与外界沟通的独特方式。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那些被文字记录下来的、生动的仪式场景,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象征意义。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一种探索,对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神灵”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

这套《萨满文化丛书》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尤其当我知道有专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时,更是欣喜不已。我一直对那些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文化充满敬意,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之下,能够看到有学者投入大量精力去抢救、整理、研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感到由衷的庆幸。这套丛书的选题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未来的启示。每一本著作的出现,都像是在古老的土地上点亮一盏灯,照亮那些被遗忘或被忽视的角落,让更多人能够认识、了解、甚至爱上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套丛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更深刻地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它们。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索,更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情回望。

评分

我一直认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为了理解当下,并为未来指明方向。这套《萨满文化丛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一种充满前瞻性的研究。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现状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提出“观察与思考”。这意味着作者希望读者能够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视这些文化的传承机制、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发展空间。沃菊芬的仪式,作为一个具体的案例,无疑为这种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这个仪式的细致观察,我们可以推导出关于达斡尔族人信仰体系、社会结构、以及他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种种洞见。我非常看重这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简单的文化猎奇,去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

评分

我一直相信,每一个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国文化版图上一颗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这套《萨满文化丛书》的出版,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明珠”的绝佳机会。我尤其对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探讨感到兴趣盎然。斡米南,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让我充满遐想。而“观察与思考”的研究路径,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流于表面,而是有着深刻的学术追求。通过沃菊芬的仪式这一具体案例,作者希望带领读者去深入地观察和理解达斡尔族人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文化实践。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达斡尔族人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并引发我对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深入思考。

评分

我总觉得,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往往存在一种“宏观认知”但“微观缺失”的情况。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但具体到每一个文化元素的细节,比如一个仪式,一个传说,我们却知之甚少。这套《萨满文化丛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它从一个更微观的视角切入,深入到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肌理之中。我对于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了解,之前几乎是空白,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够像一个亲历者一样,去“观察”那些古老的仪式,去“思考”它们背后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认识,更是对我们自身如何理解和传承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一种能够触动灵魂的启迪。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精神力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了敬意。这套《萨满文化丛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珍贵文化。我一直对达斡尔族这个民族充满好奇,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精神世界,都让我觉得充满了神秘而迷人的魅力。而“斡米南文化”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这本书提出的“观察与思考”,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研究,更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和体验。沃菊芬的仪式,作为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达斡尔族人信仰体系和文化传承方式的窗口。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达斡尔族人的精神世界,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变得浅薄和碎片化,我越来越怀念那种沉浸式的、深入的阅读体验。这套《萨满文化丛书》恰恰能满足我这样的需求。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鼓励读者进行“观察与思考”,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特别欣赏这种研究方法,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互动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真实的、鲜活的文化现象;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挖掘出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普遍性规律。尤其是关于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研究,它涉及的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需要我们去发掘、去珍视。而以沃菊芬的仪式为切入点,更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可供深入剖析的样本,这使得研究更具可操作性和说服力。

评分

当我看到《萨满文化丛书》中有关于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专门研究时,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斡米南文化,在我脑海中总与广袤的草原、奔腾的河流以及古老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文化。而“观察与思考”这几个字,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研究方向,它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是对活态文化的一种深入的探究。我尤其对以沃菊芬的仪式作为研究案例感到兴奋。仪式,是文化最鲜活的载体,它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信仰和价值观。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达斡尔族人的信仰体系、社会习俗以及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学习,更是对我自身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理解的一次拓展。

评分

这套《萨满文化丛书》的出版,在我看来,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一次重要的梳理和呈现。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强大,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崛起,更在于其丰富多元的文化土壤。而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片土壤中最独特、最宝贵的部分。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尤其是那些与萨满教相关的仪式。沃菊芬的仪式,作为一个具体的范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达斡尔族人的精神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生动的民族形象,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让这些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热情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这些独特文化的书籍。这套《萨满文化丛书》的选题,无疑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关于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探究,让我感到格外兴奋。斡米南文化,总给我一种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感觉,充满了一种原始而纯粹的力量。而“观察与思考”的研究方法,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价值。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是要主动地去理解和消化。以沃菊芬的仪式为例,这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且生动的切入点,让我能够深入地去了解达斡尔族人的信仰、习俗以及他们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