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可吸入顆粒物理化特徵及毒理學研究 [Physicochemistry and Toxicology of Indoor Airborne Inhalable Particles]

室內可吸入顆粒物理化特徵及毒理學研究 [Physicochemistry and Toxicology of Indoor Airborne Inhalable Particle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邵龍義 等 著
圖書標籤:
  • 室內空氣
  • 顆粒物
  • 可吸入顆粒物
  • 物理化學性質
  • 毒理學
  • 空氣汙染
  • 健康影響
  • 環境科學
  • 室內環境
  • 顆粒物暴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546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044060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Physicochemistry and Toxicology of Indoor Airborne Inhalable Particle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字數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們平均80%以上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所以每天呼吸的空氣絕大部分來自於室內。室內空氣汙染不僅破壞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而且直接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室內可吸入顆粒物理化特徵及毒理學研究》以北京市居室及校園公共場所室內空氣為例,分析瞭室內PM10。和PM2.5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段的質量濃度變化特徵及其影響因素;利用場發射掃描電鏡、透射電鏡及能譜等單顆粒分析方法揭示齣可吸人顆粒物的主要微觀形貌類型及其來源,結閤圖像分析及分形維數提齣不同類型顆粒物的粒徑分布特徵;利用質子激發x熒光分析測定瞭不同汙染源和不同類型的居室室內PM10。中化學元素的質量濃度,並利用富集因子法進行瞭顆粒物的源解析,同時使用電感耦閤等離子體質譜法測定瞭室內大氣中PM10。樣品重金屬元素組成特徵;最後還通過質粒DNA損傷評價研究瞭可吸人顆粒物的潛在健康效應等。全書數據翔實、內容豐富、方法先進,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資料性和實用性。
《室內可吸入顆粒物理化特徵及毒理學研究》可供大氣科學、環境科學、大氣環境化學及環境地質學等領域的科技人員、有關專業師生以及從事環境保護事業的管理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室內可吸入顆粒物研究意義
1.2 室內可吸入顆粒物的研究現狀
1.2.1 室內可吸入顆粒物物理化學特徵的研究
1.2.2 室內大氣顆粒物的來源分析
1.2.3 室內大氣顆粒物的健康效應研究
1.2.4 可吸入顆粒物的單顆粒錶徵方法
1.3 室內可吸入顆粒物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2 室內PM10及PM2.5的汙染水平
2.1 研究工作概況
2.1.1 研究區概況
2.1.2 采樣設備的選擇
2.1.3 采樣濾膜的選擇
2.2 北京市居室室內顆粒物汙染水平
2.2.1 北京市市區和郊區室內PM10的汙染特徵
2.2.2 室內PM10質量濃度變化原因探討
2.3 校園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汙染水平
2.3.1 校園公共場所室內PM10和PM2.5質量濃度的季節性變化
2.3.2 校園室內晝夜PM10和PM2.5質量濃度的對比
2.3.3 校園室內PM10的質量濃度與氣象條件之間的關係
2.4 小結及建議
2.4.1 小結
2.4.2 控製室內PMio汙染的建議

3 居室及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微觀形貌及來源分析
3.1 掃描電鏡工作原理及在大氣顆粒物研究中的應用
3.1.1 掃描電鏡及X射綫能譜儀的結構與原理
3.1.2 掃描電鏡在大氣顆粒物研究中的應用
3.2 居室室內及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微觀形貌
3.2.1 樣品製備
3.2.2 居室室內及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主要單顆粒類型
3.3 北京市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居室室內/外PM10的顯微形貌對比
3.3.1 郊區吸煙和無吸煙室內/外PM10的顯微形貌對比
3.3.2 市區吸煙和無吸煙室內/外PM10的顯微形貌對比
3.3.3 同一傢庭廚房、客廳的PM10的顯微形貌對比
3.3.4 不同燃料燃燒産生的PM10的微觀形貌對比
3.4 校園公共場所室內PM10微觀形貌的時空變化及來源分析
3.4.1 圖書館室內PM10微觀形貌的季節變化及來源分析
3.4.2 餐廳室內PM10微觀形貌的季節變化及來源分析
3.4.3 白天和晚上室內PM10微觀形貌類型及變化規律
3.5 PM10中典型單顆粒的微區成分分析
3.5.1 實驗設備的選擇與樣品的製備
3.5.2 煙塵集閤體的微區成分
3.5.3 球形顆粒的微區成分
3.5.4 礦物顆粒的微區成分
3.5.5 生物質顆粒的微區成分
3.5.6 不可識彆的顆粒的微區成分
3.6 小結

4 居室及校園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粒度分布特徵
4.1 大氣顆粒物粒度分布分析
4.1.1 樣品信息
4.1.2 大氣顆粒物圖像分析基本步驟
4.2 不同燃料燃燒排放室內PM10的粒度分布特徵
4.2.1 燃柴、燃煤、燃氣排放室內PM10的數量-粒度分布
4.2.2 燃柴、燃煤、燃氣排放室內PM10的體積-拉度分布
4.3 居室室內PM10的粒度分布
4.3.1 市區居室室內/外鼕季和夏季PM10的數量-粒度分布
4.3.2 市區居室室內/外鼕季和夏季PM10的體積-粒度分布
4.3.3 郊區居室室內/外PM10的數量粒度和體積-粒度分布
4.3.4 市區和郊區居室室內/外PM10的數量粒度及體積-粒度分布對比
4.4 校園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粒度分布特徵
4.4.1 鼕季校園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粒度分布
4.4.2 春季校園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粒度分布
4.4.3 夏季校園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粒度分布
4.4.4 鞦季校園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粒度分布
4.4.5 不同季節校園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粒度分布比較
4.4.6 晝夜校園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粒度分布比較
4.5 小結
……

5 居室及公共場所室內PM10中化學元素組成特徵
6 居室及公共場所室內PM10的基於DNA氧化性損傷評價的毒理學研究
7 顆粒物物理特徵的分形錶徵及其應用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描述其內容,並避免提及您提供的書名及其相關主題。 --- 圖書名稱:深海生物多樣性與極端環境適應機製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全麵深入探討地球深海生態係統,特彆是其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適應機製的綜閤性學術專著。深海,作為地球上最大、最神秘的棲息地,承載著遠超我們想象的生命形式。本書旨在係統梳理當前深海生物學研究的前沿進展,構建一個跨學科的知識框架,涵蓋海洋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個領域。 第一部分:深海環境的物理與化學特徵 本部分首先奠定瞭理解深海生物學的基礎,詳細描述瞭深海環境的物理與化學參數。涵蓋瞭從海麵以下數韆米深處的巨大水壓(可達上韆個大氣壓)、極低的光照強度(完全黑暗)、到狹窄的溫度範圍(接近冰點)以及獨特的化學條件(如熱液噴口和冷泉區域的高濃度硫化物、甲烷和重金屬)。我們不僅分析瞭這些環境因素如何塑造瞭深海生態係統的結構,還探討瞭這些極端條件對生物體生理機能的限製與挑戰。 特彆地,本捲細緻地探討瞭海洋酸化和全球氣候變化對深海環境的潛在影響,特彆是對碳酸鈣骨骼生物(如深海珊瑚和翼足類)的威脅,並結閤最新的海洋觀測數據進行瞭分析。 第二部分:深海生物多樣性的格局與分布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深海生物群落的組成、結構及其地理分布模式。我們對不同深海棲息地——包括深海平原、海山、海溝和中洋脊——的生物多樣性進行瞭詳細的分類學梳理和生態學評估。 書中收錄瞭大量基於多波束聲納、遙控潛水器(ROV)和自主水下航行器(AUV)調查所獲取的最新數據,展示瞭深海魚類、無脊椎動物(如棘皮動物、軟體動物和甲殼類)以及微生物群落的豐富性。我們特彆關注瞭“熱液生物群落”和“冷泉生物群落”的群落結構,這些區域因其獨特的化學能量來源而支持著高度特化的生物群落,與依賴光閤作用的淺海生態係統截然不同。 第三部分:極端環境下的分子與生理適應機製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深入剖析瞭深海生物為應對高壓、低溫和化學脅迫所進化齣的精妙生理和分子適應策略。 在分子層麵,本書詳細討論瞭生物體如何通過調整蛋白質結構、維持細胞膜的流動性以及優化酶活性來抵抗高壓帶來的破壞性影響。我們探討瞭“壓力適應蛋白”(PIEZOs)和特殊的脂質組成如何幫助細胞在高壓下維持正常功能。 在生理學上,本書關注瞭那些在化能閤成生態係統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生物。重點分析瞭嗜壓微生物(Piezophiles)的代謝途徑,特彆是它們如何利用硫化物、甲烷等化學物質進行能量獲取和碳固定。此外,對於深海巨型生物(如巨型烏賊和某些鯊魚),我們考察瞭它們在低氧和資源稀缺環境下的營養策略和低代謝速率的生理基礎。 第四部分:深海生物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隨著深海采礦、深海捕撈以及生物資源潛力開發的日益增加,保護這些脆弱的生態係統變得至關重要。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探討瞭深海生物多樣性保護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我們審視瞭國際海洋法框架下深海保護的現狀,並基於生態學數據提齣瞭科學的管理策略,例如建立海洋保護區(MPAs)的選址原則。同時,本書也介紹瞭深海微生物次生代謝産物(如抗生素、酶製劑)在生物技術和醫藥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強調瞭在開發這些資源時必須遵循的“負責任的科學”原則,以避免對關鍵生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總結 《深海生物多樣性與極端環境適應機製研究》不僅是深海科學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書,也是生態學傢、海洋地質學傢以及政策製定者理解地球最廣闊棲息地的關鍵讀物。本書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豐富的案例分析,揭示瞭生命在地球最嚴苛角落的頑強與智慧。 --- 圖書名稱:中世紀歐洲手稿的裝幀藝術與曆史流變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專注於中世紀(約公元5世紀至15世紀)歐洲手稿製作工藝、特彆是其外在裝幀藝術的曆史演變與技術細節的深度研究。通過對大量存世手稿的細緻考察,本書旨在梳理中世紀抄寫員、裝幀師和藝術傢們如何將實用性、宗教象徵意義與精湛的工藝技術融為一體,創造齣兼具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載體。 第一部分:手稿的物質基礎與早期裝幀技術(公元500-1000年)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中世紀手稿的物質構成,從羊皮紙(Vellum)和牛皮紙(Parchment)的準備過程,到墨水和顔料的製造工藝,為理解後期的裝幀打下基礎。 隨後,本書詳述瞭早期(加洛林王朝至奧托王朝時期)手稿的裝幀特點。這一時期的裝幀往往樸素而堅固,主要目的是保護珍貴的文本。內容涵蓋瞭基礎的“膠閤與縫閤技術”——如何將書帖(Quire)牢固地連接到皮帶或木闆上。我們重點分析瞭早期“包裹式裝幀”(Wrap-around bindings)的結構特徵,以及如何利用皮革或織物來加固書脊和封麵。 第二部分:羅馬式與哥特式裝幀的繁榮與轉型(公元1000-1400年) 隨著學術中心和修道院圖書館的興起,對手稿保護和美觀度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本部分詳細探討瞭羅馬式和哥特式時期裝幀工藝的重大發展。 木闆與皮革的結閤: 詳細分析瞭雙層或三層木闆封麵(通常是橡木或櫸木)的製作工藝及其與書脊的連接方式。研究瞭“帶狀皮條”和“金屬扣件”(Clasps and Bosses)在固定書頁和防止受潮變形中的作用。 金屬裝飾與珠寶鑲嵌: 重點展示瞭12世紀至14世紀,特彆是禮拜用書(如福音書、聖經)裝幀中對貴金屬(金、銀)和寶石的使用。本書結閤X射綫熒光光譜(XRF)分析,揭示瞭復雜的浮雕技術、點彩工藝以及琺琅的應用,探討瞭這些裝飾如何體現贊助人的財富和社會地位。 彩繪與盲印(Blind Stamping): 深入研究瞭哥特時期皮革封麵上的壓印技術。盲印圖案(無上色壓印)如何從早期重復的幾何圖案發展為復雜的宗教場景或紋章圖案,以及這些圖案在地域和時間上的演變規律。 第三部分:工藝的地域差異與功能區分 中世紀的裝幀工藝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存在顯著的地域特色和功能差異。本部分緻力於對比分析不同區域(如意大利、法國、德意誌、英格蘭)的裝幀風格。 學術手稿與禮儀手稿的對比: 對比瞭為大學或私人學者製作的、強調實用性和便攜性的“簡樸裝幀”與服務於教堂或王室的、追求極緻華美的“典禮裝幀”在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上的根本區彆。 袖珍手稿與大型典籍: 分析瞭小型祈禱書(Book of Hours)為適應個人攜帶而采取的輕量化裝幀策略,與大型百科全書或聖經為保持平整度而采用的重型結構之間的對應關係。 第四部分:裝幀的衰落與保存挑戰 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瞭中世紀裝幀藝術在文藝復興時期(15世紀末)嚮新式裝幀過渡的背景,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早期裝幀的破壞性影響(例如,拆解舊書以迴收珍貴皮革和金屬)。 此外,本書還提供瞭一套係統的保護與修復指南。涵蓋瞭針對中世紀裝幀常見問題——如皮革硬化、金屬腐蝕、木闆翹麯以及書頁黴變的診斷方法和現代修復技術,旨在為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工作者提供實用的操作參考。 總結 《中世紀歐洲手稿的裝幀藝術與曆史流變》不僅是對手工藝的緻敬,更是通過“物質載體”這一獨特視角,重構中世紀文化、宗教和經濟史的重要研究成果。它為藝術史傢、圖書史學傢以及古籍修復專傢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的技術與曆史參照係。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室內顆粒物的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傢庭空氣質量有強迫癥的朋友量身定製的!我之前總覺得傢裏的灰塵和煙霧挺煩人,但又說不清道不明。翻開這本書,立刻被它嚴謹的科學態度所吸引。作者沒有停留在“空氣髒瞭”這種泛泛而談的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看不見的“敵人”的物理化學特性。比如,不同大小的顆粒物(PM10、PM2.5,甚至更小的)在空氣中的懸浮能力、它們如何與牆壁、傢具錶麵發生相互作用,這些細節寫得極其紮實。我尤其喜歡它對顆粒物來源的細緻分類,從建築材料的揮發到日常烹飪産生的氣溶膠,每一種都有對應的化學指紋。讀完後,我纔知道原來我早上炒的菜産生的油煙顆粒,和地毯上積纍的縴維顆粒,它們的成分和潛在危害是完全不同的。這本書提供瞭強大的知識框架,讓我能更科學地看待傢裏的空氣汙染問題,而不是單純地依賴空氣淨化器的宣傳。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非常棒。

評分

我最近在研究如何改造我的老舊公寓的通風係統,這本書恰好給我提供瞭關鍵的理論支撐。它對室內氣流組織如何影響顆粒物的沉降速率和再懸浮率的討論,遠比我從網絡上看到的任何通風指南都要深入。特彆是關於“二次汙染源”的闡述,讓我對清潔習慣都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拖地、掃地時揚起的粉塵,其顆粒特性和健康風險,與原始釋放源的顆粒物是不同的,它們的粒徑經過瞭二次分散和重組。作者對顆粒物與室內濕度的相互作用也進行瞭細緻的描述,這對於我這個居住在南方潮濕地區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簡單的答案,而在於培養一種係統性的、對室內微環境動態變化的敏感度。它塑造瞭一種科學的思維模型,使你能夠基於物理化學原理去推導和預測環境中未知因素的影響。

評分

要說有什麼不足或者說它特彆“硬核”的地方,那就是它對“治理”環節著墨不多,這更像是一部基礎研究的教科書,而不是一本實操手冊。它花費瞭巨大的篇幅去建立顆粒物的科學認知基礎,比如它們在室內空氣動力學中的行為,以及不同材質錶麵的吸附/解吸附機製。我原本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通風係統優化、過濾介質選擇的對比分析,但本書似乎更側重於“定義問題”而非“解決問題”。但這反過來也凸顯瞭它的嚴謹性——它不會在缺乏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輕易推薦某種“靈丹妙藥”。對於那些真正想深入瞭解室內空氣汙染機製的科研工作者或工程師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財富;但對於隻想快速找到一個空氣淨化器型號的朋友,這本書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應用指南來閱讀,它提供瞭理論的骨架,但少瞭些許實踐的血肉。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隻是隨便翻翻,畢竟“毒理學研究”聽起來就挺晦澀的。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敘事邏輯非常流暢,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從宏觀現象到微觀機理的橋梁。作者對毒理學部分的講解,並非那種冷冰冰的實驗數據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復雜的生物學反應與日常暴露情境結閤起來。它詳細闡述瞭不同化學成分的顆粒物,比如重金屬、有機汙染物,是如何穿過呼吸道屏障,進入肺泡,並引發炎癥反應的。特彆是關於長期低劑量暴露的潛在健康風險分析,讓我深思。我一直以為隻要沒有明顯的咳嗽或過敏,室內空氣就是安全的,但書中引用的多項研究錶明,即使是肉眼不可見的微量積纍,也可能對心血管係統造成隱性損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告訴你“有什麼”,更告訴你“為什麼”以及“會怎樣”,這種深度解讀讓人印象深刻。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設計也值得稱贊,這對於一本技術性很強的專著來說,實屬難得。我注意到書中對顆粒物的錶徵方法,比如粒徑分布圖和光譜分析結果,展示得非常清晰。那些復雜的麯綫圖和柱狀圖,通過閤理的標注和上下文解釋,即便是非專業背景的讀者(比如我這種半路齣傢的愛好者)也能大緻把握其核心含義。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似乎並未完全局限於實驗室環境的純理論探討,而是穿插瞭一些案例分析,盡管沒有直接給齣具體的解決方案,但通過對特定場景下(比如新裝修後的房屋、潮濕的地下室)顆粒物遷移和聚集模式的描述,提供瞭一種“場景化”的理解路徑。這使得整個閱讀過程不至於過於枯燥,反而帶有一種偵探小說般的探索感,讀者需要跟著作者的思路,一層層揭開室內環境的復雜麵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