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工业国》作者以其睿智和富有创见的评论重新定义了美国对自己的认知。他认为美国不再是企业自主的社会,而是一个被那些规模最大的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了的国家。在他看来,谁拥有最重要、最稀缺的生产要素,谁就可以大权在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拥有专门知识的“技术结构阶层”取代资本家,成为新一代掌权者。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四版导言论经济观点不一致的危险与回报
第一章 变革与计捌体系
第二章 技术的绝对要求
第三章 工业计划的本质
第四章 计划与资本的供给
第五章 资本与权力
第六章 技术专家阶层
第七章 公司
第八章 企业家与技术专家阶层
第九章 题外话: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企业
第十章 恩准的矛盾
第十一章 动机总论
第十二章 动机纵论|饷
第十三章 动机与技术专家阶层
第十四章 一致性原则
第十五章 计期体系的目标
第十六章 计划体系中的价格
第十七章 计划体系中的价格(续)
第十八章 针对特定需求的管理
第十九章 修订之后的顺序
第二十章 总需求的调节
第二十一章 就业和失业的本质
第二十二章 控制工资与价格的交替上涨
第=十三章 计划体系与工会(一)
第二十四章 计划体系与工会(二):起着辅助作用的工会
第二十五章 科教阶层
第二十六章 计划体系与国家(一)
第二十七章 计划体系与国家(二)
第二十八章 进一步的总结
第二十九章 计划体系与军备竞赛
第三十章 其他的方面
第三十一章 计划的空隙
第三十二章 关于劳作
第三十三章 教育与解放
第三十四章 政治领导
第三十五章 计划体系的未来
附录 论经济方法以及社会辩论的本质
精彩书摘
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并没有如此。在批判我的人的帮助之下,这本书在美国国内外的读者人数达到了几百万之多。而且还有一些比较现实的影响。虽然我当然期望这本书能获得好评,但由于不相信会这样,我安排出版商定下了我每年稿酬收入的上限,以此将这些稿酬在我觉得应该是两到三年的一段时间里平摊,从而以完全体面的方式减少我的所得税支出。而实际上,这些逐渐积累起来的稿酬收入花了10年时间才全部流回到了我这里,在这个期间内,我的出版商则因为享受着这么一笔无息贷款而对我满怀感激。还有,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被选上担任了一届美国经济学会的主席。我对因观点不一致而带来的惩罚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读者诸君有理由怀疑那些诉说他们由于为真理殉道而饱受痛苦折磨的写作者们。我的经历只能增加你们的这个怀疑。
《新工业国》第一版的出版距今已经18年了。在这18年里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也出版了很多的论述,这些都会促成本书观点的修订。我相信——没有人听到之后会感到惊讶——期间发生的更多事情或者出版的更多论述证实了本书提出的观点,或者已有更多的人转而相信这些观点。由于本书写作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所以我很明显没有看到过去20年里出现的大企业集团和并购运动:它的目的是实现公司的扩张并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带来与之相关的权力和声望,这一点我没有预见到,尽管我在随后的几版中对它予以了足够的承认。它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是它证实了我对作为现代公司的动机之一的权力和声望所赋予的重要性。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这样一种诉诸纸面上的企业家精神——这是我的同事罗伯特·赖克(Robert Reich)对它的概括——起到了显著增加公司的效率、生产者的利润或者消费者的利益的作用。
新工业国
显现于公司的管理之中的,是利润最大化概念中存在着一个基本的矛盾,这一点也已经变得日益明显了。现在,甚至是某些人最为坚决的努力,也不能转移人们对公司高管人员在并购活动中获得高额薪酬的注意了,而且尤其不能转移的是人们对黄金降落伞——这类并购活动之中的潜在失败者试图保护他们自己的一种手段——的关注。但一般而言,公司人员工资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现代公司的管理层已经表明,他们对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远非无动于衷。(虽然利润止步不前或者正在下滑,但高管的薪酬近来在频繁增加。)近期出版的文献和发生的事件充分说明,经济学家的利润最大化观点与其在受到管理层控制的公司之中的现实——这一现实让大量高管人员得以自行确定自己的薪酬——这两者之间是彼此矛盾的。
现代的公司巨人里面的董事们都是傀儡,管理层因为他们的名声而挑选他们来默许或者最多只是颇有学识地顺从管理层的做法,并且证明公司对黑人和妇女持有宽容的态度,这一点现在已经为人们所广泛认识。
……
前言/序言
新工业国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有些冷僻的书怕现在不买了囤,想看的时候买不到就郁闷了
评分
☆☆☆☆☆
囤书是种病!
评分
☆☆☆☆☆
囤书,慢慢看看!
评分
☆☆☆☆☆
冲动,没管住自己!再次囤货!
评分
☆☆☆☆☆
化,同时也以一种生动的、感性的方式体验着恶--正如我在本书几乎每一章节都提到的那样。通过丑闻、道德恐慌、公开惩罚和战争等现象,社会给出了对善的敌对面进行再体验和再明确的机会。恐惧、排斥和害怕等令人揪心的经历创造了净化的机会,维持着柏拉图称作“公正的记忆”的生命。只有通过这种直接体验--由互动或符号性交流提供的一一社会成员才能逐渐认识到恶,并开始对其感到害怕。这种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悲剧性经历和知识基础的情感道德宣泄同样也是这种认识并害怕恶的体验的核心。这种认识和恐惧激发着人们对他人的恶进行谴责、对自己的恶意图进行忏悔,并举行集体层面的惩罚与净化仪式。这样.神圣、道德和善得以复兴。换言之,恶不是像福柯和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简单地通过维持支配地位和权力而生产出来的,而是为了维持把某事物评估为积极的可能性而生产出来的。恶必须在每一个社会领域进行编码、叙述和体现--在私密的家庭领域、科学世界、宗教、经济、政府、初级共同体等领域中。在每一个领域和每一个作为整体的国家社会中都存在着精心雕琢的关于恶如何发展、可能在哪里出现、历史上善恶之间的斗争以及善如何能够再次战
评分
☆☆☆☆☆
有些冷僻的书怕现在不买了囤,想看的时候买不到就郁闷了
评分
☆☆☆☆☆
还没开始看,印刷包装都不错
评分
☆☆☆☆☆
我们需要详细阐述一个更复杂、更合理、更符合现实的而不是自然主义或理想主义的社会善恶模型。从符号意义上来说,恶不是一个剩余范畴,尽管那些属于恶的范畴之内的事物在社会上是边缘化的。从只是让人觉得讨厌、恶心的东西到真正邪恶的东西,恶深深地体现在对善的符号表述和制度化维持中。因此,恶在制度上和文化上的生命力必然要持续下去。圣俗之间的分隔线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画;这条分隔线必须保持生命力,不然所有的一切都会丧失。人们不仅在认知上对恶进行符号
评分
☆☆☆☆☆
这种视角对于我们审视现代社会的文化过程和制度过程的眼光都有很深的启示。在本书的各篇文章中,我将以“二元表征”的术语来讨论前者。在这里我想使用“惩罚”这个词,先来讨论后者一一恶的制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