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

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路德维希 著,阮炜 编,陈恒 译
图书标签:
  • 希腊政治思想
  • 古典政治哲学
  • 欲望理论
  • 城邦
  • 共同体
  • 爱欲
  • 政治哲学
  • 古典文化
  • 性与政治
  • 古希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993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209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对希腊理论家们为何并如何从爱欲角度来论述种种政治激情进行了审视。由于古希腊城邦面积极小,当代理论及意识形态可以这样设想:整个共同体的基础是欲望。历史上曾反复涌现这样的雄心:将这种政体转变成一个大家庭,通过互爱关系来加强公民凝聚力。在《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中,作者路德维希从政治眷恋起源和政治团体纽带的角度评价了性特征、爱情和公民友情。
  在人际欲望之外,希腊爱欲理论还延伸到抽象的、不具个人属性的欲望客体,如种种想象中的共同体。抱负、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都被诊断为具有爱欲特性的愿望。
  那种将共和政体进而转变成“全球”共同体的帝国主义诱惑被视作一种去参与异邦习俗、风尚和参与他者文化产品商品化的欲望。
  古希腊爱欲观研究恢复了一种看待政治现象的方式,从而为现代思想提供了一座桥梁,使之能够将私人和公共领域联系起来,并能够将具有爱欲特性的爱情和公民的奉公精神联系起来。

目录

致谢与引用按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政治爱欲:来自《会饮篇》的论述
第一章 阿里斯托芬演讲中的政治才略和性欲
第二章 阿里斯托芬演讲中的法律和自然

第二部分 政治爱欲话语
第三章 修昔底德作品中爱欲的科学和诗学传统
第四章 侵犯问题
第五章 升华问题

第三部分 城邦和爱欲所上的学校
第六章 城邦裸体习俗
第七章 具有爱欲特性的爱国主义和帝国主义
参考书目
索引

前言/序言



《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与共同体》 一部深刻探究古希腊思想家如何解读个体欲望与城邦公共福祉之间复杂关系的著作。 在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希腊的思想巨匠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理性,将目光投向了构成人类社会基石的两个核心要素——个体内在的欲望与维系城邦秩序的公共性。这本《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与共同体》并非简单罗列古代哲学观点,而是旨在深入剖析这些思想家如何在其政治理论框架内,对“爱欲”(eros,此处泛指一切形式的渴望、冲动、情感和欲望)进行界定、分类、评价,并进而探讨它们如何与城邦的建立、治理、繁荣乃至衰败紧密相连。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个涌现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以及后期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等众多杰出思想家的时代,感受他们对人类本性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古希腊政治思想并非是单一、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对“爱欲”这一驱动人类行为的根本力量的不同理解下,形成了多元而富有张力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解,深刻影响了他们对于什么是“好生活”(eudaimonia)、何为“正义”(dikaiosyne)、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善的城邦”(kallipolis/polis agathē)的构想。 第一部分:奠基性的探讨——欲望的本质与城邦的起源 本书伊始,我们将追溯那些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的早期希腊思想。赫拉克利特以其“战争乃万物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内在冲突与外在动力在宇宙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这种冲突,恰恰是欲望的生动体现。他的“逻各斯”(logos)概念,虽然指向一种普适性的秩序,但也暗示了在理性秩序尚未完全确立之前,无序的欲望如何搅动世界。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土、气、火、水)与“爱”(Philia)和“恨”(Neikos)的交互作用,为理解欲望的物质基础和情感驱动提供了早期哲学模型。“爱”作为一种结合的力量,既是城邦凝聚力的源泉,也可能指向个体之间,乃至个体与更高实在的吸引与联结。相反,“恨”则代表了分离、冲突与破坏,是欲望失控的警示。 苏格拉底的智慧,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熠熠生辉。他对于“认识你自己”的强调,并非仅仅是认识外部世界,更是深入探究内心深处的各种冲动与渴望。苏格拉底认为,许多错误与罪恶源于对欲望的无知,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辨识和驾驭这些欲望,使其服务于灵魂的和谐与城邦的善。他对“爱智”(philosophia)的推崇,本质上是对一种超越感官低级欲望,追求真理、美德和知识的最高形式爱欲的召唤。 第二部分: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性统治与欲望的等级秩序 柏拉图的《理想国》无疑是本书的重头戏。他以其宏大的哲学体系,将城邦的政治理论与个体灵魂的结构紧密结合。在柏拉图看来,城邦如同一个放大的个体灵魂,而城邦的健康与否,取决于其内部不同部分——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是否各司其职,并受到最高理性原则的指导。 对于“爱欲”,柏拉图进行了精细的等级划分。他区分了三种灵魂的欲望:欲望的(epithymētikon),即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和感官上的享乐,这是最低级的;精神的(thymoeides),即荣誉感、野心、愤怒等情感,介于中间;以及理性的(logistikon),即对真理、知识和善的追求。理想的城邦,必须由那些最富智慧、最能驾驭自身欲望的哲人王来统治,他们的爱欲专注于最高的善,从而引导整个城邦走向正义与和谐。 柏拉图对于“爱欲”的政治含义有着深刻的忧虑。他认为, uncontrolled and unbridled desires can lead to social chaos, factionalism, and ultimately the downfall of the city. The very notion of political instability is often rooted in the inability of citizens and rulers alike to regulate their appetites. The guardians of the ideal city, therefore, must live a life devoid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family ties, precisely to prevent personal desires from corrupting their public duty. The education of the guardians is therefore paramount, shaping their souls to align with the city's highest good, rather than succumbing to individualistic desires for wealth or power. 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的现实政治——公民的德性与城邦的共同目的 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采取了更为现实和经验主义的视角。他承认欲望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但强调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理性”能力(nous)和“政治动物”(zōon politikon)的本质。城邦的存在,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欲望的需要,更是为了实现“善的生活”(eu zen),即一种德性的、符合人类本性的繁荣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稳定与繁荣,并非在于压制欲望,而在于通过教育和法律,培养公民的德性(aretē)。德性,在他看来,是一种通过习惯养成的,在行为上的“适度”(mesotēs),是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平衡。例如,勇敢是将对危险的恐惧与自信之间找到的适度;节制是将对身体快乐的追求与放纵之间找到的适度。 城邦的首要任务,是为公民创造一个能够实现德性生活的环境。这涉及到对不同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以及它们的变体)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法律和习俗来引导公民的欲望,使其服务于城邦的共同目的。亚里士多德对“财富的欲望”(pleonexia)抱有警惕,认为它可能导致不公和冲突。然而,他也承认适度的财富积累对于城邦的稳定和公民的幸福是必要的。 他对于“爱欲”的理解,也更为多元。他区分了生存的欲望(epithymiai)和更高级的欲望,如对知识、美德、荣誉和友谊的追求。城邦的良性运作,在于能够满足生存的欲望,同时引导公民追求更高级的精神满足。他强调了友谊(philia)在城邦中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公民之间最深层联系的体现,是一种高尚的爱欲,能够促进城邦的团结与合作。 第四部分: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探索——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转向 随着希腊城邦的衰落和希腊化时代的到来,政治理论的重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葛主义,作为两个重要的哲学学派,对“爱欲”与个体幸福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 伊壁鸠鲁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获得“静宁”(ataraxia),即心灵的宁静与不受扰动。他们倡导一种节制和简约的快乐主义,主张通过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避免不必要的欲望,特别是那些可能带来痛苦和焦虑的欲望,如对名誉、权力和过度的财富的追求。这种对欲望的“计算”和“选择”,旨在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满足状态。在城邦政治层面,伊壁鸠鲁主义者倾向于一种“隐居”的生活,远离公共事务,因为公共事务往往伴随着冲突和烦恼,不利于心灵的宁静。 斯多葛主义者则将焦点放在理性与德性上。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部环境或欲望的满足,而在于个体能否按照自然(physis)和理性(logos)的规律生活,并培养美德。斯多葛派认为,许多欲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对这些欲望的反应。通过培养智慧、正义、勇敢和节制这四种基本美德,个体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受外部事物的干扰。在政治参与方面,斯多葛派虽然也强调责任,但他们更看重个体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德性,即使城邦本身并不完美。 结论:永恒的课题——欲望与共同体的张力 《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与共同体》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揭示了一个永恒的课题:个体欲望的自由流动与共同体稳定秩序之间的根本性张力。从赫拉克利特对冲突的洞察,到柏拉图对理性统治的理想,再到亚里士多德对公民德性的强调,以及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古希腊思想家们以其不懈的探索,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思想遗产。 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古希腊政治思想的梳理,更是对当代社会如何在满足个体欲望的同时,构建和维护健康、公正的共同体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回顾这些古老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个体欲望的性质、引导欲望的教育和法律,以及城邦所追求的共同目的,是理解和实践政治生活的三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关键维度。本书鼓励读者深入思考,在个人自由与集体福祉之间,如何找到那条通往更加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这本书,简直像一部思想史的侦探小说!我一直觉得古希腊的政治哲学,总是在某个地方让我觉得“隔靴搔痒”,似乎抓住了什么,又好像遗漏了什么。而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我理解古希腊思想的一扇新大门。 作者别出心裁地将“爱欲”和“城邦”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度绑定的分析,这种视角非常新颖,而且非常有说服力。它不再是枯燥的对不同哲学家理论的梳理,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驱动人类行为最根本的“欲望”上,以及这种欲望如何在集体生活,也就是“城邦”中得到体现、引导、甚至塑造。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希腊思想家在处理“爱欲”问题时的比较分析。比如,书中如何解读斯巴达城邦对个体情感的压抑,以换取集体的军事力量和统一;又如何对比雅典民主政治中,公民对荣誉、地位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爱欲”的体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展示了这些不同处理方式背后,古希腊人对于个体与集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讨论的许多关于社会凝聚力、公民参与、个体情感与公共利益平衡的问题,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被反复地、深刻地探讨过。

评分

天啊,《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这本书的深度简直令人惊叹!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轻松的入门读物,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在梳理希腊政治思想史的时候,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哲学家派别来铺陈,而是以“爱欲”作为一条主线,将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关于城邦、公民、法律、正义等核心概念的论述巧妙地串联起来。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爱欲”的解读是多维度的,它既包含了个人情感的驱动,也延伸到了对集体归属、社会认可的渴望,甚至是对于理想政治形态的向往。作者深入挖掘了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于“灵魂三分说”的政治学解读,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制度来驯服那些可能威胁城邦稳定的“兽性”欲望。同时,也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对“公民”身份的界定,以及他们如何在城邦的公共生活中,通过参与政治事务来满足自身的荣誉感和对社群的归属感。这种将个体心理的微观层面与城邦政治的宏观层面有机结合的写法,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

评分

第一次读到《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这本书,我被它的标题吸引住了。我总觉得,政治理论往往谈论理性、法律、秩序,但似乎忽略了人类最根本的驱动力——情感和欲望。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 作者非常出色地将古希腊政治哲学中的“欲望”这一主题,与“城邦”这一社会组织形态紧密地联系起来。他并非将“欲望”简单地理解为低级的生理冲动,而是将其扩展到了对荣誉、归属、理想、甚至是对美的追求。这种广阔的解读,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希腊人为何以及如何构建他们的城邦。 书中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对不同哲学家如何看待和处理“欲望”与“城邦”之间关系的对比。比如,作者是如何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不同形式的“爱欲”的区分,以及他们各自提出的,如何通过制度和教育来引导和规范这些“爱欲”,使其服务于城邦的稳定和繁荣。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对古希腊政治思想的深度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古希腊的政治理论,更是对人性的根本驱动力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

这本《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实在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古希腊的哲学思辨非常着迷,但很多时候,感觉市面上关于政治理论的书籍都偏于宏大叙事,或者过于聚焦于某个哲学家,显得有些枯燥。而这本书的切入点——“欲望”和“共同体”——简直是点石成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而是通过一个非常巧妙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古希腊人在构建城邦社会时,如何理解、引导甚至压抑个体的欲望,以及这些欲望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他们对于“共同体”的理解和实践。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欲望”这一概念时的细腻。它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冲动,更包含了对财富、权力、荣誉、知识等等的追求。书中细致地展现了不同哲学家对这些不同层面欲望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它们纳入到城邦的规范和治理之中。比如,亚里士多德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欲望,并强调培养理性欲望的重要性,从而服务于城邦的整体利益;又比如,斯多葛学派如何主张通过节制欲望来获得内心的平静,进而实现个体与城邦的和谐。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古希腊人复杂的内在世界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这本书时,对其内容抱有相当大的疑虑。标题听起来似乎有些……嗯,浪漫化了历史?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彻底被它所展现出的学术严谨性和洞察力所折服。作者并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而是通过一个极其精妙的切入点——“欲望”——来解构和重塑我们对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理解。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揭示了古希腊人对于“共同体”的建构,并非仅仅是基于理性契约或外部强制,而是深深植根于个体对“爱欲”的体验和表达。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从早期城邦的氏族情感,到民主政治时期公民之间的政治吸引力,再到哲学思辨中对更高层次精神爱欲的追求,是如何一步步推动着城邦制度的演进和形态的变迁。 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引用和解读原始文本时的功力。它不是简单地摘录名言警句,而是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关于情感、欲望、归属等方面的论述,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古希腊的广场,亲耳听到那些关于如何治理城邦、如何安顿个体灵魂的辩论,每一个论点背后,都能清晰地看到“爱欲”这股无形的力量在起作用。

评分

《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作者[美]路德维希 著,陈恒 译,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分

《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对希腊理论家们为何并如何从爱欲角度来论述种种政治激情进行了审视。由于古希腊城邦面积极小,当代理论及意识形态可以这样设想:整个共同体的基础是欲望。历史上曾反复涌现这样的雄心:将这种政体转变成一个大家庭,通过互爱关系来加强公民凝聚力。在《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中,作者路德维希从政治眷恋起源和政治团体纽带的角度评价了性特征、爱情和公民友情。

评分

《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对希腊理论家们为何并如何从爱欲角度来论述种种政治激情进行了审视。由于古希腊城邦面积极小,当代理论及意识形态可以这样设想:整个共同体的基础是欲望。历史上曾反复涌现这样的雄心:将这种政体转变成一个大家庭,通过互爱关系来加强公民凝聚力。在《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中,作者路德维希从政治眷恋起源和政治团体纽带的角度评价了性特征、爱情和公民友情。

评分

关于少年男色与城邦政治的关系,以前我们读过的一些著述中也不乏有某种关联的论述。在威尔·杜兰的通俗历史著作《世界文明史》第二卷《希腊的生活》中提到,雅典法律规定,褫夺闹同性恋的人的公民权,但一般舆论对此种行为却非常宽容;在底比斯,同性关系被视为军队组织与勇敢行为的珍贵泉源(东方出版社,第390页,1999年版)。德国学者利奇德对于剥夺公民权的解释是雅典立法者承认男子同性恋,只是剥夺那些引诱少年男子卖淫的人的公民权(《古希腊风化史》,第487页,杜之、常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他证实男人的少年之恋“成为支持国家及维护古希腊伦理道德的力量”(第476页),也提到底比斯人的“神圣之军”“最有力地表明了古希腊少年之爱的高尚伦理道德”(第477页)。他得出的结论是:“古希腊少年之爱是一种建立在美学和宗教基础上的品德特性。它的目的是在国家的帮助下获得维护国家的力量,并成为公民道德和个人品德的源泉。”(第480页)奥斯温·默里则认为古风时代的同性恋是“一种过渡性的仪式,局限于精英集团中,让年轻的成人和少年参与到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其目的是教育,以让年轻的男性进入战士群体并参与到酒会之中”

评分

在人际欲望之外,希腊爱欲理论还延伸到抽象的、不具个人属性的欲望客体,如种种想象中的共同体。抱负、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都被诊断为具有爱欲特性的愿望。那种将共和政体进而转变成“全球”共同体的帝国主义诱惑被视作一种去参与异邦习俗、风尚和参与他者文化产品商品化的欲望。

评分

在人际欲望之外,希腊爱欲理论还延伸到抽象的、不具个人属性的欲望客体,如种种想象中的共同体。抱负、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都被诊断为具有爱欲特性的愿望。那种将共和政体进而转变成“全球”共同体的帝国主义诱惑被视作一种去参与异邦习俗、风尚和参与他者文化产品商品化的欲望。

评分

《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对希腊理论家们为何并如何从爱欲角度来论述种种政治激情进行了审视。由于古希腊城邦面积极小,当代理论及意识形态可以这样设想:整个共同体的基础是欲望。历史上曾反复涌现这样的雄心:将这种政体转变成一个大家庭,通过互爱关系来加强公民凝聚力。在《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中,作者路德维希从政治眷恋起源和政治团体纽带的角度评价了性特征、爱情和公民友情。

评分

关于少年男色与城邦政治的关系,以前我们读过的一些著述中也不乏有某种关联的论述。在威尔·杜兰的通俗历史著作《世界文明史》第二卷《希腊的生活》中提到,雅典法律规定,褫夺闹同性恋的人的公民权,但一般舆论对此种行为却非常宽容;在底比斯,同性关系被视为军队组织与勇敢行为的珍贵泉源(东方出版社,第390页,1999年版)。德国学者利奇德对于剥夺公民权的解释是雅典立法者承认男子同性恋,只是剥夺那些引诱少年男子卖淫的人的公民权(《古希腊风化史》,第487页,杜之、常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他证实男人的少年之恋“成为支持国家及维护古希腊伦理道德的力量”(第476页),也提到底比斯人的“神圣之军”“最有力地表明了古希腊少年之爱的高尚伦理道德”(第477页)。他得出的结论是:“古希腊少年之爱是一种建立在美学和宗教基础上的品德特性。它的目的是在国家的帮助下获得维护国家的力量,并成为公民道德和个人品德的源泉。”(第480页)奥斯温·默里则认为古风时代的同性恋是“一种过渡性的仪式,局限于精英集团中,让年轻的成人和少年参与到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其目的是教育,以让年轻的男性进入战士群体并参与到酒会之中”

评分

路德维希(Paul W. Ludwig),任教于英国圣约翰大学,古典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已出版The Erotic Theme in Thucydides’ Peloponnesian War(《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爱欲主题》)、What is Agape? (《何谓神对世人的爱?》)等多部学术专著。《爱欲与城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畅销学术书,作者路德维希从政治眷恋起源和政治团体纽带的角度评价了性特征、爱情和公民友情,对希腊理论家们为何并如何从爱欲角度来论述种种政治激情进行了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