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都市:荷蘭建築(2000-2011)(中文版) [Architecture in the Netherlands 2000-2011]

建築與都市:荷蘭建築(2000-2011)(中文版) [Architecture in the Netherlands 2000-201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建築與都市》中文版編輯部 編,陳霜 等 譯
圖書標籤:
  • 荷蘭建築
  • 當代建築
  • 都市規劃
  • 建築設計
  • 建築史
  • 21世紀建築
  • 現代建築
  • 歐洲建築
  • 建築理論
  • 城市空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9786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057564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rchitecture in the Netherlands 2000-2011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0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OMA和MVRDV為代錶的荷蘭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作品頻頻見諸報章媒體。“程序化”(programmatic)和“超級荷蘭”(SuperDutch)的字眼主導瞭業界的評述論調,並成為引導新潮設計體係的標語口號。彼時的荷蘭建築鋒頭剛健,一時無二,強力影響著建築學子和青年建築師們。時隔十載,今天的荷蘭建築狀況何如?21世紀的第1個十年裏,荷蘭建築碩果纍纍,頗多項目可圈可點,其簡單而永恒的品質至今令人稱道。假以時日,這些建築蘊含的其他能量也將慢慢地綻放異彩。

內容簡介

  《建築與都市:荷蘭建築(2000-2011)(中文版)》介紹瞭2000-2011年期間荷蘭的建築項目,以及這十年來荷蘭建築界的發展趨勢。本期所刊載的建築項目由特邀編輯、荷蘭建築協會(NAi)會長奧雷·波曼協同其同事剋裏斯·魯思及馬丁·庫珀斯甄選和確定。本期選登的項目分為三類:注重感性或理性錶達的建築、力求精
     良技術工藝的建築、效能建築。NAi編輯團隊將第三類又稱為“責任建築”,認為其建築師擔當瞭城市活動傢的職責。亨剋·歐文剋為本期撰文,闡述瞭建築需與政治、發展、投資和教育建立緊密聯係。時至今日,荷蘭建築業又已掀開新的曆史篇章,著眼於逐步拓展建築師的職責範圍,探索發掘創新源泉。

目錄

荷蘭地圖
2000-2011年荷蘭建築作品精選100件
論文:荷蘭建築:徘徊在十字路口
奧雷·波曼
1.情緒建築
WAM建築師事務所,阿姆斯特丹-贊丹的茵泰爾酒店
科恩·凡·韋爾森,格魯特·剋林濛達爾康復中心
格斯特與舒爾茨建築師事務所,勒梅迪住宅區
梅耶與凡·肖登建築師事務所,拉格蘭德院住宅區
紐特林斯與雷迪耶剋建築師事務所,荷蘭視聽研究所
迪剋·凡·哈默倫與比亞恩·瑪斯滕伯洛剋建築師事務所,荷蘭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館
ONL建築師事務所,赫辛汽車展示廳
裏斯貝斯·凡·德爾·波爾,多剋建築師事務所,WKK發電站
蘇特爾斯·凡·埃爾頓剋建築師事務所,勒裏恩侯伊茲城堡住宅區
威爾·阿瑞茲,烏特勒支大學圖書館
OMA,地下電車隧道
NL建築師事務所,籃球吧咖啡館
羅布·剋瑞爾與剋裏斯托夫·科爾建築師事務所,德·瑞茲登特商務區
MVRDV,哈根島住宅小區
論文:建築教育:代爾伏特的觀點
卡琳·拉格拉斯 ,迪剋·凡·哈默倫

2.自主建築
比剋城市設計事務所,彎麯公寓
肯佩·特裏爾工作室,西普住宅
庫恩設計公司,布姆嘉德施塔德街的事務所與建築師自宅
西派斯特建築師事務所,韋斯特拉文辦公樓
剋勞斯與卡恩建築師事務所,艾瑟爾堡辦公大樓
拉普·拉普建築師事務所,耶彭伯格中心
迪·奈爾建築師事務所,奧斯多普的城市公園及周邊建築改造項目
論文: 變化的設計與政治
亨剋·歐文剋

3.責任建築
多耶佩·斯特裏耶剋斯建築師事務所,迴收站-HAKA大樓
孔剋裏特建築事務所,CitizenM酒店
ZUS建築事務所,斯柯伊大樓
皮·德·布魯金,Cie建築師事務所,魯姆比剋復興計劃
馬可·維姆倫建築工作室,四葉草項目
馬裏·羅梅建築師事務所,德·梅特裏剋斯社區學校
鬍爾紹夫建築師事務所,瓦利斯大樓
迪納摩建築師事務所,NDSM藝術城
2012建築師事務所,威佩盧彆墅
作品信息
對話中荷建築
論文:肩負使命的超小住宅:中何建築師攜手為現代蟻族而設計
奧雷·波曼
訪談:“當今中國建築師的工作會越來越有意思”
基爾·格魯休斯
訪談:“你改變不瞭中國,中國會改變你”
約翰·範德沃特
訪談:對建築的激情、奉獻與熱愛
王達、黃貞燕和楊洋(三位有荷蘭工作經驗的亞裔女性建築師)
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龍崗區文化中心
Powerhouse建築設計事務所+DAMOTION建築設計事務所,漂蓮會所

精彩書摘

  烏特勒支大學的校園規模日益擴大,越來越接近於一座小型城市。校園總體規劃方案由OMA主持設計,其中,教學樓、圖書館等建築密集排布,構成一個緊湊的建築組群,力求完好保存現有環境的內在特性,甚至進一步提升校園環境品質。由於學生聚居此間,因此有必要配置適宜的夜生活場所—開設一傢酒吧/咖啡館能夠為教授、研究員和學生提供一處輕鬆自在的聚會場所,形成大學業餘生活的中心。於是,新咖啡館選址在凡·恩尼剋大樓腳下,將大樓底層延伸擴建,連同高居80?m處的大學名牌標誌構成整體。
  凡·恩尼剋大樓體量龐大,采用頂升法施工完成。頂升式施工法概念新奇:首先,在地麵上組裝屋頂結構,完成後液壓舉升;然後又在地麵上組裝頂層結構;以此類推,21個樓層結構全部在地麵上組裝完成,並依次舉升並組閤一體;最後,施工完成底層結構。這種抗重力施工方法如此之神奇,連吹牛大王敏豪森男爵都要目瞪口呆、自愧弗如。
  凡·恩尼剋大樓的底層原為書店,該項目將其空間擴建15m×15m,用作“厄特霍夫咖啡館”。新咖啡館的超大屋頂進一步加強瞭書店顯著的橫嚮性空間特質。增建的橫嚮體塊使凡·恩尼剋大樓更顯均衡。由於書店層高不足,無法營造寬敞高闊的聚會空間,所以咖啡館采用下沉式地坪,低於地麵標高1.2m,恰好是吧颱高度—人們仿佛踏著聚光伸展颱,款款步入咖啡館。咖啡館內座位低於室外地麵,置身其中會開啓一個嶄新的視角;窗外的廣場有如一口都市天井,人們聚集於此,談天說地。咖啡館的寬大屋頂用作籃球場地—“籃球吧”因此得名。
  ……

前言/序言

  本專輯介紹瞭2000-2011年期間荷蘭的建築項目,以及這十年來荷蘭建築界的發展趨勢。本期所刊載的建築項目由特邀編輯、荷蘭建築協會(NAi)會長奧雷·波曼協同其同事剋裏斯·魯思及馬丁·庫珀斯甄選和確定。本期開篇列齣100件荷蘭建築作品(包括後文中詳細介紹的30個項目在內),並一一在地圖上予以標注。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OMA和MVRDV為代錶的荷蘭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作品頻頻見諸報章媒體。“程序化”(programmatic)和“超級荷蘭”(SuperDutch)的字眼主導瞭業界的評述論調,並成為引領新潮設計體係的標語口號。彼時的荷蘭建築鋒頭剛健,一時無二,強力影響著建築學子和青年建築師們。時隔十載,今天的荷蘭建築狀況何如?

  2011年夏,我們遠赴鹿特丹,專程造訪荷蘭建築協會(NAi)。NAi坐落於博物館園區,從會客室眺望齣去,幾幢高層建築正在施工,若乾塔吊赫然在目。奧雷說,荷蘭建築未能幸免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等這幾幢高樓竣工以後,恐怕有好一陣子不會再看見塔吊瞭。”然而,他隨即又說,“也正因此,建築界齣現瞭一些饒有趣味的創新探索。”

  本期選登的項目分為三類:注重感性或理性錶達的建築、力求精良技術工藝的建築、效能建築。NAi編輯團隊將第三類又稱為“責任建築”,認為其建築師擔當瞭城市活動傢的職責。亨剋·歐文剋為本期撰文,闡述瞭建築需與政治、發展、投資和教育建立緊密聯係。時至今日,荷蘭建築業又已掀開新的曆史篇章,著眼於逐步拓展建築師的職責範圍,探索發掘創新源泉。

  最後,本刊特嚮NAi編輯團隊、論文作者和項目建築師們緻以誠摯謝意。
建築與都市:北歐設計與可持續性實踐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二十一世紀初(2000年至2011年)的北歐地區,特彆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三國——瑞典、挪威和丹麥——在建築與城市規劃領域所展現的獨特發展路徑、核心設計理念以及對可持續性議題的前瞻性探索。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視角,理解在特定社會、經濟與環境背景下,北歐建築師如何應對全球化挑戰,並在保留本土文化精髓的同時,推動建築實踐嚮更具生態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的方嚮邁進。 第一部分:北歐建築的時代背景與哲學基石 本書首先勾勒瞭2000年至2011年間北歐的社會與經濟圖景。這一時期,北歐國傢在推行福利社會模式的同時,也積極融入全球經濟體係。建築業作為國傢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麵臨著如何平衡經濟增長、社會公平與環境承載力的時代考題。 1. 堅守現代主義的遺産與轉型: 北歐建築嚮來以功能主義和對自然材料的尊重著稱。然而,進入新世紀,傳統的清晰幾何形態開始被更具錶現力、更注重場所精神的錶達所取代。本書分析瞭早期包豪斯和功能主義在北歐的本土化經驗(如阿爾瓦·阿爾托的影響),並探討瞭在新一代建築師手中,這種理性主義如何與後現代的文脈主義、地方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相結閤,形成瞭既國際化又深深植根於本土環境的建築語言。 2. 對“小尺度”與“親密空間”的迴歸: 與一些追求宏大敘事的建築潮流不同,北歐建築在這一階段更加關注人類尺度的體驗。重點研究瞭如何通過精巧的室內設計、材料的細膩處理以及對光綫的巧妙運用,營造齣Hygge(丹麥語,意為舒適、溫馨)或Koselig(挪威語)的氛圍。這不僅僅是美學選擇,更是一種對居住者福祉的深層承諾。 3. 透明度與公共參與: 北歐國傢在政府透明度和公民參與度方麵處於世界前列。這種文化理念也滲透到建築設計中。本書考察瞭公共建築(如圖書館、市政廳、博物館)的設計如何通過最大化玻璃的使用、開放的平麵布局以及鼓勵非正式的社會互動空間,來體現民主精神和開放性。 第二部分:可持續性:從口號到核心實踐 在北歐,可持續性早已超越瞭節能減排的技術範疇,成為一種全麵的設計哲學。本書詳細剖析瞭這一時期北歐建築在環境責任方麵的三大支柱: 1. 生物氣候設計與能源效率的精進: 麵對嚴酷的鼕季氣候,被動式設計策略(Passive Design Strategies)是關鍵。本書深入分析瞭超高性能保溫材料的應用、優化的建築朝嚮與窗牆比、地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實際項目中的集成方式。特彆關注瞭如何利用低反射率的材料和自然采光,在保證室內熱平衡的同時,減少對人工照明和供暖的依賴。 2. 本土材料的再發現與循環經濟理念: 傳統上,木材是北歐建築的靈魂。在2000年後,隨著工程木材技術(如CLT——交叉層壓木材)的成熟,木結構建築開始大規模迴歸,並應用於更高更復雜的公共建築。本書探討瞭瑞典和芬蘭在可持續林業認證體係下,如何將木材作為一種低碳、可再生的結構和飾麵材料進行創新應用。同時,對本地石材、再生混凝土的使用比例和技術革新進行瞭案例研究。 3. 城市韌性與氣候適應性規劃: 這一時期的城市規劃不再僅僅關注交通效率,而是轉嚮構建更具氣候適應能力的城市。本書探討瞭如何將城市綠地係統、透水鋪裝(Permeable Paving)與雨水管理(如蘇格蘭模式的結閤應用)整閤到城市肌理中,以應對更頻繁的極端降雨事件。 第三部分:關鍵建築類型與案例剖析 本書精選瞭不同建築類型中具有代錶性的項目,展示瞭北歐建築師的實踐廣度與深度: 1. 知識與文化建築: 這一時期的文化建築(博物館、音樂廳)往往成為城市復興的催化劑。重點分析瞭丹麥哥本哈根、挪威奧斯陸、瑞典馬爾默等地標誌性文化設施的設計策略,這些設計通常強調在曆史文脈中植入現代的“棱鏡”或“燈塔”意象,以激發公眾的參與和身份認同。 2. 住房解決方案:創新與社會包容: 麵對中高密度城市發展的需求,北歐建築師在多戶住宅設計中展現瞭驚人的創新力。本書關注瞭“共享空間”的概念如何被應用於公寓樓的公共走廊、屋頂花園和地麵服務區域。此外,探討瞭如何通過模塊化建造技術和預製構件,提高住房建設的效率和可負擔性,同時保持設計質量。 3. 交通與基礎設施的人性化處理: 傳統的交通基礎設施往往是城市空間的割裂者。本書展示瞭北歐如何將新的交通樞紐(如海濱的渡輪碼頭、城郊的輕軌站)設計成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的公共空間,模糊瞭交通、商業與休閑功能的界限。 第四部分:技術集成與未來展望 在數字技術和先進製造技術的背景下,北歐建築師如何利用BIM(建築信息模型)等工具來優化設計決策,特彆是將可持續性數據分析嵌入設計早期階段,是本書的亮點之一。 本書總結瞭2000年至2011年北歐建築在國際舞颱上所確立的獨特地位——即一個在美學上保持剋製、在技術上追求前沿、在社會責任上高度投入的建築實踐範本。這些實踐為全球其他地區應對快速城市化和氣候變化挑戰,提供瞭寶貴且可操作的經驗。最終,讀者將獲得對該時期北歐建築如何平衡“地方性”(Place)與“全球性”(Global)的深刻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吸引人,深邃的藍色調搭配簡潔的銀色字體,有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仿佛預示著書中內容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理性而又充滿創意的建築世界。雖然我翻閱的僅僅是目錄,但已經能感受到編者的良苦用心。每一年都似乎獨立成章,又像是環環相扣的整體,這種編排方式無疑是為瞭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這個時期荷蘭建築發展的脈絡。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2000-2011”這個十年間的代錶性項目,那個時期正是全球建築業經曆轉型、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時候,荷蘭作為建築領域的先鋒,想必在這方麵有著令人矚目的成就。我猜測書中會涵蓋從大型公共建築到私人住宅的多種類型,從城市規劃到單體設計的深度剖析,甚至可能還會涉及到一些荷蘭建築師在國際上的項目實踐。那種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分析,我早已在其他一些建築類讀物中領略過,所以對這本《建築與都市:荷蘭建築(2000-2011)》的期待值非常高,希望它能帶給我一次關於荷蘭當代建築的全麵而深入的認知之旅。

評分

我一直認為,建築不僅僅是冰冷的鋼筋水泥,更是城市精神和文化價值的載體。這本書的書名《建築與都市:荷蘭建築(2000-2011)》立刻就勾起瞭我對於這兩者之間微妙關係的興趣。荷蘭,一個以其獨特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著稱的國傢,其建築風格想必也充滿瞭彆樣的韻味。我非常好奇在這個特定的時間段內,荷蘭的建築師們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又能夠擁抱現代科技和國際潮流的。書中所呈現的案例,是否會展現齣荷蘭建築對於空間、光綫、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能夠引發我內心共鳴的作品,那些不僅僅是美學上的享受,更能觸及我心靈深處,讓我感受到建築所蘊含的生命力。我對書中關於城市設計的部分也充滿期待,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荷蘭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構建齣既實用又富有詩意的城市空間,並觀察這些建築如何在不斷發展的都市肌理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大氣,封麵采用瞭素雅的米白色,配以黑色宋體印刷的書名,簡潔而不失格調,一看就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讀物。我對“2000-2011”這個時間段的荷蘭建築發展非常感興趣,因為我一直覺得這是當代建築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摺時期,很多重要的理念和實踐都是在這個時候孕育和發展的。我猜測書中會涵蓋很多具有代錶性的項目,比如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築,像是博物館、圖書館、文化中心等,它們往往最能體現一個國傢在文化和設計上的追求。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一些住宅項目,因為住宅的設計更能反映齣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對居住環境的期望。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細的圖紙、剖麵圖、以及精美的實景照片,這樣我纔能更直觀地感受到建築的空間感和細節處理。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一種非常專業、嚴謹的感覺,我相信它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深入瞭解荷蘭當代建築的絕佳窗口。

評分

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它的厚重感,這並非單純的物理重量,而是內容豐富、信息量巨大的直觀體現。書頁的質感也很不錯,紙張細膩,印刷清晰,即使是建築的細部圖紙也能被完美呈現。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閱其中的內容,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快速瀏覽一下章節標題,我就已經被深深吸引。那些諸如“城市更新”、“綠色建築”、“創新材料”等關鍵詞,都精準地擊中瞭我在閱讀當代建築時最感興趣的幾個點。2000年到2011年,這個時間跨度對於荷蘭建築來說,無疑是一個充滿變革與探索的時期,我很好奇在這個階段,荷蘭的建築師們是如何應對全球性的挑戰,又是如何將他們的獨特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觀之中。書中是否會有對於一些標誌性建築的設計理念、建造過程以及它們對周邊環境和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的詳盡闡述?我對此充滿瞭好奇,並且相信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豐富的思考角度,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荷蘭建築在那個時期的精神內核。

評分

書的封麵設計很彆緻,采用瞭沉穩的深藍色作為背景,搭配金色燙印的書名,顯得既有深度又不失品味。對於“建築與都市”這個主題,我一直都非常著迷,尤其想瞭解荷蘭這樣一個在水地上建造瞭輝煌文明的國傢,它們的建築和城市是如何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2000年至2011年,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十年,我很好奇在那個時期,荷蘭的建築師們是如何在可持續性、功能性以及藝術性之間找到平衡的。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一些在城市更新、環境保護、以及社區建設方麵具有創新性的項目,並且能夠深入分析這些項目的設計理念和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豐富的高質量插圖和建築模型照片,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些建築的尺度、體量以及與周邊環境的互動。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嚴謹而富有洞察力,相信它能為我帶來一次關於荷蘭當代建築的深刻學習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