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都市:荷兰建筑(2000-2011)(中文版) [Architecture in the Netherlands 2000-2011]

建筑与都市:荷兰建筑(2000-2011)(中文版) [Architecture in the Netherlands 2000-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建筑与都市》中文版编辑部 编,陈霜 等 译
图书标签:
  • 荷兰建筑
  • 当代建筑
  • 都市规划
  • 建筑设计
  • 建筑史
  • 21世纪建筑
  • 现代建筑
  • 欧洲建筑
  • 建筑理论
  • 城市空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78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756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rchitecture in the Netherlands 2000-201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OMA和MVRDV为代表的荷兰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作品频频见诸报章媒体。“程序化”(programmatic)和“超级荷兰”(SuperDutch)的字眼主导了业界的评述论调,并成为引导新潮设计体系的标语口号。彼时的荷兰建筑锋头刚健,一时无二,强力影响着建筑学子和青年建筑师们。时隔十载,今天的荷兰建筑状况何如?21世纪的第1个十年里,荷兰建筑硕果累累,颇多项目可圈可点,其简单而永恒的品质至今令人称道。假以时日,这些建筑蕴含的其他能量也将慢慢地绽放异彩。

内容简介

  《建筑与都市:荷兰建筑(2000-2011)(中文版)》介绍了2000-2011年期间荷兰的建筑项目,以及这十年来荷兰建筑界的发展趋势。本期所刊载的建筑项目由特邀编辑、荷兰建筑协会(NAi)会长奥雷·波曼协同其同事克里斯·鲁思及马丁·库珀斯甄选和确定。本期选登的项目分为三类:注重感性或理性表达的建筑、力求精
     良技术工艺的建筑、效能建筑。NAi编辑团队将第三类又称为“责任建筑”,认为其建筑师担当了城市活动家的职责。亨克·欧文克为本期撰文,阐述了建筑需与政治、发展、投资和教育建立紧密联系。时至今日,荷兰建筑业又已掀开新的历史篇章,着眼于逐步拓展建筑师的职责范围,探索发掘创新源泉。

目录

荷兰地图
2000-2011年荷兰建筑作品精选100件
论文:荷兰建筑:徘徊在十字路口
奥雷·波曼
1.情绪建筑
WAM建筑师事务所,阿姆斯特丹-赞丹的茵泰尔酒店
科恩·凡·韦尔森,格鲁特·克林蒙达尔康复中心
格斯特与舒尔茨建筑师事务所,勒梅迪住宅区
梅耶与凡·肖登建筑师事务所,拉格兰德院住宅区
纽特林斯与雷迪耶克建筑师事务所,荷兰视听研究所
迪克·凡·哈默伦与比亚恩·玛斯滕伯洛克建筑师事务所,荷兰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
ONL建筑师事务所,赫辛汽车展示厅
里斯贝斯·凡·德尔·波尔,多克建筑师事务所,WKK发电站
苏特尔斯·凡·埃尔顿克建筑师事务所,勒里恩侯伊兹城堡住宅区
威尔·阿瑞兹,乌特勒支大学图书馆
OMA,地下电车隧道
NL建筑师事务所,篮球吧咖啡馆
罗布·克瑞尔与克里斯托夫·科尔建筑师事务所,德·瑞兹登特商务区
MVRDV,哈根岛住宅小区
论文:建筑教育:代尔伏特的观点
卡琳·拉格拉斯 ,迪克·凡·哈默伦

2.自主建筑
比克城市设计事务所,弯曲公寓
肯佩·特里尔工作室,西普住宅
库恩设计公司,布姆嘉德施塔德街的事务所与建筑师自宅
西派斯特建筑师事务所,韦斯特拉文办公楼
克劳斯与卡恩建筑师事务所,艾瑟尔堡办公大楼
拉普·拉普建筑师事务所,耶彭伯格中心
迪·奈尔建筑师事务所,奥斯多普的城市公园及周边建筑改造项目
论文: 变化的设计与政治
亨克·欧文克

3.责任建筑
多耶佩·斯特里耶克斯建筑师事务所,回收站-HAKA大楼
孔克里特建筑事务所,CitizenM酒店
ZUS建筑事务所,斯柯伊大楼
皮·德·布鲁金,Cie建筑师事务所,鲁姆比克复兴计划
马可·维姆伦建筑工作室,四叶草项目
马里·罗梅建筑师事务所,德·梅特里克斯社区学校
胡尔绍夫建筑师事务所,瓦利斯大楼
迪纳摩建筑师事务所,NDSM艺术城
2012建筑师事务所,威佩卢别墅
作品信息
对话中荷建筑
论文:肩负使命的超小住宅:中何建筑师携手为现代蚁族而设计
奥雷·波曼
访谈:“当今中国建筑师的工作会越来越有意思”
基尔·格鲁休斯
访谈:“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会改变你”
约翰·范德沃特
访谈:对建筑的激情、奉献与热爱
王达、黄贞燕和杨洋(三位有荷兰工作经验的亚裔女性建筑师)
麦肯诺建筑师事务所,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
麦肯诺建筑师事务所,龙岗区文化中心
Powerhouse建筑设计事务所+DAMOTION建筑设计事务所,漂莲会所

精彩书摘

  乌特勒支大学的校园规模日益扩大,越来越接近于一座小型城市。校园总体规划方案由OMA主持设计,其中,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密集排布,构成一个紧凑的建筑组群,力求完好保存现有环境的内在特性,甚至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品质。由于学生聚居此间,因此有必要配置适宜的夜生活场所—开设一家酒吧/咖啡馆能够为教授、研究员和学生提供一处轻松自在的聚会场所,形成大学业余生活的中心。于是,新咖啡馆选址在凡·恩尼克大楼脚下,将大楼底层延伸扩建,连同高居80?m处的大学名牌标志构成整体。
  凡·恩尼克大楼体量庞大,采用顶升法施工完成。顶升式施工法概念新奇:首先,在地面上组装屋顶结构,完成后液压举升;然后又在地面上组装顶层结构;以此类推,21个楼层结构全部在地面上组装完成,并依次举升并组合一体;最后,施工完成底层结构。这种抗重力施工方法如此之神奇,连吹牛大王敏豪森男爵都要目瞪口呆、自愧弗如。
  凡·恩尼克大楼的底层原为书店,该项目将其空间扩建15m×15m,用作“厄特霍夫咖啡馆”。新咖啡馆的超大屋顶进一步加强了书店显著的横向性空间特质。增建的横向体块使凡·恩尼克大楼更显均衡。由于书店层高不足,无法营造宽敞高阔的聚会空间,所以咖啡馆采用下沉式地坪,低于地面标高1.2m,恰好是吧台高度—人们仿佛踏着聚光伸展台,款款步入咖啡馆。咖啡馆内座位低于室外地面,置身其中会开启一个崭新的视角;窗外的广场有如一口都市天井,人们聚集于此,谈天说地。咖啡馆的宽大屋顶用作篮球场地—“篮球吧”因此得名。
  ……

前言/序言

  本专辑介绍了2000-2011年期间荷兰的建筑项目,以及这十年来荷兰建筑界的发展趋势。本期所刊载的建筑项目由特邀编辑、荷兰建筑协会(NAi)会长奥雷·波曼协同其同事克里斯·鲁思及马丁·库珀斯甄选和确定。本期开篇列出100件荷兰建筑作品(包括后文中详细介绍的30个项目在内),并一一在地图上予以标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OMA和MVRDV为代表的荷兰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作品频频见诸报章媒体。“程序化”(programmatic)和“超级荷兰”(SuperDutch)的字眼主导了业界的评述论调,并成为引领新潮设计体系的标语口号。彼时的荷兰建筑锋头刚健,一时无二,强力影响着建筑学子和青年建筑师们。时隔十载,今天的荷兰建筑状况何如?

  2011年夏,我们远赴鹿特丹,专程造访荷兰建筑协会(NAi)。NAi坐落于博物馆园区,从会客室眺望出去,几幢高层建筑正在施工,若干塔吊赫然在目。奥雷说,荷兰建筑未能幸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等这几幢高楼竣工以后,恐怕有好一阵子不会再看见塔吊了。”然而,他随即又说,“也正因此,建筑界出现了一些饶有趣味的创新探索。”

  本期选登的项目分为三类:注重感性或理性表达的建筑、力求精良技术工艺的建筑、效能建筑。NAi编辑团队将第三类又称为“责任建筑”,认为其建筑师担当了城市活动家的职责。亨克·欧文克为本期撰文,阐述了建筑需与政治、发展、投资和教育建立紧密联系。时至今日,荷兰建筑业又已掀开新的历史篇章,着眼于逐步拓展建筑师的职责范围,探索发掘创新源泉。

  最后,本刊特向NAi编辑团队、论文作者和项目建筑师们致以诚挚谢意。
建筑与都市:北欧设计与可持续性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一世纪初(2000年至2011年)的北欧地区,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三国——瑞典、挪威和丹麦——在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所展现的独特发展路径、核心设计理念以及对可持续性议题的前瞻性探索。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理解在特定社会、经济与环境背景下,北欧建筑师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并在保留本土文化精髓的同时,推动建筑实践向更具生态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方向迈进。 第一部分:北欧建筑的时代背景与哲学基石 本书首先勾勒了2000年至2011年间北欧的社会与经济图景。这一时期,北欧国家在推行福利社会模式的同时,也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建筑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如何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环境承载力的时代考题。 1. 坚守现代主义的遗产与转型: 北欧建筑向来以功能主义和对自然材料的尊重著称。然而,进入新世纪,传统的清晰几何形态开始被更具表现力、更注重场所精神的表达所取代。本书分析了早期包豪斯和功能主义在北欧的本土化经验(如阿尔瓦·阿尔托的影响),并探讨了在新一代建筑师手中,这种理性主义如何与后现代的文脉主义、地方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相结合,形成了既国际化又深深植根于本土环境的建筑语言。 2. 对“小尺度”与“亲密空间”的回归: 与一些追求宏大叙事的建筑潮流不同,北欧建筑在这一阶段更加关注人类尺度的体验。重点研究了如何通过精巧的室内设计、材料的细腻处理以及对光线的巧妙运用,营造出Hygge(丹麦语,意为舒适、温馨)或Koselig(挪威语)的氛围。这不仅仅是美学选择,更是一种对居住者福祉的深层承诺。 3. 透明度与公共参与: 北欧国家在政府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方面处于世界前列。这种文化理念也渗透到建筑设计中。本书考察了公共建筑(如图书馆、市政厅、博物馆)的设计如何通过最大化玻璃的使用、开放的平面布局以及鼓励非正式的社会互动空间,来体现民主精神和开放性。 第二部分:可持续性:从口号到核心实践 在北欧,可持续性早已超越了节能减排的技术范畴,成为一种全面的设计哲学。本书详细剖析了这一时期北欧建筑在环境责任方面的三大支柱: 1. 生物气候设计与能源效率的精进: 面对严酷的冬季气候,被动式设计策略(Passive Design Strategies)是关键。本书深入分析了超高性能保温材料的应用、优化的建筑朝向与窗墙比、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集成方式。特别关注了如何利用低反射率的材料和自然采光,在保证室内热平衡的同时,减少对人工照明和供暖的依赖。 2. 本土材料的再发现与循环经济理念: 传统上,木材是北欧建筑的灵魂。在2000年后,随着工程木材技术(如CLT——交叉层压木材)的成熟,木结构建筑开始大规模回归,并应用于更高更复杂的公共建筑。本书探讨了瑞典和芬兰在可持续林业认证体系下,如何将木材作为一种低碳、可再生的结构和饰面材料进行创新应用。同时,对本地石材、再生混凝土的使用比例和技术革新进行了案例研究。 3. 城市韧性与气候适应性规划: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不再仅仅关注交通效率,而是转向构建更具气候适应能力的城市。本书探讨了如何将城市绿地系统、透水铺装(Permeable Paving)与雨水管理(如苏格兰模式的结合应用)整合到城市肌理中,以应对更频繁的极端降雨事件。 第三部分:关键建筑类型与案例剖析 本书精选了不同建筑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展示了北欧建筑师的实践广度与深度: 1. 知识与文化建筑: 这一时期的文化建筑(博物馆、音乐厅)往往成为城市复兴的催化剂。重点分析了丹麦哥本哈根、挪威奥斯陆、瑞典马尔默等地标志性文化设施的设计策略,这些设计通常强调在历史文脉中植入现代的“棱镜”或“灯塔”意象,以激发公众的参与和身份认同。 2. 住房解决方案:创新与社会包容: 面对中高密度城市发展的需求,北欧建筑师在多户住宅设计中展现了惊人的创新力。本书关注了“共享空间”的概念如何被应用于公寓楼的公共走廊、屋顶花园和地面服务区域。此外,探讨了如何通过模块化建造技术和预制构件,提高住房建设的效率和可负担性,同时保持设计质量。 3. 交通与基础设施的人性化处理: 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往往是城市空间的割裂者。本书展示了北欧如何将新的交通枢纽(如海滨的渡轮码头、城郊的轻轨站)设计成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公共空间,模糊了交通、商业与休闲功能的界限。 第四部分:技术集成与未来展望 在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背景下,北欧建筑师如何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工具来优化设计决策,特别是将可持续性数据分析嵌入设计早期阶段,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本书总结了2000年至2011年北欧建筑在国际舞台上所确立的独特地位——即一个在美学上保持克制、在技术上追求前沿、在社会责任上高度投入的建筑实践范本。这些实践为全球其他地区应对快速城市化和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宝贵且可操作的经验。最终,读者将获得对该时期北欧建筑如何平衡“地方性”(Place)与“全球性”(Global)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更是城市精神和文化价值的载体。这本书的书名《建筑与都市:荷兰建筑(2000-2011)》立刻就勾起了我对于这两者之间微妙关系的兴趣。荷兰,一个以其独特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的国家,其建筑风格想必也充满了别样的韵味。我非常好奇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内,荷兰的建筑师们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够拥抱现代科技和国际潮流的。书中所呈现的案例,是否会展现出荷兰建筑对于空间、光线、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能够引发我内心共鸣的作品,那些不仅仅是美学上的享受,更能触及我心灵深处,让我感受到建筑所蕴含的生命力。我对书中关于城市设计的部分也充满期待,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荷兰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构建出既实用又富有诗意的城市空间,并观察这些建筑如何在不断发展的都市肌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大气,封面采用了素雅的米白色,配以黑色宋体印刷的书名,简洁而不失格调,一看就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读物。我对“2000-2011”这个时间段的荷兰建筑发展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一直觉得这是当代建筑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很多重要的理念和实践都是在这个时候孕育和发展的。我猜测书中会涵盖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比如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像是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它们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在文化和设计上的追求。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住宅项目,因为住宅的设计更能反映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对居住环境的期望。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图纸、剖面图、以及精美的实景照片,这样我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建筑的空间感和细节处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专业、严谨的感觉,我相信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荷兰当代建筑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简洁的银色字体,有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理性而又充满创意的建筑世界。虽然我翻阅的仅仅是目录,但已经能感受到编者的良苦用心。每一年都似乎独立成章,又像是环环相扣的整体,这种编排方式无疑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个时期荷兰建筑发展的脉络。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2000-2011”这个十年间的代表性项目,那个时期正是全球建筑业经历转型、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时候,荷兰作为建筑领域的先锋,想必在这方面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我猜测书中会涵盖从大型公共建筑到私人住宅的多种类型,从城市规划到单体设计的深度剖析,甚至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荷兰建筑师在国际上的项目实践。那种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分析,我早已在其他一些建筑类读物中领略过,所以对这本《建筑与都市:荷兰建筑(2000-2011)》的期待值非常高,希望它能带给我一次关于荷兰当代建筑的全面而深入的认知之旅。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这并非单纯的物理重量,而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的直观体现。书页的质感也很不错,纸张细腻,印刷清晰,即使是建筑的细部图纸也能被完美呈现。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其中的内容,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快速浏览一下章节标题,我就已经被深深吸引。那些诸如“城市更新”、“绿色建筑”、“创新材料”等关键词,都精准地击中了我在阅读当代建筑时最感兴趣的几个点。2000年到2011年,这个时间跨度对于荷兰建筑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期,我很好奇在这个阶段,荷兰的建筑师们是如何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又是如何将他们的独特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之中。书中是否会有对于一些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理念、建造过程以及它们对周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的详尽阐述?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并且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丰富的思考角度,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荷兰建筑在那个时期的精神内核。

评分

书的封面设计很别致,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作为背景,搭配金色烫印的书名,显得既有深度又不失品味。对于“建筑与都市”这个主题,我一直都非常着迷,尤其想了解荷兰这样一个在水地上建造了辉煌文明的国家,它们的建筑和城市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2000年至2011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十年,我很好奇在那个时期,荷兰的建筑师们是如何在可持续性、功能性以及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一些在城市更新、环境保护、以及社区建设方面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并且能够深入分析这些项目的设计理念和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丰富的高质量插图和建筑模型照片,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建筑的尺度、体量以及与周边环境的互动。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相信它能为我带来一次关于荷兰当代建筑的深刻学习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