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内容简介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到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
赵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著有《中国民艺采风录》(合作)、《民间文化生态调查》(合作)等著作8部,参与编著《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等。
田源,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曾参与编写《潘鲁生民艺文献》(2007年5月版),发表论文《引人入胜的门笺文化》(第二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民间织锦的历史发展
麻织的起源与发展
棉织的起源与发展
丝织的起源与发展
毛织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四大名锦对民间织锦的影响
四大名锦
四大名锦对民间织锦的影响
第三章 汉族民间织锦
鲁锦
湖南夏布
第四章 少数民族民间织锦
土家西兰卡普
瑶锦
傣锦
侗锦
苗锦
黎锦
景颇族织锦
艾德莱斯锦
第五章 民间织造工具的发展与演变
踞织机的结构及织造方法
斜织机的结构及织造方法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诗经》上说:“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说明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用自然发酵的方法来加工麻料。
三国时吴国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书中记载苎麻“缩根地中,至春日生,不岁种也”。“不岁种”是说苎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不需要每年重新栽种。这表明苎麻的特性已被人们所了解,积累了种麻经验。
南朝时,湖南的手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桑麻纺织业也得到发展,麻纺织技术也已十分先进,“亦有夜浣纱而且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
唐宋以来,湖南便是全国重要的苎麻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其纺织品以麻、葛为主,夏布生产很发达。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湖南当时向朝廷进贡精品苎布的有袁州、筠州等五处。其时,浏阳等地的白苎布数量大,且质量好,誉满京华。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上大蒙笼》诗云:“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苎麻)“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色有青黄两样。”明清时期,苎麻的种植已遍及湖南各府县广大农村,逐渐形成了浏阳夏布生产及贸易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苎麻耕作简便、产量高、效益好,每年于五、七、十月收剥三次。五月收的春麻质量最佳,可织精细嫩白夏布。十月收的秋麻质量较差,只能织粗夏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有司亲临督劝,惰不如令者罚。”(《明太祖实录》)
……
前言/序言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织锦 一、 织锦技艺的源流与演变 织锦,作为中华民族一项古老而精湛的纺织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从早期简单的纹样装饰,到商周时期出现的丝织品,再到秦汉时期织锦工艺的成熟,直至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辉煌发展,织锦的技艺和艺术风格始终在不断演进。 起源与萌芽: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早期先民已掌握了初步的纺织技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的布匹残片,虽然粗糙,却已显露出人类对纤维加工和组织结构的初步探索。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纺织工具的进步,纺织品逐渐从简单的遮体功能向装饰性发展。 秦汉时期的发展: 秦汉时期,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促进了织锦的对外交流和国内发展。此时的织锦已经具备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多变的色彩,出现了织有图案的锦类织物,如以云纹、几何纹为主的云锦,以及纹饰写实的狩猎纹锦等。丝织品成为重要的商品和贵族阶层的奢侈品。 魏晋南北朝的创新: 这一时期,受外来文化影响,织锦的纹样和风格更加多样化。佛教艺术的传入,使得佛像、莲花等图案出现在织锦上。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也渗透进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纹样开始出现。 隋唐盛世的辉煌: 隋唐是中国织锦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织锦以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工艺高超而闻名于世。当时出现了许多极具代表性的织锦品种,如“织成”——一种以金线、银线、彩线织成的富丽堂皇的织锦;“锦”——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唐代织锦的纹样题材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几何纹等,构图饱满,色彩对比强烈,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开放与繁荣。著名的有“大纹锦”、“小纹锦”等。 宋元时期的传承与变革: 宋代织锦在唐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写实性和意境的表达。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的运用更加成熟,写意手法开始融入织锦设计。元代织锦则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色彩更加浓烈,图案也更加奔放。 明清时期的精进与转型: 明清时期,织锦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特别是南京云锦和苏州宋锦,作为织锦的两大代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南京云锦以其“寸锦寸金”的奢华和复杂繁复的织造工艺著称,常用于皇家宫廷服饰和重大庆典。苏州宋锦则以其细腻的纹样、雅致的色彩和精湛的织造技巧,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常用于书画装裱、文房用品等。这一时期,织锦的生产规模扩大,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 织锦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织锦不仅仅是物质的再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的载体。其艺术特色体现在纹样、色彩、织造技艺等多个层面,而其文化内涵则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与价值体系之中。 纹样的象征意义: 织锦的纹样是其最直观的艺术表现。从古朴的几何纹样,到祥瑞的动植物图案,再到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每一种纹样都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吉祥图案: 如龙、凤、麒麟、祥云、蝙蝠、寿桃等,寓意着吉祥如意、福禄安康、子孙绵延。龙和凤更是皇权和尊贵的象征,常用于皇家织锦。 花卉图案: 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纯洁,梅兰竹菊象征高尚品格,福字纹、万字纹则寓意吉祥。 几何纹样: 如回纹、方胜纹、雷纹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而富有哲学意义的宇宙观和辩证法思想。 人物故事: 如《西厢记》、《三国演义》等经典故事的场景,以及历史人物的形象,使得织锦具有了叙事性和文化教育意义。 色彩的哲学与美学: 织锦的色彩运用是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重要体现。 五色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不仅是基本的颜色,更蕴含着方位、季节、五行等哲学意义。织锦在色彩搭配上,常常遵循和谐、对比、均衡的原则,营造出丰富而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 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热情、喜庆、尊贵;黄色象征皇家、富贵、权威;蓝色象征宁静、深远;绿色象征生机、活力;白色象征纯洁、素雅;黑色象征庄重、神秘。 对比与协调: 织锦匠人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通过金线、银线的穿插,使图案更加醒目,色彩更加鲜活。 织造技艺的精湛: 织锦的精湛工艺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花技术: 织锦最核心的工艺是提花,通过复杂的经线和纬线的交织,在织物表面形成预设的图案。早期的提花技术相对简单,而发展到后来,如“花楼织机”、“织锦机”等,可以织出极其精细复杂的图案。 多重组织: 织锦往往采用多种织造组织(如平纹、斜纹、缎纹等)的组合,使织物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光泽、质感和立体感。 金银线的运用: 在织锦中穿插金线、银线,不仅增加了织物的华贵感,也使得图案更加鲜亮夺目,成为织锦的一大特色。 手工与机械: 尽管现代工业发展,但许多珍贵的织锦品种仍然依赖于传统手工织造,以保证其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三、 织锦的应用与传承 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织锦在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当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古代应用: 服饰: 织锦最主要的用途是制作皇室贵族的服装,如龙袍、朝服、宫廷礼服等,体现了穿着者的身份和地位。 家居装饰: 织锦也用于制作帐幔、靠垫、地毯、壁挂等家居用品,营造出富丽堂皇的生活氛围。 礼仪用品: 织锦常用于制作旗帜、伞盖、锦囊等礼仪用品,用于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 艺术品: 精美的织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当代价值: 文化遗产: 织锦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现代设计: 织锦的传统纹样和色彩,为现代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工艺品设计等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经济价值: 一些地区的织锦产业,如南京云锦、苏州宋锦等,仍然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市场价值。 国际交流: 织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工艺和艺术魅力。 传承与挑战: 技艺传承: 复杂的织锦技艺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实践,培养优秀的传承人面临诸多困难。 市场需求: 传统织锦的生产成本较高,市场需求也相对有限,如何与现代消费市场对接是一个挑战。 创新发展: 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如何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和使用需求,是织锦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保护与推广: 加强对织锦技艺和相关文化的研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织锦,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四、 结语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织锦”旨在通过对织锦技艺、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的深入探讨,带领读者走进这门古老而迷人的纺织艺术。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精湛的手工艺,更折射出中华民族丰富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每一寸织锦,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承载着历史的印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