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兆平,1934年4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1951年5月参干,10月进绍兴专署文教干校学习。此后在绍兴、上虞、杭州、宁波等地文化馆,图书馆工作或学习。1962年10月调入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职称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5月退休。作者在天一阁工作数十年,以发展和传承天一阁藏书文化为己任,实践藏书建设与学术研究并举。已出版学术著作七种,其中《天一阁丛谈》、《新编天一阁书目》由中华书局出版,《书城琐记》、《天一阁藏书史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骆兆平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学者和长者。他是当代全面深入研究天一阁藏书文化的第一人,众多的天一阁研究者、爱好者很可能与我一样,最早了解天一阁是从骆先生的《天一阁丛谈》开始。此书可以说是天一阁研究的开山之作,后来的一些著述,大多以此书为基础,并加以延伸、扩展及深化的。
先生自一九六一年起,潜心于天一阁藏书文化研究,至今已历经半个多世纪,访书、理籍、编目、补遗、谒碑、抢救、劝赠、研究、著述,终成硕果,至今已出版七部学术著作,撰写学术文章一百二十余篇,为天一阁及宁波地方藏书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深受学界推崇及后辈景仰。
先生古稀之年退休之后,仍研究不止,笔耕不缀,且年岁越高,传承之心益切。先生曾对我说:“我要趁现在脑子还能想,手还能写,要把亲历的天一阁史料记述下来,留给后人,否则有些事就没人知道了。”果不其然,在先生八十三岁高龄之际,《天一阁杂识》又将和读者见面了。手捧书稿,怎不让人感佩?
《天一阁杂识》全书分四个篇章,一是阁史述闻,二是书城续记,三是读书偶得,四是读碑浅识。
在阁史述闻中,先生以严密的考证为依据,廓清了围绕天一阁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史实或以讹传讹的说法。如天一阁与天一池的渊源,范大冲刻印书籍、范光文增构池亭、范光燮辟建西园,考证了早年阁书之构成,记述了书目外编与外篇的由来及进展,叙述了阁书首次外展之盛况。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详述了天一阁在抗战期间避寇迁书的经过。在山河破碎,安稳不保之际,各方人士俱心系阁书,精诚合作,殚精竭虑,周密安排,把阁书完整搬迁密藏达七年之久,待胜利后又完璧归阁。其中一个细节讲到在龙泉密藏期间,“书箱填脚架每脚下各放一个小碗,碗里放桐油,这样可以防止虫子爬上来。”“在天井里或空地上搭起竹架子进行晒书”。前人对书籍爱之深,护之切的情形跃然纸上,令人动容。还有在文革期间,天一阁的管理人员,冒着被批斗打倒的风险,千方百计,护书护阁,并利用一切机会抢救古籍,创造了在文革中不仅原藏书一页未缺,而且续增书数倍于前的奇迹。其智慧与勇敢让人心生无限敬意。
书城续记则是先生对宁波地方其他藏书楼、藏书家研究的继续。先生分别对范氏卧云山房,郑氏二老阁、卢氏沈氏抱经楼、陈氏旧雨草堂、费氏小沧桑馆、林氏藜照庐、杨氏清防阁、孙氏蜗寄庐、朱氏别宥斋,或志其人,或叙其书,或记其楼,逐一记述,足见先生对宁波藏书文化的研究日见深入、广泛。
读书偶得为先生关于天一阁所藏部分珍籍的研究考证文章。先生以翔实的史料,谨密的考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这些珍籍的内容与脉络更为清晰可信。
读碑浅识主要收录了先生对于天一阁藏碑帖的研究文章。揭示了其来源、流转、价值、传播等诸多方面,为后学研究碑帖提供了基础与指引。
纵观全书,从中有两点令人感受至深:一是先生对于天一阁藏书文化研究的挚爱之情,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五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心无旁鹜,不以俗世名利为念,倾其全力,竭其才情,居功厥伟。二是先生治学之严谨踏实,一字一文,尽求言必有据,述则有序,深得古书家治学之风范。其些学术问题,不惜历经多年考较辨析,直至清晰无误,方始释怀,实为后辈治学之楷模。
先生书稿初成之时,约我为其书作序,我深感惶恐,窃以为不论是从学识、资历还是对天一阁的熟识程度,都无以担当此任,因此婉拒,然先生不改初衷,既然师长所托,再却不恭。此后读书写文的过程,既是了解阁史、增长学识、受教前辈的学习过程,更是进一步深感我辈如今肩负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这恐怕也是先生的一种深意吧。
骆兆平先生是目前唯一一位亲历了天一阁五十年变迁发展的“阁老”,真正称得上是天一阁“活着的阁宝”。在此我衷心地祝愿先生健康长寿,继续耳聪目明,精神健硕,更多地指点后辈,传承阁学,使爱书、藏书、护书、传书、用书的精神代代相继,让书香满甬城。
谨以此为序。
庄立臻
二〇一六年一月
这本书我前段时间刚读完,真是让我颇有感触。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那些文人雅士的生活和他们的书房文化很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情趣的时代。而这本书,虽然我没有直接读到它,但从书名“天一阁杂识”就能联想到,它很可能就是那个时期的一位大家,把他在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读书心得,甚至是一些奇闻趣事,都一一记录了下来。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位老先生,在静谧的夜晚,伴着一盏孤灯,翻阅古籍,品茗论道,然后将那些触动他的灵光乍现,或是他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的珍贵珍珠,用毛笔蘸墨,写在本子上。这种感觉,就像是通过这本书,能够窥探到那个遥远年代里,某个文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学养、他们的思考、他们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他们面对人生时的那份从容和达观。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丰富,可能涉及历史掌故、文学鉴赏、人生哲理、乃至是一些关于艺术、器物、甚至养生的小知识。每一篇“杂识”,可能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小小的宝箱,里面藏着一段故事,一个观点,或是一种智慧。读这样的书,就像是和古人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够感受到他们思想的温度,体会他们生活的韵味。而且,“杂识”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它意味着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主题,而是信手拈来,随性而发,这恰恰是最能展现一个人真实思想和性情的。我期待着,如果有一天能有机会读到这本书,一定能从中汲取不少养分,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一次丰盈。
评分关于《天一阁杂识》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亲眼见到它的内容,但光凭这个书名,就足够勾起我无穷的想象和好奇。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本刻板的学术巨著,而更像是一颗颗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被一位深谙世事的智者,用他的眼睛和心灵,一一捕捉并串联起来。我想象中的“天一阁”,代表着一种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杂识”则意味着内容的广泛和风格的自由,它不一定有严谨的逻辑线索,但却充满了作者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我猜测,这本书里一定会有许多关于历史的逸闻趣事,作者可能在浩瀚的史书中挖掘出被忽略的细节,或是从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一段被遗忘的故事,然后用他生动的笔触,将它们娓娓道来。或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文学艺术的评论,他会借着对某首诗、某幅画的赏析,来表达他对人生、对美的理解。更让我期待的是,这本书里很可能蕴藏着作者的生活智慧,那些关于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看待得失、如何在平淡生活中寻找乐趣的感悟。阅读这样的“杂识”,就像是与一位人生导师在悄悄地对话,你可以在他的字里行间,找到共鸣,获得启发,甚至会因此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需要你去刻意学习,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午后阳光下,与你分享他的人生阅历和思考,让你在不经意间,就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对于“天一阁杂识”这本书,我从它这个独特的名字就感受到了某种别样的魅力。我想象中的“天一阁”,本身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藏书楼,承载着无数珍贵的知识和故事。而“杂识”这个词,又暗示着一种不拘泥于特定体裁的散文式记录,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日常生活中,将触及心灵的点滴感悟、读书时产生的灵感火花、或是从旁人那里听来的有趣传闻,都随手记录下来的文字集合。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形式的书籍,因为它往往能够展现出作者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不像正襟危坐的学术著作,这种“杂识”更像是作者在某个闲适的时刻,与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次对话,或是与世界的温柔交流。我推测,书中内容会包罗万象,或许有关于古籍的考据,有对诗词歌赋的独到见解,有对历史事件的另类解读,甚至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关于生活情趣的描述,比如品茶、赏花、抚琴,或是对一些古朴器物的喜爱。想象一下,在某个午后,阳光正好,一杯清茶,一本“天一阁杂识”,就能在字里行间,与一位古时的智者悠然对坐,听他娓娓道来,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和对世界的洞察。这种阅读体验,我想一定会是宁静而又充实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能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难得的安宁和回味。
评分关于《天一阁杂识》这本书,我虽然没有翻开过它,但光从名字就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极富画面感的场景。我脑海中呈现的是一位古代的读书人,可能就居住在“天一阁”这样的文化圣地附近,他有着深厚的学问,也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于是将日常的所思所感,所见所闻,甚至是一些零散的读书心得,都以一种随性、不拘一格的方式记录了下来。这种“杂识”的性质,正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欣赏的阅读方式。它不像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著,有着清晰的结构和严谨的论证,反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和我们进行一场平等的交流,他分享他的生活点滴,他的思考片段,他的智慧火花。我推测,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丰富,可能涵盖了历史掌故的考证,对经典文学的赏析,对人生百态的感悟,也可能包含一些关于艺术、器物、甚至是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每一则“杂识”,都可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一段生动的叙述,或是一个深刻的见解,它们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关于作者精神世界的全景图。我尤其期待,通过这些“杂识”,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生活态度,他的幽默感,他对世界的善意,以及他那份在纷繁事物中保持淡然和智慧的能力。阅读这样的书籍,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触动,它能让我们在浮躁的时代,找到一份宁静,获得一份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天一阁杂识》让我眼前一亮,它透着一股浓浓的文人气,也暗示着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个画面:一位学养深厚的士人,身处一个充满书卷气的环境中,或许就是像“天一阁”那样古老而充满智慧的藏书之地,他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令他触动和思考的种种现象,无论是读书所得、还是所见所闻,都用笔记录下来。这种“杂识”的形式,在我看来,是最能展现一个人真实思想和性情的方式。它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没有预设的框架,更像是思想的自由流淌,是灵感的偶然捕捉。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驳杂,可能涉及对古籍的解读,对历史事件的评论,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也可能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对生活细节的体悟,甚至是关于一些风俗习惯的考证。每一篇“杂识”,都可能是一扇小小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窥探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和深深的思考。我特别喜欢这种能够带来惊喜的阅读方式,就像在寻宝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遇到什么,但每一次翻阅,都可能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发现。读这样的书,就像是和一个博学而又风趣的朋友聊天,他可能从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引申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你在会心一笑之余,获得豁然开朗的顿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